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边塞征戍词创作述论[1]
沈文凡 王 慷
李白诗云:“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古来征战无穷无已,秋风永远吹不断玉关,也吹不断多少边塞征戍地的不了情。在这苍茫无边的征战地,征夫空对月思念着家中的亲人,对着落雪吹着呜咽的羌笛,或是,隐隐约约地听见了家中妻子的捣衣声,看见了她们独上高楼声泪俱下的倚盼与叹息。提起边塞,令人唏嘘不已,有种悲壮的情怀。边塞题材最早可以在《诗经》中看见战事与王室的斗争,尽管情调悲伤,但是自有其不可言说的价值。《幽风·东山》和《小雅·采薇》都是战争边塞诗。在战争中,西风呼啸,马鸣风萧萧,号角悲鸣,残阳如血,到处都是悲壮的气概。然而,边塞诗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那么边塞词呢?众所周知的只有宋人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的记载:“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范仲淹一首《渔家傲》边塞词确实纵绝千苦,然而通观唐至清的词集,边塞词的佳什实在数不胜数。虽然边塞词大多是边塞题材,即边防关塞的词,然而,其中充塞了很多的内容,如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塞生活,突出边塞战争,征夫的无奈,戍卒的乡思,愁妇对征夫的思念,而且与军旅词、咏史词、咏怀词、爱国词、离别词、闺怨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边塞词的芳香园地中,每一朵灿烂的花朵都是由词人精心培壅而成,愿采撷朵朵,共享其芳香。
唐代已降,国富民安,海内晏然,在这个如同太阳般辉煌耀眼的时代,安史之乱则如乌云般遮住了它夺目的光彩!引吭高歌后便是流水落花,春梦随云散!有着报国之心,雄心壮志的词人们便拿出高昂意气,茫茫见沙漠,边塞立封侯!横行天下的同时,更用笔写下了征夫思念的苦痛,愁妇在家的寂寞与祈望,更有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赞扬!然词刚刚出生,而诗更是引领这个时代的主宰。于是,唐代的边塞词便稍显软弱,不过作为一种奠基,自有其不可忽视的一面。据刘尊明先生考证,敦煌词中边塞词是边塞词的起源。最早的边塞词是初唐无名氏的《怨回纥·曾闻瀚海使南通》,这首词通过闺怨写边塞征战之苦,表达了闺中少妇思念远戍丈夫的忧伤之情。敦煌边塞词大约有四十余首,如《生查子·三尺龙泉》、《浣溪沙·忽见山头》、《酒泉子·三尺青蛇》、《酒泉子·红耳薄寒》、《望远行·年少将军》、《捣练子·堂前立》等都是写西北边塞戍守征战的战士们对战争的体验和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另如《赞普子·本是蕃家将》、《献忠心·蓦却多少云水》等则是写少数民族对大唐王朝的归顺与朝拜。而《捣练子·孟姜女》、《宫怨春·柳条垂处》、《破阵子·年少征夫》等词则抒写征夫家人对他的怨念与祈求他平安的情思。现存的文人词中,则以韦应物和戴叔伦的两首《调笑令》最早。两首词已经失去了盛唐震荡心神的强劲力量,而是只有着绝望的悲鸣与哀吟。随后,花间词派的词人们也零星的写到了边塞词。《花间集》中大都是“镂玉雕琼,剪花裁叶,文抽丽锦”之词,但有些涉及思妇思念夫君的词中不少涉及到了思边。有些词一笔带过,引起读者联想,有些则较细地写到了边关。从词兴起的唐代开始,思妇征夫渴望和平的缠绵心声,早已不受时空限制,像明月播散清辉般,贯穿千秋百代。《花间集》中尽管比较缺乏对于边塞具体切实的描写,而且明显缺乏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但在思妇题材中能引入边塞,为日后边塞词的扩大与深化,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温庭筠的《菩萨蛮·翠翘金缕双鸂鶒》一词虽是在思念远在边关的亲人,词涉边情,在温词中并不多见,其词用乐景衬托哀情,却别有风味。另《杨柳枝·织锦机边莺语频》其泪忆征人,语切情真,并多处化用前人的诗句,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也给后来的词人许多启发。又如他《蕃女怨·万枝香雪》写蕃女思念征夫的哀怨。未提思念,却用燕、雁二物来寄托情思,含义丰富,比单纯抒发思念更来的痛与悲,人不如燕,那番别离之痛可见其极。