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稼轩词在近现代中国史上的接受、影响和经典化情况考察

稼轩词在近现代中国史上的接受、影响和经典化情况考察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稼轩词在近现代中国史上接受、影响和经典化情况的考察——以清末民初、抗日战争和新中国头三十年稼轩词的影响为中心刘扬忠稼轩词的接受、影响和经典化的历史,如果可以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其门人范开编成《稼轩词》甲集并为之作序时算起的话,至今已有821年的漫长历史。稼轩词是宋词各家中在文学史上接受面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家,其经典化也最引人注目。六、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

稼轩词在近现代中国史上的接受、影响和经典化情况考察

稼轩词在近现代中国史上接受、影响和经典化情况的考察——以清末民初、抗日战争和新中国头三十年稼轩词的影响为中心

刘扬忠

稼轩词的接受、影响和经典化的历史,如果可以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其门人范开编成《稼轩词》甲集并为之作序时算起的话,至今已有821年的漫长历史。稼轩词是宋词各家中在文学史上接受面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家,其经典化也最引人注目。南宋中晚期及宋以后各代词人几乎无不或多或少地受到“稼轩风”的影响,无论创作上还是理论研究方面,辛稼轩均成为历代词坛所关注的焦点,成为一个历久不衰的文化话题。晚明谭元春甚至将稼轩词作为自己心灵的自祭,其《辛稼轩长短句·序》云:“余庐居多暇,常携《稼轩长短句》,散步于荒墟平畴间,不哭而歌,壹似乎违礼者,然一入其中,形神栖泊,所谓闻犬声,望烟火,便知处身之有地耳。……稼轩一片烟月自肺腑中结出也。方诸古人,其渊明之诗,云林之画,怀师之书,梅亭之四六,致远、汉卿之曲乎?”大思想家顾炎武在其《济南》诗中至谓:“愁来独忆辛忠敏,老泪无多痛古人。”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兼学问家的梁启超,临终前在协和医院的病榻上还在研读稼轩词和为自己编写的《辛稼轩年谱》定稿。

稼轩词接受、影响和经典化的八百多年历史,可以分为七个大的历史时期来考察:

一、南宋中后期。此时词坛状况,正如戴复古所云“歌词渐有稼轩风”。词人争学稼轩,就连不同派的姜白石也与之频频唱和,赞其为“前身诸葛”,高兴“公歌我亦能书”,其部分作品清刚劲健,带上了稼轩风。于是形成了南宋创作队伍最强大、历时最长(直至元代前半期)的稼轩词派。

二、与南宋基本平行的金代。稼轩词北传入金后,金词人争相仿效,金晚期及由金入元诸家绝大多数为学辛者,其中成就最大者为元遗山。遗山于词崇苏、辛一派,谓“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

三、元代前期。北方词人大多为辛派,同时期南方词坛崛起,他们基本上是宋遗民词人(不喜辛稼轩的张炎等一派),辛之势减弱,但也不是没有辛的影响。

四、明代的情况。

五、清代。词学中兴,学辛成风,分前期、中期、晚期,前期为高潮期。

六、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辛稼轩年谱》两书即成书于抗战初期的1937至1939年间(另,邓的三部研究宋代抗战派人士的著作《岳飞传》、《韩世忠年谱》、《陈龙川传》,也是抗战时期成书出版的)。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时期。仅建国后的头十七年,全国(未计港、澳、台地区)主要报刊发表的词学研究与鉴赏文章,专论辛稼轩的就占六分之一,为宋词名家中的第一;“文革”停顿十年之后,新时期的三十年稼轩词研究更是盛况空前,超越了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新中国六十年的这种盛况,是自二十世纪初由梁启超发端的稼轩热自然走向高峰的必然结果。因此,要追究新中国这场“稼轩热”的源头,就得先从梁启超谈起,然后再看一看梁氏逝世之后,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及社会精英基于国家民族最高利益的考虑居然同嗜稼轩词的盛况。

