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化运动的两块“路标”:李季与闻捷的诗
李季、闻捷是两位各具特色的诗人。然而他们都曾以饱满的激情描写了我国西北人民的生活与斗争,歌颂了西北人民在新的时代里新的生活和新的精神风貌,抒写了这里的风土人情与自然风光。尤其是建国以后,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西北生活的描写上,创作了一批很有影响的诗作。这批或质朴真挚或清新明快的叙事长诗与抒情短章,颇具西北情调与边塞气质,为20世纪70年代新边塞诗派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们都坚持沉入民间,从民间歌谣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诗歌创作,为文人诗歌的民间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李季,原名李振鹏,河南唐河县人。1938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被派往八路军中任连政治指导员,后任联络参谋。1942~1947年,在陕北“三边”做群众工作,写作、发表了一些作品。这几年的基层生活,使他了解了旧中国农民的苦难,听到了许多感人的斗争故事,熟悉了陕北人民的生活习惯及当地民间的口头艺术,尤其是“信天游”,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艺术基础。正是在此基础上,1945年他创作了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奠定了他在新诗史上的地位。建国初,他到武汉主编《长江文艺》,写作了《三边人》、《只因为我是一个青年团员》、《报信姑娘》等诗篇,同时研究南方民歌。1953年,他发表了采用湖南民间“盘歌”形式创作的长诗《菊花石》。这是诗人在创作《王贵与李香香》之后,继续致力于新诗民族化、大众化的可贵努力。1952年冬,李季到玉门油矿担任党委宣传部长,从此开始了其诗歌创作的新的转机。他把描写的重心转向了工业战线,致力于对石油工业建设和石油工人生活的描写,并赢得了“石油诗人”的美誉。1955~1957年,李季在北京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出版了儿童诗《幸福的钥匙》。1958年后,任中国作协兰州分会主席。同年开始创作《杨高传》,次年将这部长诗出版。这是李季在长篇叙事诗方面的又一重要贡献。在创作《杨高传》之后,作者又出版了国际题材的短诗集《海誓》。其中《海誓》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文革”爆发前夕,诗人发表了《剑歌》、《向昆仑》等叙事诗,出版了《石油诗》一、二集。“文革”结束以后,诗人在繁忙的文学组织工作之余,又发表了歌颂石油工人的长诗《石油之歌》等新作。这是一位辛勤耕耘、朴实真诚的诗人。他曾经为自己做过颇为公允的评价:“我已经竭尽我的全部才能、全部热情,写了,唱了。我没有虚度年华。我没有为那些微不足道的成就所陶醉;也没有在学习和实践的道路上,故意放慢脚步。”(《难忘的春天·后记》)
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创作于1945年12月,发表在1946年9月的《解放日报》上。它既是李季的成名作,又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以1930年前后土地革命时期“三边”为背景,通过对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和革命故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农民革命斗争的风貌,有力地实践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与意义:
首先,成功地处理了革命与恋爱的故事。描写革命或描写爱情的作品,新文学史上不乏其例,然而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使之互相依赖、互相衬托以表现共同美质的作品并不多见,尤其是诗歌。《王贵与李香香》是一个范例。长诗塑造了两个穷苦出身的农村青年人形象:王贵与李香香。他们是长诗的主人公,他们的革命与恋爱故事构成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框架。讲故事本不是诗歌的长处,由于诗人抓住了这一关键,便自然地把故事铺开,并尽量使其有始有终、曲折生动。
王贵与李香香是在苦难中长大的两个孩子。王贵父亲因交不起租子被地主活活打死,无家可归的他受到香香爸爸的关怀和照顾。这就为他们的爱情及未来的生活道路作了铺垫。后来香香的父亲也遭到崔二爷的暗害。强烈的阶级感情激起了他们公仇私恨一起报的强烈愿望,两个人的感情也随之越来越深厚。作者也正是在此基础上,顺水推舟地并行推进他们的复仇(革命)、爱情(婚姻)故事。长诗用相当大的篇幅刻画王贵在阶级斗争中成长的过程。“老牛死了换上牛不老,杀父深仇要子报”。父亲的惨死,在少年王贵的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种子。当革命洪流激荡着“三边”的时候,王贵便暗地里参加了革命。他白天给地主放羊,夜里开会闹革命。这事被崔二爷发现后,吊起来打他。他虽备受折磨,却没有消沉,没有屈服,坚持斗事。在斗争的紧要关头,他正确地处理了革命与恋爱的关系,毫不犹豫地把个人爱情放在第二位,与香香结婚后三天便报名参加了游击队,把自己不断地锻炼成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李香香也同王贵一样,具有坚贞不屈、服从大局的品格。她也是一个“累死累活吃不饱”的贫农女子。她爱王贵,恨崔二爷。诗作通过她冒死给游击队送信,誓死不从地主崔二爷,当众痛斥崔并把他的“狗脸”抓了两个血疤等情节,把这个深明大义、情感纯真、威武不屈的农家女子刻画得栩栩如生。