而《蕃女怨·碛南沙上》却是与前篇相反而论,前篇是思妇怀念征夫,此篇先从边塞苦寒的风光写起,从征夫这边着眼,年年征战,对妻子思念不已,他设想妻子也充满了离恨。两篇一唱一和,相得益彰。花间词人的边塞词像点缀似的镶嵌在那些雕金刻翠的香艳词里。皇甫松《怨回纥·白首南朝女》比温庭筠的边塞词多了几分气骨与力量,词以女性口吻写边塞风光,隐含思边之意。另一首《怨回纥·祖席驻征棹》则写得哀怨缠绵,女主人公送情人去边塞,江头分手,无限惆怅。韦庄《定西番·芳草丛生》从濛濛中的花草写起,在一番凄凉的景象中,写出了女子思边的愁怨。“塞远久无音问,愁消镜里红”,红颜易老,空对镜,为谁容?牛峤《定西番·紫塞月明》将苍凉辽阔的边塞景象与征人思乡苦寒的悲凉之情融为一体,格调雄浑悲壮,此词以悲壮的景入词,由景生情,再以茫茫的雪景作结,其难言的苦痛弥漫开来,自有一番动人心魄的情境,是难得的佳篇。毛文锡《甘州遍·秋风紧》描绘了边塞生活的寒苦和将士沙场血战的悲壮场面,语言朴实生动,遥开宋代边塞词的先河。牛希济《谒金门·秋已暮》上阕写征夫倍感离情萧索,嘶马过关山,下阕写思妇梦断钟鼓,泪滴无数,两相映照,突出离情之苦。孙光宪《临江仙·霜拍景梧》又是从另一角度来描写征戍之苦。词细致描绘了闺妇伫立庭中含情苦苦思念征人的情景,抒写其相思的苦痛与孤寂。《酒泉子·空碛无边》委婉真挚地写了闺妇对远方征人的相思之情。通过闺妇想象通往戍边地点的道路荒凉遥远,仿佛陇云都在为征人而愁苦,处处写对征人的牵记和独上高楼的凄清孤单。其《定西番·鸡禄山前游骑》描写边塞战争中游骑活动的一个片段,歌颂了健儿们勇敢善战、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笔力雄健,节奏短促,如同一曲战歌。《定西番·弟子枕前秋夜》抒写贵族妇女对征人的相思,以秋夜之静谧衬托闺人之清冷,意境缠绵伤感。尹鹗《菩萨蛮·呜呜晓角》写闺人因相思而借酒浇愁,醉后梦见戍边的夫婿,动静相映,表现人凄苦的心境。
宋代前期虽然有过一段短暂的繁荣,但是其政治的软弱以及文重武轻的治国之策,导致了宋代整个朝代几乎都是在战争与和平中交替。所以自然少不了边塞这种题材,虽然数量不甚多,但是其艺术水平很高。边塞词人投身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其对边塞生活的体悟,精忠报国的思想以及思念家乡的苦痛,都鲜明生动,其风格也沉雄劲健的。通翻宋代词集,寇准的《阳关引·塞草烟光》可以说是宋代最早的边塞词,其词可以明显看出对唐代的继承与借鉴。化用王维《阳关曲》全诗,虽新意不足,但是为今后边塞词的创作拉开了序幕。随后,宋词边塞词的名篇,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叙述自己在边塞的亲身体验,其壮志未酬却白发苍苍,战士思家的苦痛,边塞环境的艰苦,足以景生情。而这情,却是百感交集,真切感人。欧阳修曾也写过两首边塞词。其中一首渔家傲现已是断章,据魏泰的《东轩笔录》卷十记载,范希文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永叔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及王尚书素守平凉,永叔亦作《渔家傲》一词以送之,其断章曰:“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可以看作南宋词人爱国词的先声。另一首《清商怨·关河愁思》通过征人不忍离家,思妇由思生怨的双重角度来写征戍的残酷,小词依然用了千古边塞共有的意象,如秋,雁,梅花,塞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在欧词中像一朵不起眼的浪花,湮灭在词海中。晏几道《少年游·西楼别后》是写闺中少妇思念戍边丈夫的情绪。上片前三句写分别后自己独居的孤寂冷清。接下去写出了导致两人分离的原因,原来是丈夫远在边关。女主人公想象着,猜测着:不知丈夫现在何处?思极入梦。在梦中寻遍短、长亭,却不见心上人的踪影。可见女主人公相思之深。另如裴湘的《浪淘沙》、蔡挺的《喜迁莺》等词都是描写出塞的征民与当地民族和平相处的情况。总之,这时的边塞词规模小,在词人的主要词作中只有零星的几首,而且大多是对唐代边塞诗的继承,意象的使用大同小异,除了范仲淹《渔家傲》一首,几乎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当然,作为诗词发展的必然,边塞词刚出现不久,这样的词况属于必然,而且也为后来的边塞词创作提供了些许借鉴。