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解析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解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是迅速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以适应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教师中之所以有上述过高要求,特别是把语文课当做文学课来教的思想,是和高等师范学校语文专业之偏重于文学教学有关的。为了改变这一情况,高等师范学校语文专业的教学计划,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关于语文教学,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要学生“多

关于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

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是迅速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以适应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小学是基础,中学关键。所以,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关系至为重大。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狠抓各科的教学。在中小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教学时数所占比重最大,计为中小学十年上课总时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同时,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也影响着其他各科的学习。而在语文科教学中,阅读教学不仅比重大(占语文教学总时数的半数以上),而且是语文科内各项教学活动(如识字、写字、汉语、作文等)的中心环节。所以,搞好阅读教学,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乃至整个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必须从许多方面采取措施,特别是要采取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思想及业务水平。这里只想从教学思想及方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同大家共同研究,以求把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再提高一步。

一、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教什么?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解决,要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讲起。它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进行思想教育

无论是从教育方针的要求来说,还是从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来说,都必须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一定要重视通过语文阅读教学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我们既然讲语文教学,就应结合语文的特点,弄清楚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语文本身必然包含着思想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理解掌握文章的语言文字,应该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结合课文来进行,离开课文空讲政治,那就不是上语文课了。

2.传授知识

任何文章内容无不包含一定的知识,学课文时要学好其中包含的知识,这显然应该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任务。可是,事实上,这项任务在中小学常被忽视。这种忽视表现在教材编选上,就是科学知识内容丰富的文章偏少,表现在教学活动上,就是教师不重视这方面的教学,甚至不认为这是语文教师的任务。

当然,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文中所包含的自然及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相反,应使语文中知识的教学作为各科教学的重要补充,并使这两方面互相呼应,彼此配合,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鉴于当前中小学生知识贫乏的情况,必须明确语文阅读教学要通过语文教学,教给学生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当然,语文中的知识教学也应该以课文所及为限,并通过课文教学来进行。

3.培养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

语文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培养运用语文这一工具的能力,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定的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需要用很大气力才能完成的。因之它应作为语文教学任务的重点。

运用语文的能力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语文来了解别人所用以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是阅读;另一方面,用语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别人了解,这就是作文。所以运用语文的能力,也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也叫语文的基本功。

毛主席在谈到教学方法的问题时曾说,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一个人的读写能力是和他对问题的分析、解决的能力紧密联系着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读写能力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而读写能力的培养都主要靠语文阅读教学来进行。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完成的有三方面的任务: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和培养读写能力。三者中要以读写能力的培养为主,它也是完成其他两项任务的基础与凭借。所以这也就是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花大气力教给学生的主要的东西。

当前,有的教师特别是有的中学教师,认为如果把教语文的任务主要放在练基本功上,似乎要求太低了。于是他们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对课文的思想分析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上。这样,相对地就忽视了语文的基本功。这种看法和做法是不对的。因为事实上搞好语文基本功这一要求绝不算低。试想,一个高中毕业生在语文读写能力上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呢?首先,他阅读现代语文的能力应该是非常熟练的,那就是说他阅读当代的报纸、杂志、文件、专业书籍,查阅现代有关资料,不应该在文字方面发生困难。其次,查阅古代有关文献(即阅读一般的文言文)在文字方面基本上也不应有大的困难,或遇到困难自己能设法利用工具书去解决。第三,在写作方面,他能按照他出校后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的需要,用现代文清楚地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那就是说,他能写一般应用文、工作汇报、总结、本专业的文章如学术论文、实验研究报告等,在文字上不应有什么困难。像这样的要求,现在的中学生中很多人并没有达到。而这正说明离开语文基本功,要求过高,结果是这过高的要求必然落空,连原来认为低的要求也未能达到。这的确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学语文和小学语文的教学在要求上当然应有所不同。但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要求的程度上,即培养读写能力所应达到的水平上,而不是在要求的方向与性质上有大的不同。相反,在中小学都应特别重视语文的基本功,加强读写能力的培养。这一点是必须加以强调的。

教师中之所以有上述过高要求,特别是把语文课当做文学课来教的思想,是和高等师范学校语文专业之偏重于文学教学有关的。中学语文教师多来自高师,他们就把自己所学的这一套用之于中学,而小学高年级教师又喜欢模仿中学教法,这样层层影响,形成了很顽固的习惯势力。为了改变这一情况,高等师范学校语文专业的教学计划,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

另外,有的语文教师对于阅读教学的作用的认识,也有单打一的思想,即认为阅读教学只是培养阅读能力,作文教学才是培养作文能力。要知道,阅读教学对于培养阅读和写作两项能力都非常重要,它应在担负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上述单打一的思想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语文基本功的锻炼。

二、怎样组织语文阅读教学过程?

