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典诗词现代观照:李清照辛弃疾及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古典诗词现代观照:李清照辛弃疾及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追慕前贤志见证金石情——赵明诚题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解读陈大利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墨迹,现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包括《汉西岳华山庙碑》、《汉杨君碑》、《唐陆文学传》、《唐李德裕平泉山居草木记》四则独立的考证文字,最初为赵明诚收藏,随身携带,并在其后留下四条跋语,前后跨度达十六年。第一条题跋,共三行计三十三字:右欧阳文忠公《集古录跋尾》四,崇宁五年仲春重装。

追慕前贤志 见证金石情——赵明诚题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解读

陈大利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墨迹,现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包括《汉西岳华山庙碑》、《汉杨君碑》、《唐陆文学传》、《唐李德裕平泉山居草木记》四则独立的考证文字,最初为赵明诚收藏,随身携带,并在其后留下四条跋语,前后跨度达十六年。本文即通过细读这四条跋语,剖析赵明诚对于欧阳修金石成就的追慕,以及与李清照之间笃于金石的情怀。

第一条题跋,共三行计三十三字:

右欧阳文忠公《集古录跋尾》四,崇宁五年仲春重装。十五日,德父题记。时在鸿胪直舍。

此跋题于崇宁五年(1106)的二月十五日,地点在汴京的鸿胪直舍。据赵明诚《〈金石录〉序》,他“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石”,读到欧阳修《集古录》之后,立志编一部更为完备的金石学著作,“凡二十年而后粗备”,“致力于斯,可谓勤且久矣”。赵明诚于崇宁二年开始做官,崇宁四年十月被授鸿胪少卿之职,[1]即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2]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四则,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赵明诚可能是刚刚获得欧阳修的四则《集古录跋尾》不久,欣喜不已,并在重新装裱一新后,题跋其上。欧阳修道德文章,深受后世景仰。书以人贵,尺牍断稿,均被后人视若拱璧。南宋周必大在编订《欧阳文忠公全集》时,也曾自刻《六一帖》,云:“某不佞,好公之书,而无聚之之力,闻有藏其尺牍断稿者,辄假而摹之石,多寡既未可计,则先后莫得其次也。”[3]赵明诚在编订《金石录》的过程,得到深受自己仰慕的前贤欧阳修的墨迹,当然会喜不自禁,欣然题跋,并将其精心装裱后,视为家藏珍宝。

据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她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与赵明诚结为夫妇,当时赵明诚尚在太学作学生。赵、李两家“素寒俭”,但每当半月休假之日,赵明诚总要去相国寺的古玩市场,典衣换钱,购买碑文。翌年,李清照因为父亲李格非名列元祐党人之籍,不得在京羁留,于是随父外放,返回明水原籍,与赵明诚分隔两地。崇宁五年春正月,宋徽宗毁《元祐党人碑》,大赦天下,除党人一切之禁,所以李清照又可以随父从明水返回汴京,与赵明诚夫妻团圆。此时,李清照23岁,赵明诚26岁,两人成婚五年,生活相对稳定,志向相同,专心于金石书画的收集、考订,既有无力购置徐熙《牡丹图》而产生的相向惋怅,更多尽力传写“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4]的自得之乐。

赵明诚题跋书法颇有苏轼笔意。据陈师道《与鲁直书》:“正夫有幼子明诚,颇好文义。每遇苏、黄文诗,虽半简数字,必录藏。”[5]赵明诚并没有与其父那样站在反对苏轼的立场上,而是热衷于收藏苏轼、黄庭坚的诗文真迹,所以其书法深受苏轼影响,并不奇怪。赵明诚在这一年的题跋字迹,既有几分刻意和矜持,又透出几分轻松与娴雅,不经意之间,或许能够体现出这时期生活的安定。

紧随赵明诚跋语之后的,还有米芾的题跋:“芾多识前辈,唯不识公,临纸想其风采。丙戌八月旦谨题。”丙戌八月旦,即崇宁五年(1106)八月初一,米芾与赵明诚过从甚密,尝在赵府观蔡襄《进谢御赐诗卷》,并题跋:“芾于旧翰林院曾观石刻,今四十年,于大丞相天水公府,始睹真迹。书学博士米芾。”[6]赵明诚题《隋周罗睺墓志》跋尾云:“往时书学博士米芾善书,尤精于鉴裁,亦以余言为然。”[7]米芾的此段题跋应是在赵明诚府上观看欧阳修手迹后乘兴而作,从题跋的语气上,也可以读出他对于欧阳修前辈的尊崇与仰慕。

第二条题跋,两行计十七字:

后十年,于归来堂再阅,实(时)政和甲(丙)申六月晦。

赵明诚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四则

题跋只有两行字迹,且错了一字(“实”应为“时”)、改了一字(“甲”改为“丙”),字体较前为小,字距与行距均更加紧密,笔力也明显比十年前的题跋厚重。

丙申为政和六年(1116),距离第一次题跋,整整十年。十年间,赵家也经历了政治上的大起大落。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赵挺之去世,因遭蔡京诬陷而被追夺赠官,在京家属、亲戚俱受牵连,赵明诚即举家移居青州。在此期间,赵明诚在妻子李清照的支持下,继续专心致志于金石的搜集考订,“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归来堂,在青州。李清照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及文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自号“易安居士”,名其居室为“归来堂”,并“甘心老是乡”。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厨簿甲乙,置书册。”远离了京城政治斗争的漩涡,这里便成为夫妻二人研究金石书画的乐园。

