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幼儿散文的审美特点的介绍

幼儿散文的审美特点的介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幼儿散文的鉴赏第一节幼儿散文的审美特点中国是散文大国,散文创作和鉴赏有着悠久的历史。幼儿散文以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表达幼儿的生活情趣和心灵感受。幼儿好奇心强,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在他们眼里总是充满神奇,下雨这样平常的景象,竟然勾起孩子无尽的美妙想象。

幼儿散文的审美特点的介绍

第二章 幼儿散文的鉴赏

第一节 幼儿散文的审美特点

中国是散文大国,散文创作和鉴赏有着悠久的历史。散文的内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由最初只是区别于韵文的散体文字(凡是不押韵、不讲究骈偶的散体文章都是散文),到近代文学史上四分法中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到了当代,由于各种文体间的相互渗透以及各种边缘文体的新生,很多文体从散文中分离出来,比如新闻文学中的通讯、特写、报告文学,历史文学中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科学文艺中的小品文,有文艺轻骑兵之称的杂文等,使散文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狭窄,成为今天所谓的狭义散文,或者称之为文学散文或艺术散文,对其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最近几十年来,经过众多研究家的不断研究总结,仍有几十种界定,即使是经过反复甄别、筛选、归类后,仍然有多种不同的界定。因此,关于散文的概念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说法。但是,综合众多专家给散文下的定义,还是能发现其中的许多共同点,比如:抒发真情,表现个性,描绘心态,笔墨真实自由,形式多样,作者个性鲜明等等。

幼儿散文在散文领域出现的时间很晚,它是五四运动之后随儿童散文而产生的(那时并没有专门的幼儿散文分类,习惯上将儿童散文中适合幼儿欣赏的散文称为幼儿散文)。其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其发展速度很缓慢,直至20世纪80年代,幼儿散文才真正崛起。现在,它已经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文学样式与幼儿诗歌、幼儿童话、图画故事、幼儿故事等并列,在幼儿文学大家族里占一席之地。

幼儿散文以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表达幼儿的生活情趣和心灵感受。因此,不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或者抒发感情都必须在语言风格、感情色彩、审美视觉等方面突出对幼儿的适应性。从这个角度讲,幼儿散文“是为幼儿创作、适合他们欣赏的、篇幅短小、知识性强、写法自由、情文并茂的一类文章”。[1]

幼儿散文比幼儿诗的内容丰富,更能满足幼儿“爱听故事”的心理需求;比童话更现实,是幼儿生活中人、事、物、景的现实描绘,现场感强,对幼儿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是童话不可比拟的;比幼儿故事具有更优美的意境和语言,对于幼儿学习汉语的优美语境、语感,培养审美能力具有很好的浸润作用。幼儿散文还有其他体裁不可替代的作用:内容广阔,题材丰富,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表现手法灵活,语言精练规范,对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小学课本的许多课文都是散文,儿童最初的习作也是散文,这些都使得散文包括幼儿散文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综合以上优势,幼儿散文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点:

一、题材广阔,童趣盎然

幼儿生活面的狭窄使很多人认为幼儿散文的题材也受到局限。其实,幼儿散文的题材范围超过了成人散文,它甚至能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童话类想象和幻想也放到表现范围里,当然这只是利用幼儿喜欢幻想,用童话似的幻想来迎合幼儿兴趣,使幼儿散文穿上迷人的外衣,其实本质还是现实生活的折射。

幼儿散文的题材包括了世界的一切,天文地理、声光雷电、阴晴风雨、风光景物、人文历史、中外奇闻、科学技术、社会生活、道德情感、风土人情、花鸟鱼虫……凡是有助于小读者提高思想认识、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培养美感的题材和内容,都可以进入幼儿散文的题材范围。

因为题材广阔,幼儿散文在写法上显得非常的灵活。它可以在朴实的叙述中显出真情和感悟;也可以灵活地调动记人、叙事、抒情、咏物、讽刺、幽默等各种手法,创造色彩斑斓、意蕴深远的散文情境和意旨;还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展示主体生命的体验和思考。总之,只要幼儿能接受的艺术手法都可以使用。这种自由和随意,有效地拉近了生活和文学的距离,使幼儿散文和成人散文一样,是拥有很大的读者群的一种文体。樊发稼的《绿色小扇子》、《放学路上》、《我最喜欢的春天》,圣野的《午睡》、《三点半》,金波的《尖尖的草帽》、《小河》,郑春华的《出来玩》、《很轻很轻》,葛翠琳的《小灯笼》,张继楼的《跳墩演奏曲》,嵇鸿的《香雪海》等等都是优美的幼儿散文。