明确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之后,就要考虑怎样来完成它,也就是要考虑应该怎样来组织语文教学活动。关于语文教学,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要学生“多读多练”。这当然是很有道理的,但这里没有指出教师的主要活动是什么。另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是“精讲多练”。这种说法虽然指出了教师的活动,但“讲”字未必就能说明教师活动的主要特点。而且,讲、读、练只能指出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这几项活动组织成为一个整体。换句话说,应该首先从整体上来考虑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只有在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有了完整而正确的理解与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正确地安排讲、读、练等各项活动。因此,对于应如何组织语文阅读教学过程这一问题,很有加以研讨的必要。

1.教师在组织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主要抓什么?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规定一些刻板的公式或教学环节去死套。但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也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有客观规律的。为了组织好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就必须研究这些规律。把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和语文特点等结合起来考虑。一般来说,好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具有以下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特点的。

(1)教师要深入钻研课文,以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为指引,明确在某一篇课文中应教给学生哪些具体内容,特别要明确其中应练的语文基本功,结合学生情况,考虑达到的程度,确定教学本课文的目的要求。然后以此目的要求指引教学全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考虑是否离开了目的要求,最后还要以目的要求完成的程度来衡量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教师要把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与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特别要弄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的起点在哪里,使学生不断产生学习的要求,为他们下一步的学习准备好条件。教师要在教学生学习文字的同时注意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如识字解词就要使学生准确感知、形成概念,学习句法与分析篇章结构,就要使学生进行判断与推理

(3)进行正确的推理是构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因素,也是扎扎实实地进行思想教育的必要过程。而为了能正确地进行推理,必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透彻的理解。这种理解是逐步深入的。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也是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抓紧如何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这一关键问题。

(4)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文字,这就要组织好学生的阅读和练习,使他们读熟练会,从而把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逐步提高。

(5)学生自己学习是贯穿整个过程始终的一条根本原则。学生自己不开动脑筋学习,就必然学不到东西。这既要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要承认各个学生间的差异性。

(6)学生自己学习的要求、能力与习惯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有教师的启发、指导与帮助。教师的这些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何运用启发式上。一定要反对注入式。

2.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一般应有哪些阶段?(www.daowen.com)

在明确了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上述要点之后,还要进一步研究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究竟应有哪些阶段?这里试就一种文体的教学阶段,作一些一般性的论述。供教师在考虑组织自己的教学过程时参考。

拿一般的记叙文来说,阅读教学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1)启发性或准备性谈话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已学过的旧知识或有关经验,和学生进行简短谈话,使学生对学习本课文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与要求。这种谈话是启发性引导性的,虽与课文紧密联系,但内容不必相同,切忌把课文中的内容和意思都讲完。这样的谈话不需要很长,一般的三几分钟就够了。

在这类的谈话中,还可有意引进课文中的一些新词语,并结合新词语初步认识若干生字。这些字词应是需要在阅读之先就认识的,并不是课文中全部的生字。

(2)初读、认字、解词

在上述性质的谈话之后,就可进行初读。初读的方式,在小学低年级应是教师范读或领读。这时不应要求学生朗读。教师的朗读不但要读得正确,而且要达到表情朗读的程度。对小学高年级及中学学生,除教师范读外,还可在课前进行预习。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预习,有些生字就已经认识了。

