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易安词的选调
王 菲 朱惠国
词是合乐的文学,讲求声情并茂,每个词调在其形成之初和后来的发展变化中均有一定的声情特点与继承,作词者须根据自己的情感谨慎地选取适合的词调,使声词相从,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作为南北宋之交的代表性词人,李清照在其《词论》中对于音乐性的重视使得我们对其词作逐一分调的研究有了现实的必要性。本文旨在通过对易安词用调情况的梳理以及词人在人生不同时期的词调选择,具体分析词调的音乐性与抒情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说明易安词用调的时代性与个人特殊性。
一、李清照词用调总况及其特点
李清照词因其种种原因,并未完全保存下来,现存词大概与当时的创作情况有所偏差。许多的作品已消逝,不为今人所见,另有一些词作也颇有争议。但王学初先生编注的《李清照集校注》后所引文献保留了李清照词的一些记录,如引黄昇《唐宋诸贤绝妙好词选》卷十“赵明诚之妻,善为词,有《漱玉集》三卷”,引《宋史·艺文志》“《易安词》六卷”,引朱彝尊《词综·发凡》“李清照《漱玉集》一卷”[1]等。清光绪年间李清照的词作经由王运鹏重辑、况周颐补遗,收入《四印斋所刻词》,为近代李清照词辑本之祖。近人唐圭璋先生所编著的《全宋词》收录有李清照词共47首,另有失调名4首,并且另列存目词。
王学初先生编注的《李清照集校注》是针对李清照作品的专门校注,书中辑录了李清照诗词文全部作品,即使是存疑作品以及残篇断句亦不放弃,特别是后附的《李清照事迹编年》对词人的作品和生平有详尽的考证。总言之,这本关于李清照的专门资料性的著作是比较可信的。(本文以下所涉李清照词用调情况皆从此说)《李清照集校注》中李清照所作词共有45首(包括两首失调名,存疑之作不计)。共用32调(《摊破浣溪沙》并入《浣溪沙》,《转调满庭芳》并入《满庭芳》),其用调情况具体如下:
唐圭璋先生所编《全宋词》和王延梯先生编注的《漱玉集注》中所收李清照词与之相比,三者大体相同而有差异:《全宋词》47首词中李清照词所用的主要词调《浣溪沙》多出2首,《临江仙》《鹧鸪天》《怨王孙》各多出一首。《漱玉集注》45首词中李清照词所用的主要词调《浣溪沙》多出1首,《鹧鸪天》《怨王孙》《行香子》《临江仙》各多出1首。
根据李清照词的用调情况,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其作词在词调运用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多用令曲而间有慢词。从对李清照词用调情况的梳理来看,43首全篇词中共用词调32个,其中慢词词调8个,分别为《满庭芳》(另有《转调满庭芳》1首)《多丽》《凤凰台上忆吹箫》《念奴娇》《永遇乐》《长寿乐》《声声慢》《庆清朝慢》,约占总数的25%;小令有24个,约占总数的75%。就其词作数量来看,在收入的43首全篇词中,慢词8个词调中《满庭芳》一首,《转调满庭芳》一首,其余7个词调每调一首,总计9首慢词,约占总数的20.9%,小令共有34首,约占总数的79.1%。可见,李清照词作多用小令而少慢词,究其原因,应该与其所处的时代和其自身所秉持的词学观有一定关系。刘尊明等先生《唐宋词调之冠——〈浣溪沙〉初探》[2]一文根据南京师范大学研制的《全唐宋金元词文库及赏析》计算机检索系统统计数据显示,《全唐五代词》所收词作2849首,《全宋词》收词21085首,在这所有词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十个词调依次是:《浣溪沙》《水调歌头》《鹧鸪天》《菩萨蛮》《念奴娇》《满江红》《临江仙》《蝶恋花》《西江月》《减字木兰花》,其中小令占了7个。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唐五代和北宋。李清照身处那南北宋之交,自然会受到一些影响。其次,令曲多短小工整,与诗相似但却更加多变,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同时小令与唐诗绝句在字面和结构形式上多所相似,词中小令可能由唐诗绝句中来,所以作词下字显得更为典雅蕴藉,这与李清照的词学审美观比较接近。在李清照看来,她所生活的南北宋,词人作词已出现诸多弊病,或不协音律,或用语尘俗,或以诗文入词。