虽然题材广阔,但并不是任何一种内容都可以进入幼儿散文写作的视野,幼儿散文表现的一定是充满幼儿情趣的生活。以纯真的童心表现童趣,借物象的描述融贯情感和理趣,是幼儿散文的鲜明特色。就幼儿情趣的表现来看,幼儿散文常常将幼儿稚气拙朴的语言、行为、心理与具体的情景、事件结合起来,用幼儿视觉来观察人、事、物、景,表现幼儿绝假纯真的心灵世界,以此营造盎然的幼儿情趣,给读者以无尽的回味和快乐。如东达的《雨》:

雨,你来了……

你那蓝色的、细长的雨丝,是用数不清的珍珠串起来的吗?奶奶说,那是你爱穿的美丽的长裙子

荷叶上敲打的、在屋檐下叮当作响的,是你的脚步声还是你的说话声?

我们在上学路上遇见你。我们撑开那么多颜色好看的伞。那是我们迎接你的鲜花。

你在我们的伞上细声细气地说话,然后,我们的伞角就流下了一条条发亮的小溪……

你为什么,总是在沟渠里和水潭里,写成那么多数不清的圈圈和问号?那是你提出的许许多多问题,让我们回答吗?

幼儿好奇心强,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在他们眼里总是充满神奇,下雨这样平常的景象,竟然勾起孩子无尽的美妙想象。“蓝色的、细长的雨丝,是用数不清的珍珠串起来的”,是“美丽的长裙子”,“雨”在此变成了美丽的小姑娘;屋檐下叮当作响、敲打的荷叶的雨声是“脚步声”和“说话声”,“雨”变成了一个调皮好奇的孩子,睁着好奇的眼睛到处奔跑、到处发问,还把那么多的问题抛进池塘:“那么多数不清的圈圈和问号?那是你提出的许许多多问题,让我们回答吗?”幼儿特有的天真和稚拙被彰显出来,一种特别的童趣流泻其间,让人回味无穷。

幼儿散文在描绘幼儿眼中的世界时,常常将一些简单的事理和哲理融于其间,留下了思想和智慧的感光,传达出一份悠远慈爱的人性关怀。我们来欣赏向民胜的《小草的眼睛》:

早晨,小草上挂着一颗颗小露珠,亮晶晶的。

娃娃看见了问:“妈妈,小草在哭吗?”

妈妈笑嘻嘻地说:“小草不哭的。小露珠是它的眼睛。”

一会儿,太阳出来了,红彤彤的。在阳光下,小露珠闪呀闪的,好像小眼睛眨呀眨的。小草的眼睛像一颗颗透明的红宝石,真好看。

小草摇摇头,眨眨眼,好像说:“那是因为你的眼睛美……”

该文的意象具体生动:翠绿的小草、灿烂的晨光、晶莹剔透的露珠、红彤彤的太阳、和蔼的妈妈和天真的娃娃。伴随娃娃天真的问话,电影镜头般推出诗情画意:翠绿的草地在朝阳照射下,露珠在草叶上滚来滚去闪闪发光。“小露珠是它的眼睛”使整篇散文灵动异常,具有勃勃的生机。而“那是因为你的眼睛美……”更是将这篇散文的境界一下子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只有爱美的眼睛才能发现美,只有美的眼睛才能看见美”,这样深刻的审美理解和哲理被寓于浅显明快的意象之中,可谓匠心独运。

欣赏幼儿散文时要注意,幼儿散文中的理趣,绝不是可以单独抽象出来的教义,也不是为了教育孩子而贴上的标签,更不是游离于作品所描绘的对象或者感情之外的静态道理,而是与作品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组成元素,对它的领会,得让孩子自己感悟而不能硬性灌输。

二、篇幅短小,意象生动

对于偏爱情节的幼儿来说,不以情节见长的散文只有最大限度地精练篇幅,以短以美取胜。很多幼儿散文是只有一百多字的散文精品。比如郭风的《竹叶上的珍珠》全文不到150字,它通过儿童的眼光摄取了校园夏天的早晨,一只黄鹂跳上竹枝使水珠洒落地下的场景,反映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含蓄地赞美了学校和老师们滋润下一代的奉献精神。