在初读基础上再进行认字、解词。这些字词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均可。认识字、词后,可再由学生朗读。这时学生的朗读应能达到正确无误的要求。因为文字障碍已经扫除了。学生经过这样的初步阅读后,应对课文内容有一般的理解。当然这时的理解还是很粗浅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认识字、词不要孤立进行,而是同准备性谈话,特别是同阅读活动结合进行。这样,学习生字、词和语言具体环境紧密结合,不但生字、词的意义易于理解,而更重要的是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到认识生字、词的需要。自己有了认识生字、词的要求,就不会感到认识生字、词是枯燥无味的了。

(3)提出一些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默读,逐步深入理解内容,提高思想认识。

教师用提问、讨论、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反复细读,动脑筋想,进一步理解一些词语和课文内容,这一步工作非常重要,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引导他们多读细想。教师为了做到善于启发引导,既要深入备课,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善于提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里一定要避免由教师一个人分析、唱独角戏,如上一堂什么“分析课”之类。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有教师的讲解分析,但那只是为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或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使其进一步有所提高。如果只由教师上一堂什么“分析课”,那就是越俎代庖。教师虽然费了不小的气力,而学生在学习课文上的收益则是不会很大的。

这里试以《一件小事》这篇课文为例,来说明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就第十二自然段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这“异样的感觉”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样的感觉?”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也许一时还回答不出来,那么教师就可叫学生暂时把这一问题放下,等以后回答,然后继续根据课文逐步提问启发:“车夫的后影,怎么会刹时高大了?”“从哪里可以看出车夫的形象高大?”“为什么‘愈走愈大’?”“为什么说‘须仰视才见’?”“‘我’,又怎样显得渺小呢?”学生们经过阅读思考和相互讨论,把上面这些问题弄清楚了,再拐回来引导学生体会“异样的感觉”的含义,便觉得意义很明显,而且更具体、丰富、深刻了。

以上设想的这些问题,主要是想说明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很可能并不圆满,教师可根据线索,就学生实际所答情况,逐步往深处引导,必要时也可进行一些讲解。但这种讲解是在学生极需要的时候进行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因之它和所谓“串讲”及其他注入式的讲解在性质上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主要还是靠仔细阅读,多动脑筋想,在有所领悟之后,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是最关紧要的一点。能做到这一点,对课文的理解就深刻得多了,不仅对字词本身的含义,而且对一些言外之意,也有进一步地理解了。此外,这样的教法还有很多重要的好处那就是: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养成他们认真读书的习惯,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掌握作者构思过程,本文中心思想及文章作法。

假如说上一步的教学活动着重在分析,而这一步则着重在综合。在这一步骤中结合默读、朗读、讲解、讨论,可指导学生进行分段、说段落大意、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编提纲、说出中心思想、讲写作特点等活动。目的是要学生从细心阅读中了解作者在本文中主要想告诉读者什么,他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从而学到文章的结构和写法,特别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以上这些工作,主要是由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自己来进行。必要时教师仍可进行讲解。但这种讲解的精神也应带有启发性,还是为的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使其能独立工作,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来做。例如,教师不能以自己说出或编出课文大意或中心思想叫学生抄写、背诵,来代替学生自己的理解。教师甚至也不能以提示所谓关键性词语来使学生说出中心思想,因为那并不是学生从阅读课文中自己去粗存精想出来的,无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因而也是不可取的。当然,学生自己说的可能很不完全,甚至会差得很远。但即令如此,教师也只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耐心地、细心地予以引导,辅以必要的讲解提示,决不能包办代替。有时学生还完全说不出来,经提示后仍然很不得要领,这说明前几步工作特别是学生自己的细心阅读做得很不够,那就应该拐回头把这些工作补出来。宁可有一些反复,也要把每一步的工作都搞得很扎实。在这里教师要扫除的一些思想障碍是:赶急图快;形式主义地着待完成教学任务;怕学生说话多秩序乱;认为学生程度低答不上来,不如自己完全讲出来省事等等。

(5)熟读、练习。

以上各步骤中都有阅读活动。这里再进一步要求熟读。对文艺性文章应要求做到表情朗读。只有熟读,才能把学到的语言文字掌握到手,为自己所用。作文(包括书面作文和口头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熟读乃至背诵的。