李清照之作《词论》品评各家,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有返本溯源的意思。其对自身创作也是要求甚严,在其诗《分得知字》中可得以印证“学语三十年,缄口不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3]小令因为其自身体制短小,用语典雅,不以叙述见长,注重凝练含蓄,讲求叙事简净,有言外不尽之意的特点,并在字声相合,情感表达上实际有更高的要求,更能表现词人的作词水平。张炎《词源》中谈及令曲时指出其不易:“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闲不得……近代词人,却有用力于此者。倘以为专门之学,亦词家射雕手。”[4]这样看来,在作词方面颇为自得的李清照选择小令进行大量创作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也可看出,李清照作词多用令曲也是因为其情感表达和令曲的自身特点相配合有关。至于其感情跌宕起伏,回旋深婉,百感交集难以直言之时,则多用长调,比兴寄托,以求纾解其内心一二。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二)用调广,不喜重复,但偏爱《浣溪沙》、《蝶恋花》等调,总体上有音节谐婉的特点,适宜表达轻柔婉转、往复缠绵的情绪。由于李清照词由后人在他人词集中搜集摘录而成,我们无法知晓李清照词用调的全貌,但就李清照保存下来的词来看,所用词调共32个,所作词共43首(存疑词和逸句不计)。平均每调约1.3首,其中所用最多的是《浣溪沙》和《蝶恋花》,前者5首,后者3首。多数词调皆一调一首。就现存宋词来看,《浣溪沙》是宋代词人所用最多的词调,使用《蝶恋花》者也不在少数。可见李清照受到当时流行词调的影响,但这也和这两个词调自身的特点和词情表达优势有一定关系。李清照所用词调如《浣溪沙》、《鹧鸪天》、《临江仙》等,其声韵安排大致接近近体的律、绝,音节谐婉,多表达轻柔婉转之情,并可以通过改变韵部,与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相配合。龙榆生先生在《词学十讲》中指出:“以三、五、七言句式构成而又使用平韵的词牌调,音节是最流美的……《忆江南》、《浣溪沙》、《鹧鸪天》一类短调,它们的句式都属奇数,而在整体上看,必得加上一两个对称的句子,这就使参差和整齐取得一种调剂,而使它们的声容态度趋于流丽谐婉。”[5]此外,李清照所用长调《声声慢》《庆清朝慢》《满庭芳》《凤凰台上忆吹箫》《念奴娇》《永遇乐》《孤雁儿》等,也是多适宜表达婉转深情、往复缠绵的情绪。
(三)多数调为唐宋以来的常用调,没有创调,但在原有词调上有创新,另开一体。李清照所用词调《清平乐》、《浣溪沙》、《木兰花》、《忆仙姿》(即《如梦令》)、《菩萨蛮》、《临江仙》、《踏鹊枝》(即《蝶恋花》)、《诉衷情》、《南歌子》、《采桑子》十个词调在唐代崔令钦撰的《教坊记》中均有记载。唐宋词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十个词调中,李清照词所使用的常用词调就占了7个。这说明李清照词所用调多是当时的常用调。据《钦定词谱》,李清照所使用的词调并无一调是其自创。这说明李清照所在的时期,词乐的流传或许已经相当的狭窄和有限,以至于像李清照这样醉心于词的词人也鲜能自创词调。但值得注意的是,李清照在原有词调的基础上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创新,另开一体。据《钦定词谱》,李清照在《采桑子》《醉花阴》《一剪梅》《行香子》《凤凰台上忆吹箫》《庆清朝》《声声慢》《武陵春》8个词调中均有变动或另成一体。
1.《采桑子》以和凝“蝤蛴领上诃梨子”一首为正体,词谱以为“此调以此次为正体,若李词、朱词之添字,皆变体也”。又列出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又一体,并指出“双调四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此词前后段第三句即叠上句,两结句较和凝词各添两字,或名《添字采桑子》”。[6]
2.《醉花阴》“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词谱举毛滂“檀板一声莺起速”为例,指出“此调只有此体,诸家所填,多与之合,但平仄不通,句法间有小异耳”,“李清照词之‘东篱把酒黄昏后’,絮字、酒字俱韵,此即《乐府指迷》所谓藏短韵于句内者,然宋词如此者亦少”。[7]