由于篇幅短小,散文特别适合表现生活中的点滴感想、思想闪光、智慧灵感,所以,它常常写一段生活片段、一个有趣镜头、一件轶闻趣事、一抹思想感光、一点情感波澜。这就使散文和诗歌一样,也要借助于意象来传达感情、暗示思想。但幼儿散文的意象是“再现”和“表现”同时具备的写实性意象,具体生动。如冯幽君的《春雨沙沙》:

春雨沙沙,春雨沙沙……

沙沙的春雨,像千万条丝线飘下……

穿梭的燕子衔着雨丝,织出一副美丽的春天图画:绿的,是柳叶;红的,是桃花。还织出一条清凉的小河,河里的鱼儿欢快地摇动着尾巴。河的对岸,一座小山。山坡下,有播种的农民;山坡上,有植树的娃娃……

啊,多美丽的图画!

“美丽”是一个连美学家们都无法统一认识的概念,它的不确定就在于它的模糊和抽象,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美丽”又确实是一个在生活中被普遍运用的词汇。因此,如何向孩子们灌输“美丽”的观念,让孩子们认识美、发现美大概是所有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这篇散文从春天里一个很具体、很直观的场景出发,对美丽进行了现场诠释,告诉孩子,文章里描绘的景色就是一种“美丽”:山美,水美,勤劳的燕子和人更美!

三、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散文是美文,它美在浓郁的感情和优美的意境水乳交融,呈现虚实相生的悠远意蕴。幼儿散文表现的是幼儿率真明朗的感情,这种感情本身极具诗意,而作家在表现时,又总是通过幼儿视觉来抒写。幼儿视野的拟人化和诗意化,使幼儿散文中的景和物都具有一种特别的诗意。

“幼儿化”与“散文化”水乳交融是幼儿散文的根本审美特征。在幼儿散文里,无论抒情还是叙事,都要着“幼儿之色”,将幼儿的“情”和幼儿眼中的“景”交融在作家精心构造的散文氛围之中,“物我”两忘,营造出一份看似浅显明朗,实则悠远深厚的韵味。如傅永健的《上学一路歌》:

春天上学,走一路,采一路花。黄色的是蒲公英,紫色的是车前子花,绿色的是打破碗花……走一路,采一路,采得满手香,满身香,到后来,满教室香。

夏天上学,走一路,淌一路水。小溪从山上流下,我们随着它跳跃山石,随着它绕弯曲行,伴着叮叮咚咚的水声唱歌。末了,教室的地上,满是各种花纹的湿脚印。

秋天上学,走一路,吃一路。砸吃落在地上的青皮核桃,砸得手指像黑炭条,洗也洗不掉;摘酸枣吃,哪棵树上的红,摘哪棵树上的;今天不红,明天就红了,不必带饭,肚子饱饱的。

冬天上学,小溪变成了长长的大滑梯。我们或站、或坐,在冰上一冲,要么让伙伴帮忙一推便从自家一直滑到学校。一路哒哒哒哒,哒哒哒哒,睁开眼,像在坐汽车;闭上眼,似在坐飞机。“到了!”伙伴们互相提醒,以免坐过“站”,大伙又都怪学校太近太近。

作者在这篇散文里营造了一个诗化的意境:在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里上学,有着不同的乐趣,“寒窗苦读”在此变成了充满童趣的游戏:春天五彩斑斓的野花使上学的孩子们身上和手上余香袅袅;夏天走一路水,淌一路水让教室里印上各种花纹的湿脚印;秋天酸甜蜜香的野果喂饱了孩子们的肚子,而冬天更是一个童话般的季节,一路溜冰就到了学校。相信个个孩子都喜欢这种充满诗意的求学路。这篇散文想象丰富奇特,意象鲜明生动,特别切合儿童纯真浪漫的天性。这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能使幼儿在欣赏过程中得到超过语言层面的审美享受。

四、语言朴实,明丽清纯

散文是抒情性的美文,其景美、物美、情美,意也美,而最能给人以直观美感的,首先是语言的美。幼儿散文的语言首先应遵循幼儿文学语言的整体特色,浅显生动,朴实自然。但既然是散文,同时又应该具有散文的优美凝练,是幼儿语言与散文语言的融合,呈现独特的幼儿风貌。我们知道,散文的语言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它可以适应创作主体的各种情绪和性格特征,描绘出各种客体的情调特征、物象特征,形成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所以,幼儿散文的语言可以用清新质朴的叙述语,也可以用自由随意的“谈话风”,或轻松幽默,或直白传真,或节奏明快,或舒徐缓悠……总之能随心所欲、依情依性地反映出作家特有的个体风格。金波先生的儿童散文呈现的是他个人独特的气质风格:温婉、清新、自然,他常用孩子的视觉来观察、感悟外在世界,于娓娓动听的叙说中充满了人文关怀。我们来看他的《小小的希望》:

我有一个小小的希望。

我真希望能有那么一天:

小鸟能听懂我的话,我也能学会讲小鸟的话。

那样,我就可以告诉它们:

不要往那边树林里飞,那边有个举着猎枪的人;也不要到这里来,这儿,张着捕鸟的网。

我要和小鸟一起飞到另一片树林里。我躺在林中的草地上,望着我头顶上绿叶间的小鸟,我们用彼此都能听懂的话,交谈着春天、树林、花朵和越来越多的花园。

“我”的“小小希望”,实际是作家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希望,应该是“大大的”希望!但作者举重若轻,用孩子特有的想象,叙述了现实的残酷和自己美好的希望,语言自然朴实,意蕴深厚醇美。

郑春华的散文具有一种特别的温馨感,语言清丽、朴实,音乐感很强。比如《很轻很轻》:

妈妈走路的时候,很轻很轻;

妈妈说话的时候,很轻很轻;

妈妈笑起来的时候,也是很轻很轻。

晚上,我和妈妈睡在一起,妈妈讲的故事就像一片云,轻轻地、轻轻地盖在我的身上,我很快就睡着了。

有时后半夜里刮大风,打响雷,妈妈的声音更轻更轻,轻得好像让风声雷声也变轻了,变远了,我就不再害怕。

雷公公东看看,西瞧瞧,以为我家没人呢,就去找那些吓哭了的孩子和那些大声骂孩子的妈妈。

而我,在妈妈很轻很轻的歌声里又睡着了,还做了一个梦,梦见妈妈变成一朵雪花在空中轻轻地飘……

这篇生活气息浓厚的幼儿散文,在题材、意境、构思上具有幼儿散文的突出特点,尤其是语言,具有明显的音乐性,“很轻很轻”、“轻轻地”构成这篇散文的主旋律:舒缓、宁静。那朵“在空中轻轻地飘”的“雪花”将温馨的意境悄然烘托出来,似乎还伴着舒缓优美的乐曲!

幼儿散文的语言朴实、明丽、清纯,富于音乐感。优美的语言可以引起幼儿的美感和愉悦感,进而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

第二节 幼儿散文的鉴赏

一、幼儿散文的审美构成

从文艺鉴赏的理论看,鉴赏客体的文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话语层、意象层和意蕴层。

(一)话语层

所谓话语层,是指艺术文本首先呈现在鉴赏者面前的具体话语系统,如,线条、色彩、音调或者文字。散文属于语言类艺术,它的话语系统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以语言为材料来建构的。与普通的交际语言比较,散文语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音乐性的特点。同时作为文学语言,它是直接为文本创造艺术形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服务的,讲究含蓄蕴藉,不像普通的交际语言那样直白、外露,应有值得咀嚼的韵味。在成人散文里,有的作者特意设置一些理解障碍,营造一些曲折遮掩,造成一种陌生效果来增强语义把握的难度,有的甚至造成多义来离间语言和内蕴的同一性。这种形象的间接性、想象的自由性、语言的多义性与陌生化,很容易导致鉴赏意义的不确定性,使得文本具有很大的“召唤性”。幼儿散文的特殊性使其语言层面的美不在语义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上,而主要体现在浅显、生动和韵律优美上。

幼儿散文,用美的文辞建构美的意象,由美的意象抒发美的情感、营造美的意境引领读者去享受。因此,幼儿散文的话语系统具有不同层次:

首先是作用于幼儿观感层面的语言表象。主要是指语言对人耳目的直观愉悦,诸如散文的美词美语:有的音律和谐,节奏明快;有的舒徐悠然,韵味深长。再如散文描绘的美景,无论是色彩鲜明的景色,还是灵动优美的意象,都让人赏心悦目。通过欣赏来培养幼儿具有审美的耳朵和眼睛。

其次是作用于幼儿心志层面的语言内涵。幼儿散文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意和生活哲理,可以使孩子的情感得到陶冶、心智得到启迪。这是一种精神享受,孩子沉浸其中,会进入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神世界,享受文本带来的心灵愉悦。