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了汴京,这时国势衰弱,边境危急,而词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一大批词作大家涌入词坛,边塞词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内涵大为丰富,真切感人的词作越来越多。尤其是苏轼,为开拓边塞词做出了历史贡献。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此时作者任密州知州,胸怀开阔,胆气豪壮,用苍劲豪迈的语言抒发了报国杀敌,出守边疆,消灭西北边境一带敌人的壮志。其《阳关曲》“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期勉朋友能消灭边患,不胜不归的决心,可见词人的豪情与爱国的情愫。后在黄庭坚等人的努力下,边塞词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繁荣的局面。在边塞词中,也有一类是表现征夫出征,而思妇哀怨盼夫的作品。如贺铸的五首《捣练子》,语浅情浓,真切感人,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统治者因为腐败而给戍边带来的辛酸事。晁端礼《望海潮·高阳方面》上片写望迷平野,易水风烟的雄奇壮丽的边塞景色,有力地烘托了下片安边元戎的形象,抒发了词人对他的满腔赞颂之情。吴则礼《红楼慢·声慑燕然》也是写苍莽雄丽的边塞风景,极力赞颂了霜鬓飞将军的形象,表达了词人的钦佩之情。
尤其是南宋,这时候的宋与其他民族的斗争已经如火如荼,出现了一大批爱国词人。如蔡挺在仁宗朝知渭州时所作的《喜迁莺》,词曰“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黄云衰草。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都写出了虽然环境比较艰苦,边事更是紧张,但是战士们毫无颓废之态,斗志昂扬,忠勇报国,终于赢来了边境的安宁,人民的安康。如岳飞,他不但经历了南朝主要的战事,而且也是抗金的名将,对宋朝一片赤诚,终因谗言被贬。他的边塞词充满着一种豪壮之气,有一种格外的气魄。如其《满江红》洋溢着勇赴国难,杀敌报国的气概,笔力苍老,力透纸背,表现了词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的激情,读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辛弃疾在词的各个领域都获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尤其是边塞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和《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都是对当时火热宋朝战争深刻反映。此时的词已经奏起了雄壮悲凉的乐章,词人在沙场阅兵,风驰电掣地奔向前线,想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更想为自己获得千秋万世的英明。然而这一切都是梦想,自己白发丛生,大业未成,读来令人扼腕叹息。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也从当时边塞的事实出发,采取悲壮的语调,写自己的对国家的忠愤之情,自己空怀一腔热血,岂奈统治者抱着求和的祈愿,使得词人愁肠百结,痛心疾首。《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用雄词丽笔描写了荆州边塞明丽壮阔而又略带萧瑟混茫的秋日景象,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不满朝廷苟安的悲愤心情,表现出一介爱国志士的政治失意、报国无门。《木兰花慢》中“正玉帐连云,油幢映日,飞箭天山……休遣沙场虏骑,尚余匹马空还……”都着力描写了边帅拥兵万骑,扎营千里,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他一旦运筹帷幄,便能歼灭所有敌人,是一位乐观自信、戍边有方的爱国将领形象。陆游也曾做过边塞词《秋波媚》,词人于1172年参加了宣抚史王炎幕府,在抗金前线南郑度过了九个月的戍边生活。其词曰:“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上片写登高击筑酣酒,远眺长安南山,想到关中收复成功在望,不禁产生了无穷兴致;下片以拟人手法写于南山月、溺桥柳、曲江池,暗示了收复关中的美好前景,表现出词人满怀胜利信心和乐观情绪。