3.《一剪梅》“此调以周词、吴词为正体,若卢词、张词、蒋词之添韵,曹词、李词之减字,皆变体也”,“按,李清照词〔雁字来时月满西楼〕,又,《乐府雅词》〔明日从教一线添〕,皆作七字句,与此同。盖《一剪梅》之变体也,旧谱谓李词脱去一字者非”。[8]
4.《行香子》“此调以晁词、苏词、秦词、韩词为正体,正韩词一体,填者颇少”。《词谱》又单列李清照“草际鸣蛩”为另一体,并指出“此与苏轼‘携手江村’词同,惟后结三句各添一字异,亦衬字也”。[9]
5.《凤凰台上忆吹箫》以晁补之词为正体,《词谱》又列出李清照词“香冷金猊”为又一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十一局五平韵”“此与晁词同,惟前后段第四句各减二字,换头句藏短韵,后段结句添二字,作四字两句异”。[10]
6.《庆清朝》“一作《庆清朝慢》”,《词谱》另列李清照词“禁幄低张”为另一体,指出“双调九十七字,前后段各十句,四平韵”,“此与曹词同,惟换头作三字两句,第二、三句作五字一句、四字一句,仍用王词体异”。[11]
7.《声声慢》“此调采平韵词八首,以晁、吴、王三词为正体,贺词以下,皆变体也。”《词谱》单列出李清照“寻寻觅觅”又一体,指出“此词前后段起句亦皆用韵,其前结三字一句、九字一句,又与张词不同”。[12]
8.《武陵春》,又作《梅苑》、《武林春》,以毛滂“风过冰檐环佩响”为正体。《词谱》又单列李清照“风住尘香春已尽”为另一体,指出“此即毛词体,惟后段结句添一字,作六字句异”。[13]
李清照词所用词调的诸多变体可见其熟谙词体,对于词的音乐性有着深入的研究,其作词可以根据词乐进行变化,运用得当,使之声情并茂。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李清照在前人基础上提出“词别是一家”,是以她自身对词本身和词体创作深入的了解和实践为支撑的。
二、李清照词常用词调分析
王学初先生编注的《李清照集校注》中李清照词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浣溪沙》《蝶恋花》《如梦令》《菩萨蛮》《渔家傲》《满庭芳》等调。现就《浣溪沙》《蝶恋花》作粗浅分析。
《浣溪沙》是唐宋词中使用最多的词调,《浣溪沙》深受词人的偏爱,根据刘尊明《唐宋词调之冠——〈浣溪沙〉初探》一文中《全唐宋金元词文库及赏析》计算机检索系统统计数据显示,“唐宋两代,以该词调填词的作家有姓氏可考的有188人,另有唐五代敦煌写卷无名氏所作19首及宋代无名氏所作28首,这个作者队伍几乎占唐宋词人总数的八分之一”。“填词名家对此词调也进行了大量的创作,诸如苏轼(46首)、贺铸(31首)、张孝祥(30首)、辛弃疾(24首)、晏几道(21首)等”[14]可见其流行的程度。《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在唐崔令钦《教坊记》中有记载,可大致判断其在唐时已出现并流行。据《钦定词谱》卷四:“《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又名《小庭花》《减字浣溪沙》《满院春》《东风寒》《醉木犀》《霜菊黄》《广寒枝》《试香罗》《清和风》《怨啼鹃》。”以韩偓词为正体,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五代李煜词为又一体,“双调四十二字,前后段各三句三仄韵”。[15]《浣溪沙》七言六句,与七言律诗相近。总体齐整而又比七律多变化,上下两片使得内部结构具有更多的转变可能,也利于情感的抒发。《浣溪沙》例用平韵,以七言句式构成,音节谐婉,特别适合表达轻柔婉转之情,并可以通过改变韵部使与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相配。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谈及《浣溪沙》时云:“《浣溪沙》结句,贵情馀言外,含蓄不尽。如梦窗之‘东风临夜冷于秋’,贺方回之‘行云可是渡江难’,皆耐人寻味。”[16]
