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跨入21世纪的门槛,20世纪90年代就不再是一个进行性的时态,它已被定格为一种历史性的风景。这样,面对作为历史存在的90年代报告文学,我们似乎就多了一种客观而自由言说的可能。
与80年代报告文学的轰轰烈烈相比,90年代的报告文学差不多就是雪落黄昏静无声的了。在20世纪报告文学发展的整体格局中,80年代是一种具有标高性意义的存在。文学史演进的轨迹往往呈曲线状。批评家面对从峰点跌落的90年代报告文学,认为这一文体已经陷入了“困境”。指认这一景况的证据之一,就是报告文学已不再轰动了:“若翻翻全国所有的文学期刊,你就会发现,竟然没有一篇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告文学,即使个别在一定范围内有些影响,但是这种影响若与80年代相比,简直不能同日而语”[1]。而张春宁则直接以“报告文学怎么了”的句式诘问并不尽如人意的创作现状。他认为尽管90年代的报告文学创作也有成就,“但如果和七八十年代的夺目光辉相比,恐怕还是不得不承认它的光彩已变得暗淡,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已大为缩小,它在读者中的形象已不那么令人肃然起敬。”“具体说来,这几年报告文学创作存在着‘三化’:轻化、浅化、商业化;‘三多’:明星文学多、案例文学多、广告文学多”[2]。但对90年代报告文学作肯定性的评价也不在少数。秦晋认为“90年代的报告文学在认识和反映世界方面,在思维和叙述方面,都显得更成熟了。”90年代的报告文学作家“他们在对前一段报告文学承袭与批判中开始显示自己的总体风格,体现了中国90年代文学新观念和创作思维的新方式”[3]。1998年评定的首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获奖的作品有《锦州之恋》(邢军纪、曹岩)、《黄河大移民》(冷梦)、《温故戊戌年》(张建伟)、《淮河的警告》(陈桂棣)、《敦煌之恋》(王家达)、《走出地球村》(李鸣生)等15部,高居各单项奖的榜首。于是有些论者就以为90年代的报告文学是颇为繁荣的。(www.daowen.com)
以上诸说,从局部看,反映的都是事实,因此都是成立的。而我们所做的工作是要从总体上描述90年代报告文学的发展图景,并从学理的层面分析就此间创作现象的内在根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