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音韵辑要:论古代诗词研究成果

音韵辑要:论古代诗词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曲韵书《音韵辑要》之创新高龙奎伴随着诗、词创作的发展变化,曲作为一种新的创作体裁进入到文学舞台。其后,历经明、清数位韵学家的不断努力,众多曲韵著述出现在了世人面前,而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音韵辑要》即为其中的代表。《音韵辑要》全名《中州音韵辑要》,是清代昆山人王鵕编纂的一部曲韵书。《音韵辑要》完全改变这一现象,声母的字均使用相同的反切上字标注。

音韵辑要:论古代诗词研究成果

论曲韵书《音韵辑要》之创新

高龙奎

伴随着诗、词创作的发展变化,曲作为一种新的创作体裁进入到文学舞台。同时,随着曲的创作,其所使用的韵脚字的归类研究亦开始萌芽,并逐步走上繁荣昌盛。元代散曲作家周德清结合北方官话之语音特征与散曲实际用韵情况编写了《中原音韵》,一度成为曲用韵的圭臬。到了明代,曲的创作形成了北曲、南曲并存的格局,曲韵方面也出现了“南尊洪武,北叶中原”的局面。其后,历经明、清数位韵学家的不断努力,众多曲韵著述出现在了世人面前,而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音韵辑要》即为其中的代表。

《音韵辑要》全名《中州音韵辑要》,是清代昆山人王鵕编纂的一部曲韵书。王鵕,字履青,号樗林散人。王氏认为曲韵书《中原音韵》、《中州全韵》的编修存在一定的问题,《中原音韵》“注切未明,阴阳互混”,[1]而《中州全韵》“纂集过繁,而应备之字却尚无尽收,并较对疏略,字画多伪、重复、舛误之处亦不少。”[2]最终,作者集两书之大成编纂了这本韵书,“去繁补阙,载籍极博,难云该备,而凡诗文词曲可用之字,详录罕遗。”[3]于是,《音韵辑要》的编纂既有传统的曲韵书之编写模式,又颇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此韵书的编排以韵为纲,作者将其分为二十一个韵部,一韵一卷,共有二十一卷。每卷之中的编排模式仿效《中原音韵》和《中州全韵》,以声调为主线,先将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五声,其中阴去和阳去之分是借鉴《中州全韵》的划分;古入声以“入声作某声”的格式附于上述五声之后;各卷所收字的排列顺序大抵依据《中原音韵》。与《中原音韵》不同之处在于,每小韵之下标注反切注音,而且所收之字都有意义解释,这与《中州全韵》类似。如“虫”小韵:

〇虫雏戎切有足总名重复也又去声崇高也增○穜禾先种后熟

“〇”用来间隔不同小韵,“虫”为小韵代表字,注释中先列反切再加释义,其余的字只加释义。《中原音韵》、《中州全韵》未收字用“增○”区别。不同小韵加“〇”借鉴《中原音韵》,小韵代表字注音,汉字释义则仿效《中州全韵》。从编排体例角度可以说,《音韵辑要》就是《中原音韵》、《中州全韵》的融合体。

重要的是,《音韵辑要》呈现出了自己的特点,大略而言,主要有三点创新之处:一是对传统曲韵书韵部的离析;二是对反切上下字的使用进行改良;三是对传统曲韵书的语音呈现模式进行革新。本文拟就以上三方面进行讨论。

一、离析传统曲韵书的韵部

《音韵辑要》在韵部方面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将传统曲韵书的十九韵部进一步离析,“齐微、鱼模二韵字多而音不一,兹分出归回、苏模两韵,各归门类,庶声口有别,两韵甚宽,分用为得。”[4]作者将《中原音韵》的“齐微”(《中州全韵》名为“机微”)分为“机微”和“归回”,“鱼模”(《中州全韵》名为“居鱼”)分为“居鱼”和“苏模”,之所以将这两韵分为四个,关键在于此时它们“音不一”,语音发生了变换,韵部划分也应加以体现。实际上,《音韵辑要》的这种分法可以算是借鉴其他韵书的韵部划分。早在明代初期编纂的《洪武正韵》就已经分为齐、灰、鱼、模四韵,其后的韵书《韵略易通》也将鱼模分为居鱼和呼模两类,明代后期直到清乾隆年间还有诸多韵书均反映了这一语音变化,囿于篇章,不再赘述。总之,王鵕的划分,使曲韵书韵部的分类更加细腻,这深深影响了此后的曲韵书的创作。我们将部分曲韵书的韵部划分情况绘成表格,请参阅:

②曲韵书的版本分别为: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华书局,1978年;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附于前面的《中原音韵》;范善溱《中州全韵》,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王鵕《中州音韵辑要》,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沈乘麐《韵学骊珠》,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李叔云《音韵须知》,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③兰茂《韵略易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宋濂、乐韶凤《洪武正韵》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

(续表)

说明:《韵学骊珠》还收有八个入声韵,因其他韵书没有独立的入声韵,故表中不单列入声韵。《洪武正韵》也只列平声韵。

此外,从上表的对比还可以看到,《音韵辑要》每个韵部的称呼基本类同《中州全韵》,两个韵部代表字的选取采用“阴平字+阳平字”的模式,这样使得韵部代表字更加规范齐整,更有规律。

二、改良反切上下字的使用

反切一直是韵书注音的常用手段,《音韵辑要》也不例外,“字音全在反切。反为出音,切为收音。反切准则阴阳四声自无不当。”[5]作者对反切上下字的使用进行了改良,主要表现在同韵部中同声母的字不限声调均使用同一反切上字。下面以《音韵辑要》和《中州全韵》部分东同韵反切对照为例来加以说明:

(续表)

《中州全韵》里面的反切已经开始同韵同声不同调使用相同的反切上字,但没完全普及,仍有一些不同。《音韵辑要》完全改变这一现象,声母的字均使用相同的反切上字标注。就反切下字而言,《音韵辑要》或使用零声母同韵字,或采用声母发音部位相同的同韵字。这种反切的改良,使得反切上下字的数量大大减少,可以更好更快地研究汉字的声母和韵母。(www.daowen.com)

三、革新传统曲韵书的语音呈现模式

韵书音系方面,改进传统曲韵书的语音呈现模式,容纳传统、反切、北音、南音等多方面的语音特征,呈现出一种融合型的音系。

《音韵辑要》采用《中原音韵》的编排模式编纂而成,相应地,我们可以根据《中原音韵》的研究方法整理韵书的音系,其结果和《中原音韵》音系大致相同。[6]这种音系主要特征有:声母方面全浊声母消失、影母字增多、知庄章合并、非敷奉合一等;韵母方面入声韵并入阴声韵、同摄相邻韵部合并等;声调方面入声派入三声等。

《音韵辑要》添加反切注音,而且作者十分重视曲韵书的这种注音,“反切准则阴阳四声自无不当。”[7]韵书不断修订反切,“辨晰毫芒,归清切准”。[8]因此,书中反切所呈现出的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这种音系与上述音系有一些差异,如存在全浊声母、入声独立存在等。

此外,作者还在书中标记了南音、北音的不同,“字音总归中州而正,其南北异音之字,自应分析方为明晓,兹凡声中、南、北音异者,悉为注明。”[9]这些不同可以从声韵调三方面来分析。北音特点有无全浊声母、有中古泥娘母分立的遗留、无微母、日禅两母对立、全浊上声归入阳去声、无入声等;南音特点有全浊声母、无中古泥娘母分立的遗留、有微母、日禅两母混淆、全浊上声仍读上声、存入声等。至于北音、南音两者之间具体情况讨论可参见高龙奎2007《〈音韵辑要〉中的南北音差异》一文,[10]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王鵕的《音韵辑要》整合前代曲韵书《中原音韵》和《中州全韵》,从韵部、反切、音系三方面进行了创新改造,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注释】

[1]王鵕《中州音韵辑要》,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

[2]同上,第286页。

[3]王鵕《中州音韵辑要》,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86页。

[4]王鵕《中州音韵辑要》,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87页。

[5]王鵕《中州音韵辑要》,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86页。

[6]《中原音韵》音系可参考宁继福的《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

[7]王鵕《中州音韵辑要》,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86页。

[8]同上。

[9]同上,第287页。

[10]高龙奎《〈音韵辑要〉中的南北音差异》,《语言科学》,2007年第4期,第100—10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