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对教学各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验
近来谈教学改革者甚多,但大多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体制改革上,较少注意教学本身的改革。体制改革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在谈体制改革时也必须以有利于教学改革为原则,因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实质性问题。如果忽视教学改革,则其他方面的改革就难免有落空的危险。因此,我们在进行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在教学方面也进行必要的改革。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光凭热情不行,光凭片面的感性认识发表一些议论也不行。为了使我们的改革工作少走弯路,少受一些大的损失,我们要努力争取把改革工作放在坚实可靠的科学规律的基础之上。为此就要对我们工作中现存的以及还会不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究竟有哪些重要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并组织力量去进行研究呢?下面我就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教育之所以要改革,是为了要使教育部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这里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或者说这种新型人才的标准或规格是什么?关于这种新型人才的规格,党和政府已经有过一些概括的描述和指示,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又红又专”、“三有一守”,等等。对于这些描述和指示的意义与内涵,我们必须有正确而深切的体会,方可望有效地贯彻执行。怎样把这类新型人才的规格具体化,这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不过这样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明确的,即这样的人必须在将来工作上和生活上既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面临新的技术革命,率由旧章不行。对于将来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适应,不会解决,这样的人就不会有所作为。要想一个人在新形势下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第一,必须把他的思想及各种(包括普通的与专业的)知识基础拓宽打牢;第二,也许更重要的是,要尽力开发他的智力。这样就能使他成为一个开拓型的、富有创造性的、能够跟上时代步伐前进的人。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细致的研究工作。
现在,人们已能从宏观上看出人才结构上的不合理,如大学本科生与专科生的比例失调,理工人才与文科人才的比例失调等,而且也能看出在一般学生的知能结构上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但是从微观方面说,某类某级专业人员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能结构,这恐怕还不是所有有关人员都已搞清楚了的问题。而且如果对这样的问题都不甚了解,那么所谓新人的规格云云将是一句空话。可是要搞清这样的问题,就必须有人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做些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使各级各类人才的规格具体化。然后所有有关的教育工作人员才能有效地进行工作,而且也好对工作的效果进行正确的检查与评价。
在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就可进一步寻求教学内容问题的改革了。没有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但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决不能代替教育内容的具体化。改革教学内容是一个更复杂、更细致,而且工作量很大的问题。因为它既不是一个单纯的如何更新知识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能力搭配问题,而是如何根据培养目标和不同时期的教育对象的特点,结合学科体系,并照顾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按照一定的次序,把一定教学内容组织起来的问题。要想用少数专家的力量一劳永逸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是不可能的。这方面问题的解决,既须有各方面的科学依据,又要能适应科技及产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所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要富于弹性,教材的编写可以不拘一格,鼓励不同编法之间的互相竞赛。
当前一般教材的通病,大抵是偏于知识的传授多,而于能力的培养及智力的发展则甚少体现。这一方面固然由于编教材者教学思想上的守旧,在教学思想上对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未予重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教学经验总结,使编者也无能为力。所以,今天要想去掉前面所说的教材通病,也还得从两方面去努力。一方面要人们在教学思想上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也须教学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包括教师及研究人员)不断创造这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条理化、理论化。这样就会给教材编写质量的提高创造更好的条件。而教材编写质量高了,当然又会给广大教师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提供了大前提。这样就可以互相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前述的较强的、较广泛的适应能力的培养,光靠培养目标的明确规定以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编写质量的改进提高,还是远远不够的,更关键性的是教学组织形式,特别是教学方法的彻底改革。
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现在很多人主张在第一课堂之外再开辟第二课堂,而且认为这第二课堂的意义已远不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它的意义要更为深刻,内容范围也更为丰富广泛。它为发现并发展人的才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但是究竟如何本着这种精神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引导,也仍需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苦的劳动去创造经验,进行研究。(www.daowen.com)
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当前,我们的各级学校一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还是“填鸭式”、“满堂灌”,加上“题海战术”这些路数。这些做法是远不能适应前述的培养规格的要求的;而且也已经引起了多数热心学习的学生们的极大不满。启发式教学法提倡了多年,但至今收效甚微。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于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方法是小问题,而且也只是在小学里才要讲究的问题。在今天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当把这个问题和能否培养出新型的人才的问题联系起来考虑了。这可绝不是小事一桩,现在它已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这项改革如搞不好,则教学内容的改革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培养目标也势必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情况下,应该把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一个突破口来抓。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今天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上已经比以前有明显的提高。例如,很多的教育工作者都已认识到: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不仅是要传授知识,而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使学生“会学”,等等。有这些认识是好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光靠这些认识还远远不够,当前急切需要的是在这些认识的指引下创造经验,进行实验研究。
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联系的还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问题。现在,幻灯片、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等都先后进入教学领域,并日益扩大其应用范围。它们使传统的教材、教法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增添了新的内涵。除文字教材外,还应有音像教材,这两类教材应如何配合着编写与使用,始可收相辅相成之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些都是摆在各种教材教法研究人员及广大教师面前的非常复杂而细致的新课题。在这些课题上取得的积极成果一定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
此外,还有考试与评分的改革问题。现在人们都在谴责高考这根指挥棒所发生的不良作用。其实,考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及录取新生的办法之一,本来是无可非议的。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也是反对不掉的。只要你采用它,它就必然地会产生这种指挥棒的作用。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运用这根指挥棒,使其发生正确的指挥作用。例如不是用分数或名次去鼓励学生们死记呆背,而是指引他们去开动脑筋,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考试要使高分成为聪明而绝非书呆子的标志。这样的考试与评分,就一定会对教学改革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可是要使考试产生这样的作用,就得对考试及评分方法进行改革。这样的改革,也得结合各种具体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来进行,也得投入人力进行研究。光靠空议论或采取简单化的办法是决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上面我列举了教学改革中的一系列问题,却未对这些问题作出具体的回答。有的读者也许会对此感到不足。不过,我的确认为在对这些问题没有深入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之前就下结论,说应该怎样怎样,这种做法是轻率的。教学改革一定要踏踏实实地稳步前进。在复杂纷纭的情况下先把问题抓住,就算向前走了一大步。
抓准问题之后,就要进行切切实实的研究工作。现在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好现象。但是,当前在如何进一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方面至少还有两个大问题。一个是专业研究人员还少,单靠这支队伍远不能解决教育工作当前面临的大量的需要研究的问题。这就需要专业研究人员与广大实际教育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工作。这不仅是解决研究人力不足问题的有效办法,也是使理论密切结合实际,解决研究方向与途径问题的最好办法。另一个问题是很多研究人员还不大讲求研究方法。他们多喜用思辨的方法,很少用实证的方法;描述现象多,而对事物的实质作定性特别是定量分析不够。这样,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就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服力不够强,推行起来也无十分把握,对于教育改革的指导、促进作用就不太大。所以教育研究人员如何加强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也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
总之,当前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又必须抓紧教学改革这个中心环节,就教学全过程的各个方面,看准问题所在,就各人力之所及,进行研究与实验。然后,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方面研究、实验工作中确有成效的结果,再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推广进行。这种做法看来似乎慢些,其实是很快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忽起忽落大折腾所造成的难以弥补的浪费与损失。至于忽起忽落大折腾,我们在这方面是有着足够的沉痛教训的,必须引以为戒。
(原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5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