苏立文:(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般我们唱傩戏的范围本地就是岩口(镇)、铎山(镇)、渣渡(镇)、冷水江(办事处)、新邵(县),有好多,还有涟源(市)。唱傩戏的地点没有固定,一般是事主提出搬(唱傩戏),我们就按照他意愿来。
一般是“唱太公”要搬傩戏,大多数的是“唱太公”到晚上就搬傩戏了。比如我们本镇的塘湾村,在我祖父的时代,完全是挨家挨户唱,没有休息的。到厅堂唱都不行,要到大的操坪里去唱傩戏,这成了规律。主要是《搬开山》《笑和尚》《搬土地》《搬锯匠》这四个主要剧目。而搬傩戏之前,就要《祭都头》,就是祭那五块傩面。杀猪就要“唱太公”为题材的,这个(由头)大多数都搬,每家都要搬。
苏立文司鼓配合弟子表演傩舞《搭桥》表演 罗凡摄
张志坚:第一块就是家里面有什么喜事,请大家来演,告诉祖宗,把你请来跟我一起乐。第二是许什么样的心愿,完成了什么样的事情,先跟傩师讲好了,这个心愿达成了,就是还愿式的。第三块就是希望我要添子孙,生小孩,唱傩戏。第四块他也不需要什么理由,比如说我高兴了,我祈福了,家里面要杀猪了,或者这几天我心情很好,我要唱傩戏,这也是他的理由。所以请他们做傩事活动,唱傩戏,不需要什么很特别的理由。有一些是固定的,比如说唱太公,唱土地,就是说有家族唱,一个村里面都来唱,一个家庭里面也唱。这个没有特别很需要的,就是满足心理的一种需求,安慰,请他来祈福,请他来驱灾,不一定我家里面出现了什么灾难才唱傩戏。当然了,有时候你出现了灾病,请他们来唱的也有,在今天来讲大部分的都是出于一种心理安慰,心理的需要。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李新吾:这个过程应该说主要是仪式,模仿道教的一些仪式。因为根据我们现在找到的文献,在宋代以前,我们这个地方的傩戏就是用来祭祀祖先。那时候官方的表述就是老百姓收藏有一些木鬼戏面。所谓木鬼,就是傩公傩母的形象,家主、地主。所谓“戏面”,就是演戏用的面具。宋代以后,可能梅山傩戏还是接受了道教的一些仪轨。现在的编排,又把整个祭祀祖先的过程仪式化了。一般来讲,现在的傩坛唱一天太公,一共有九堂法事,把这些仪式分为九个环节来做,那么这些环节实际上都是一些戏剧化的仪式。后来到了衰落期,特别是冷水江这一带,白天的仪式做完以后,晚上安排一个小时再演一个正规的傩戏,是这么安排的。(www.daowen.com)
苏乐群:我的年纪比较大,已经八十岁了,解放初期(指1949年)的时候,我就看了这个傩戏,像《舞春牛》它是个群舞。《搬锯匠》解放时候就有了,解放时候我们这里还有个风俗习惯,就是梅山先民唱娘娘,唱娘娘就要《搬土地》,戴着面具搬土地。苏立文的年纪比我还小一点啊,我还是先看他父亲演傩戏,他继承了父亲遗愿。他的爷爷傩戏演得相当好,我第一次看就是《搬锯匠》。
苏业照:表演傩戏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同时也给观众带来开心,因为表演傩戏的时候有许多搞笑、滑稽、幽默的技巧在里面。以前我出国表演的时候,每当碰到人山人海的时候,我表演的灵感也来了,表演也更加有信心,所以说表演的时候,往往是最好的时候。表演傩戏的时候观众无法看到你的脸,因为戴着傩的面具,你要把这个事情表达出来,就必须用你的肢体去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出来,所以说是用肢体来表达语言,比普通戏剧难度大得多。要求比较夸张,让别人看得懂,肢体表达什么样的意思,让别人能够看得清楚。
苏氏傩坛不能外传的技艺主要就是表演完傩戏以后,有许多不能让别人看到的东西。每表演一个傩戏都有一个深层的寓意,我表演这个节目,这个节目能够给请我们去表演的这个人家带来什么好处,带来什么吉祥,都有一个寓意。这个寓意就是在你表演完之后,在旁边那个傩坛旁默念的这个东西,就不能外传的,这也是一种传统的观念。梅山傩戏以前也有传男不传女的观念,傩戏表演都是男的,就是有女角色,也是男的反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