诗作的爱情和革命故事之所以不落俗套,常读常新,主要原因在于展示了主人公真实的生活经历、善良的心地和忠贞纯洁的爱情,赋予爱情以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把人物的命运同革命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揭示他们的情感世界时,展示他们的斗争行为。“不是闹革命穷人翻不了身,不是闹革命,咱俩也结不了婚。”这便是他们对革命和爱情关系的认识。诗人也正是在这一认识基点上叙述故事的。因此,这首长诗不仅是一曲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颂歌,而且是20世纪30年代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村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写照。对比着五、六十年代的那种将爱情写成政治的附庸或干脆写成革命排斥爱情、要革命就不能要爱情的做法,《王贵与李香香》显然更值得珍视。
其次,恰当地处理了叙事和抒情的关系。叙事诗的主要功能在于叙事,然而也不能忽视了抒情,否则就失去了“诗”的特点。如何将二者成功地交融在一起,是诗作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诗人艺术功力的体现。《王贵与李香香》在这方面的成功是五四以来叙事诗中少有的。诗作在故事情节的开展和人物命运的叙述中,倾注了炽热的感情,使叙事和抒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全局上看,诗人勾画了两个长卷:风景画卷和情态画卷。前者如黄沙滚滚的西北高坡、万里晴空下的山山水水、苦难土地上的茅舍炊烟等;后者如游击队高举红旗进军的雄姿、白匪们喝酒赌博的丑态、崔二爷穷凶极恶的嘴脸等,都随着诗人的情感起伏而宛然若生。尤其是对李香香形象的描写,倾注了诗人全部的爱。诗人写她长得美丽:“一双大眼水汪汪,就像那露水珠在水上淌”;她不仅外表美,心灵更美。诗人把她的内心世界写得跌宕多姿,感人肺腑。如当崔二爷毒打王贵时,诗人写道:“一阵阵黄风一阵阵沙,香香看着心里如刀扎。”十分恰切地表现了香香的内心感受。在王贵去打游击、自己落入崔二爷的虎穴时,香香的内心世界被描写得更是细致入微、感人至深。她对王贵朝思暮想,希望他来搭救她,不管眼前出现什么,她总是一往情深地想起王贵:“手扒着榆树摇几摇,你给我搭个顺心桥!”“前半夜想你点不着灯,后半夜想你天不明”,“一夜想你合不着眼,炕围上边画你眉眼”……一咏三唱,情感的河流里激荡着波澜。其他如写王贵的苦难身世、报仇决心和王贵对崔二爷的血泪控诉等,叙述中夹杂着抒情,事因情动,情因事生,相互融合,相互推演,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再次,长诗创造性地运用了“信天游”的形式和民间语汇,为新诗的民族化和大众化做出了成功的尝试。“信天游”又称“顺天游”,是流传在陕北晋绥一带的民间诗歌形式。其主要特点是两行一首,表达一层意思,首句惯用比兴手法。李季在陕北“三边”做群众工作期间,收集了三千多首“信天游”。《王贵与李香香》就是在此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它既保存了“信天游”两句一首的形式,又有新的突破,常用两首或三首缀成一段,叙述一层意思;同时,还采用分部、分章的结构形式来构成这部长诗,使得这首诗从表现形式到作品构架都有新意。诗人还大胆采用陕北民间口语入诗,质朴清新,活泼流畅。如:“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有朝一日遂了我心愿,小刀子扎你没深浅”,等等。长诗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信天游”形式的创造性运用,为新诗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并具有典范意义;运用生动活鲜的民间语汇叙述农民革命与爱情的故事,是新诗直接与劳苦大众相结合的成功尝试,是五四以来新诗探索的重大收获;除此之外,这首诗的出现,还标志着新诗在题材、主题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的诗作开始占有重要地位,诗人同描写对象之间的感情距离也急剧缩小。
新中国成立以后,李季的主要创作表现在“石油诗”方面。
他以玉门油矿为生活基地,先后创作长诗《生活之歌》和短诗集《玉门诗抄》、《玉门诗抄二集》、《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心爱的柴达木》等。这些诗以大规模经济建设为背景,展示了石油工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英勇劳动、积极创造的精神风貌,在当时诗坛上独树一帜。人们据此称他的诗歌为“石油诗”,称他为“石油诗人”。
《杨高传》是李季创作上的新突破,是建国后出现的一部优秀长篇叙事诗。长诗共三部:第一部《五月端阳》,第二部《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第三部《玉门儿女出征记》,描写了烈士的后代、孤儿羊羔(杨高)的成长过程。少年时代,他是个“天不收地不留”的“小羊羔”,后来遇见说书艺人——红军宣传员,投奔了红军,参加了革命,并与曾掩护他的烈属妈妈的女儿崔端阳建立了友谊与爱情。端阳牺牲后,他更加顽强地投入新的战斗。解放后,他升为钻井大队党支部书记,率领玉门儿女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洪流之中。长诗以略带传奇色彩的叙述,描写了一个由孤儿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新人形象。
