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等学校教学问题解析

高等学校教学问题解析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高等学校教学的若干问题为了适应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一个共同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尽快地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于高等学校的教学问题的专门研究,仍然是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拟就高等学校教学的规律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根据国内外关于教学理论的研究成就,结合当前多数高等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高等学校教学问题解析

关于高等学校教学的若干问题

为了适应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一个共同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尽快地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于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有正确的认识,然后按照规律办事。关于中小学教学规律的学习与研究,一向还比较受人重视。而对于高等学校的教学问题的专门研究,仍然是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在许多重要方面虽然与中小学有相似之处,但是它毕竟还具有其本身的特点,不是都能用普通教学论的理论去解决的,因此必须对之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拟就高等学校教学的规律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根据国内外关于教学理论的研究成就,结合当前多数高等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在处理教书与教人的关系上,做到既教书又教人。教书是为了教人。所以教书从根本上说,是教人。

为了教好人,教师不能只钻书本,“目中无人”。即令在备课时,他所教的学生也好像就在他的眼前。教师要时时刻刻把学生装在心里。这里至少包括两层主要意思:一层是教师安排教学活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考虑到他所教的班级及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不看对象,盲目“施工”。从学生实际出发,就必须先了解学生。

另一层意思是,教师必须明确并经常记住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当然高等学校专业不同,具体的培养目标也不相同。但是,不管专业上是多么千差万别,一个根本的共同的要求是又红又专。这也就是说,要处理好红与专的关系。过去人们对于红专关系的认识,有很多是不正确的,如重“红”轻专,以“红”代专,乱扣“白专”帽子等。当然,反过来以专代红也是不对的。今天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应该是清楚的了。简单说来,就是专不等于红,而红一定要专。学习任何专业都必须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忽视政治的倾向一定要反对,但政治要落实到实际工作上去。一个人只要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心尽力,并不断追求思想上与专业上的进步,那就基本上达到红的要求了。当然,红也是无止境的,关键在于要明确基本要求,掌握根本方向。

对于专的理解也不能简单化。例如有人简单地认为只要学会一门专业知识就算是专了,这是很不够的。根据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和科学文化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对于专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是要掌握本门学科最新成就与发展趋势,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并能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的专门人才。如何培养出合乎这样要求的人才,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必须认真加以研究。

第二,教师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人的。而教学是双边活动。在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上要认清教是为了学,重点在于学。

教和学都有着各自的客观规律,二者又互相依存。教师怎样教,要根据于学生怎样学,因为教是为了学。高等学校学生有着不同于中小学生的特点,而大学后期的学生又和前期的学生又有所不同。这些不同之点一方面来自心理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出于学习任务的要求。学生进入大学以前,在中学已经把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打下了。进入大学后,针对所学专业还要继续打基础,这是大学前期的主要任务。完成这项任务,一方面要注意同中学教学的连续性,以讲课为主;另一方面,要逐步引导他们适应大学教学的特点,强调自学并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到了大学后期,自学和独立工作要占更大的成分,并且开始参加一些研究工作。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书生的。培养人才不仅要注意使学生学些什么专业知识,还要注意教他们怎样去学习。被动的死板的学习方法是培养不出人才来的。因此,高等学校教师必须知道他们的学生现在是怎样学习的,并教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去学习,要引导他们逐步提高学习质量。由此就更可看出,在高等学校里和在中小学里一样,仍然必须讲求教学方法。不过,这时的教学方法应该和中小学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一层道理是高等学校教师应该深切认识的。

第三,高等学校要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真才实学首先意味着掌握丰富的现代化的知识。但在掌握知识的问题上,必须要处理好知识的广厚基础与精深造诣的关系。学生在高等学校求学时期,首先还是要把专业知识基础打得宽厚一些,扎实一些。

人才总希望是出众的。专业造诣当然是越精深越好。但高深精尖必须建筑在宽广厚实的基础之上。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首先要求把基础打结实。在此基础上,高深的造诣能走多远就走多远。除少数特殊情况外,一般说来,多数人的高深造诣都是大学毕业之后继续努力才达到的。但他们以后达到的高深造诣还是建筑在原先所打就的基础上。根据许多毕业生使用单位的反映,大都认为我们现在高等学校的专业分得太细,学生的知识面过窄,给学生打的基础不够宽厚,因而不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这一问题在今天更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表现出许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四化的进程日益要求工作条件的不断更新,这些都要求文化科学技术人员的知识面要宽一些,适应性要广一些。因此,没有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不行的。在一些文化科学先进国家的高等学校里,学自然科学的学生必须修习一定数量的社会科学课程,而社会科学的学生必须修习一定数量的自然科学课程。这种做法是颇值得我们参考的。

第四,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既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又要培养他们一定的基本能力。因此必须处理好授予知识与培养能力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把重点放在培养能力上。

