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作家作品推荐|幼儿文学鉴赏成果

中国作家作品推荐|幼儿文学鉴赏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中国作家作品推荐第一节叶圣陶黎锦晖郑振铎一、叶圣陶的诗歌和幼儿童话叶圣陶,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元老、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者,幼儿文学创作的先驱。作为中国现代童话的创始人,他于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创作的第一部童话集,开了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先河。两三期后,即成为风靡全国及南洋、日本等地的热销刊物。黎锦晖被称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

第一章 中国作家作品推荐

第一节 叶圣陶 黎锦晖 郑振铎

一、叶圣陶的诗歌和幼儿童话

叶圣陶(1894—1988),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元老、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者,幼儿文学创作的先驱。作为中国现代童话的创始人,他于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创作的第一部童话集,开了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先河。1931年他又出版了另一部童话集《古代英雄石像》。除童话外,叶圣陶还创作有许多童话歌剧小说、诗歌、散文作品,其中有不少童话和诗歌适合幼儿欣赏,尤其是他最初创作的那些歌颂真、善、美、爱的童话都是我国幼儿文学界最先出现的精品。

叶圣陶的幼儿诗歌形象优美,语言合辙押韵、节奏明快鲜明,易于幼儿朗诵。有些幼儿诗歌富有游戏性和趣味性,充满幼儿特有的童贞和童趣。著名的有《蝴蝶歌》、《萤火虫》、《好大的风呀》、《北方冷地方》、《燕子飞》、《一会儿》、《蚂蚁》、《儿歌六首》等。比如他具有代表性的幼儿诗歌《小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这首诗意象生动,比喻形象,弯弯的月儿与小小的船儿不仅因为形象上相似,而且由于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相互遥望,在构图上对角照应,使画面丰满而有层次,再加色彩清新淡雅,意境因而显得优美深远。

叶圣陶的幼儿童话充满温馨和诗意,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目的:希望以优美的童话陶冶孩子的性情,使其免遭黑暗污浊的苦难社会的损害。比如他的第一篇童话《小白船》以轻快的笔调尽情渲染大自然美景,描绘幻想中的美好情感

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两个纯洁的孩子顺溪而下,急浪大风使他们迷了路,却有一个相貌丑陋、说话粗暴而又十分慈善的人把他们送回了家。

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小红花站在那儿,只顾微笑,有时还跳起好看的舞。绿色的草上缀着露珠,好像仙人的衣服,耀得人眼花。水面上铺着青色的萍叶,矗起一朵朵黄色的萍花,好像热带地方的睡莲——可以说是小人国里的睡莲。小鱼儿成群地来来往往,细得像绣花针,只有两颗大眼珠闪闪发光。青蛙老瞪着眼睛,不知待在那儿做什么,也许在等待他的好朋友。

这段拟人化的描写,正是幼儿视野中的小溪——神奇美丽。叶圣陶的另一篇《芳儿的梦》则表现了幼儿美妙的想象和对母亲的挚爱:芳儿要送妈妈一件独一无二的生日礼物,他苦苦思考终于在梦中得到月亮姐姐和云哥哥的指点,采下天上灿烂的星星串成项链亲手给妈妈挂在脖子上。

二、黎锦晖的幼儿歌舞

黎锦晖(1891—1967),湖南湘潭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兄弟八人都很有学识和成就,被誉为“黎氏八俊”,特别是他的大哥黎锦熙——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对黎锦晖的影响很大。黎锦晖是五四运动前步入社会的一位音乐家,也是我国早期儿童文学、儿童音乐、儿童戏剧开拓者。他所选择的路,许多是前人没有走过的。他除致力于推广国语和改革儿童教育外,在音乐艺术方面有着一系列的创新和建树。他在我国20世纪的音乐史上有很多创举:比如开创了近现代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的崭新体裁,创办了第一所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编写流行通俗歌曲等。他还曾编写各类教科书,编辑多种报刊。1920年至1927年他在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国语文学部部长和国语专修学校校长,在推广国语上,曾有过突出贡献。他一生对儿童教育情有独钟,除创作儿童歌舞剧、儿童歌曲外,还曾创办主编儿童读物《小弟弟》、《小妹妹》、《新少年》等。192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由黎锦晖创办编辑的“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增进儿童的智慧,使他们成为健全的国民,替社会服务,为民族增光”的儿童刊物,取名《小朋友》。这本儿童刊物于同年4月26日正式出刊,印刷精美,内容包括诗歌、小说、谜语,还有小朋友自己的作品。两三期后,即成为风靡全国及南洋、日本等地的热销刊物。当时没有人专为孩子们写作,作为部长的黎锦晖就动员“国语文学部”的编辑们为《小朋友》写稿,他自己更是热情高涨,乐此不疲。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在回忆《小朋友》对他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中华书局出的儿童周刊《小朋友》,夸张一点儿说,其时风行全国,我在交通不便的乡间也接触到了。它不仅作为我给学生们选择课外读物的宝库,同时也作为我学习写作的蓝本,它是我在文学修养、写作实践上不出声的一位好老师,是它,循循善诱地引起了我的创作冲动,并展示了美好的学习榜样。”2002年,《小朋友》迎来它80岁“生日”,这恐怕是中国最长寿的儿童刊物。

在长期的音乐教育与实践中,黎锦晖认识到“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并认为“学校中各科的教材,有许多可以采入歌剧里去”;他还希望通过习演歌剧来训练儿童“一种美的语言、动作与姿态,也可以养成儿童守秩序与尊重艺术的好习惯”,并“锻炼他们思想清楚、处事敏捷的才能”;同时,“对社会教育也有裨益,可以使民众渐生尊重一切艺术的心情”。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黎锦晖致力于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从1920年开始的近10年里,黎锦晖共写了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11部儿童歌舞剧。这些儿童音乐作品逐渐风行全国,在校园音乐生活中产生了广泛影响。黎锦晖因此而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歌舞音乐的开创者。黎锦晖善于选择适合少儿理解的题材,采用民间风味的音乐素材,使用口语化的歌词、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活泼生动的舞姿,来赢得少儿的喜爱。

儿童歌舞表演曲是一种集音乐、诗歌、舞蹈和游戏于一体的儿童音乐体裁。这种短小精悍、情节简单、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适应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和审美情趣。在他的儿童歌舞表演曲中,《可怜的秋香》最为成功。作品音调朴实流畅,词曲结合贴切自然,借太阳、月亮和星光来比喻秋香的童年、青年和老年,以真挚的感情描写了一个牧羊女在不同时期的痛苦生活,从而激起孩子们对秋香的深切同情,并使他们懂得当时社会的现实和苦难。此外,黎锦晖的《三个小宝贝》、《好朋友来了》、《寒衣曲》、《蝴蝶姑娘》等,也是很优秀的作品。

黎锦晖被称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与儿童歌舞表演曲相比,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篇幅稍大,除歌舞外还增加了简单的说白,故事情节更富有戏剧性,类似小型歌剧。在创作中,他同样注意儿童富有想象的特点,适当采用童话、寓言等形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向儿童进行新思想的启蒙教育。从1922年起,黎锦晖在他主编的《小朋友》周刊上连载了他编创的《麻雀与小孩》、《月明之夜》、《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等11部儿童歌舞剧本,一些剧本后来又陆续出版了单行本。通过他在随后成立的中华歌舞专门学校以及中华歌舞团的演出,这些儿童歌舞剧风靡一时,不仅成为当时全国各地儿童音乐教育和音乐生活的主要精神食粮,甚至被远在国外的华侨视做代表祖国艺术的花朵。

“爱”是黎锦晖儿童音乐作品的核心内容。在他的笔下,“爱”被赋予了广博的内涵。如《麻雀与小孩》赞美纯洁无私的母爱;《月明之夜》歌颂了“人间之爱”;《葡萄仙子》启迪儿童对自然界弱小生命的怜爱以及对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博爱,等等。黎锦晖希望通过这些作品使青少年从小就接受到“真、善、美”的滋润和熏陶。

《麻雀与小孩》是黎锦晖写作最早、修订时间最长的一部儿童歌舞剧,1921年出版,1928年至1934年间共再版16次。作品采用旧曲填词的方法,引用了《苏武牧羊》、《银绞丝》等民间曲调,通过麻雀和小孩的故事,教育孩子们培养善良和诚实的优良品德,倾注了作者追求爱与美的基本思想。这出既可以供幼儿观赏也可以表演的短剧,讲一只跟麻雀妈妈学习飞行技巧的小麻雀,在妈妈找食时,被一个捕虫的小孩骗到家中关到笼子里。麻雀妈妈为寻找失踪的小麻雀难过伤心的情景使小孩受到良心的谴责:“将心来比心,大家都一样,假如我不见了,我的母亲怎么样?”他后悔自己做错了事,立即把小麻雀交还给麻雀妈妈。鲜明地表现了“仁爱心、诚实话,品格很可嘉”的主题。

《月明之夜》是一部童话式的歌舞剧。1923年出版,到20世纪40年代还一再重印,再版了30次。它反对封建迷信,歌颂“人间之爱”,告诉儿童人间要比神仙世界更幸福。其他如《神仙妹妹》、《小羊救母》等作品,则宣扬了只要勇敢、机智、团结,就能以弱胜强的观念。

《葡萄仙子》也是一部可供幼儿观赏的童话歌舞剧。它描写花园里的葡萄仙子在雪花春风、雨点、露珠和太阳五位仙人的关怀和哺育下,发芽、长叶、开花和结果的过程中,喜鹊、甲虫、山羊兔子和白头翁分别来讨树干、嫩芽、嫩叶和果实吃时,都听从了葡萄仙子的劝告,萌生了怜爱之心,一同保护葡萄。到果实真正成熟时,葡萄仙子慷慨地把果实送给了哥哥、妹妹等小朋友吃。全剧虽没有矛盾冲突,但情节生动有趣,始终充满一种无私的、感染力极强的爱。这部歌舞剧一直被视为黎锦晖的代表作。

他于1928年编剧并作曲的《小小画家》,则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歌剧的滥觞。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等方面来看,它确实是代表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最高成就的作品。这部歌舞剧的全部音乐几乎都是黎锦晖根据剧情和歌词创作的。作者采用生动、精练、诙谐的笔触,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小小画家、母亲和三位私塾先生的形象;揭露、嘲讽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提倡因材施教、反对死读经书并宣扬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这部作品1993年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入选曲目。