词人晚期也十分珍视这段戍边的前线生活,留下了不少回忆的作品。如《汉宫春》上片写词人当年在戍边时那种“羽箭雕弓”、“龙蛇飞落蛮笺”的豪情壮志,抚今追昔,词人并没有消沉,而是更加希望自己能为南宋朝廷效力。另如《谢春池》,回忆了早年在南郑“拥雕戈西戎”、“气吞残虏”的戍边生涯,表现了词人非常深厚的爱国情感和渴望依然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刘克庄也曾投身戍边军戎的生活,受排挤后曾写过一首《满江红·金甲雕戈》,上片追述了“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的军旅生涯,展现了自己报国无门,功名未立,壮志难酬,废退消闲,英雄空老的爱国之情。王安石也曾写过一首边塞阅兵活动的词《菩萨蛮·中军玉帐旌旗绕》,通过“铁马”、“弓声”、“分兵”描写词人检阅六军的壮观场面,词人犒饮兵士将官,反映了全体战士抗敌的高昂的斗志。南宋晚期,吴潜、汪元量等爱国词人继续创作边塞词,吴潜的《沁园春·多景楼》写了白鸟孤飞,烟霭微茫戍楼之景,描写了边塞武备废弛、满目萧条的景象,预示了南宋王朝衰败零落之景。汪元量《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中“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等句,已纯乎是悲伤欲绝的亡国之音了。这两首词都是抒写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边塞词,已经成末响,再也没有边塞壮词那种激昂的情调了。刘过也曾创作过《沁园春·张路分秋阅》的边塞词,主要描写了宋代路一级军事长官举行秋季大阅兵的情景。刻画了一位儒将形象,并写出了他不在意个人功名利禄,要为国杀敌、剑斩楼兰的胸襟。(www.daowen.com)
明代沈宜修《忆王孙·天涯随梦》从芳草、柳色、黄鹂、落英入手,耳目所触,莫非愁惨,而以自在飞云相映托,越彰显出征人不归的难耐了。征人在远方只能天涯随梦,还不如飞云活得自在。
清代的词学呈现为集大成的局面。在前人的基础上,词学出现了很多流派,异彩纷呈。清代顺治、康熙时期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对士人实行高压政策,文人们叫苦不迭。于是,他们最爱采用统治者不为重视的“小道”来抒发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浇心中之块垒。一时,词在明朝的寂寞之后,又重新恢复了闪耀的光彩,边塞词也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清初尤侗最早创作边塞词,他在顺治年间曾驻地在卢龙古塞,期间写了不少反应军旅生涯的词篇。如《苏幕遮·塞上》,写了云寒月苦,西风黄沙的边塞风光。勾画出一幅具有异域风情的、生动的边塞军旅图。另如《金人捧露盘·卢龙怀古》问血战英雄而今何在,只剩下呜咽的流水和空空的古城,抒发兴亡感慨,为李广一生的遭遇慨叹不已,也写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慨之情。康熙年间冯云骧的边塞词《菩萨蛮·塞上秋望》写了苍茫辽阔的边塞景象,笔力苍老,意境沉雄。另如其《踏莎行·秋猎》从李广之事入手,描写了战场射猎,凭吊历史遗迹。丁澎《贺新凉·塞上》以悲苦之调写自己谪戍的地方,开篇即写严霜、黄沙、朔风等边塞景物,描摹自己在此度过的生活情景,主要表达了悲苦抑郁的失意情绪。曹溶的《踏莎行·答客问云中》也是一首边塞之词,词写冬天边塞荒凉肃杀的气候以及艰辛的军营生活。周纶《忆秦娥·听戍者言》以戍卒的口吻,写其在外戍边对家乡的思念,然而归期难料,别有一番痛苦与辛酸。浙西词派朱彝尊《消息·度雁门关》从边塞风光、李广和李克这两个驰名雁门关一带的历史人物入手,说明“事事都如许”的状态,不禁感慨系之!《百字令·度居庸关》以伤悼故国的无限哀思,写如今庸关的萧条,世事难测,意蕴遥深。陈维崧《贺新郎·纤夫词》是边塞词中的千古名篇,从征夫与病妇的生死离别的场景中,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的凶狠和残酷,让人唏嘘不已。吴兆骞《念奴娇·家信至有感》为词人接到家信时的思家之作。词人流戍的宁古塔是绝域苦寒之地,词人是多么想念家中的江南景色,自喻生在昆仑流沙之滨的琼枝。纳兰性德《台城路·塞外七夕》是写塞外七夕的词,向来少见。七夕佳期,天上牛女相会,而人间尚有伤离之儿女,词人只觉“今夜天孙,笑人愁似许!”