作为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数量为宋词之冠,艺术风格独特,而且作品的社会内容极为丰富,是词史上杰出的词人。然而宋以来元明清各代的大多数词学家将稼轩词视为“别调”或“变体”,未能真正认识其价值。中国近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梁启超于其晚年对词学产生浓厚兴趣,他的词学论著虽然在其浩瀚的著述中仅是国学研究的一个很小部分,但其研究方法的科学与思想的深邃,对中国现代词学的发展影响显著。在其晚年词学研究中稼轩词是主要的成果,用功既多且深,首次揭示了稼轩词的社会意义,着重阐释了它的爱国主义精神。梁启超力图恢复辛弃疾在历史上的真正地位,展现其英雄业绩,使人们不仅以“词人”来看待这位历史人物。他希望通过关于辛弃疾的研究以探索中国民族文化所蕴蓄的一种积极的精神,它也许能使中华民族振奋起来。梁启超对稼轩词的喜爱与关注是与中国近代以来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精神相关的。自从他以社会学的方法阐扬了稼轩词的社会意义之后,词学界改变了对稼轩词的认识,也改变了词史的“正宗”与“变体”的传统观念,导致了对豪放词的重新评价,而且发展到以辛弃疾为主的豪放派作为宋词发展的主流,而将许多婉约词人作为一股逆流。现在我们回顾近百年词学的进展时,关于豪放派的评价问题仍值得重新审视,而且它作为一种学术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历史反思。梁启超在青年时代即与词学结下因缘,其长女令娴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记述:“家大人于十五年前好填词,然不自以为工,随手弃去。令娴从诸父执处搜集,得数十阕。”据此则梁启超于1894年22岁时已开始作词,在晚年更为酷嗜。今《饮冰室词》存词60余首,其中虽然有用周邦彦、吴文英、张炎词韵之作,但长调作品的艺术风格则是近于稼轩,风格豪放而沉郁,例如《满江红·赠魏二》的“使不尽,灌夫酒;屠不了,要离狗。有酒边狂哭,花间长笑。剑外惟余肝胆在,镜中应诧头颅好”,《贺新郎》的“不信千年神明胄,一个更无男子。问春水干卿何事?我自伤心人不见,访明夷别有英雄泪。鸡声乱,剑光起”,词中激烈悲壮的情绪与恢弘雄浑的意象皆深受辛弃疾与陈亮唱和诸词的影响。梁启超的名篇《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君子》的“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稀难认,旧家庭院。唯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相对向,斜阳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显然是学辛词《摸鱼儿》的比兴手法而寄托遥深之作。梁启超绝笔之后,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民主主义革命蓬勃地开展,现代社会科学学科纷纷建立,马克思的社会学说迅猛传播,抗日救亡运动掀起和抗日战争爆发,在此历史条件下,梁启超关于稼轩词的社会意义的论述为学术界所支持与发扬。他是将辛弃疾作为“一位爱国的军人”而定位的,这应是最合理的。这与他在《读陆放翁集》一诗中对陆游的评价思路完全一致: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但辛弃疾毕竟因事业为词名所掩,所以学术界仍视之为词人,却冠之以“爱国词人”了。1934年刘寿松于《国闻周报》11卷43期发表《辛稼轩的爱国词》,1940年7月祝世德于《新知识》1卷5期发表《爱国词人辛弃疾》,这新的历史定位皆是只有诸如辛弃疾等慷慨激烈的豪放词才能鼓舞民族精神,而那些缠绵悱恻、倚红偎翠的婉约之作则背离了时代精神,难以为人们欣赏。辛弃疾是宋代豪放词的杰出代表,其获得的“爱国”殊誉标志着词学界对豪放词传统观念的改变。词史上的“正宗”与“别调”问题是应当重新审视了。王季思于1939年在《词的正变》里开始从社会意义的角度肯定豪放词:“南渡以后,北方沦陷,强邻压境,民族的仇恨,中朝的颟顸,刺激着每一个志士的心。一班民族词人如辛稼轩、张元幹、张孝祥、陆放翁、刘后村,大声疾呼,相继而起,豪放一派的词才到了极盛的境界,留下了许多慷慨激昂的作品,替词坛放一异彩。”