三、郑振铎的图画故事

郑振铎(1898—1958),我国著名的作家、文学史家,也是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者之一。1921年,郑振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帮助孙毓修编了《童话》第三集。1922年,他创办并主编了《儿童世界》周刊,这是我国最早也最有影响的一份儿童文学刊物。郑振铎不仅自己为孩子译述、撰写童话,创作诗歌、散文,而且大力联络、组织当时的许多著名作家为儿童创作。其中他大力提倡、亲自创作的许多图画故事,因为情节生动有趣、语言诙谐幽默,十分切合幼儿心理和欣赏习惯,更是受到幼儿的欢迎。比如著名的《河马幼稚园》、《方儿落水记》等。

郑振铎是我国图画故事的倡导者和奠基者,他的作品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内容和形式都有很浓的时代特色,但他作为开拓者,其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就他的作品而言,趣味、知识和思想教育融于一体的创作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

第二节 陈伯吹 张天翼

一、陈伯吹的诗歌和幼儿故事

陈伯吹(1906—1997)原名陈汝埙,上海宝山人。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他16岁当小学教师,并在业余开始文学创作活动。1927年出版中篇小说《学校生活记》,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1930年主编《小学生》半月刊,并编辑《小朋友丛书》。九一八事变后,创作了童话《阿丽思小姐》、《华家的儿子》、《波罗乔少爷》,小说《火线上的孩子们》。1934年起,任儿童书局编辑部主任,并在上海幼儿师范学校任教。1946年发起组织上海儿童文学工作者联谊会,开展儿童文学的创作和理论研究。这时期他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有:诗歌《下雪了》、《童话》、《小鸡出壳》、《老虎尾巴》,童话《不勇敢的稻草人》、《甲虫的下场》、《井底下的四只小青蛙》,小说《亲爱的山姆大叔》,散文《希望的塔》、《光明的烛》以及翻译作品《小夏蒂》等。他的作品塑造了众多的、各具特色的少年儿童形象,语言流畅,故事生动曲折,富有浪漫色彩。有童话《一只想飞的猫》,童话集《幻想张着彩色的翅膀》,小说集《飞虎队和野猪队》等。此外,尚有散文集《三门峡工地两少年》及《儿童文学简论》、《作家和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研究》等理论著作。

半个多世纪以来,陈伯吹坚持不懈地在儿童文学园地上耕耘不息,不仅写下了近七十种著作,而且还在1981年献出五万五千元存款,作为评奖基金,设立了“儿童文学园丁奖”,为我国儿童文学事业作了可贵的贡献。贺宜曾说:“在我们中国,从古至今,将六十年的岁月全部奉献给儿童文学事业,陈伯吹可称第一人。”[1]

陈伯吹的幼儿故事取材广泛,深入到学校、家庭和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描写细腻,特别是对幼儿心理的细微描写是他的一大特点。《爱的教育》、《爬上去摘颗星星下来》等都是这样风格的幼儿故事。

陈伯吹认为幼儿“天性爱唱歌,爱朗诵”,幼儿诗“这一体裁对幼童来说,比较亲切而又适合……恰好是他们需要的精神食粮”。因此,他的幼儿诗歌音韵和谐优美,朗朗上口,具有独特的意蕴。《摇篮曲》是陈伯吹的幼儿诗歌代表作,整首诗一韵到底,句句押韵,语音和谐流畅,轻柔优美,是催眠曲中的精品。

风不吹,浪不高,/小小的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风不吹,树不摇,/小鸟儿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风不吹,云不飘,/蓝蓝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二、张天翼的幼儿童话剧《大灰狼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张一元。祖籍湖南湘乡,生于江苏南京,后全家定居杭州。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又是很有成就的儿童文学作家。他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开始用张天翼的名字写作。他的小说风格冷峭、讽刺犀利,短篇小说《包氏父子》是其成名作,代表作是《华威先生》。20世纪30年代,他创作的《大林和小林》(1933)、《秃秃大王》(1936)等童话,用夸张的笔法讽刺了不合理的旧社会的荒唐和腐朽。这些童话想象奇特,笔法夸张,预示了他创作儿童文学的更大才能。

1950年后,他为儿童创作了短篇小说集《罗文应的故事》和童话《宝葫芦的秘密》等著名作品;还写了两个儿童剧本,其中的《大灰狼》(1954)是一部十分精彩的幼儿话剧剧本。

《大灰狼》取材于民间故事“狼外婆”,讲述的是山谷里的大灰狼听说三妞妞的姥姥要来三妞妞家,就向多嘴的喜鹊打听到三妞妞家的住处,来到三妞妞家,趁妈妈不在家、大妞也在外面采梅子时钻进屋子,想把二妞和三妞吃掉。关键时刻大妞回来识破了大灰狼的诡计,机智地把两个妹妹带出屋子,又用计稳住大灰狼,用打好的绳套套住大灰狼的手,并让二扭假装打雷闪电把大灰狼吓进柜子去躲藏时锁上柜门。大灰狼终于被三姐妹活活捉住。

张天翼熟知幼儿心理,善于制造丰富多彩、动人心弦的戏剧效果,使剧情紧张惊险,跌宕起伏。《大灰狼》的戏剧冲突简洁明朗,大灰狼一出场就想尽办法要吃掉三姐妹,是“坏人”;它的对立面是弱小、智慧的三姐妹。这样,双方的冲突、斗争一开场就一目了然,剧情因此充满悬念,能紧紧抓住小观众,让他们为三姐妹的命运揪心而想尽快知道故事结局。

《大灰狼》还特别富有游戏色彩。虽然此剧剧情说的是大灰狼要吃掉三姐妹,但并没有真正的你死我活的拼斗和让人恐怖的场面,而是像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一样,时时有惊无险,而且就戏剧语言和场景来看,也更像一场游戏。

《大灰狼》的人物个性鲜明,充满童趣。大灰狼的贪婪自不必说,张天翼在保留传统传说中狼的凶残、奸诈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还赋予这条狼懦弱、愚蠢,同时还有那么一点滑稽和赖皮的特点,使这条狼既有狼的共性,又是独一无二的“这一条”狼。就是三姐妹也各有不同,大妞沉着机智,二妞聪慧勇敢,三妞天真无邪。比如大妞从大灰狼老绷着个不高兴的脸,以为她们姐妹帮王大娘补衣服是为了得到钱或是要吃她家的羊羔等,看明白这是一条“坏”狼,因为它的一言一行一点也不像她们那“总是高高兴兴”“关心别人、爱帮助别人”的姥姥,因而决心要制服这条坏狼。而三妞因为年龄小,分辨能力不强,大灰狼给她吃了蜜枣就看不出狼的居心,竟欣然同意跟大灰狼“躺一会儿”,说一声“我来了”抽身就走,把大妞和观众急得心都悬了起来。大妞的智慧聪明与三妞的娇憨形成鲜明的对比。

张天翼的文学语言一向幽默、风趣。在《大灰狼》中,作者把幽默风趣和幼儿的口语特点结合起来,形成性格化、动作化的戏剧语言。最典型的是大灰狼上场时的那段独白:

真是处处提防!谁都对我不怀好意。连我自己的肚子都不跟我好了。只要我一睡下,我的肚子就“咕咕咕”地叫,把我吵醒。我对它还是挺和气的,我问它“肚咋(za)肚咋,你闹什么”?我肚子就说:“哼,还问呢!你不摸摸,看我瘪成个什么样儿!我要吃羊,没羊。我要吃牛,没牛。跟你当肚子可真倒了楣(霉),还不如去跟小耗子当肚子呢。”

其中所用词汇、句式、腔调都体现了幼儿说话的特点,活泼之中充满诙谐和幽默。

以上这些特点使《大灰狼》成为幼儿童话剧的经典之作。

第三节 贺宜 方轶群 严文井 金近 包蕾 郭风

一、贺宜的幼儿童话和生活故事

贺宜(1914—1987),原名朱园,上海金山人。是我国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家。早年当过小学教师。1933年发表《蛟先生和他的联盟者》,翌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6年出版童话集《小草》。随后陆续出版长篇儿童小说《野小鬼》、中篇童话《凯旋门》、童话集《隐士的胡须》、长篇童话《木头人》等。新中国建立后,贺宜的作品有长篇传记体儿童小说《刘文学》和《咆哮的石油河》,长篇童话《小公鸡历险记》、中篇童话《鸡毛小不点儿》、短篇童话集《星星小玛瑙》、儿童诗集《树林里的故事》等二十余部作品和《散论儿童文学》、《童话的特征、要素及其他》、《小百花园丁杂说》、《漫谈童话》等儿童文学理论著作。

贺宜很早就注意到幼儿童话这一体裁,1940—1945年,他写了《野旋的童话》,这是贺宜记录下当时只有四五岁的儿子野旋讲的故事后编辑的。这个童话集典型地反映了四五岁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语言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美丽天真的想法”。

为了适应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贺宜的幼儿童话特别注意营造情节的趣味性、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比如《老鹰风筝》的情节一波三折,很有吸引力:一只神气活现的老鹰在空中耀武扬威地飞,吓得鸟儿四处逃散,三只鸽子飞过来,老鹰大喊大叫地吓唬它们,三只鸽子勇敢地冲上去把它啄了个稀巴烂,原来是一只纸老鹰。作者描写这只纸老鹰的样子:“它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站定一动不动,一会儿摇头晃脑,一会儿睁着眼睛瞅着天空,好像它是天空不可一世的了不起的人物”;当它看见三只鸽子不怕它时,先是“耀武扬威地冲向它们喊”,接着又“圆睁着眼,展开翅膀”威胁,然后“在天空转了一个圈子,向鸽子们作出俯冲的样子”;当鸽子们一阵猛啄后,它“在半空里不停地翻着跟头,一边随着一阵风吹落到远远的黑水潭里去了”!一个不可一世的“纸老虎”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公鸡历险记》写一只善良的老母鸡,孵出了十三只小母鸡和一只小公鸡。小公鸡聪明、活泼、勇敢,但在鸡妈妈的宠爱下,骄傲任性,好几次遇险差点落进黄鼠狼的魔爪。沉痛的教训使它改正了缺点,和朋友们一起捉住了狡猾的黄鼠狼。作品围绕小公鸡与黄鼠狼的斗争,刻画了鸡妈妈、大黄狗、黄鼠狼、田鼠以及小母鸡、鸭大娘、小鸭子、小兔子、鹁鸪、喜鹊等一系列童话形象。通过它们展示了现实生活中不同类型的人物,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帮助小读者认识骄傲任性的危害和团结友爱的重要,同时还批判了溺爱子女的家长。这个童话的想象丰富奇特而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悬念迭起。