另外,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幼儿散文还具有认识属性。幼儿散文还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拓宽了幼儿认识社会和生活的领域。虽然幼儿散文篇幅短小,每一篇所提供的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内容也简单,但就其整体而言,是包罗万象、极其宽广的,能给孩子带来认知愉悦,创造认识价值。

(二)意象层

作者用艺术性语言来描绘意象,通过意象来传递主观的情感和思想,意象因此具有很浓的情意象征性。同时由于语言描绘的间接性,意象还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意象的象征性和间接性自然形成了鉴赏过程中理解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给鉴赏者提供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

在幼儿散文的创作中,抒发童真之情是创作动力,它可以激发灵感,放飞想象,推动构思。但这份贯穿始终的情感会被作者化为直观的画面、场景和人物,即意象,所以,鉴赏幼儿散文,从标题开始至全文结束,其中的每一个意象都蕴涵着作者的真情,都是欣赏时应该重点把握欣赏的要素。通过对意象的分析,读者可以捕捉到不同的感情,或欢愉,或幽默,或智慧……

幼儿散文的意象一般是一些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情感也是幼儿能理解、充满童趣的明朗之情。因此,欣赏幼儿散文的意象时,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看意象的创造是否鲜明生动;第二,看意与象是否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第三,看意象能否激活读者的想象。

(三)意蕴层(www.daowen.com)

散文文本中的意蕴是指借助于文字在文本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气韵、理智等各方面的深层意蕴。一般而言,深层意蕴是最不确定、最多空白的,也就不是每一个鉴赏者都能领悟、把握到的。至于鉴赏者怎么理解、能进入哪个层次,这是由其个体的心理定式和审美期待决定的。文本超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也就在这里。

幼儿散文也有很深厚的艺术意蕴,但通常是作为一个召唤结构沉淀在幼儿的审美经验里,等待着幼儿的审美理解不断成长后再慢慢发挥,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对散文的欣赏往往只停留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

二、各类幼儿散文的审美要求

从纵深的角度观照,散文文本的构成从语言、意象到意蕴,是多层面的;从立体的角度观照,散文文本的内涵组合从思想情感、认识价值到艺术审美,又是多侧面的,全信息的。铺展开来,平面地去观照,无论从形式到内涵,又都各有侧重,千姿百态的。不同的文本类型,又有不同的审美要求。

(一)叙事类散文

记叙类散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记事来写情写意的散文。幼儿喜欢故事情节,使得幼儿文学的所有体裁都有很明显的故事性,各类幼儿散文也都有很强的记叙性,它通过一鳞半爪的人物故事,碎片短章的情节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感受。对于这一类散文的欣赏,不能停留在人物、事件的表面,而是要求随事赋形,品味意趣。如果停留表面,把它当做故事来解读,而忽略了对情趣、意趣的体察,那就等于买椟还珠。我们来欣赏管用和的《伤心》:

“囡囡,你为什么哭,谁欺侮你了?”囡囡的泪珠像抛豆一般。

“别哭,孩子,我一定批评他——为什么欺侮我的小囡囡,你这个不讲理的家伙!囡囡是妈妈顶好顶好的孩子,从来就不欺侮别人。”

囡囡抽噎着,哭得更伤心了。

“别哭,孩子。来,我抱你,背你,去找他——莫不是那块石头拌跌了我的囡囡?那块坏石头。”

“不,妈妈”,囡囡的嘴巴扁得更加厉害了,泪如泉涌,“是我……是我……”

“你怎么了?孩子!”

“我……我把……我把布娃娃……摔水缸里……淹死了……”

囡囡把布娃娃摔在水缸里,以为布娃娃淹死了而悲伤哭泣。囡囡的“哭”成为叙事的线索,也是文章的悬念。此文情随事走,具有典型的叙事散文风格。赏析这样的作品,要引导孩子体会囡囡伤心的缘由,营造气氛让孩子感同身受,最后提升这个故事的意蕴来感染孩子,给孩子以适当的情感熏陶和教育,不要就事论事地分析囡囡的傻气和稚拙,更不要告诉孩子布娃娃是假的,根本淹不死。否则,相关的情感教育就会落空。