李清照所作《浣溪沙》词共有5首,分别是“莫许被深琥珀弄”“小院闲窗春色深”“淡荡春光寒食天”“揉碎黄金万点轻”“病起萧萧两鬓华”,其中后两首为《浣溪沙》的变体《摊破浣溪沙》。李清照对于这一词调的使用严格按照该词调的规范,均是双调42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两首《摊破浣溪沙》亦是如此。李清照所作5首《浣溪沙》的创作分期是:少女时期3首,写春闺之情;晚年2首,写身世感怀和家国之情。其中两首《摊破浣溪沙》作于其中晚年时期,与《浣溪沙》相比,在上下片各增三个字的结句,成为“七、七、三”字格式。如《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一首增“莫分茶”“木犀花”作结,就将原有的叙写口气拉长,给人一种绵延平缓的感觉,也更利于表达词人当时病后初愈之情。词人使用这一词调表达不同的感情并且在其人生的不同时期都有所作,可见李清照对于这一词调使用甚为纯熟并且偏爱有加。
《蝶恋花》这一词调也是唐宋词的常用调,受到填词之人的欢迎,其使用频率在唐宋词调中位居第八。据《钦定词谱》卷十三:“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注: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铸词,名《凤栖梧》;李石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17]晏殊词改为《蝶恋花》取自南朝梁简文帝诗“翻阶蛱蝶恋花情”,该调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钦定词谱》以冯延巳“六曲阑干偎碧树”为正体,宋、元人俱如此填。“至杜安世词,前段起句‘秋日楼台在空际’,‘在’字微拗;李石词,前段起句‘武陵春色浓如酒’,平仄全异。宋、元人无如此填者”。[18]就词人作品来看,该词调所写内容多是缠绵悱恻和内心忧愁,也有写山水景物借以抒怀的作品。《蝶恋花》选用上去声韵部适宜抒写幽咽情调的,全阕除《蝶恋花》的四言句外,整个都用仄声字收脚,使得情绪的表达张弛有度。李清照三首《蝶恋花》分别是“永夜恹恹欢意少”“泪湿罗衣脂粉满”“暖日晴风初破冻”,均作于词人的中年时期,一写词人独处青州对丈夫的思念和幽怨,一写由青州赴莱州途中的孤寂以及对于夫妻之情的忧虑,一写上巳节的欢宴和年华老去的嗟叹。上下片各五句而四仄韵紧密而动荡,易于表达激烈的情思,使得词情显得凄切哀婉而又深沉。词人用这一词调将其中年时期错综复杂而又瞬息万变的内心情绪写得逼入人心。
可见,李清照选调除了受到词坛流行因素的影响外,也与其词情的表达关系密切。
三、李清照在不同创作时期的用调分析
李清照的词一般以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南渡和赵明诚去世为分界点,分为前后两期,这种分法有一定合理性,但又失之于粗,如要据其具体词作来窥探词人内心细腻的情感,就很有必要对其创作时期作更进一步的细分。本文参照陈祖美《李清照评传》、《李清照诗词文选注》,王英志编选《李清照集》以及王学初校注《李清照集校注》后附的《李清照事迹编年》和俞正燮《易安居士事辑》,将李清照词的创作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以初为人妇、党政受累、屏居青州、丈夫去世为分界点,并对每一时期的用调情况进行简要考察。
(一)少女时期(1084—1101)。这一时期共作词共有7首,词调4个,分别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浣溪沙·春闺即事》、《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近”。以小令为主,其中对《浣溪沙》、《如梦令》两调使用稍多。这很可能是因为小令体似律诗,且典雅温煦,对于刚刚由诗文入词的新手来讲过渡比较自然。加之《浣溪沙》《如梦令》《忆王孙》等都是当时流行的词调。这些词调音节和婉,适于描摹细腻缠绵的情思,与李清照少女时期多愁善感又纯真的性格比较合拍。除去3首《浣溪沙》压平韵外,其余皆压仄韵,和缓中又多有冲折,这与词人少女时期的心境有很大的关系。这些词多是描写自然风光,这些景物在少女眼中显得尤为多情,充满了少年对于生活的憧憬悸动和对于自然的沉醉感怀。另有写少女情怀的闺情词,慵懒而充满了莫名的,淡淡的,无法明确诉说的伤感愁怀。李清照自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聪敏早慧,加之女儿心的敏锐感触,其少女时期的词作已是颇有特色,用语清新典丽,新颖别致,下笔抒情自然而婉转。