贺宜的幼儿生活故事写得活泼亲切,他善于从幼儿生活中提炼题材,用幼儿熟悉的故事和语言来表现主题,融理于事,生动有趣。系列故事《熊猫妈妈和熊猫娃娃》、《熊猫妈妈一家来做客》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二、方轶群的幼儿童话

方轶群(1914—),江苏苏州人。他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幼儿创作童话和图画故事以及儿歌等,但大量的幼儿童话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著有《方轶群作品选》,童话集《萝卜回来了》等。

方轶群的幼儿童话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幼儿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有涉及,诸如品德教育、习惯养成、各种知识的学习等。知识童话是方轶群幼儿童话的一大类,它们构思新颖、形象鲜明,常常融知识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易于幼儿接受,例如《老公公的玩具店》、《比画风》等。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代表作是著名的《萝卜回来了》。

方轶群的幼儿童话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语言浅显简练、活泼优美。他认为“为幼儿写作,要考虑怎样写才能说得最简练、最准确、最优美、最浅显、最适宜幼儿阅读,恰到好处”。并且主张“每句最好五六个字,至多不超过十字,个别长句可达十五字左右”。[2]他不仅在理论上提出这些主张,而且在创作过程中身体力行,认真实践。所以,他的幼儿童话语言规范,具有典范性,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极好教材。

三、严文井的幼儿童话和寓言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他1935年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41年他在桂林出版的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描写了孩子们的悲惨遭遇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望。其中《风机》、《小松鼠》、《胆小的青蛙》、《四季的风》、《大雁和鸭子》和《南南和胡子伯伯》六篇都适合幼儿听赏。1949年发表的《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和1950年发表的《蚯蚓和蜜蜂的故事》这两篇童话,是他创作进展的标志。前者写胆小的小姑娘丁丁,在经历了许多奇怪而又困难的旅行后,获得了勇气;后者歌颂爱劳动的小蜜蜂。它们对当时的小读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蚯蚓和蜜蜂的故事》还获得1954年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二等奖。其主要著作被收录在《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里。

严文井的作品以童话和寓言的影响为大。他的童话和寓言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哲理与诗意,被誉为“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

1950至1958年是严文井童话创作的顶峰期,他写了《三只骄傲的小猫》、《小花公鸡》、《唐小溪在“下一次开船港”》、《小溪流的歌》等。1957年写作的中篇童话《唐小溪在“下一次开船港”》是他童话创作成熟的标志。该童话1958年出版后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作品写主人公唐小溪是个老“玩儿不够”的小学生,总是把功课留到“下次”再做,结果气跑了时间小人,又在灰老鼠的教唆下进入“下一次开船港”。这个“下一次开船港”是个没有时间的世界,一切都静止不动。在这里,善良弱小的布娃娃受着坏蛋的欺侮。唐小溪一心要救出布娃娃,却因为船非得等“下次”才开,没法出逃。由此,他终于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急切地唤回了被他气跑的时间小人,叩响了钟声,复活了死港,救出了被洋铁人禁闭的布娃娃。

这部童话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被誉为童话园地里一朵“绽开的鲜花”。它通过富有神奇色彩的幻想故事,告诉小读者:懒惰就是时间的停滞,生命的浪费;引导孩子们懂得珍惜时间和生命,热爱生活。

严文井先生在《童话漫谈》中曾经说过:“童话”要适合于孩子们听和看,因此比一般的文学作品要更富有幻想,浪漫色彩要更浓厚,还必须通过一种拟人的手法来达到它的教育目的。因此,他的童话作品,大都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与浪漫气息,洋溢着乐观向上的精神;主题思想和蕴涵的哲理,总是通过被赋予了某种人格的动物或自然景物的行动与对话,在轻松幽默中表现出来,令读者感到亲切,乐于接受。

严文井的寓言作品中有不少适合幼儿欣赏。譬如《会摇尾巴的狼》,写掉入陷阱的狼为让老山羊帮它逃命,就装成“又老实又可怜”的样子,当老山羊看出它“狼一样的神气”时,它还谎称自己是“狼狗”。作品突出了狼的狡猾与善变,终至招数用尽、凶相毕露;同时也写出了老山羊因头脑冷静、不轻信而避免了上当受骗。《浓烟和烟囱》则从浓烟和烟囱不同的特征入手,借题发挥,歌颂了一种伟大的沉默。浓烟因升上了天空而得意忘形,终于在自我膨胀中完全消散;烟囱则“沉默地矗立着”,以无声的创造显示出自身的力量。作品表现了对一切虚假的浮夸的藐视和对伟大的沉默的赞美。

四、金近的幼儿童话

金近(1915—1989),原名金知温,浙江上虞县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影响较大的是童话和儿童诗。其作品风格清丽,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红鬼脸壳》、《顽皮的轮子》、《春风吹来的童话》,儿童诗《小毛的生活》、《小河唱歌》、《中队的鼓手》等等。1954年,童话《小鸭子学游水》获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三等奖。1980年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大会授予他荣誉奖。金近在新中国成立前创作的作品多揭露反动派的本质和黑暗社会的种种丑恶,描绘贫苦儿童的悲惨命运,具有辛辣犀利的讽刺风格。新中国成立后他风格一改,变得单纯明快、清新自然。这时期他写了很多儿歌、幼儿童话和动画片剧本。幼儿童话里有名的作品有《小鲤鱼跳龙门》、《小猫钓鱼》等。《小鲤鱼跳龙门》还被拍成电影动画片广为传播,影响更大。

金近的作品很重视教育功能,具体内容总是与幼儿的成长和教育有关,比如教孩子认识客观事物,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让孩子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理想以及实现理想等。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小猫钓鱼》、《小公鸡办的好事》、《哈哈笑的喜鹊》、《小鲤鱼跳龙门》等。

五、包蕾的童话剧和童话

包蕾(1918—1989),原名倪庆秩,笔名叶超,浙江镇海县人,现代剧作家、童话作家。他中学时代就曾自编自演过独幕剧和话剧,以后一直创作不断。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儿童剧创作。1938年到1939年间,连续写了十多个儿童活报剧,后结集为《祖国的儿女》于1939年出版。1940年写了儿童多幕剧《雪夜梦》,揭露反动派的醉生梦死,描写了儿童的悲惨生活。

抗战胜利后,包蕾以写作为生。除了成人剧本创作之外,还写了儿童剧剧本《胡子和驼子》、《巨人的花园》、《瓶里的魔鬼》、《寒衣曲》、《玻璃门》。此外,还写了童话《石头人的故事》、《愚笨的裁缝》、《富人和厨子》等。

新中国成立后,包蕾曾先后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和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为孩子们创作出版了《小咪和毛线球》、《小金鱼拔牙齿》、《猪八戒新传》(包括《猪八戒吃西瓜》、《猪八戒探山》、《猪八戒学本领》和《猪八戒回家》四篇)等童话和童话集。其中《美丽的小金鱼》、《猪八戒吃西瓜》、《小兔子“我知道”》等已改编成美术电影:《猪八戒吃西瓜》是剪纸片,《美丽的小金鱼》、《小兔子“我知道”》是动画片。

粉碎“四人帮”后,他又编写了不少风格新颖的美术片文学剧本,如《画廊一夜》(与鲁兵、詹同合作)、《像不像》(与詹同合作)、《斗狼记》、《三个和尚》等。还出版了童话集《火茧与金鱼》、《三个和尚》等。其中《火茧与金鱼》和《猪八戒新传》是广为流传的佳作。

1980年,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包蕾被授予荣誉奖。

包蕾的作品风格多样,有的单纯明朗,有的诗意盎然,有的偏重于情节的叙述,有的着力于意境的渲染。他的幼儿童话想象奇妙、浅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比如《小兔子“我知道”》、《小金鱼拔牙齿》、《鹦哥学人话》等。

六、郭风的幼儿散文诗和童话诗

郭风(1918—),原名郭嘉桂,出生在福建莆田城关一个“书香世家”。莆田风景秀丽,人民勤劳朴素,文化教育事业发达,莆仙戏闻名全国。美丽可爱的家乡以及那里的山川、风土、文化陶铸了郭风的性灵,是他散文创作永不衰竭的源泉。郭风的家学渊源极深,其祖辈连续几代出现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和书法篆刻家,而他从小勤奋聪颖,热爱自然,很早就显示了文学创作的才能。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五十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贮满诗情画意。他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的神奇统一。

郭风的作品写景绘物,使人如临其境。在大自然中,他时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抒发自我感知、留下心灵的轨迹,给大地、海洋、阳光、树木、花草增添了主体情感。《叶笛集》是作者创作风格的代表,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充分体现了大家风范。他的作品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郭风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散文诗方面。这类作品多表现闽南乡间风光和具有乡土特色的生活情景,以富有声光色彩和哲理意蕴的图画,抒发着作者对乡土的厚爱和对祖国的挚情。“寓丽于清,寓刚于柔,寓浓于淡,寓动于静”是郭风散文诗的总体风格。

郭风的幼儿散文诗,歌颂的是孩子“无邪的童心”。“无邪的童心”是郭风的幼儿散文诗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手法的归结点。因此,其作品中到处洋溢着孩子似的想象和情感。如《花的沐浴》、《牵牛花》、《竹鸡们》等等作品。

郭风的童话诗以娴熟的拟人技巧,细腻地将生物和非生物纳入饱蘸感情的笔端进行抒写。在他笔下,田园里的油菜花、豌豆花、小野菊、蒲公英,林中的松菌、红菇以及小蜜蜂、小粉蝶宛如生机勃勃、活泼开朗的孩子,在天地间自得地生活着;它们相互关心、相互爱护,时刻上演着人间的至爱真情。