(二)写景状物类散文

在幼儿散文中,写得最富画面美的,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表达对象的写景状物类散文。这类散文的形、声、色、味、状态、神韵皆美,是最受读者青睐的。鉴赏此类文本,要求鉴赏者能够披文入境,深切感受画面、物境所包含的情韵,寻找到平常的山川风物、花鸟鱼虫所寄寓的深层意蕴。郭风的《花的沐浴》,通过写草地上的百里香、铺地锦、野菊、蒲公英等花儿们在春雨中沐浴、竞相开放的动人情景,寄托了作者对充盈着蓬勃生命力的春天的赞美。刘丙钧的《走进大草原》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走出城市,走进大草原。

草原的天好高好蓝,草原的风带着淡淡的草味儿,又香又甜。

像小马驹一样地奔跑,心情也像小马驹一样欢畅。

像小鸟一样地歌唱,歌声也随鸟儿一起飞翔。

在大草原的怀抱中入睡,有满天亮亮的星星做伴。在梦中一棵草,一朵花。

草原上的梦,又香又甜。

作者选择了大草原上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来描写草原的广阔无边:“天好高好蓝”,“风带着淡淡的草味儿,又香又甜”,人可以“像小马驹一样奔跑”……草原没有城市对人的那些身体局限,可以使人“心情也像小马驹一样欢畅”,“歌声也随鸟儿一起飞翔”,给人以“自由自在”的感觉。该文构思巧妙,从幼儿视觉出发,抓住“像小马驹一样地奔跑,像小鸟一样地歌唱”的动态效果来描写大草原的诗意生活,具有引导幼儿热爱大草原进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倾向。“草原上的梦,又香又甜”则完全是借景抒情了。

鉴赏这类散文,离不开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补充作者故意用景物来掩盖的思想和感情、构拟作者没有明说的那种意趣,才能参与、介入到作者营造的意境和情感中去。有时候,文本中的一个词语,一条线索,一个暗示,都是促成想象的契机,欣赏时要注意把握,并通过声音、体态语言、表演等各种手段艺术地传达给幼儿,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注意,积极地参与到充满创造性的欣赏活动中来。

(三)抒情类散文

散文文本无论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是为了写情。有一类散文把直接抒情作为表达方式,以强烈的主体感情作为表达对象,这是最能充分地展现创作主体的情智与个性的文本,也是最容易感染读者、使其深切体会到情韵美的一种文本。幼儿散文的抒情性,是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绘、渲染和评议来实现的。

抒情散文有两种不同的情韵,一种是直抒胸臆。作者在充满着激情的话语铺展中任凭情意的驱遣,随意赋形。鉴赏这类散文要求鉴赏者有一种直觉的感悟能力,能迅速激发自己的情感投注到文本中,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情感状态。幼儿的情感易弥染性使其天赋的直觉能力很强,能很快地进入作者所渲染的感情氛围中,倒是引导幼儿鉴赏的成人需要调节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起伏同拍,与幼儿的情感发酵速度协调,或者先酝酿好自己相应的情感后再去引导幼儿。我们来欣赏郭风的《向日葵》,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来抒情的:

我为什么喜欢你呢?我喜欢你向着太阳开放自己的花朵;我喜欢你,挺直地站立在土地上;我喜欢你,觉得你的花朵开放得像太阳一样,好像也能够发出黄色的光芒。

作者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对向日葵进行了热情的赞美。但他只是赞美向日葵吗?不仅是,作家同时也在赞美一种品质、一种高尚的情操——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由于直接的抒情,这篇《向日葵》既是诗,又是散文。它有诗的恃质:意境优美、语言清新,又具有散文的风格:行文自由、舒放。读过这篇作品后,我们觉得:植物界的向日葵本身就是一首清新的散文诗,它追求光和热,因而获得了自身的光和热;它向往绚丽的色彩,而获得了自身的色彩;它眷恋大自然的美,而获得了自身的美。

另一种是间接抒情。这种散文主要以情韵悠长、蕴涵丰富来感染人,它实际是依附于叙事、写人来抒写情怀的。欣赏这类散文要寻找人物、事件感人心魄的地方,把握文本的情意核心。

受幼儿的情感发展倾向和情感表现模式的限制,幼儿抒情散文抒发的多是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所具有的直观感受和美好感情,重在引导孩子们体会自然的美、人情的美和生活的美,将其美感唤醒,把幼儿阶段处于沉睡状态的直觉美感渐渐陶冶成自觉的审美意识。金波的《一片小小的洁白》告诉人们如何保护孩子的童真,含蓄地抒发了他对美的渴望:

今天,世界突然变得这么美丽!