这一时期的词作尤以《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为佳。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云“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19]词中用语为一时之新。《如梦令》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韵脚紧凑,一仄到底,显得情绪激荡,感情深切。这里的两首《如梦令》,一写少女时期兴致勃勃出外游玩,显示出少女对于新鲜自然景物的惊喜以及还带些孩子气的自然的天性;一写词人的春闺之情,雨打花残,深闺久寂寞,少女时期莫名的愁闷无人倾诉,使得词人百转难下,急切而激荡。
(二)新婚时期(1101—1102)。李清照作词4首,所用词调4个,每调一首,分别是《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瑞鹧鸪·双银杏》“风韵雍容未甚都”、《庆清朝慢》“禁幄低张”、《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这时期作词并不算多,所用词调多为平韵。按《金石录后序》李清照自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20]这一年应为1101年,李清照年方十八,当时赵明诚年方二十一,为太学生。李清照婚后的这几年是她一生中最为欢愉的时光。觅得佳婿,为时人称羡。对于此时志高意满但身为女性的她来讲,人生从此有了归宿,且丈夫又与自己兴趣相投,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婚后的三年两人夫妻情浓,生活闲适,处处可见这时词人对于美的追求和沉醉其中的自得。词人以花自比,写闺情并寄寓情怀,如《减字木兰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一调,《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后片第一、第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平韵,两仄韵。这首词韵脚长短相间,平仄互换,显得急徐有致,欲止又言,字里行间透露出新少妇的娇蛮,极有生活的情趣。又如《庆清朝》“禁幄低张”,此调《词谱》以王观《庆清朝慢·踏青》为正体,李清照这首为变体,又说《庆清朝》即为《庆清朝慢》,宋李宏模《庆清朝·木芙蓉》为仄韵体,而李清照这一首为平韵,缓缓述来,极写花开胜景和赏花盛况,末句“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见出其生活闲情和赏花的兴致之浓。又如《鹧鸪天》词调前后片各三平韵,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韵脚稀疏,使整首词显得舒缓绵长而有生活的韵味。这与李清照这一时期总体而言平静和缓的心态是相符的。(www.daowen.com)
(三)党争株连时期(1102—1107)。这一时期李清照共作词六首,六个词调,每调一首,分别是《玉楼春·红梅》、《行香子·七夕》、《小重山》“春到长门青草青”、《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满庭芳·残梅》、《多丽·咏白菊》。其中慢词2个,所占比重相互对较大。本时期所作渐多而选调无一重复,所选词调深情哀婉、凄丽缠绵。词作押韵平仄交换,所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下语、表现方式也更为含蓄婉转,说明这一时期李清照的创作已经开始成熟。据《李清照集校注》后附《李清照事迹编年》:“(1102)秋七月乙酉,三省籍记元佑党人姓名,不得与在京差遣者十七人,李格非名在第五。……九月乙亥,定元祐党籍……李格非入党籍。”[21]李清照被迫离京,夫妻分别,同年赵明诚出仕。新婚后不久即遇到这样的无妄之灾,且父亲李格非卷入党争之中,而夫家却是在朝廷中更为顺势,作为新嫁妇的李清照当时处境可以说是极为尴尬的:一方面,父女天性使得她很自然的要为父亲奔走申诉;另一方面,公公赵挺之在这次党争中运势顺利,她又不得不考虑丈夫和夫家的颜面。刚嫁为人妇即成为罪臣之女,各方面的舆论必定纷起,再加之她作为词人和女性天然具备的敏感与多思,即使过得了旁人一关,也难以说服自己装作若无其事。