下面分六个方面来简略地介绍辛弃疾及其词对近现代中国的巨大影响。

1.史学家邓广铭的重大贡献。邓广铭读北京大学历史系四年级时,选修了老师胡适的“传记文学习作”课,并把《陈龙川传》作为毕业论文。邓广铭一生的史学著述中,最主要的成果是“四传二谱”:《陈龙川传》、《辛弃疾(稼轩)传》、《岳飞传》、《王安石传》和《韩世忠年谱》、《辛稼轩年谱》。其中《辛稼轩传》、《辛稼轩年谱》尤其受到胡适的高度赞赏。正是这“四传二谱”,对他后来的研究方向产生了极大影响。宋朝时期内忧外困、民族矛盾异常尖锐,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有类似之处。邓广铭为陈亮、辛弃疾、韩世忠、岳飞等英雄立传,激发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

2.柳亚子和南社的重大作用。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号安如,改字人权,号亚庐,再改名弃疾,字稼轩,号亚子,江苏吴江人。1905年加入国学保存会,后至上海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创办并主持南社。民国时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逃往日本。1928年回国,进行反蒋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其《虞美人·题稼轩词》:“霸才青兕兵家子,读破书千纸。河山半壁误英雄,赢得雕虫余技擅江东。  唐宫汉阙荆榛遍,苦恨铜驼贱。华夷倒置总堪忧。未请长缨辜负汝吴钩。”柳亚子说:“窃谓词家者流别,以南唐、北宋诸家为正宗,否亦宁学苏、辛,勿学姜、张。盖学苏、辛而不似,犹有真性情;学姜、张而不似,徒以艰深自文其浅陋,欺人而已。”“真性情”是他区分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也是他在创作上的终极追求,在他看来辛弃疾词最能体现这一品格。其《为人题词集》诗云:“慷慨悲歌又此时,词场青兕是吾师。裁红量碧都无取,要铸屠鲸剚虎辞。”他不满当时常州派作者“裁红量碧”,主张要追攀稼轩的“慷慨悲歌”,他特别仰慕辛弃疾之人品和才华,在十八岁时还为此改名为柳弃疾。1909年在虎丘张国维祠的雅集上,朱梁任对他的观点曾表示赞同,他为此赋诗一首:“南宋词人谁健者?瓣香同拜幼安来。文场跋扈嗟侬独,风气沦亡要汝开。紫色哇声都闰位,铜琵铁板此真才。别裁伪体吾曹事,下酒何辞醉百杯。”(《酒酣(梁任为余言南宋词人以稼轩为第一,余子不足道,余甚佩之,又感当世词流议论多与余见相左,因成此示梁任)》)高旭亦有柳亚子类似的观点,其《论词绝句》云:“稼轩妙笔几于圣,木落君山不忍看。回首夕阳红尽处,岳阳楼上望长安。”《虞美人(题辛稼轩词)》亦云:“羞作人间痴女子,绮语闲千纸。此儿气概绝沈雄,铁马金戈迭过大江东。  中兴无日腥膻遍,乱世儒生贱。我今同抱古人忧,空倚危楼洒泪看吴钩。”既赞扬了辛弃疾的激昂慷慨,也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振兴中华的英雄气概。于右任从当时文学革命的需要出发,论词亦推崇苏、辛,他认为在二十世纪之初,最能体现时代之强音的是苏、辛的噌吰镗鞳之声。当有人驳议相传辛弃疾(实为刘过)所作《西江月》(堂上谋臣樽俎),称该词是辛弃疾为赞韩侘胄开边之作,于右任却认为此词是光焰万丈之作:“韩自失败耳,即为幼安作,何足为病!国事日艰,文人笔墨皆带一种肃杀之气,亦属不祥。齐唱《大风》,此日何日,予亦愿再作《大风歌》也。”他们对前代词人以稼轩为职志,对当代词人则以龚自珍、文廷式为楷模,这是因为文廷式词可与苏轼、辛弃疾相匹敌:“(文道希学士)生平论词,以北宋为宗,雅不以梦窗诸人为然。集中有自序一首,可以乩其宗派。学士天才横溢,出其余技,从事于此,犹欲与苏、辛相抗衡,而无迦陵之叫嚣气,其可宝贵者以此。”相反,当时在词坛负有盛名者,如王鹏运、况周颐、张仲炘等“其风格皆在学士下也”。陈去病更认为在近代词坛,惟有龚自珍能自足名家,“此外虽作者林立,然终属规行矩步,依人作计以为能事略尽此矣,从无有越出恒轨,而拔戟自成一队者。故词学之盛,至嘉、道而止,咸、同以还,兹事亦日渐衰微矣!”这一看法与近代有些学者的说法是大相径庭,嘉、道之际,当时填词者不是追踪浙派,就是攀附常州派,惟龚自珍能率性而为,“不能古雅不幽灵”(《己亥杂诗》),呈现的是一派激昂慷慨、豪迈奔放的作风。但龚自珍所处的时代“万马齐喑”,他有时亦藉温婉之笔写其“剑气箫心”。高旭对这一点看得最为分明,他的《虞美人(题定庵词)》一词云:“东华献赋真无计,且老温柔里。一箫一剑絮平生,回首羽琌山下碧云深。”他们正要接续龚自珍的精神,借词来表现他们的“剑气箫心”:“灵箫去后无人矣,谁识狂奴意。伤春怨女士悲秋,感慨名家如汝杳难求。”(柳亚子《虞美人》(题定庵词))(www.daowen.com)