第四节 黄庆云 杲向真 刘饶民 圣野 任溶溶鲁兵 张继楼 洪汛涛 柯岩

一、黄庆云的幼儿童话和诗歌

黄庆云(1920—),女,广州人。15岁从中山大学文学院毕业后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从1938年发表第一篇童话《跟着我们走的月亮》以来,一直为儿童创作。她从1959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其创作成就主要在幼儿童话上,幼儿诗歌和幼儿生活故事也很受孩子欢迎。

黄庆云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人道主义思想。在其幼儿童话的代表作《跟着我们走的月亮》里,她巧妙地将月亮和太阳设计成一对性格迥异的兄妹,太阳做事认真、严格遵守秩序;月亮活泼顽皮,爱吃甜甜的糖果,还喜欢和星星捉迷藏,常常想看孩子们的梦想。一个寒冷的夜晚,当她看到一个母亲因为无钱为垂危的孩子治病而痛苦异常时,不禁掉下了大滴的泪珠。为了给去治病的母子照亮,她始终鼓着圆脸,把清辉洒向人间。为此宁愿受哥哥的责罚,不吃哥哥的糖糖和果果。这个作品歌颂了善良仁爱的品格和高尚的同情心。

在另一个童话《皮鞋兄弟》中,黄庆云将一对皮鞋设计成两兄弟:哥哥“吱吱”和弟弟“咯咯”,他们快活地陪着小主人走路上学。有一天“咯咯”突然不快乐了,因为小孩总是先穿左脚上的“吱吱”,再穿右脚上的“咯咯”,于是“咯咯”要求换位置,结果鞋穿反了,笑话和问题当然也随之而来。几经周折,那个孩子终于在穿鞋时分清左右脚,不再穿反了。分不清鞋的左右大概是所有幼儿都会遇到的难题,黄庆云却巧妙地抓住其中的机趣,衍生出一个幽默的故事,并且寓教于乐,风趣自然。

善于将知识性、教育性和游戏性融为一体、寓教于乐,是黄庆云的幼儿童话的另一个特点。《友谊第一》就是这样的作品。它描写几种动物捉迷藏的游戏:刺猬把身体蜷缩成刺球保护自己;壁虎挣断尾巴逃脱追捕;木叶蝶伪装成一片枯叶;黄鼠狼放出臭味熏呛敌人……故事既包含了动物知识,又告诫小朋友要讲文明,否则会失去朋友。

黄庆云的幼儿诗歌善于将诗与歌两种艺术融合起来,形成一种独具个性的艺术特色。前面理论部分举到的《摇篮》:“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是她的代表作,也是幼儿诗中的精品。

二、杲向真的幼儿小说

杲向真(1920—),女,原名杲淑清,江苏邳县人。她于1937年开始写作,20世纪40年代写出了幼儿生活系列小说《小鹰》和十多篇反映儿童苦难生活的短篇小说,后来结集为《带臂章的人》。

她1954年发表了小说《小胖和小松》,故事描写七岁的女孩小胖和四岁的弟弟小松去公园玩,看过猴子后,小松跟在一个穿蓝裤子的胖女孩身后走了,拐过弯后才知道跟错了人。小胖找不到弟弟急得直哭,为找弟弟她遇到了很多好人好事;而天真无邪的小松在找姐姐的过程中因为不断转移注意力而闹出不少幽默风趣的笑话。作者用一系列精彩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组织成一个生动感人的美好故事,歌颂了新社会人和人之间亲密友爱的关系,表现了人关心人,人人爱护下一代的主题思想。这是杲向真的代表作,获1980年全国儿童文学奖一等奖。

杲向真还为幼儿写了一些童话和生活故事,如《快乐的小鸡》、《小狐狸奇奇》、《一个最大的苹果》、《盼盼想变小狗》等都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杲向真的作品故事生动、语言流畅自然,人物栩栩如生。她写的虽然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却深刻、细腻,富有生活气息,能够以小见大,反映时代特色。

三、刘饶民的幼儿诗歌

刘饶民(1922—1987),山东莱西人。他于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当过小学、中学和大学老师。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儿童诗歌,著有儿童诗集《写给少先队员的诗》、《海边儿歌》、《儿歌一百首》、《百子图》、《农村散歌》、《孩子们的歌》等。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学经历使他了解学生、热爱学生,这份热爱熔铸到他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歌唱中,形成他的诗歌热情讴歌生活、劳动和大自然的风格。

《大海的歌》是刘饶民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儿歌的精品。它由“天和海”、“海水”、“浪花”、“大海睡了”、“海上的风”和“月亮”六首短诗组成一个系列。每首诗都围绕着“大海”这一意象来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幼儿眼里神奇而美丽的大海,诗情浓郁,意境清新明朗,纯真稚拙中透出深厚的意蕴和深刻的哲理。

四、圣野的幼儿诗歌

圣野(1922—),原名周大鹿,现名周大康,浙江东阳人。1947年参加《中国儿童时报》的编辑工作,同年出版了第一部儿童诗集《小灯笼》。1957年起主编《小朋友》杂志,此后长期从事编辑工作,业余创作了大量儿童诗和其他样式的儿童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全国奖。出版有《欢迎小雨点》、《和太阳比一比》、《奶奶故事多》、《春娃娃》、《神奇的窗子》、《竹林奇遇》等四十多本儿童诗集。一些诗作曾多次译成外文介绍到国外。

圣野长期深入幼儿生活,常从中选材加以艺术再现。因为取材鲜活,所以他的诗歌生动有趣,贴近幼儿生活,富有幼儿情趣,在小朋友中广为流传。例如:“叫蝈蝈写了一晚上的诗,蝈蝈蝈、蝈蝈蝈,诗的名字叫睡不着。”“小兴禹告诉我,他有三只眼,原来他还有一只肚脐眼。”这两首诗,洗尽铅华,童趣洋溢,让人忍俊不禁。再如:“太阳公公抽了一支烟,吐出了,满天的乌云。”“老师第一次点名,我‘到’的特别响,好让老师,把一个响亮的名字,记在心上。”“小时候,我出门,总是跟在,妈妈的后面。长大了,我背着书包,一直蹦在,妈妈的前面。”

圣野曾这样描述自己,“一步,一个诗的脚印。诗人从他白发萧萧的晚年,又走回到天真烂漫的童年。爬山爬出了诗,游湖游出了诗,做操做出了诗,做梦梦见了诗。他踩着早晨的阳光,快快活活地走出去,每一步都踩出了新的诗”。生活中的所有情趣在圣野那里都可以入诗,这使圣野诗歌的题材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幼儿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在他的诗歌里得到了表现。有名的如《扮老公公》、《雷公公和啄木鸟》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诗人陆游是作诗最多者,为9 300首。如今,诗人圣野已有诗作万首,可谓当今之最。

五、任溶溶的译作和创作

任溶溶(1923—),原名任根鎏,又名任以奇,广东鹤山人,出生于上海。我国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对我国儿童文学事业作了多方面的贡献。任溶溶能用俄、英、意、日四种语言进行翻译。他曾翻译小说、童话、戏剧、诗歌等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一百多种,如普希金童话诗,叶尔肖夫童话诗《小驼马》,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假话国历险记》,英国童话《彼得·潘》、《杨柳风》(又译作《柳树间的风》)、《随风而来的波平斯阿姨》,瑞典童话《长袜子皮皮》、《小飞人》等等。任溶溶从事翻译的态度严肃认真,他翻译的作品都经过慎重的挑选和周密的考虑。那些作品或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结合得比较完美,或在创作上有独特的风格。不仅对小读者有益,对我国儿童文学创作也起了促进作用。任溶溶还十分注意在译作的文字上下工夫,他的译文通畅易懂,既忠于原作的风格,又注意汉语的规范化。他在儿童诗的翻译方面更有造诣,不仅保留了原诗的内容、结构、意境,而且力求切合中国儿童的特点和理解水平,尽量使翻译过来的诗句也有格律,以便读之上口,为小读者所乐于接受。他翻译的诗歌,对我国儿童诗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人们从任溶溶的译作中了解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得到了可贵的借鉴。

任溶溶也是一位深受小读者欢迎的作家。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多取材于生活而构思新颖,将教育性和趣味性融于一体,显得自然、亲切、风趣、幽默。他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一个天才杂技演员》是我国童话的名篇。

在《没头脑和不高兴》中,作家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缺点一下成了大人,去做大事,并为他们安排了一些出奇、惊险的际遇,让孩子们看到了他们自以为无关紧要的小毛病的严重危害。

《一个天才杂技演员》向小读者说明本领并非天生的,而是练出来的。即使聪明,如果不学或不肯勤学苦练,也得不到本领,有了本领也会荒废掉。这篇童话无论是形象的刻画,还是情节的安排,都是极度夸张的,自始至终充满喜剧的气氛。这两个童话后来都由作者改编为美术电影,“触电”后,更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和欢迎。

任溶溶还创作了大量的儿童诗,其中不少是幼儿诗歌,《你们说我的爸爸是干什么的》、《小孩、小猫和大人的话》等都是幼儿诗里的名篇。他还善于写生活故事,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的《丁小一写字》、《我是哥哥》和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丁丁探案》等故事活泼有趣,深受孩子喜爱。

六、鲁兵的幼儿诗歌和故事

鲁兵(1924—2006),原名严光化,浙江金华人。他既是编辑又是儿童文学作家。曾编辑过《中国儿童时报》、《童话连篇》、《小朋友》、《365夜故事》、《365夜儿歌》、《365夜谜语》等儿童读物。他还节编了古典文学作品《水浒传》、《西游记》、《说岳全传》,改写了《小西游记》、《包公赶驴》等。代表作《哪吒闹海》更广为人知,并被译成英、法、日等国文字。

鲁兵编著生涯的高峰是主编出版了著名的《365夜故事》。这套书出版于孩子很多、故事很少的20世纪80年代。当时,教育部号召用优秀儿童读物来“救救孩子”,鲁兵想到了每天给孩子讲一个故事这么一种形式,他带领编辑部同仁撒开一张大网,从过去的优秀作品中找,从当时的作者中找,要求365夜故事每天每篇都精彩。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精心编纂的《365夜故事》一出版就印了5万套,此后一发而不可收,一版连着一版,至今已发行380万套,获得首届国家图书奖。“365夜”成了品牌。如今,这一品牌全方位延伸,产生了《365夜儿歌》(印刷130万册)、《365夜谜语》(印刷200万册)、《365夜图画故事》、《365夜日记启蒙》、《365夜作文启蒙》等,给儿童带来了大量的、有益的、愉悦的阅读。