自己因为党争受牵连而不得不离京返乡,夫妻新婚生离别,不能说是一点嫌隙都没有的,她与丈夫之间这种隐隐的间隔使得李清照如鲠在喉,变得小心翼翼而多忧虑猜疑。这一时期七首词中的夫妻离别相思之情,因为有了对未知的不安和时势的担忧显得更为痛彻和深沉。其中《转调满庭芳·残梅》、《多丽·咏白菊》这两首长调多有相似之处,声情哀婉仇怨,颇多感怀唏嘘。《转调满庭芳》九十五字中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句式长短相间一开一合,字声倏尔由平缓转入逼仄,辗转再三又顺而之下,归乎平静,这就使得词人当时复杂的情感一张一弛,具有更大的表现空间。同时过片二字简短而有力道,顺承上文而又另起一笔,将词人的思绪转向他处,在这种延展和变化之中不自觉地将词人自己的情感梳理又扰乱,如此反反复复而徒生慨叹。相较于《转调满庭芳》,《多丽》词调更长,前片六平韵,后片五平韵,感情表达更加含蓄婉转。在这两调之中,词人借咏花来抒写自己当时复杂而难堪的心境,并且在两词中多用典故隐喻难以言说的委屈苦闷,其情可叹。
(四)青州至建康时期(1107—1129)。这一时期李清照共作词十三首,分别是《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点绛唇》“寂寞深闺”、《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蝶恋花·昌乐馆寄姊妹》、《念奴娇》“萧条庭院”、《长寿乐·南昌生日》、《蝶恋花·上巳召亲族》、《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喽”、《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菩萨蛮》“风柔日暖春犹早”。所用词调十个,其中《凤凰台上忆吹箫》、《念奴娇》、《长寿乐》三调为长调,其余皆为令曲,小令中使用较多的是《蝶恋花》(三首)、《菩萨蛮》(两首)。所用词调多选用仄韵或者换韵。说明即使在李清照创作最盛时期,依然偏爱小令,这与她的整体用调情况相一致。这一时期所选词调《醉花阴》《凤凰台上忆吹箫》《点绛唇》《蝶恋花》等声情虽然整体偏于婉约,但是具体分析,或是哀怨,或是凄切,或是和婉,或是忧愤,情况各有不同。这一用调的复杂性与李清照这一时期的人生经历和心境变化有着密切关系。据《李清照集注》后附《李清照事迹编年》:“(1107)三月丁酉,赵挺之罢右仆射……后五日,赵挺之卒……是岁起,明诚与清照屏居乡里青州。”[22]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自言“屏居乡里十年”即是在这一段时间。虽然仍受到政治上的牵累,但是夫妇二人却得以朝夕相对,有了一个比较长且安稳平定的相处时间。这对于刚刚经历家族之变的李清照来讲无疑是十分难得的,加之夫妇屏居青州的这段时间着力于金石学的研究,所以刚开始几年写词并不多。1120年,赵明诚有时外出赴齐州、泰山等访碑考文,次年重新出仕,赴守莱州,李清照则独守青州。这次离别对于李清照内心有不小的冲击,所选《凤凰台上忆吹箫》、《念奴娇》、《点绛唇》、《蝶恋花》、《临江仙》等词调的所作词皆是哀婉幽怨。《李清照事迹编年》:“(1121)秋八月十日,清照到莱州,作《蝶恋花》词一首,《感怀》诗一首。”[23]《蝶恋花·昌乐馆寄姊妹》当为李清照赴莱州途中经昌乐,于驿馆中所作。李清照此次主动前往,绝无半点欣悦之情,全词反而笼罩着一种凄苦困闷氛围,《感怀》诗小序:“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24]可见到达莱州后的李清照可能是收到了丈夫的冷遇。这样回过头来看先前的《蝶恋花·昌乐馆寄姊妹》词,就不难理解词人当时的复杂心境。李清照心志自诩颇高,原想与丈夫夫妻伉俪,互相欣赏,但罪臣之女的身份,夫妻嫌隙的出现,久无子嗣的烦扰纷至沓来。时至此时,她或许早已从丈夫种种举动中敏感地察觉出丈夫对于自己的不满和疏离,因此时常为之担忧烦虑。早时的志得意满与今时的处境两相对照,怎不徒生嗟叹。1127年靖康之变,李清照渡江,一路南下,到达建康。这段时间李清照所作词也有表达家国之思,如《菩萨蛮》“风柔日暖春犹早”、《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等,但总体而言,并未发生明显的转变,家国之情与闺情相互交融,或者可以说此时所写家国之情乃是对于闺情的渲染和加深,末了总是要归结进对于丈夫的思怨和自身自哀自怜的嗟叹中。
