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研究报告文学发生期的诸说辨析

研究报告文学发生期的诸说辨析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对于文体称名时间所具有的某种确定性,学界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生时间存有诸多异说。文体发生期是文体学研究中一个基础性的重要课题。关于中国报告文学的发生时间,主要有四种界说。中国社会初步具备报告文学的萌生条件,一直迟到近代。至于有学者将中国报告文学的发生期确定为“五四”时期,这不能说没有依据。因此,我们奉持报告文学发生于近代的基本观点。

研究报告文学发生期的诸说辨析

一、报告文学发生期研究诸说辨析

报告文学(Reportage)这是一个舶来的文体称名。“报告文学这一名词在我国大革命期间,……从日本传到中国。这是德语reportague的译名。”[1]从现存资料看,报告文学的汉语标名始见于1930年。1930年3月1日出版的《大众文艺》刊出了由日本中野重治作、陶晶孙译的题为《德国新兴文学》的介绍性文章。译文指称:“刻羞(现通译为基希)可说是新的形式的无产阶级操觚者,所谓‘报告文学’的元祖,写有许多长篇,而他的面目尤在这种报告文学随笔纪行之中。”自此,中国的新闻文学有了一个比较正式的文体专名。

相对于文体称名时间所具有的某种确定性,学界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生时间存有诸多异说。文体发生期是文体学研究中一个基础性的重要课题。只有正确地把握某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属性及其发生的根因等,才能正确地指称这一文体发生的特定时期。关于中国报告文学的发生时间,主要有四种界说。一是“古已有之”说。报告文学作家刘白羽等持这样的观点。曾任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主编,积极倡导报导文学的高信疆,就认为报导文学(即报告文学)“它该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才对”,“一部《诗经》正是报导文学在中国的滥觞”,司马迁是“中国第一个报导文学家”[2]。在晚近出版的《纪实:文学的时代选择》中,主编高文升也奉持“古已有之”一说。作为对这一观点的实证,高文升列举了唐朝骆宾王、宋代文天祥清代方苞的有关作品。作者认为“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以说它是我国古代报告文学的先声”,“文天祥写于公元1276年的《指南录后叙》,应当说更具报告学性质”,而“到了清代,较为典型的古代报告文学作品便脱颖而出。方苞的《狱中杂记》,就是其优秀代表作”[3]。二是近代说。袁殊在三十年代初发表的重要论文《报告文学论》中指出:“‘报告文学’这一名词在中国还是很新的。……这文学的形成,自然不会是古已有之的;它是一种近代工业社会的产物。”[4]阿英、黄钢、冯牧、蒋孔阳、朱子南等都持有和袁殊相同与近似的观点。朱子南指认19世纪后半期到1918年为中国“报告文学的萌生期”[5]。张春宁则将报告文学的发生期明确地定为1898—1919年,认为梁启超发表于《清议报》(1898)上的《戊戌政变记》是“中国报告文学诞生的标志”[6]。三是“五四”说。周而复、蓝海(田仲济)、赵遐秋、杨如鹏诸家都禀持此说。蓝海指出:“中国的‘报告’或‘报告文学’应产生于中国新文学的发轫时期,即五四新文学时期。”[7]蓝海等将《一周中北京的公民大活动》(1919.5.11)、《唐山煤矿葬送工人大惨剧》(1920.11.7)、《饿乡纪程》(1923)和《赤都心史》(1924)视为报告文学发生期的代表性作品。四是20世纪30年代说。持此说者有以群、罗荪、贾植芳、林非等。以群断言:“在1931年的‘九·一八’以前,中国还没有报告文学。”其根据是“那时,即或有少数类似报告文学的作品,也未被称为报告文学,因为当时‘报告文学’这一名词还未被确立起来。”[8](www.daowen.com)

研究者对报告文学发生时间的不同指认,这反映了他们对于报告文学文体的属性的认识存有差异。在我们看来,报告文学是一种以非虚构为规则、以社会关怀为主旨、以现实生活为主要报告对象(亦可反映具有现实性的历史题材)的具有新闻性文学性与论理色彩的边缘性文体。作为一种具有显性新闻特征的文体,它从新闻文体中衍化而出。因此,新闻事业的发展成为这一文体发生的前置性条件,新闻文体是其母体。作为一种颇重思想性的关注社会公众事务的写作方式,它需要有一个相对开放的具有某种自由度的言说空间。非虚构性是报告文学的一个基本属性,但并不指代其属性的全部。古代有大量的非虚构性作品。但在中国漫长的专制的封建社会中,不可能设置一个自由言说的论坛,也没有生成具有普泛性的面向更广大受众的新闻事业。因此,从总体上说,古代中国尚不具备报告文学的发生条件,这样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中国社会初步具备报告文学的萌生条件,一直迟到近代。封建王朝行进到晚清这一站,已如拖拉着破车的老牛,步履蹒跚。内忧外患,西风东渐,王纲解纽,思想活跃蔚然而成潮流。列强以坚船利炮撞开天朝尘封日久的大门,同时,他们将创办报业当作文化殖民的重要手段。受此影响,中国人在19世纪中叶以降,也开始建设自己的近代报业。晚清国人自办报刊数以百计。凡此情由,都为报告文学这一新文体的生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考诸史实,我们发现正是在近代,具有报告文学属性的作品开始批量地出现了。

以群等依据报告文学文体称名始于1930年代这一实情,认定报告文学发生在30年代。这一观点是不够科学客观的,它既忽视了报告文学已在此前存在的事实,又背离了文体形成的一般规律。考察文体发展史,我们可以知道,一种文体的实际形成与文体的命名,往往并不是共时态完成的。即如散文,从词汇学的角度看,散文一词大约最早见于《文选〈海赋〉》,其中有“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句,而具有文体学意义的散文概念,通常认为似由南宋周益公首先提出。周益公评说宋代骈文时认为“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于浑融有味,与散文同。”(见罗大经《鹤林玉露·刘錡赠官制》),但散文作为一种实然存在的文类却早已出现在文学史上。报告文学的情形类似于散文,只是文体的萌生与文体命名之间的时差并不像散文那样大罢了。至于有学者将中国报告文学的发生期确定为“五四”时期,这不能说没有依据。但实际上报告文学的萌生形成是一个渐行渐进的历史过程。中国报告文学的发生期包含了“五四”时期,而其发端是在此前的晚清。“五四”运动并不是一种无源之流,晚清的维新运动是其重要的思想资源,“五四”新文学的根系在晚清。考辨关于报告文学发生期的诸家观点,我们以为还是近代说比较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因此,我们奉持报告文学发生于近代的基本观点。研究的对象是晚清至20世纪末百余年间有关报告文学的诸种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