鲁兵于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写了不少优秀作品,儿歌集《好乖乖》,童话诗《老虎外婆》、《小猪奴尼》、《春天里、夏天里、秋天里、冬天里》均获全国首届幼儿读物编著奖。

鲁兵熟悉孩子的生活、心理和性格特点,十分重视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强调儿童文学作品“要适应各个岁数的孩子的接受力、理解力和兴趣爱好”。他创作的作品对幼儿的外在神态和心理刻画都活灵活现,再加上他的文字功底好,常常用儿歌形式给幼儿写故事,既充满童趣,读来又朗朗上口,教育与娱乐水乳交融,充满轻松愉快的气氛。《小猪奴尼》、《顶顶小人》等都是妈妈们念不厌、孩子们听不够的好故事。《小猪奴尼》是鲁兵的童话诗的代表作,夸张地描绘了淘气又不爱干净的小猪怎样变得讲究卫生的过程,语言幽默风趣,具有很强的戏剧效果。

七、张继楼的儿歌

张继楼(1926—),江苏宜兴人。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营帐边有一条小河》、《在城市的大街上》、《在农村的田野上》、《夏天到来虫虫飞》、《种子坐飞机》、《彩色的童年》、《张继楼儿歌》、《金佛山下的传说》(合出)、《会唱歌的洒水车》(合出)、《张继楼儿童文学选》、《童年的水墨画》等作品27种。(www.daowen.com)

1953年以后,张继楼以儿歌、儿童诗为主进行儿童文学创作。他为幼儿创作的作品有儿歌集《唱个歌儿给外婆听》、《夏天到来虫虫飞》、《东家西家蒸馍馍》、《小蚱蜢》以及幼儿诗集《在城市的大街上》等。

张继楼既受家乡苏南童谣和民间故事的熏陶,又因为1949年以后长期在重庆工作,也受巴蜀民间文化的影响,其创作既受传统儿歌的影响,又有四川儿歌的风格,诙谐热闹,饶有趣味。典型的如《东家西家蒸馍馍》、《夏天到来虫虫飞》、《小蚱蜢》等。

八、洪汛涛的《神笔马良》

洪汛涛(1928—),浙江浦江县人,当代著名儿童文学家、理论家。自幼喜欢绘画、篆刻、书法,尤其热爱文学,喜欢搜集民间文学。他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写作,作品结集出版的共有七十多种。其中主要的是童话,有《神笔马良》、《十兄弟》、《夜明珠》、《不灭的灯》、《小花兔找食物》、《鱼宝贝》、《望夫石》、《半半的半个童话》、《快乐的小鸟》等。粉碎“四人帮”后,他写出了《一张考卷》、《花圈雨》、《向左左左转先生》、《白头翁办报》、《慢慢来》、《夹竹桃》、《棕猪比比》、《小鼯鼠第一次学本事》、《小芝麻奇历记》、《“亡羊补牢”的故事》、《乌牛英雄》、《苍蝇的诀窍》、《狼毫笔的来历》、《破缸记》、《天鸟的孩子们》、《鸟语花香》等四十余篇童话新作,已收入《洪汛涛童话新作选》一书中。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故事生动有趣,受到小读者的喜爱。他写的童话理论,收在《儿童·文学·作家》一书中。目前,他主要从事童话理论的研究、著述工作,主编了《中国童话界·新时期童话选》和《中国童话界·低幼童话选》,出版了童话理论专著《童话学》,并获全国儿童文学理论评奖优秀专著奖。

童话《神笔马良》是洪汛涛1954年创作的。该童话的主人公马良是个勤劳、刻苦、有志气的孩子。他从小失去父母,家境贫寒,靠打柴、割草为生。但是,他并未因生活贫苦而气馁,一心想学画画的本领。每天用心苦练,在沙地上学着描飞鸟,在岩石上学着描游鱼。晚上则拿一块木炭,在窑洞的墙壁上,复习白天画过的画。后来,他终于得到一支神笔。用这支神笔画鸟,鸟就在天上飞;画鱼,鱼就在水中游。这事被贪心的财主知道了,要马良给他画大元宝。马良不肯,就被关入马厩中。马良画了一架梯子,逃跑了;又画了一匹大骏马骑上它,财主追不上。后来皇帝要马良画画,马良不愿意,皇帝就把他打入大牢。马良画了座小岛,岛上画了株金光闪闪的摇钱树,又画了一条大木船,当皇帝和大臣、将军……坐船去取钱时,大风大浪把他们全都吞没了。从此,马良用自己的本领自由自在地为穷苦的乡亲们画画,画出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犁耙、耕牛、水车、石磨……

《神笔马良》的叙述风格带有很浓的中国民间故事传统,情节曲折生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主题也是孩子们很喜欢的惩恶扬善。作者还善于用对比手法来夸张突出财主和皇帝的贪婪,彰显马良的善良和坚强;整个作品的基调风趣幽默,让孩子们在财主与皇帝可笑的下场中得到智慧与道德的启迪。

洪汛涛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幽默风趣中总是饱含丰富的内涵,正像他在《儿童·文学·作家》里所说的那样:“中药房里的药酒,是将中药浸在酒里慢慢泡成的。儿童文学作品里的思想性,应该像制药酒那样,把教育意义浸在作品里,让它慢慢散发。”[3]

九、柯岩的幼儿诗和幼儿戏剧

柯岩(1929—),女,满族,原名冯恺,原籍广东南海,出生于河南郑州。当代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已出书五十余部,主要有诗集《“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种子的梦》,报告文学《船长》、《最美的画册》、《奇异的书简》、《相亲记》、《春的消息》、《柯岩作品选》、《柯岩儿童诗选》、《癌症≠死亡》,长篇小说及同名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等。

1965年以前,柯岩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她的幼儿文学作品主要有幼儿诗歌和幼儿戏剧。

柯岩的幼儿诗歌极富幼儿情趣,情节曲折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著名的有《“小兵”的故事》、《小弟和小猫》、《我的小竹竿》、《坐火车》等。《“小兵”的故事》讲妈妈为了弄清楚“哥哥”的新帽子的帽檐为何老掉下来,就派“弟弟”去侦察,哪知弟弟被玩海军打仗游戏的哥哥们抓起来做了俘虏,参加了哥哥们的游戏反而对妈妈保密,却因为天真,不断强调哥哥并没有玩海军打仗的游戏被妈妈识破了“帽子的秘密”,反而佩服妈妈的故事。幼儿情趣浓厚,故事生动曲折、幽默风趣。

以儿童文学起家的柯岩,被称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全能式的作家。她从事过多种文学样式的写作,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多次获全国各地的文学奖。她创作的幼儿戏剧,因为游戏味浓厚,贴近幼儿生活和情趣而深受孩子的喜爱,比如歌舞剧《照镜子》、话剧《小熊拔牙》、《红绿灯和警察叔叔》等都是幼儿戏剧中的精品。

第五节 葛翠琳 孙幼军 金波 孙幼忱张秋生 冰子

一、葛翠琳的幼儿童话

葛翠琳(1930—),生于河北省乐亭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子——葛庄。

她从20世纪50年代陆续开始发表作品。她的作品不仅描写优美动人的故事或传说,传递真善美,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使小读者听到时代的足音,看到现实生活投射的影子。以《野葡萄》为代表的前期童话充满诗情画意,自然之美和人物的心灵之美结合得天衣无缝,表现出她在发扬中国童话优秀传统和汲取世界童话大师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取得的成功。而以《翻跟斗的小木偶》、《飞翔的花孩子》、《最丑的美男儿》和《会唱歌的画像》等作品为代表的后期童话,不仅具有前期作品的完美,在艺术上更多了不少新的开拓——恰如其分的艺术夸张和荒诞、更多的奇妙幻想,使她的作品更具感人的艺术魅力;由于她坎坷的生活遭遇,她的后期童话还多了一些历史的厚重和苍凉。

葛翠琳的幼儿文学作品不少,有名的如《春天在哪里》、《迷路的小鸭子》(中国著名作家幼儿文学作品选),低幼儿童读物《花孩子》、《春姑娘》、《冬爷爷》、《寻找春天》、《银鸽儿和小公鸡》等等。其中,《春天在哪里》于1985年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举办的低幼儿童文学读物评奖一等奖。这部童话以一只小公鸡寻找春天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描绘了春回大地的美丽景象以及人们为迎接春天所付出的劳动,声色并茂,诗意盎然。

《迷路的小鸭子》讲一只自称“妈妈的宝贝”的小鸭子迷了路,到处寻找叫“妈妈”和“爸爸”的父母时,得到小白兔、小青蛙、小鹅、小松鼠、老牛、山羊等众多动物的帮助,终于找到自己的妈妈的故事,歌颂了助人为乐的友爱精神。

葛翠琳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文学的完美性。她以自己的真、善、美在作品里凝聚起人生真谛和人性光辉,给成长中的儿童以道德和美感的滋养。

二、孙幼军的幼儿童话

孙幼军(193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当代著名童话作家。他早年颠沛流离,1948年随父逃到解放区,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又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并于1960年毕业。1961年底,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长篇童话《小布头奇遇记》。除了童话之外,他还写小说、散文。有散文集《怪老头儿随想录》,卡通剧本《小贝流浪记》。另有译作巴西中篇童话《童话国的小客人》、日本中篇童话《不不园》、捷克中篇童话《一只聪明的小狐狸》、前苏联中篇童话《伏伦盖船长历险记》等七种。主要著作还有长篇童话《没有风的扇子》、《仙篮奇剑传》、《跟老头儿漫游奇境》、《漏勺号漂流记》(与孙迎合著),系列童话集《玩具店的夜》、《亭亭的童话》、《怪老头儿》、《唏哩呼噜历险记》,中篇童话《铁头飞侠传》、《神奇的房子》、《云里国历险》、《影星娃娃》、《神秘的大鸟》、《白妞儿和竹脑壳》,短篇童话集《吉吉变熊猫的故事》、《怪雨伞》,短篇小说《小狗的小房子》、《妮妮画猴儿》等。童话集总计三十余种,有《孙幼军童话全集》四卷。