(五)飘泊南方时期(1129—1155)。这一时期李清照共作词13首,分别是《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忆秦娥》“临高阁”、《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明”、《孤雁儿》“藤床低帐朝眠起”、《清平乐》“年年雪里”、《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好事近》“风定落花深”、《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永遇乐·元宵》、《声声慢》“寻寻觅觅”、《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所用12个词调,其中3中为慢词。《声声慢》为李清照的代表词作之一。李清照这时已经进入中晚年时期,词中表达的意蕴更加深沉隽永,更多的是一种荣辱沉浮过后的人生体悟,不再悲痛呼喊却会融入心间沉默不言。如《清平乐》词调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全词平仄韵转换。李清照词前四句追忆往昔,细数往日欢欣与离愁别恨的苦楚,感情显得动荡难安,后四句换为平韵,写此地今日心境,人不如花,晚年孤零无所傍依,到此时空余大把时间,却无一点赏花的情趣了。往时的愁怨在此时看来也觉得是一种奢侈了,后四句连用平韵,将词人晚年生无所乐的绝望和无所谓的生活态度描摹殆尽。语调平淡和缓,但却让人心生寒意,不禁联想这几句词背后的生活痛悟。这一时期李清照的词风同时也是比较多变的。选用《忆秦娥》、《摊破浣溪沙》、《孤雁儿》、《声声慢》、《永遇乐》等词调,极尽丈夫逝世之后的悲痛和追忆,以及晚年形单影只、乱世飘零的凄苦无依之感。《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首则显得浩荡壮怀。而《清平乐》“年年雪里”等词则如上所述,在平缓的书写中,浸透着词人历经人生起伏后对已逝时光的追思,感情十分深沉。
【注释】
[1]王学初注《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97页。
[2]《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王学初注《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28页。
[4]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第265页。
[5]龙榆生著《词学十讲》,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6]陈廷敬、王奕清等编纂《钦定词谱》,中国书店,1983年,卷五,第291—292页。以下所引《钦定词谱》均为此版本,不再注明。
[7]《钦定词谱》卷九第614—615页。
[8]《钦定词谱》卷十三,第886—891页。
[9]《钦定词谱》卷十四,第967、974页。
[10]《钦定词谱》卷二十五,第1701—1702页。
[11]《钦定词谱》卷二十五,第1710—1715页。
[12]《钦定词谱》卷七,第451—452页。
[13]同上,第451—452页。
[14]白静、刘尊明《唐宋词调之冠——〈浣溪沙〉初探》,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5]《钦定词谱》卷四,第260页。
[16]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第265页。
[17]《钦定词谱》卷十三,第870—871页。
[18]同上,第872页。
[19]王学初注《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0页。
[20]同上,第177页。
[21]王学初注《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16页。
[22]王学初注《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21页。
[23]同上,第233页。
[24]同上,第13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