长诗成功地吸取了民间说唱文学长于叙事的经验,以说唱人的身份讲述故事,将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一起,使得长诗线索清晰、曲折生动、情景交融。口语的化用也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形象。
长诗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叙述还不够精炼;同时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杨高的描写也存在着明显的概念化倾向,一定程度地削弱了这位英雄人物的艺术力量。
闻捷,原名赵文节,江苏丹徒县人。抗战初期流亡武汉,参加抗日救亡演剧活动。1940年到延安,曾在陕北公学学习,后一直任党报编辑和记者。1944年开始文艺创作。1949年随军进入新疆,先后任新华社西北总社采访部主任、新疆分社社长,并开始写诗。1955年,开始在《人民文学》上陆续发表现西北人民生活的诗篇,1956年将这些诗篇结集为《天山牧歌》出版。之后曾在东南沿海和甘肃等地深入生活,陆续出版了诗集《祖国,光辉的十月》、《河西走廊行》和叙事诗《东风催动黄河浪》等。1959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第一部《动荡的年代》,1962年又出版了第二部《叛乱的草原》。此外,还出版了表现亚非生活的诗集《花环》(与袁鹰合写)等。“文化大革命”时期被迫害致死。
《天山牧歌》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诗歌集,是闻捷的第一本诗集。它为诗人赢得了声誉。这部诗集共收入了《博斯腾湖滨》、《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天山牧歌》四个组诗、《贷郎送来春天》等九首散歌和一首叙事诗《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这些诗歌以清新的格调、鲜明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反映了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兄弟民族人民新的生活和新的精神风貌,抒发了诗作者对祖国和边疆各族人民的无限深情。诗集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吐鲁番情歌》和《果子沟山谣》两组爱情诗。
歌颂美好的爱情,本来是古今中外诗苑里流行的主题,但是闻捷的爱情诗却以闪耀着社会主义新生活、新思想的光辉而独具魅力。诗人所歌颂的是崭新的、具有崇高道德标准的爱情,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产生的纯真的爱情。如《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舞会结束以后》、《种瓜姑娘》、《追求》、《爱情》、《信》等诗篇,透过爱情描写了青年人美好的理想及他们愉快的劳动、欢乐的生活。在这些诗里,爱情和劳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交织在一起,表现出青年人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由衷热爱及对爱情的正确态度。
……
春天,姑娘在果园劳作,
歌声轻轻从她耳边飘过,
枝头的花苞还没有开放,
小伙子就盼望它早结果。
奇怪的念头姑娘不懂得,
她说:别用歌声打扰我。
小伙子夏天在果园度过,
一边劳动一边把姑娘盯着,
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
小伙子就唱着赶快去采摘。
满腔的心思姑娘猜不着,
她说:别像影子一样缠着我。
(www.daowen.com)
……
——《苹果树下》
《苹果树下》是众多诗中的佼佼者。诗歌写得极有生活情趣。作者从欢愉的劳动画面中,表现了青年男女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全诗以比兴手法设置两条线:一条是“苹果生长”线,一条是“爱情发展”线。两条线同时交织存在于诗作之中,没有明暗之分,只是有着不同的侧重。表层多写“苹果生长”线,而深层则多写“爱情发展”线。从春天到秋天,以苹果的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来表现爱情的逐渐走向成熟。这种写法符合中国诗歌的传统,即抒情诗的叙事化,以对客观事物外在程序的叙写来结构作品,进而抒发浓郁的诗情。在劳动过程中展示爱情的美好与崇高,是中国民间爱情歌谣的一大特点,所谓“鱼儿爱的长流水,情妹爱的劳动人”,正是这一劳动爱情观的体现。这首诗吸取了民间歌谣的这一长处,活灵活现地展示了青年人在培育苹果的同时培育爱情的情形,在对劳动欢愉的铺写中烘托了爱情的喜悦。在具体描写这种爱情的喜悦时又采取男女主人公主动与被动关系相互转换的办法,先写小伙子的主动、姑娘的被动,后写姑娘的主动、小伙子的被动,既写了爱情的热烈与含蓄,又使得诗思精巧别致。另外,节奏的匀称、音韵的和谐,也给诗歌增色许多。这些特色,有效地帮助了作者对诗歌意境的构造,使得恬淡、轻悠的意境找到了恰当的载体,因而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葡萄成熟了》也是表现劳动爱情的。但与《苹果树下》写法不同。它不是展示劳动及爱情的过程,而是截取一个生活片断,着眼于动态情致的凸现,借以表现青年人开阔的胸襟和美好的情操:
小伙子们并排站在路边,
三弦琴挑逗姑娘心弦,
嘴唇都唱得发干了,
连颗葡萄子也没尝到。
小伙子们伤心又生气,
扭转身又舍不得离去:
“悭吝的姑娘啊!