《小布头奇遇记》是孙幼军在1961年写的长篇童话,也是我国第一部幼儿长篇童话。书中写了一个小朋友,名字叫苹苹。苹苹得到一个布娃娃,他是幼儿园的老师用彩色碎布头做成的,名字叫小布头。小布头胆小,害怕爆竹声,因而受到小朋友们的嘲笑。从此,小布头决心做一个勇敢的孩子。但小布头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他以为勇敢就是胆子大,什么都不怕。他几次三番地从酱油瓶上跳下来,结果打翻了苹苹的饭碗。苹苹生气了,批评小布头不爱惜粮食。小布头不接受批评,生气地从苹苹家逃了出来,坐火车来到农村。在老郭爷爷家里,小布头同大铁勺和小芦花母鸡交了朋友,通过大铁勺讲老郭爷爷过去的苦难生活,小布头终于明白旧社会的苦难生活和新社会的幸福生活,终于明白爱惜粮食的道理。以后,小布头还遇到了许多奇怪的事情,经历了种种奇遇,然后终于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又回到了苹苹的身边。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小布头这个拟人形象,他带着孩子的童真与布头特有的“物性”去历险,个性鲜明突出,新奇有趣,让孩子们过目难忘,深受孩子们的欢迎。1990年,《小布头奇遇记》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颁发的“荣誉作品证书”,孙幼军获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提名,赴美国领奖。

孙幼军的童话虽然都取材于现实生活,但因为想象奇特,构思超凡,作品中的人、事、物、景被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因而更具有童话效果,更吸引孩子们。

童话集《怪老头儿》是被评论界称做“孙幼军代表作”的系列童话集。包括《怪老头儿》、《我的代表》、《炸糕和滑翔机》、《我最要好的朋友》、《钓鱼奇遇》、《耳朵·鼻子》、《海外异国志》、《门神》、《〈门神〉续编》、《爸爸就是爸爸》、《变耗子始末记》、《神秘的眼睛》等12个相对独立的中、短篇,全书13万字。该书出版后,先后获得国内四种儿童文学大奖。

《怪老头儿》的主人公“我”,名字叫“赵新新”,是个比较寂寞的男孩子。在学校,因为喜欢异想天开,常挨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在家里,因为不爱妈妈给开的“小灶”而老是挨打。有一天,他在电车上给一位干瘦、矮小的老人找座位。没想到从此生活变得热闹起来。

《怪老头儿》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它荒诞的狂想激起了孩子的兴趣,主要还在于它塑造了一个成功的成人形象。在给孩子看的童话里,要创造一个受孩子们欢迎的成人体童话形象可不是一件易事。《怪老头儿》系列童话,使中国童话实现了一项零的突破。它不仅将成人体形象引入中国童话,而且使这一形象获得了小读者的衷心喜爱。

“怪老头儿”是一个有魔法的神奇人物:它能把小鸟送进赵新新肚子里吃虫子;还能把房子叠吧叠吧带着到处走;一根不起眼的破棍经他吹上一口气就像魔棍一样,能改变人的想法;从挎包里能掏出丰盛的宴席来……它还有很多奇奇怪怪、带着魔力的东西……怪老头儿身上的魔幻色彩,恰恰满足了小读者对于“随心所欲”的心理期望。不过,对于小读者来说,怪老头儿的魅力还不在于此。这一形象更让人着魔的地方在于怪老头儿总能洞悉孩子心中的愿望,理解他们并不断满足他们。比如:赵新新为没完没了的作业所苦,怪老头儿就送他一个一模一样的替身,让替身在屋里做作业,赵新新就可以出去玩儿;赵新新想钓鱼爸爸不让去,怪老头儿只用一根小木棍就解决了这个难题;还把赵新新变成耗子,一起到耗子国里游逛一番。……怪老头儿的许多做法是不符合现行教育原则的,但这一人物本身就不持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身份。他身上有不少孩子般的脾气秉性,比如虚荣心强,还喜欢吹牛;生病了吃炸糕,害怕打针吃药;起床后不叠被;不讲卫生,吃完东西不洗手;有时还耍赖皮……虽说有这么些缺点,孩子们却觉得他更亲切。同时,他会玩、爱玩,尊重儿童玩的权利,对待孩子们的态度是平等的。他是孩子们的朋友,所以孩子们也以极大的热情接纳了他这个童话中的“朋友”。

三、金波的幼儿诗歌

金波(1935—),原名王金波。1935年7月31日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冀县(现冀州市)。金波先生是近五十年来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小读者提供美好的精神食粮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和教育家。他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到如今,已经70岁高龄的金波先生,仍然坚持为他所热爱的儿童笔耕不辍。

金波先生的作品已出版的有诗集《回声》、《会飞的花朵》、《我的雪人》、《红苹果》、《在我和你之间》、《红蜻蜓》、《林中月夜》、《带雨的花》、《风中的树》、《我们去看海》、《迷路的孩子》、《其实没有风吹过》、《其实我是一条鱼》、《阳光没有声音》等二十余部,童话集《小树叶童话》、《金波童话》、《金海螺小屋》、《苹果小人的奇遇》、《影子人》、《眼睛树》、《追踪小绿人》、《乌丢丢的奇遇》、《花瓣儿鱼》,散文集《妈妈的爱》、《等你敲门》、《感谢往事》、《心往哪里飞》、《寻找幸运花瓣儿》,歌词集《林中的鸟声》、《金波诗词歌曲集》,评论集《追寻小精灵》、《幼儿的启蒙文学》,选集《金波儿童诗选》、《金波作品精选》、《金波儿童文学作品选》以及幼儿文学读物等七十余册。此外,还发表了歌词作品和歌词评论三百余首(篇)。

他曾五次荣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连续三届荣获“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三次荣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两次荣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六次荣获北京市文联优秀作品奖。1992年,荣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和台湾杨唤儿童文学特殊贡献奖。这些获奖经历足以说明金波先生在儿童文学界的分量,此处重点介绍他在幼儿文学方面的成就。

金波先生的作品不管何种体裁都具有一种浓厚的“金波”似的诗意,他的大多数幼儿文学作品,都侧重于抒情写景,语言清浅生动,以一种纯净明朗的心情歌唱春天、自然、母爱和世间美好的一切,表达着“爱”与“美”的主题。于是,森林、候鸟、草地、蘑菇、大风雪、流向远方的河……这些意象在诗中反复出现,优美抒情地滋润着孩子的心灵和情感。

儿歌是金波先生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在20世纪50至60年代他就写过不少儿歌。他认为,儿歌是我们民族具有乐感的启蒙文学读物,大有传承的必要。他说:“我的母亲用一首首美妙的儿歌为我哺乳,为我做了印象最深的文学启蒙。有些一辈子都要恪守的大道理,也许就是儿童时代从一首儿歌中第一次感知的。”

金波主张“将儿歌当诗写”。他在承认儿歌的实用性的同时,也强调其文学性,力求把儿歌提升到诗的品位上,将儿歌所具有的文学特质发挥到极致。目的是为了让广大幼儿吮吸到最纯正的文学营养。

金波的儿歌题材广泛,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天然成趣。如著名的《读书乐》:

一本书,两扇门,里头藏着小小人。/小小人,故事多,讲了一个又一个。/又好看,又好听,多读好书变聪明。/爸爸妈妈也来看,还请我当小先生。

在文学界,“诗人金波”的称谓更响亮。金波创作了大量的幼儿诗歌。对“美”的追求和发现是他的幼儿诗的主要内容。他希望以诗歌特有的美感去培养孩子的美感和语感,让孩子从小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深厚的感情,以此为基础来陶冶情操。他说:“‘诗人的最大天赋是爱。’诗是情感的营养品。它可以使少年儿童从小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也让他们通过对纯正的艺术趣味的获得,而从感情上接近美好的事物。如果一个人在艺术欣赏方面粗俗低下,又怎么能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呢?而优秀的诗歌作品中,就具有优美的意境和高尚的情调。诗歌是一种从心灵抵达心灵的艺术。好的儿童诗诗人都具有一种超强的复制和再现能力,能够将他们记忆中储存的童年生活挖掘出来,并且用鲜活的形象和语言加以表达。换句话说,儿童诗人都能够从成年回到童年,一点儿不觉牵强,反倒符合其独具的气质和天性。”他能五十多年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与他长期保持一颗童心来诗意地观察世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他的诗歌有一种特别的韵味。

诗歌《带雨的花》,就是金波走在回返童年的路上所拾到的一束花。那是他和他的母亲的一段真实的往事,那时他在过暑假,听到外面小朋友的招呼,就按捺不住跑出去玩:

忽然,下起了雨,/雨点儿又急又大,/打在脸颊上,/又疼,又麻。/人们都在跑,/这时,我才想起了家,/想起了妈妈。/望着雨天,我想起了/妈妈最喜欢/带雨的花。

我在雨中,/采着野花,/采了一把,/又一把。/我多么高兴,/因为我能送给妈妈/一束带雨的鲜花!