我盼望了那么久的雪花,在做梦的时候,已经悄悄地、悄悄地盖满了整个世界。

光秃秃的树白了,枯黄的山白了,我家门前的大路也白了。我好像来到了白云的故乡。

洁白的雪花呀,你会永远留在这里吗?

许多的脚,走过雪地;许多的车轮,滚过雪地。雪地上,出现了杂乱的车辙和脚印。

我真想大声说:“这里的洁白,就是雪花的生命呀,可别弄脏了她!”

路边,有一块雪地还没有被踩过,留下一片小小的洁白。我跑到那里,拦住一位叔叔:

“叔叔,请您往那儿走!”

叔叔一惊,向我微笑了,从我身边绕了过去。

我也笑了,在心里说,我要在这里守着,保护这一片小小的洁白,就像保护一个美丽的梦……

一个孩子守护“一片小小的洁白”不让人任意践踏的行为,看起来充满幼稚,里面却渗透了作者对践踏美的行为的批判。“雪的洁白”与被破坏在这里具有很浓的象征意味,而且由一个孩子来保护最后剩下的一点点“洁白”几乎是一种精神寄托,其深层次的哲理值得所有人思考。一个孩子竟然去守着那片白雪不让人践踏,其对“洁白”的爱护是对美的追求和向往;那位绕道而走的“叔叔”,他的微笑是美的,他的行为是美的,他对孩子爱美之心的支持和维护更美。通过读这篇散文,孩子们可以从直觉上知道“雪花的洁白”是一种自然美,爱护这种美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美。等到他们的心智成熟之后,还可以从中挖掘出更深厚的美学意蕴来。

三、幼儿散文的鉴赏方法

初学鉴赏,可先从散文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逐一进行体悟:

第一,悟题,即欣赏散文的题目,看有没有特色,有什么样的特色。相当多的散文作者很讲究题目的拟制,其中隐含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是打开作者情思大门的钥匙。阅读欣赏时细心地悟题,一旦体会到作者的用心,便能很快地进一步探索、鉴赏文章的内容。

第二,逮意,即捕捉散文的立意。成熟的散文作家往往将写作旨意蕴涵在字里行间,读者需反复回味,才能捕捉到。有的作者会将作品的立意在篇首“开宗明义”,此时,读者赏析时可顺着这个旨意分析全文是如何表现、丰满其主旨的;有的作者将散文的立意在篇末“卒章显志”,赏析时就要注意分析作者是如何谋篇,使立意在篇末“水到渠成”显旨的;有的作者将立意在作品的展开中点出,读者就要判断作者构思的技巧以及表现主旨的成败得失,体悟文章的艺术魅力。

第三,体情,一般说,偏于记事的散文,其外在结构表现为“情随物走”,或者“情随事走”。作者的抒情方式也是情随物走,随物而起,随物而延伸,随物而升华的。此时要弄清事情发展变化过程中人物情感的变化。散文是袒露主体心灵的文体,不管是偏于记事写人的散文,还是偏于议论抒情的散文,都是以情渗透全篇,以情贯穿始终的,抓住作者的抒情线索后,再捕捉外在的结构特色就比较容易了。

第四,赏境,即分析文章的意境。诗歌通过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将实景化为虚景,熔铸情感于其中;而散文在客观景象的描绘和渲染中创造的是客观真切的实景,追求的是真切实有、客观存在的美。散文意境贵在让读者直接看到客观事物的本相,具有鲜明的具象感和直观性。但是它又并非自然主义的拍摄生活,取舍是经过作者的情感洗礼的,它比实际生活更真切、更生动、更形象,是一种“有我之境”。因此鉴赏散文的意境必须从“身临其境”的特征出发,着力于它所展示的实境的具体剖析,来揭示意境营构的特点和规律。而不必像诗歌那样在“虚境”(无我之境)上下工夫。张秋生的《几张飘落的红叶》就是一篇趣味盎然、意境优美的散文:

几张飘落的红叶,飘落在山间的台阶上。秋风阵阵吹来,红叶在台阶上窃窃私语。它们还随着秋姑娘的歌儿,跳着快乐的舞步。

小红叶们一步步地往台阶下面跳。

台阶妈妈急了,它说:“别往下跳了,下面是小溪,掉进小溪可危险了。”

小红叶们哈哈笑了,它们七嘴八舌地说:

“这正是我们向往的,我们要变成一群红色的小船,让小溪姐姐带我们去旅行呢!”