其实,这也是南社革命派的共同追求,当时有论者说:“上海南社……词极多唱和应酬之作,慷慨悲歌,英气勃然,毫无争秾斗纤之气,大是辛稼轩、蒋心余一派笔法。”比如,黄人“天才横溢,其词直可抗手辛、苏”;蒋小培的词“沉雄悲壮,有稼轩、龙川之风”;还有姜参兰的《贺新凉·吊史阁部墓》“激昂排宕,极似苏、辛”。于右任论词更极推辛弃疾的噌吰镗鞳之声,为词亦有稼轩一样的豪情壮气。1908年4月24日,于右任为即将赴欧的杨笃生送行赋《踏莎行》:“绝好河山,神州霸业凭谁主?共怜憔悴尽中年,那堪飘泊成孤旅!”亦流露出其忧国之不振的焦虑心绪,高旭称它是“悲凉苍感,一字一泪”,“神州霸业凭谁主”一句,表示其要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挑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柳亚子也表示自己心仪的是苏、辛偭规越矩之作:“弃疾不敏,疏于倚声勰律之学,少有所作,托体苏、辛,弗谐时尚,复虑偭规越矩,重为当世诟病。”他的《金缕曲》(六月飞霜雪)、《虞美人》(霸才青兕兵家子)、《虞美人》(大鹏未展摩天翼)、《满江红》(禹甸尧封)等皆是这方面的作品。

3.稼轩词对清末民初社会精英的影响。这里仅举四川人赵熙为例。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光绪庚寅(1890)进士,服官北京,授编修,转江西道监察御史,以抗直敢言,著称清季。辛亥革命后回籍,德业文章,乡里钦崇,尊为五老七贤之一。工诗,善书,间亦作画。诗篇援笔立就,风调冠绝一时。偶撰戏词,传播妇孺之口。喜奖掖后进,不为崖岸。蜀中遭乱,寇盗不敢侵,人以拟之“郑公乡”云。其《水龙吟·题稼轩词》云:“风吹太古秋声,手扪星斗行天际。荒荒下界,齐州九点,万山如髻。元晦论交,迭山请谥,齐名苏子。有龟堂诗骨,龙川文笔,唾壶响,铁如意。  志取长鲸为脍,问中原虏尘消未?苍天老矣,赵家宫殿,钱塘王气。小试滁湘,可怜王蔺,谤书忘此。逗从编夜雨,天惊石破,化黄河泪。”

4.稼轩词对国民党抗日军人的影响。辛弃疾这位爱国民族英雄,对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军队的官兵有着较大的影响。限于篇幅,这里我仅举一个有着较高文学修养的大学生士兵为例。据参加过抗日战争、十分崇拜宋代民族英雄岳飞、辛弃疾的国民党青年军201师战士孙国栋(此人是1944年读重庆国立政治大学三年级时参的军)的回忆录《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我的“抗日从军行”纪实》回忆:“……经老黄一言,我很想再读(王)阳明的书。到图书馆借,借不到,要等。我很心急,于是趁着口袋还有卖衣服剩下的余钱,去重庆购书。不料《王文成公全书》很贵,买不起,后来在旧书摊上找到两本小册子,一本《王阳明》,一本《辛弃疾》。两位都是我平时心仪的人物,一位是悟入生命里层,开拓百世胸襟的思想家;一位是充满时代忧患感,才华盖世的民族英雄诗人。我的心情受这两位人物的慰抚,情绪渐渐平复,一心等待入伍了。”此文还回忆,孙国栋就连他所属的部队在缅甸参战时都经常拿着一本被磨得残破了的《稼轩词》到伊洛雅底江边的幽谷里去诵读。(由台湾赴美国,后定居美国加州的孙国栋的这篇回忆录,载于台湾《黄花岗杂志》2002年第五期[增刊]、第六期[增刊])