除了从自己的童年寻找创作儿童诗的灵感以外,还有一个获取诗情的重要的途径,那就是向当今的儿童学习,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和思考。正是一幅孩子随便涂抹的画,给了诗人启发,金波写成了一首很有感染力的诗。在那幅画中,孩子将太阳画成了绿色,而不是红色或黄色。这引起了诗人的好奇,便问:“为什么要画成绿色呢?”孩子回答:“因为夏天太热,太阳要是变成绿色的,人们就会凉快了!”于是,在《绿色的太阳》这首诗中有了这样的警句:

再画一个绿色的太阳,/为了让夏天凉爽。

其实,无论是回到童年,还是向儿童学习,都不如作家自己“变成”一个敏感而充满幻想的儿童来得爽快,这样所得到的创作激情也更加直截了当。诗歌《雨天,我和一只白色鸟相遇》,就是金波在黄山参加笔会时的一段奇遇。“那是一个夏天,清晨,刚刚下过小雨,安徽歙县古老的石子路有些湿滑。我去散步,想呼吸点新鲜空气,没想到会在小路上,遇到一只长着白羽毛的小鸟。在那一瞬间,我和小鸟都止住不动。它看我,我看它;它不飞,我不走。那印象实在太强烈、太深刻了,让我终生难忘。”于是诗人满怀深情地写道:

细雨描绘着叶绿花红,/一切都在倾听着宁静。/一只白色鸟像一缕光亮,/飞落在青石板路上。/……/对视。一分钟。/对语。静默无声。/相互没有惧怕,只有倾心,/一瞬间,就像交谈了一生。

读金波的诗,如同与诗人一起在林间散步,只听他娓娓道来,极尽大自然的端庄、恬静、幽雅、深沉之美,可以看见泉水清冽,花树婆娑,云影徘徊,不知不觉便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就总体艺术风格来说,金波堪称现代儿童诗坛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还诗中有乐。

四、孙幼忱的幼儿科学童话

孙幼忱(1937—),著名童话作家孙幼军之弟,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孙幼忱两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双腿终生残废。1958年高中毕业后,走上了儿童文学创作的道路。出版有长篇小说《通向奇异世界的小路》、《山连着山》,中篇科学童话《小狒狒历险记》(已发行140余万册),儿童科学文艺自选集《“小伞兵”和“小刺猬”》,长篇传记文学《擎起我的双拐》等19种书,以及32集童话电视连续剧《天天和北北的故事》等。他有5本书和30余个短篇获各种奖项。

孙幼忱自1959年发表处女作《“小伞兵”和“小刺猬”》后,多年坚持科学童话创作。他的科学童话作品针对小读者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注意将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融为一体,别具一格。《“小伞兵”和“小刺猬”》被选入全国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材。高士其老人生前曾对孙幼忱的作品予以好评,并亲手为他题词:“我为孩子们高兴,有你这位残而不废的热心人。”

《“小伞兵”和“小刺猬”》讲述蒲公英的孩子们头上长着一撮蓬蓬松松的白绒毛,活像一群“小伞兵”紧紧挤在一起构成一个白绒球;而小苍耳全身长满尖尖的刺,活像小刺猬。“小伞兵”和“小刺猬”是邻居。有一天一阵大风将“小伞兵”们带上了天空,开始了它们奇异的旅行,而“小刺猬”也因为小鹿从苍耳妈妈身边过时被挂在毛上跟着小鹿到处旅行,最后小鹿蹭痒痒时落在一片草地上。“小伞兵”和“小刺猬”又相遇了,它们被风伯伯吹起又松又软的土轻轻盖上,只等来年春天从土里钻出来,变成蒲公英和苍耳,开放自己美丽的花朵。

这个童话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们介绍了自然界里像伞兵和刺猬类“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和途径,语言通俗易懂,想象丰富奇特,是一篇优秀的幼儿科学童话。

五、张秋生的系列童话《小巴掌童话》

张秋生(1939—),天津市静海县人,出生于上海。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他从少年时代开始,喜欢阅读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发表儿童文学作品,出版有诗集、童话集、散文集等70多种。著名的有《校园里的蔷薇花》、《小巴掌童话百篇》、《新编小巴掌童话百篇》、《张秋生童话精选》、《森林里的红鬼和蓝鬼》、《傻瓜魔法师》、《骑在扫帚上听歌的巫婆》、《阁楼上的童话》等。他的作品曾获新时期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新作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张天翼童话寓言奖及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张秋生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童话作品,所写“小巴掌童话”将诗、散文、童话糅为一体,每篇作品的篇幅都很短小,但却抒情、幽默,富有儿童情趣,颇受小读者喜爱。它们要么讲述一个富有趣味的小故事,让孩子们在惊奇与欢笑中,悄悄认识世界和人生,要么描绘一幅优美的画面,让孩子们在静静的聆听中感受自然的美、生活的美。总之,“小巴掌童话”里的作品形象凝练,意境优美而有哲理;它们诗意盎然,既像一幅幅线条单纯的儿童画,又像一首首旋律优美的牧歌,其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吸引和感染着小朋友,为他们带来快乐、智慧、温情和诗意,使他们得到真善美的熏陶,为今后的人生追求涂抹上亮丽的底色。

六、冰子的幼儿童话

冰子(1939—)的职业是医生,他于1962年起开始发表作品,利用自己多年从医所积累的医学知识,为幼儿写了不少的幼儿知识童话。

《没有牙齿的大老虎》是一个短篇童话,讲老虎因为中了狐狸的诡计,吃了很多糖不刷牙而导致满口牙齿坏死被拔掉,失去森林之王的威风的幽默故事,告诉孩子们要保护好自己的牙齿。

冰子最有影响的作品是中篇幼儿童话《小蛋壳历险记》,它讲一只不愿在墙角躺一辈子的小蛋壳在风伯伯的帮助下出去旅游所经历的危险和所见识的趣闻。脆弱的小蛋壳在与灰鼠进行了三次力量悬殊的较量后,拥有了勇敢和智慧,还结交了许多好朋友,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部童话情节曲折紧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小蛋壳也因此成为童话界的新人物——一个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弱小者。同时,这部童话还向幼儿介绍了一些有益的知识,浅显易懂,风趣幽默。

第六节 谢武彰 周锐 郑渊洁 冰波郑春华 汤素兰 薛卫民

一、谢武彰的幼儿诗

谢武彰(1950—),祖籍福建泉州,出生在台湾台南县将军乡,农家子弟。曾就读空中大学,后来觉得无趣,休学。离开课本并没有离开书本,他自备书库,广泛阅读,悠游书海,怡然自得。创作之余,曾任出版社编辑及出版公司发行人。已出版作品有儿歌集、儿童诗集、童话集、儿童散文集、闽南语儿歌集、闽南语儿童诗集、幼儿图画书、散文集、科普读物和现代诗集等一百六十多部作品。其作品多次获奖。

谢武彰具有非凡的灵感捕捉能力,对生活中那些微弱的信息能敏感地感受到。儿童生活中的“平常事”和“小事”与他的童心和“诗心”一旦碰撞,就会撞出奇美的想象火花,酝酿出异常的诗情。他的幼儿诗歌《风》描写淘气的风把妈妈洗的衣服吹得七零八落的景象,风趣幽默,想象奇特:

妈妈把洗好的衣服/晾在绳子上/蜻蜓来看看就走了/蝴蝶来看看就走了/白云来看看也走了

只有风最好奇了/悄悄地试穿着/爸爸的上衣跟裤子/妈妈的洋装跟裙子/弟弟的制服跟鞋子/他们互相看着彼此的怪模样/呼呼地笑得喘不过气来

哎呀——风好坏喔/还拿了我的毛巾跟手帕/擦过了汗/都扔在地上了/又拿妹妹的圆帽子/当作铁环滚走了/害我跑了好远才追回来

这首诗蕴涵着丰富的儿童生活体验,于童稚中满含温馨。谢武彰的儿童诗歌贯注着他深厚的情感,渗透着爱与美、智与趣的理性,于清浅中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

二、周锐的童话

周锐(1953—),祖籍广东潮阳,1953年生于南京。在上海读到初中,先后在云南和苏北务农六年。1974年被推荐至南京河运学校学习轮机专业,毕业后在长江油轮上当轮机工。此时开始向刊物投稿。写过诗歌、小说、散文等,1979年起逐步转向儿童文学。著作有《拿苍蝇拍的红桃王子》、《鸡毛鸭》、《哼哈二将》、《周锐童话选》、《大个子老鼠和小个子猫》、《书包里的老师》、《小西游记》、《涂涂改改的梦》、《水浒怪传》、《爸爸的红门》等五十余种。曾七十余次获奖,包括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新时期优秀少年文艺读物一等奖、台湾第二届杨唤儿童文学奖、第六届儿童文学园丁奖、第四届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等。

周锐花了很大的力气在继承与革新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样式上面,他笔下的童话形象呈现多种面貌,有的带着传统特点,更多的是带着崭新内涵的形象:如《门神》及《门神续编》里被现代文明吞噬了淳朴天性的两位门神;喜欢打抱不平的孙小圣和猪小能(《孙小圣和猪小能》);好管闲事、头脑灵活、敢于改革的散财童子(《九重天》);不怕河神发怒,偏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大胆皮匠(《河神的牙齿》);还有和现代社会的普通人一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历了不少挫折与困扰的水浒英雄(《水浒怪传》),等等,不胜枚举。

周锐是幽默童话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在夸张幽默的外表下,往往潜藏着犀利的讽刺意味。他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常常把自己对世事人生的深刻参悟寄寓在浅语艺术中,却表现得风趣自然。比如他的童话《兔子的名片》讲一只兔子因为老被欺侮,想到一个保护自己的办法,给自己做了不同的名片,见到爱欺侮自己的狐狸时,他对狐狸掏出一张名片,名片这样写着:“狼的朋友——兔子”,于是狐狸对他敬重有加,不再欺侮他;见到狼时,他又掏出这样的名片:“老虎的朋友——兔子”,也得到狼的尊敬;见到老虎时,他掏出“大象的朋友——兔子”的名片。兔子正担心见到大象时没有名片了,果然大象就过来了,哪知大象却异常温和,对兔子非常客气。这个出乎意料的结果既使情节陡然直下、出人意料,又给读者留下意味深长的思考空间,而故事背后寓含的人生经验和哲理,更是绵长悠远,需要用很多人生履历去过滤、发酵,然后慢慢散发出智慧的馨香。

三、郑渊洁的童话

郑渊洁(1955—),山西浮山县人,当代著名的“童话大王”。1971年参军,1976年复员到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当工人。1977年开始写诗和科幻小说。1979年起主要从事童话创作。1981年调《东方少年》编辑部任编辑。后为《童话大王》杂志主要撰稿人。主要作品有:《皮皮鲁外传——写给男孩子看的童话》、《鲁西西外传——写给女孩子看的童话》、《荞麦皮外传——写给不爱看书的孩子看的童话》、《皮皮鲁小传》、《旗旗号巡洋舰漂流记》、《大头托托奇遇记》、《魔方大厦》、《舒克和贝塔历险记》、《哭鼻子比赛》等。其中《富翁乔克》1983年被评为上海第二届儿童文学园丁奖优秀作品。《猫过鼠年》获北京市建国35周年文艺征文二等奖。他的作品多次被搬上电视荧屏。

郑渊洁是中国儿童文学界很独特的一个作家,他独自一人为他创办的《童话大王》撰稿二十多年,写下了无数想象奇特的童话,他的读者从幼儿到少年到青年都有,是一个拥有很大读者群的作家。郑渊洁的童话不仅为儿童成长提供了养分,而且毫不隐讳地对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思考和批判,深受孩子喜爱。