你们的葡萄准是酸的。”
姑娘们会心地笑了,
摘下几串没有熟的葡萄,
放在那排伸长的手掌里,
看看小伙子们怎么挑剔……
小伙子们咬着酸葡萄,
心眼里头笑眯眯:
“多情的葡萄!
她比什么糖果都甜蜜。”
小伙子、姑娘们嬉戏的情形,告诉我们新的生活是多么美好。该诗在结构上,采取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办法进行构思,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在抒情格调上,则采用客观冷静的抒情方式,增强诗的含蓄性,从而使全诗格调轻松,音韵和谐,十分恰切地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边疆青年的幸福生活与愉快心情,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
《天山牧歌》不少描写爱情的诗篇,它们既展示了新社会青年人爱情的纯洁与新生活的美好,又表现了他们对祖国与劳动的热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颇富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被人们誉为“劳动和爱情的赞歌”。
《哈萨克牧人夜道“千里驹”》是一首具有浓厚的抒情成分的叙事长诗。它是闻捷叙事诗创作的一个成功开端。诗作通过哈萨克族老牧人无私地将拾到的“千里驹”,“夜送”给解放军的故事,热情地赞颂了老牧人及其一家的高尚品德和美好情操,形象地表现了哈萨克人民和解放军之间亲密无间的情谊。
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是闻捷对当代新诗的又一重要贡献,他的诗才在这里得到了较为集中的体现。作者原计划写成三部,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只出版了前两部,第三部只发表了第五章和尾声,其余稿子散失。长诗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粉碎新疆东部巴里坤草原的叛乱为题材,力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正面表现这一复杂的斗争。诗歌构制恢弘,结构复杂,一开始就几条线索交错,刻画了各个社会阶层的众多人物,并以浓郁的色彩涂抹草原人民生活与斗争的历史画卷,被评论界誉为“诗体小说”。
几个人物的成功刻画也是诗作成功的一个关键。长诗是写人民解放军挺进新疆后,在哈萨克人民的协助下,平息巴里坤草原上的一场叛乱事件的。涉及的人物既有正面人物,又有反面人物,还有动摇、游移于二者之间的中间人物。无论哪一类人物,诗人都能将之写得眉目清晰。如草原的长者布鲁巴大叔,是哈萨克智慧与力量的化身,老一代牧民的代表;民族干部沙尔拜,是哈萨克族的第一代共产党人,乐观开朗,朝气蓬勃,在斗争中走向成熟;巴哈尔则是一个经历复杂、思想性格充满矛盾的哈萨克青年牧民形象。他的由参加叛乱到逐渐觉醒的曲折经历,既反映了敌我力量的消长过程,又揭示了哈萨克青年一代在革命道路上成长的曲折性与复杂性;叛乱头子乌斯满也刻画得形象生动、入木三分,他粗野、残暴、歇斯底里。
诗人的描绘功力也令人惊叹。诗人在对事件作精彩的叙述之余,常常腾出手来描绘草原的风俗画与风景画。如对摔跤场面、赛马场面、歌舞场面、婚礼场面以及天山的积雪、草原的羊群、帐篷的炊烟、沿河的篝火等的摹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有力地烘托了草原人民的生活情状及热情、勇敢、机智的性格特征。长诗格调高昂,节奏明快,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时变换基调,时而急促,时而平缓,在变幻多姿中求和谐统一。
《复仇的火焰》的不足之处是,有些地方的抒写失之精练,流于拖沓与烦琐。
闻捷是一位才华横溢、视野开阔的诗人。他除写西北边塞生活之外,还写了反映水兵生活(如《水兵的心》)及宣传农业合作化运动(如《撇在十字路口的传单》)的诗篇,显示出其对当代诗坛多方面的贡献。
闻捷又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抒情诗人。他不习惯直抒胸臆,而是擅长在叙事中抒情。他常常在展示事件的过程或在某一特定场景中,透露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人、事的赞美或鞭挞;他长于描绘,在其不太多的诗作里,为我们绘制了一幅长长的关于西北边塞风情的画卷;其诗风淡雅清丽,幽默风趣,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