另外词人还描绘了不少边塞的景色,如《浣溪沙·欲寄愁心朔雁边》中的“古戍烽烟”、《浣溪沙》中的“一抹晚烟荒戍垒”、《浣溪沙》中的“寒云衰草渐成秋”、《相见欢》中的“黄茅野店”、《南歌子·古戍》中的“古戍饥乌、荒城野锥”、《南乡子》中的“塞草霜风满地秋”、《满庭芳》中的“堆雪瀚鸦、河马跃冰”。这些边塞词都描绘了萧瑟凄凉的边塞景物,常从带有寒意的边塞风光着笔,可见词人的内心世界是伤感的。对边塞生活的厌倦与逃避。除此之外,纳兰还从其他方面写过很多边塞词,如《沁园春·试望阴山》,词人用凄凉的笔触描绘了边塞风光,尽管是边塞词,词人并没有一点气概与激情,而是缠绵悱恻,他选取的物象与其他作者截然不同,是内心外化的象征。《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和《相见欢·微云一抹遥峰》将边塞的景物和闺情结合起来,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无比眷恋。《南乡子·灯影伴鸣梭》深沉的表现了词人对妻子的想念,边塞生活使得词人不断地想逃避,思念爱妻和家庭的温馨。《清平乐·麝烟深漾》写词人在边塞词孤独的旅程中无聊备至,自我倾诉。如《南乡子·何处淬吴钩》写词人对边塞地曾经发生的“越马横戈”之事的兴叹与感悟。《蝶恋花·出塞》也是书写此种情愫。铁马金戈终归还是青冢黄昏路,历代的幽怨无处倾诉,词人总是从朝代的更替中体会人生的悲凉。曹寅《浣溪沙·曲曲蚕池》以边防战士的破碎寒衣和昭阳殿里贵人的锦衣对比,确实是“边衣常碎九秋霜”,极其生动。清代中叶,边塞词进入了衰落的低谷。这时期,只有少数词人的边塞词可以共赏。黄景仁《行香子·曲唱凉州》是一首仿古之作,词中对戍边的征人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以动人的笔触写征人征戍不论春夏秋冬“望封侯”,然而一人之力怎能够,“铁衣穿尽海西头”,家中的田、妻子、爹娘无力去照看,心中的伤痛无法弥补。张惠言《风流子·出关见桃花》写塞外暮春的景色,清新而不失壮美。另其《浣溪沙·王气东来》写塞外纪行,抒发了居安思危的思想。陆锡熊《百字令·山海关》是词人路过山海关所作的边塞词,描绘了山海关雄伟壮丽的风物,根据历史来揭示沉痛的教训。此外汪氏泰《湘月·出关晚经南天门作》通过草枯沙白、悲笳、断角、斜阳、霜气等物象写了苍凉的边塞风光,情景交融,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晚清时期,由于战事频繁,边塞词的创作较之中期又兴盛起来。如邓廷桢的《高阳台·鸦度冥冥》和林则徐的《高阳台·玉粟收余》,还有两人的《月华清》词,都是写海防要塞沙角炮台的雄壮景象,记录了两人当时虎门销烟的壮举,其克敌的豪情壮志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后林则徐、邓廷桢二人被谪戍新疆后,林则徐的《金缕曲·绝塞春犹媚》和邓廷桢的《金缕曲》都写尽了民族遭侵略以及个人遭遇的不满。周闲也是一位创作边塞词较多的词人,其《水龙吟·渡海》以及《征部乐·领键儿戍郭津》写词人率领勇士去戍守郭津的军事行为,表现了词人对国家的忧患以及保卫祖国疆域的爱国热情。《月华清·军中对月》写词人在军营中的感受,描写了军营中肃杀的场面,揭示了兵荒马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另外如《沁园春·大宝山朱将军桂祠堂》、《塞翁吟·金鸡山是谢将军朝恩战场》、《夜飞鹊·重上招宝山对月感旧》都是抚今追昔,悼亡自己的战友,描写战争生活,具有词史的意义。中法战争之时,张景祺曾写过《曲江秋·马江秋感》,当时要塞失守,词人描绘了这次战争,并颇为愤慨地表达了当时贻误军机而造成惨败的清会办大臣,充分体现出词人强烈的民族尊严感。
边塞词具有寄慨遥深、悲壮雄浑的特色,不少词除了描写边塞风光之外,还抒发着历史兴亡的感慨,或表达边塞环境艰苦,思念家人与家乡;或表达战士戍边,思妇的苦痛与盼望,尤其是到了清末,描绘要塞战争的词居多,边塞词的题材还是很广阔的,然而这些题材下,无不是词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一片火热赤诚的心,无论边塞寒苦,风雪交加,其思家的同时,戍边的战士们也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责任,这使得边塞词的历史意义更加深远。
【注释】
[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ZW022)。吉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201022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