5.稼轩词对建立新中国的中共高层人士的影响。

①叶剑英。据叶剑英的养女戴晴回忆:“善于写词的毛泽东推崇叶剑英的七律,叶自己最钟爱的却是北宋词人辛稼轩。为什么?他没说过,我也没听见谁问过他。有着极高的才具与抱负的辛弃疾四十二岁就已被闲置,一腔郁愤怎么个去处?政治上失意,人生价值并没有贬低。于是,我们终于知道,写出‘醉里挑灯看剑’这种典型军事政治家豪迈句子的词人,能对一片山、一丛树,对农人的辛劳、孩子的娇憨,有如此细腻的感受,对女性的爱恋也会如此明艳哀伤。他呢?辛稼轩写道:‘知我者,二三子’,他不是么?对于居处布置,他没有特别的口味。走到哪里都不变的,只有那帧挂在床前的母亲的像;还有《稼轩词》,永远在手边。在女儿凌孜眼里,父亲首先是一位保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文人。叶剑英喜欢辛弃疾的诗,那本《稼轩词》他终不离手。毛泽东晚年在政治局一次讲话中引用辛弃疾的诗词,刚开了头就突然停下来,让叶剑英接着说。叶帅站起来把全诗流利地背诵下来。毛泽东曾不吝对叶诗的赞赏,称赞叶诗‘酣醇劲爽,形象亲切,律对精严’。毛泽东在给陈毅的谈诗信中说:‘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可向他们请教。’”(详见1987、4、28《人民日报》所载戴晴回忆文章《在叶剑英元帅膝下》及《独立记者》所载戴晴文章《我的义父叶剑英》)

②徐向前。1992年5月商城县烈士陵园落成庆典,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陈明义将军转赠徐向前元帅手书宋代爱国词人辛稼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句横幅,以志缅怀先烈和庆贺。徐帅书辛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题署:“应明义同志嘱书辛稼轩词句,徐向前一九八五年二月。”钤阴文篆体名章。横幅,纸本。徐帅墨迹用笔厚重劲健,体势方正中偶露行书笔意,其激情与词意似悄然融会迭合,使人顿生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之感。从题记可知,徐帅挥毫书就此幅时,已届八十四岁高龄,为其晚年的代表作,弥足珍贵。此件现藏商城县烈士陵园。缅怀土地革命时期,1929年6月徐向前奉中共中央之命来到鄂豫皖边区,为创建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苏区,驰骋江淮之间,功垂大别山区。当年,徐帅曾数次亲临商城,如1931年1月在长竹园组建红四军、7月在余家集参加鄂豫皖军委会议,1932年初指挥红四方面军商(城)潢(川)战役,第三次解放商城……陈明义将军,出生商城伏山乡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5月商城起义,少年陈明义13岁当儿童团,14岁参加红军,在徐帅麾下转战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逐步成长为红四方面军总部作战参谋……徐帅为陈将军书此辛词横幅,其将帅之间的战斗情谊此一明证。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统一中国,遭主和派排挤,长期落职闲居。其词以豪放为主,慷慨悲壮,与苏轼并称“苏辛”。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词代表作之一,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稼轩退居十多年后,召起镇江知府任上,时年他已65岁,也是他23岁率义军南归的第43年。该词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和老而不衰的报国忠心。杨慎《词品》谓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览读徐帅此幅手书墨迹,笔情墨趣中洋溢着解放军将帅为民族独立,为新中国建功的战斗豪情!(据2005年7月3日《信阳日报》)