是的,小红叶该去旅行了。秋天的山野是最美丽的。

红叶、台阶都变成了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窃窃私语”,“跳着快乐的舞步”等动态的描绘,使“红叶”这个意象真切、生动、形象地活跃在读者眼前。红叶们随着秋风和溪水去旅游的诗情画意,被作者轻盈地勾勒出来,一种特有的浪漫情怀弥漫在字里行间。

第五,析语,散文是作者书写个性、心灵和情感的“情文”,虽然外化在读者眼前的是谈话似的“大白话”,但它们都蕴涵了“言外之意”,充满了韵味与情致。读者应透过“大白话”的语义表层,深入去体悟语言的内在含义。

首先,是对散文语言的弹性和松散性进行鉴赏。在普通语言中,语词具有与某种客观现实相对应的、明确而固定的意义,即概念因素。但当语词同创作主体的经验、情感联系时,便有了弹性和松散性,具有不同的“含义”,即包含了意象因素、意味因素。任何文学语言都具有弹性和松散性的特点。语词的“意义”可以在词典中找到明确的解释,但其“含义”无法印刷在任何词典中,因为它不是由语词的意义自然而然派生出来的,而是在具体文学作品中,由作家的整体艺术构思和情感凝聚物化后结晶出来的,具有“言外之意”的效应。因此,具体的语境压力构成的“含义”是不同的,其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也是不同的。所以,欣赏散文时,要引导孩子仔细诵读,让他们通过对词汇的色彩、声韵、动态以及情感表达的效果反复赏玩,对“言外之意”有初步的感悟,从直观上感受语言文字载负的丰富内涵。比如欣赏薛卫民的《五花山》,浅层次的收获是通过诵读,让孩子感受作者对山在春、夏、秋尤其是秋季的五颜六色的描绘,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山美得如此鲜艳,如此有神采!过了这一关之后,还要往深处探求:作者为什么如此写山,为何把山写成五颜六色?如果忽略了语词背后的深层次情感,就不算把握了意象的象征意味,也就没有理解作者的情意寄托,对意境的体会也不会深刻。由作者对景色的表面描写联想到写作时的情怀、理想以及与之有关的种种因素,这才算是走近了文本的深层意蕴,才算是参与了文本的再创造。

春天的山是绿色的,可那绿色是浅浅的……

夏天的山也是绿色的,可那绿色是深深的……连雨点儿落上去,都给染绿了。

秋天的山呀,就不再是一个颜色了。下过一场秋霜后,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照到那里去了;有的变成了杏黄色,远远看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子和梨子;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只有松树不怕秋霜,针样的叶儿还是那样翠绿翠绿。

总之,山变成了五颜六色,一层金黄,一层翠绿,一层火红……人们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从作者充满喜爱之情的文字里,可以看出他心中洋溢着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其次,是对语言节奏美的鉴赏。欣赏幼儿散文也应像诗歌一样朗读,通过朗读来感受散文的节奏美,进而感悟散文的意蕴情致。鲁兵的《冬娃》是一篇介绍树木新陈代谢的散文,文字生动浅显,特别突出的特点是语言的节奏变化明显,有一种对比的美:冬娃的动作和话语显得活泼、利落,而大树显得舒缓、沉重。二者对比,有一种特别鲜明的对比感。而长句与短句相间所造成的缓急有致,也使这篇短文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韵味。

一个娃娃,抱着树枝儿摇呀,摇呀……

树叶儿,一片,一片,落下,落下……

大树说:“别摇,别摇!娃娃。树叶儿全掉了,光秃秃的多难看呀。”

娃娃抱着树枝儿,还是摇呀,摇呀……

“不行,不行!大树。像去年一样,你得快让树叶儿落下。天冷了,雨少了,地干了,你有那么多水给树叶儿喝吗?”

大树摇摇头,不说话。

娃娃接着说:“大树,大树,别发愁啦。明年春天,你又会发芽。”大树点点头,说:“你真聪明,娃娃。请你告诉我,你叫啥?”

娃娃扑哧一笑:“咱们每年见一次面,你怎么把我忘了?我的名字叫——冬娃。”

诵读时要把握情感节奏,将那些音乐感很强的动词“摇呀,摇呀……”“落下,落下……”等生动地表现出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注释】

[1]祝士媛、张美妮主编:《幼儿文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