翌年九月十日,同样酷爱金石,同样遭遇外放的刘跂为赵明诚《金石录》三十卷作序,称:“今德父之藏既甚富,又选择多善,而探讨去取,雅有思致,其书诚有补于学者。亟索余文为序,窃获附姓名于篇末,有可喜者,于是乎书。”[8]

有学者提出,刘跂虽于是年为《金石录》作序,其时,《金石录》实尚未成书。因为《金石录》多载有此年之后事件,且有称刘跂为“亡友”的文字。[9]其实,如果对照赵明诚自序中“凡二十年而后粗备”,可知,此时《金石录》的规模已定,初稿应该也已经大体完成。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回忆赵明诚后来东莱任上,在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也可说明此后赵明诚一直在对《金石录》作校勘、补充、完善,直至去世。如在赵明诚出任莱州太守期间,尚继续搜辑古碑,尤其以发现在书法史上有重要艺术价值的《后魏郑羲碑》(即《郑文公碑》)贡献巨大。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李清照的参与,因此四库馆臣认为:“张端义《贵耳集》谓清照亦笔削其间,理或然也。”

第三条题跋:

戊戌仲冬廿六夜再观。

戊戌即重和元年(1118),据学者考证,赵明诚当于重和元年(1118年)或稍前复出,仲冬时节,拥炉夜坐,又把欧阳公手迹捧出把玩。题跋字迹的笔画较前跋稍细。

第四条题跋:(www.daowen.com)

壬寅岁除日,于东莱郡宴堂重观旧题,不觉怅然,时年四十有三矣。

壬寅,即宣和四年(1122)。大年三十,地点在莱州中东莱郡宴堂,即会客大厅。赵明诚于宣和三年(1121)出任莱州知州。据《宋史》八十五卷:“莱州中东莱郡,崇宁年间户为九万七千四百二十七口,辖掖、莱阳、胶水、即墨四县。”是年八月十日,李清照自青州至莱州。

除夕之夜,本是欢乐的夜晚,张先即有“宴堂永昼喧箫鼓”句(《山亭宴·有美堂赠彦猷主人》)。热闹过后,赵明诚又一次展开熟悉的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而面对自己当年的旧题,十六年往事不觉涌上心头,不禁怅然若失,感慨系之。

关于赵明诚此处题跋自署四十三岁,有学者指出:“于《谱》云:‘按清照《金石录后序》,明诚建中靖国元年年二十一,以此下推,宣和四年为四十二,与明诚自题不同。’盖明诚所记为虚岁,而于《谱》以十足年龄计之,固有此异。”[10]其实,李清照与赵明诚所记均无误。这一个夜晚,既是宣和四年的最后一天,同时又是宣和五年的第一天。展卷重观,尚是旧岁末日;落笔提款,已成新年伊始。一夜两年,更增时光飞逝,青春不再的惆怅。

《金石录》是赵明诚、李清照一生心血的凝结,比欧阳修的《集古录》规模更大,考证也更为严谨,体现后出者转精的特征。秉承“是正讹谬”的传统,《金石录》对于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多有纠正。如对于《西岳华山庙碑》,欧阳修从史学的角度提出:“集灵”他书不见,故可补史之阙。赵明诚则据《汉书·地理志》、郦道元水经注》两例,证明“集灵宫”史籍记载中亦有之。再如关于《汉老子铭》,欧阳修将《后汉书·桓帝本纪》所载与此碑文对照,发现时间有出入,并对《老子铭》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蔡邕持存疑态度。而赵明诚关于《老子铭》的考证则比欧阳修详细,在跋语中他广引杜甫、周越、《史记》、《周太史儋事》及徐广注等多家所言,详加考证。既指出世传《老子铭》为蔡邕撰文并书写的讹误,也指出当代人周越提出的“边韶撰文蔡邕书碑”的无据。

对于托名蔡邕的碑刻,赵明诚均有严谨的考证,如《范式碑》后明明有魏明帝青龙三年(235)”的字样,唐人却熟视无睹,依然视为蔡邕所书,可见风气所致,张彦远也不能免。

欧阳修《汉西岳华山庙碑》跋尾

但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赵明诚在“文史考证”之外,还多了一项“字画鉴定”。他在《金石录》自序中谓“至于文辞之媺恶,字画之工拙,览者当自得之,皆不复论。”尽管书法优劣不是赵明诚讨论的重点,但是,我们从他的题跋中,时时会发现:深谙不同时期书法的点画特征,对他的考证而言,无疑又如虎添翼。如《金石录》卷十九《郭先生碑》:

右《郭先生碑》,《集古录》以为汉碑。按后魏郦道元注《水经》具载此碑,云:“碑无年号,不知何代人。”赵明诚则判断:“然则欧阳公何所据,遂以为汉人乎?余以字画验之,疑魏晋时人所为。既无岁月可考,姑附于汉碑之次云。”

《郭先生碑》后无年号,郦道元存疑,而欧阳修断为汉碑,令赵明诚颇为怀疑,尽管欧阳修是深受自己尊敬的前辈。赵明诚初步判断其时间为魏晋,根据是碑上的书法特征。魏晋时人书法与汉人书法之间的区别,赵明诚已经能够分辨出来,确是见多而识广。

【注释】

[1]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1984年。

[2]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赵明诚撰、金文明校《金石录校证》,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3]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

[4]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赵明诚撰、金文明校《金石录校证》,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5]陈师道《后山集》卷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汪珂玉《珊瑚网》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赵明诚撰、金文明校《金石录校证》,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8]赵明诚撰、金文明校《金石录校证》,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9]李清照著、王学初校注《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10]李清照著、徐培均笺注《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