在他的幼儿童话《开直升机的小老鼠》中,他第一次将老鼠作为正面形象来写,此后又写了《坦克兵贝塔》。再由这两篇发展而来的《舒克和贝塔历险记》里,作者塑造了“飞行员舒克”和“坦克兵贝塔”两个“好”老鼠形象。郑渊洁的创作给童话界带来了新鲜的冲击波,后来很多童话作家也相继创作出一反传统的“好”老鼠、好“狼”、好“狐狸”等形象,开拓了儿童文学的形象体系,出现了很多精彩的童话。

四、冰波的幼儿童话

冰波(1957—),出生于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幼时家穷,使他性格内向自卑,喜欢独处及沉湎于幻想中。1979年,冰波偶尔写了一篇童话,被采用,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儿童文学创作中,到如今他已写了二十年的童话,从婴幼儿至中学生均有适龄作品。其作品风格抒情、细腻,语言优美、恬淡,讲究作品的结构、气氛和意境,并带一点淡淡的忧伤。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窗下的树皮小屋》、《毒蜘蛛之死》、《冰波童话》、《爱的故事》、《蛤蟆小姐减肥》,中篇童话《怪蜗牛奇遇记》、《长颈鹿拉拉》、《红蜻蜓,红蜻蜓》,长篇童话《怪蛋之谜》、《狼蝙蝠》等。近期,冰波又写动画片剧本。作品有中央电视台制作的26集动画片《阿笨猫》和104集动画片《小神仙和小仙女》。

冰波的作品曾获省级至国家级创作奖30余项。有影响的奖项主要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二、第三届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

冰波认为,童话应该是一种美的文学,童话世界是给人以高尚的情操和美的享受的世界。因此,他的童话一般不以情节取胜,而是刻意营造富有诗意的画面;感情丰富饱满,语言清新淡雅,笔调细腻温婉,主人公大多集美与善于一身。比如《秋千,秋千……》的主人公白白是一只美丽的小白兔,她双目失明,她的心愿是像妈妈那样荡荡秋千,体会荡秋千的快乐。白白病中发高烧做梦都梦见自己在荡秋千。但妈妈荡过秋千的大树已经被人砍掉了,妈妈没有办法实现白白的愿望。善良的小猴知道后,就抓住松树的老树杈用自己的身体做成秋千,让白白坐在他的肚皮上来回荡。白白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像一朵小小的白云,而小猴子的手掌却被松树磨出了血。这个童话动人地塑造了有着纯洁心灵的两个形象: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白白和甘愿牺牲自己为别人创造幸福的小猴,以此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真善美。

冰波为幼儿写的作品主要有中篇童话《长颈鹿拉拉》、《红蜻蜓,红蜻蜓》,系列童话《胖小猪和小白兔》、《青蛙先生的故事》,还有多个幼儿童话,其中《桃树下的小白兔》、《梨子小提琴》是公认的佳作。

《桃树下的小白兔》是一个优美的童话,讲述一只小白兔接受老山羊的邀请,住在他的旁边。那个地方有花有草,还有一条小溪整天叮叮咚咚地弹着琴。在这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发生的事情也是充满诗意的。春天一个暖和的日子,桃花瓣随风飘落,小白兔拾起花瓣,想起许多朋友,于是在每个信封里装上一瓣粉红色的桃花瓣,让它飞到朋友的身边。这样,普通的桃花瓣就变成了朋友们不同的物件:老山羊做了书签,小猫做了发卡,小松鼠把它当成驱走炎热的扇子,小鸡用它来当太阳帽,最妙的是金龟子用它来当孩子的摇篮……该童话语言优美流畅,意象具体优雅,流淌着诗一般的情愫。

《梨子小提琴》则讲小松鼠捡到一个黄黄的大梨子,他吃掉一半后,把剩下的一半做成了一把梨子小提琴,用自己的胡子和树枝做成琴弓。他坐在树枝上拉琴,声音优美不说,还带着香甜味。这样美妙的音乐传出很远,动物们都悄悄来到树下欣赏,连正在追赶小鸡的狐狸、追赶兔子的狮子都停下来倾听这甜蜜蜜的音乐。突然,小提琴的一个小音符掉到地上,第二天就发出绿芽,不久长成大树结了很多梨子,小松鼠摘下它们送给动物们,让大家做成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从此,动物们不再互相追打,它们学拉提琴,森林里充满了音乐和欢乐。

这个童话的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新颖,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完美追求。

五、郑春华的幼儿系列故事

郑春华(1959—),女,浙江淳安人,回族。高中毕业曾去过农场,当过保育员。1980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1981年调至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当编辑。

郑春华走上创作之路很有趣。1979年,她成了一个托儿所的保育员,这工作很适合她。“孩子们太可爱了,每天都能碰到许多有趣的事。”晚饭桌上,郑春华不停地给父母讲起一个个充满童趣的故事。郑春华的父亲郑成义是一位工人作家,他建议女儿把这些故事写下来。郑春华由此开始了创作之路。她的作品有儿童诗集《甜甜的托儿所》、《圆圆和圈圈》,幼儿长篇故事《紫罗兰幼儿园》、《贝加的樱桃班》,156集系列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等。她四次荣获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两次荣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大奖,还有国家图书奖、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小松树”奖,宋庆龄儿童语言学奖、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金鹰动画片大奖……还蝉联第三届和第四届上海市作家协会幼儿文学奖。

郑春华的幼儿文学作品,无论是儿歌、幼儿诗还是童话、故事,都从真实的幼儿生活取材,自然真切,充满幼儿情趣。她善于捕捉那些最能表现幼儿特征的细节和场景来表现幼儿特有的纯真与稚拙,使作品具有天然的童真美。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是郑春华的成名作,从1990年开始创作,发表后,很快得到了小读者的热烈欢迎。如今“大头儿子”作品系列已经发行了两三百万册,创下了幼儿文学作品发行量的高峰。她由此也得了一个雅号——“大头儿子的妈妈”。这部作品洋溢着家庭生活的温馨,又带有女性的轻灵和幽默,同时还不失机智和生动。有评论认为,郑春华写出了幼儿真正的童趣、童真;细腻地、传神地、好玩地刻绘出幼儿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的亲情和温情、成长和感动以及同样可亲可爱、幽默快乐的成人形象。目前,郑春华还在继续她的“大头儿子系列”创作,最近已经推出了“大头儿子和动物系列”。

六、汤素兰的幼儿童话

汤素兰,女,湖南宁乡人。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1年又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儿童文学研究所,硕士。历任郴州地区商业学校教师,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期刊编辑室副主任。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童话集《奶奶和小鬼》,专论《童话的诞生》,中篇小说《黑色山恋》,散文组诗《野雨》、《梦之音》、《难以诉说》,长篇童话《小朵朵和大魔法师》、《小朵朵与半个巫婆》、《寻找快乐岛》,系列童话《笨狼的故事》、《笨狼画画》,儿童生活故事《送萤火虫回家》,幼儿中篇童话《大嘴巴小鬼》等。曾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首届张天翼童话寓言大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和全国儿童文学奖等奖项。并因在少儿读物编辑方面的杰出成就,获首届叶圣陶编辑奖。

汤素兰的作品幽默诙谐、轻松明朗,又满含真挚的情感,使读者在笑声中体味真、善、美。她的系列童话《笨狼的故事》包括:《笨狼的学校生活》、《笨狼旅行记》和《笨狼和他的爸爸妈妈》三个故事。这套丛书塑造了一个纯真挚朴的孩子——笨狼的形象,讲述了笨狼生活中各种趣味十足的故事,展现了作者对儿童生命个体的全面而悉心的关爱。故事从儿童的视角观察周遭的世界,以儿童的心灵感受多彩的生活,以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引发对教学方法积极的探索;展示了儿童对敏感的社会问题及人生哲理的特别理解;反映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作者深入儿童的心理,用孩子般敏锐叛逆的思维与独特的灵性向成人的传统思维方式频频发出挑战,碰撞出朵朵智慧、幽默的火花。

汤素兰以溢满爱的目光关注人之初的纯净洁白,以爱心与温暖构建了一个稚拙美丽的童心世界。她的作品时时突出这样一个观念:每一个孩子都有着非凡的智慧,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惊人的想象力与旺盛的生命力,他们就像一粒粒智慧的种子,只有全心全意地呵护与培育,他们才能长成幼苗、开出花朵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七、薛卫民的幼儿诗歌

薛卫民,汉族,吉林伊通人。1982年毕业于四平师范学院中文系。出版的主要作品有《含笑的蓓蕾》、《为一片绿叶而歌》、《彩绘新童谣》(四本)、《裸语》、《右手》等十余部。曾获第二届、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等。《四季》、《五花山》、《太阳是大家的》、《地球万岁》、《春天的礼物》、《眼泪·微笑》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课本和香港中、小学语文教材。

薛卫民这样总结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感受: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阅读儿童文学快乐,创作儿童文学更快乐。那是一种纯净的快乐,让人向上、向善、向雅,能与上帝相通的快乐。在这样的创作理念的指导下,薛卫民用饱含真善美的笔触点染着美好的童年。

薛卫民的幼儿诗歌很有特色,他根据幼儿喜欢动态事物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常常设置一定的场景、人物,通过人物的活动来突出主题。《大雨和小雨》、《看看我是谁》、《树伞》、《头发和胡子》、《蜜在哪里》等都是这样的诗歌。比如:

小苗儿渴了,/燕子飞到天上,/喊来雨。

大雨心急,/把小苗儿打歪。/小雨心细:把小苗儿浇绿。(《大雨和小雨》)

小猪、小兔、小刺猬,/推门看看,/我是谁?

你是风呀,/风儿吹吹……你是蝴蝶,蝴蝶飞飞……

小猪、小兔、小刺猬,/出来看看,/我是谁?

你是树呀,/树叶青翠……你是小河,哗哗流水……

小猪、小兔、小刺猬,/仔细瞧瞧,/我是谁?我是谁?噢噢噢噢——原来你是春天呀!

是你让风儿吹,/是你让蝴蝶飞,/是你让树青翠,/是你让小河解冻了,/你来了世界真美丽!(《看看我是谁》)

【注释】

[1]贺宜:《进一步提高童话创作水平——小百花园丁随笔》。

[2]方轶群:《怎样写得浅》,转引自鲁兵主编《中国幼儿文学集成·理论》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89页。

[3]洪汛涛著:《儿童·文学·作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