③陈毅。稼轩祠,是稼轩家乡山东济南市为纪念爱国英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而立。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曾是李鸿章生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改为稼轩祠。1964年陈毅在大明湖亲题“辛稼轩纪念祠”匾额。又,陈毅《吾读》诗:“吾读长短句,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如虎。”著名诗人和古典文学专家聂绀弩挽陈毅联为:“水侧磨刀工部句;楼头看剑稼轩词。”

④毛泽东。据逄先知《博览群书的革命家·毛泽东读书生活的我见我闻》记载,1964年8月24日,毛泽东与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问题,在讲到地动说时,毛泽东说:“宋朝辛弃疾写的一首词里说,当月亮从我们这里落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别的地方。晋朝的张华在他的一首诗里也写到‘太仪斡运,天回地游’”,这首诗叫《励志诗》。随后要我们找出载有这两篇诗词的书给他。辛弃疾在《木兰花慢》词中有这样两句:“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意思是说,从我们这里西边沉下去的月亮,到什么地方去了?是不是另有一个人间,那里刚好见到月亮从东方升起呢?毛泽东认为,这些诗词里包含着地圆的意思。

1975年5月3日深夜,毛泽东在其住所召集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批评了王、张、江、姚,会议长达二个小时。在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同大家讲起东汉末魏、蜀、吴三国,特别是《容斋随笔》记载的东吴的故事,还让叶剑英背诵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这是一首怀古的词,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容斋随笔》是毛经常喜欢阅读的书籍,他把它从延安带到北京,直到临终前,他最后想读的还是这本《容斋随笔》,其中《孙吴四英将》那篇他当然曾经读过。至于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这本词集,更是毛常备在身边的,其中有六十多首词的标题,他圈过,以显示他读过的标记,至于《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更是他多次圈划过的词,毛自己早就会背诵这首词了,所以他脱口而出能让叶剑英来背诵这首词。实际上他是想借这首词,借三国孙吴有关孙权的故事,显示其对身后事的期望。他知道自己病重了,他曾评价叶剑英大事不糊涂,他是想象孙策托孤于张昭那样托孤于叶帅,当然,以后事态的发展,并不如其愿。

6.中共高层其他人士及国内民主人士的回忆

①《沁园春》词是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书赠柳亚子先生的,柳曾向毛索诗。柳先生系南社盟主,时独步词坛,读了该词说,“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并为之折服:“余词坛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始逊一筹,殊自汗颜耳!”柳亚子先生还步韵和《沁园春》一首,其下阕盛赞毛词:“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

②范文澜称该词“气魄的雄健奇伟,辞句的深切精妙,不止苏辛低头,定评为词中第一首,就是三百篇以下各体诗歌如大雅大明诸篇,但与本篇相较短长,不免尚有逊色。”

③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时任《新民报晚刊》编辑的吴祖光先生认为,该词“从风格上的涵浑奔放来看,颇似苏辛词派,但是找遍苏辛词亦找不出任何一首这样大气磅礴的词作;真可谓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在晚刊发表该词时吴加了这样一则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氏自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毛泽东的秘书逄先知曾回忆他自己及毛泽东另一秘书田家英学习稼轩词的情况说:“我在秦城狱中想起家英当时的处境,往往与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联系起来。辛弃疾壮志未酬,写下的许多慷慨悲怆的词,与家英一个时期的心境很相似。有一首《贺新郎》的下阕是:‘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首词写尽了一位爱国文人的感慨。我自己不会填词写诗,只好用《稼轩词》来寄托情思,来想念家英的种种遭遇。”

“1948年我们(指逄自己和田家英)在西柏坡头一次见面,他住的两间小屋空空荡荡,工作案右侧上墙上贴的一条毛边纸大字条幅引起了我的注意。条幅上写的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上讲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要经过三种境界的那段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那段话别人也有引用的,各人欣赏的角度、切合程度不会一样。田家英那时引用它,自然是表示他强调一个革命者要有恢宏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奋力追求精神。他自己的思想境界与风格也从这里得到了体现。愈到后来,他愈加淬砺奋发,为人为学,晓然矗立,足以称为革命知识分子中的一位典范人物。王国维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是辛弃疾某词中的一句话。回忆家英,我不禁反复吟味这句话,觉得他尽管在学术上没有留下很多著述,却是一位值得千百度寻找的人物。”(此二条见逄先知等:《和田家英在一起的日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