从广义的练习来说,熟读也是一种练习。但除熟读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应有很多的练习。练习可结合上述各教学步骤进行。但仍须于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再单独进行一些练习。练习的形式很多,内容也包括各个方面。对于字、词、句、篇都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足够的练习。虽然不一定要求马上练得多么熟练,但一定要求这时要练会。只有练会了,并且以后逐渐练熟了,才能真正把读写能力逐步提高。

以上教学过程是就一篇记叙文课文而言的。在整个过程中,贯穿着这样一条线索:在教师的指引下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通过文字理解内容,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文字。说得简单些,就是使学生多读、细想、练会。整个教学过程既要根据课文特点,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而且还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就文字的顺序说,必须由字、词、句过渡到段、篇,还必须拐回来再学会掌握字、词、句。就心理过程说,从初步的粗浅认识开始,过渡到逐步的分析,获得深入的理解,再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这是一个分析与综合不断交替进行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是螺旋上升,而不是直线上升。教师安排教学过程时,既应注意各阶段的连续性与过渡性,又允许有一定的反复。整个学习过程一环紧扣一环,但环环都依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也正是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上的精神,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但重要的是,要本着此种精神自觉努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千万不要只管盲目模仿一些习惯了的旧做法而置以上教学过程的精神于不顾。事实上,我们只有努力贯彻以上教学过程的精神,才能真正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读写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课外还要注意抓什么?

搞好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专以搞好课堂教学为限。在课堂教学之外,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组织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另一个是结合有关的实际活动进行语文教学。

1.组织好学生的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光靠课堂教学还不够。如果能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起来,组织好,指导好,那就可以使学生眼界扩大,词汇丰富,社会及自然知识得到增长,课堂所学的得到巩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将会产生很大的作用。所以中小学教师,对于如何把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组织好、指导好,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要搞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必须注意解决下面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根据一定的标准或原则选择好读物?如何使读物得到充分的供应?如何使学生得到适合于自己要求的书籍?如何掌握全班的、个别的学生阅读进行的情况?然后根据这些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

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的方式,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开展有关的课外活动,提倡读书风气,如组织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讨论会等。另一方面是利用课堂教学来指导帮助学生的课外阅读。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课堂教学,一般有这些类型或内容:讲述一般阅读常识,共同阅读,介绍书籍,读后的复述和讨论等。这些类型和内容,可以互相结合进行,可以结合一般语文讲读课进行,也可以单独进行。

为了搞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需要通过许多形式做许多工作。而为了提高指导水平,教师必须先要仔细阅读大量的儿童读物,必须先把自己培养成为儿童读物的爱好者与评论家。另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必须明确两点:第一,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语文教师分内的事,而不是额外负担,必须好好管起来。第二,一定要给儿童很大的自由活动的余地。课外阅读究竟和课内阅读课文不同,必须尊重儿童的不同兴趣与要求,尊重个体差异。在这里既要反对放任自流,也要反对干涉过多,以免挫伤儿童的积极主动性。可见搞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工作也需要教师认真地做许多细致的工作,粗心大意是不行的。

2.结合实际活动进行词汇教学和指导说话,特别是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广泛的意义来说,语文教学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它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可以凭借书本进行,也可以不凭借书本进行,那就是结合实际活动有意识地进行语文教学。在实际活动中,接触到书面语言时,自然可以学习,即令接触不到书面语言,也可从口头语言中学习很多东西。我们知道,人们学习语言,特别是幼小儿童学习语言,主要是结合实际活动,从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可惜这种非常有效的学习语言的方法,到入学以后反而不被重视了。严格说,光凭借书本,甚至包括课外读物,学习到的语言是有很大局限性的。许多生动的口头语言就未必能够学到,对有些事物的确切概念也未必能够形成,甚至对许多事物根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在知识领域里不免要受到很大限制。

从学习语言的要求来说,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的机会,有意识地结合生动的语言环境,认识一些事物,增长新的词语,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对于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无疑都是有很大好处的。做好这些工作和课堂学习语文结合,固然很好,不能结合也同样应予重视。只要学生认识水平提高了,认识范围扩大了,语言能力提高了,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那就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可惜,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还没有被很多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虽然事实上可能有很多教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有意识地积累起来的这方面的经验却还很少。希望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工作者有目的地在这方面做些努力,总结经验,进行研究,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原载《甘肃师大学报》哲社版,1978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