一般说来,要教给学生知识,这一点教师们都是非常注意的,而对于培养能力这层道理则往往为许多教师所忽略。有些教师认为光有知识就行,有知识就有能力。要知道,知识与能力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决不能以知识代替能力。仅限于传授知识的教学,即令在过去来说,也是不完善的。在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快得惊人,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又不断有新情况新问题发生。为了适应这样的形势要求,今天高等学校的教学特别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用处不大甚至是无用之才。这样我们就会拖四个现代化进程的后腿。所以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能力指的是什么?虽然高等学校的专业是千差万别的,但是,一般来说,在高等学校里培养学生的能力都应该包括这三方面:(1)自学的能力,即使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然能独立地进行学习,自己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2)应用和操作的能力,即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里包括动脑和动手的能力。(3)一定的创造研究的能力,即不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有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的能力,以期将来在自己的专业方面能够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在这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占有关键的地位。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应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能力的培养,或者甚至也可以说,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总之,应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统一起来。这样统一的教学过程,就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不但学到了有用的知识,而且也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锻炼了以后从事此项专业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无论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都需要注意同时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感情与意志。可惜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忽略这几项重要的心理因素,致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干巴巴的,所得到的能力是孤零零的。这样的知识和能力就“少气无力”,缺乏后劲。学生在高等学校毕业后,一般是不再进学校而要投人工作了,所以培养他们的那种后劲,使他们继续在本专业方面不停步地前进,这关系非常重大。我们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用意就在于此。但伴随能力的还要有对本专业的强烈的兴趣、深厚的感情以及搞好本专业的坚强意志。这种强烈的兴趣使他们入了迷,引导着他们不断前进;这种深厚的感情,使他们热爱本专业,坚持不懈,欲罢不能;这种坚强的意志,使他们在本专业的前进道路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这些心理因素,与思想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结合专业教学工作,特别是结合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以上这些重要的心理因素,就一定可以获得明显的效果。

注意于能力以及伴随能力的兴趣、感情与意志的培养,就需要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大力进行改革,例如,完全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办法,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的办法,认为“多灌多得”,因而一味贪多求快的办法,生怕学生不会而采取事事包办代替的“抱着走”的办法,等等。这些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兴趣等都不会发生什么积极作用的。假如我们在教学思想上把培养能力作为重点,那我们就一定不会满足于以上情况,而会动脑筋采取一些新的有效措施的。当然,如何去培养能力,我们在这一方面的经验还很不够,需要大家创造积累,但首先是要在思想上重视这个问题。只要大家都重视这个问题,并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实验研究,我们的教学面貌就会大大改观。

第五,处理好教学内容上多与少的关系,教学进度上快与慢的关系,学习负担上重与轻的关系,最好能做到在学习分量上于少中见多;在学习进度上形慢而实快;使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稳步前进,不觉得有什么负担。

现在高等学校教学中相当普遍的现象是教学内容贪多,教学进度赶得快,致使学生负担过重,而效果并不很好,也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这种现象光靠零打碎敲的办法,去进行枝枝节节的改革是不行的,因为这些现象的出现还是来自旧的教学思想。如果明确了以上所讲的教学的诸种含义,对于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有了比较新的认识,那么对于多、少、快、慢的衡量就会有新的标准。假如是从学生方面而不是从教师方面来衡量教学效果;而在学习效果上不仅着眼于书本知识,且更注意于培养能力,并兼顾兴趣、感情与意志等,那当然是多、快比少、慢好,而且应该力争多快。可惜按此标准来衡量,像当前这种贪多求快的做法的实际效果却是少而慢的。假如我们能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稳步前进,那看来似乎是少而慢,实际上是多而快。这里存在着多与少、快与慢的辩证法。况且,我们前面也曾说过要注意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后劲,这种后劲如何,有时也不是从在校学习成绩上马上可以看得出来的。所以,我们要从长远的、全面的观点来看学习,这样就能辩证地、恰当地处理学习上多与少、快与慢的关系。这样一来,学生们都在尽力地、生动活泼地、以可能快的速度进行富有成效的学习,决不会感到有什么过重的负担的。

第六,处理好课堂讲授与其他教学形式的关系,以课堂教授为主,但不忽视其他教学形式。

要达到前述教学要求,必须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如讲授、讨论、预习、复习、练习、实验、参观、见习、阅读、辅导、答疑、考查、考试、质疑、书面表达、社会调查以及应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等。采取怎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要完全服从于教学进程开展的需要,既不能一味限于课堂讲授,也不能以多取胜或者空走过场。一般说来,课堂讲授应居于主导地位,这是不成问题的。从当前高等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问题在于在文科教学中几乎把课堂讲授当作唯一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而且在讲授中往往贪多求细,轻重不分,一味注入,很少启发。所以,高等学校里的讲授课应该怎样进行,是当前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www.daowen.com)

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前已学了至少10年的语文,有了各门普通学科的知识,都会独立阅读了。课本和参考资料可让学生自己去看,教师用不着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再来一遍。教师讲还是要讲的,但要有重点地讲,也可讲自己的独到见解,使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不断地动脑筋想,从而弄清基本概念,弄通基本原理,掌握本门学科的完整体系,使他们在听讲的过程中理清作者的思路,学到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教师讲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哪怕学生带着一些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下了课,心中感到不满足,我看,这样的讲课也应该说是成功的。相反,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拼命地灌,学生右手不停地记笔记,搞几个钟头的繁重体力劳动,脑筋却不怎么动,这样的课,虽然看起来师生都很紧张忙累,实际效果却是非常可怜的,甚至是非常有害的。显然,这种死板的讲授,决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决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的,它只能使学生思想僵化,变成书呆子。

课堂讲授虽很重要,但它不是万能的。所以还必须采取其他各种教学形式、方法来加以配合。否则,培养能力云云将是一句空话。要知道,前述的各项能力不是光靠听讲就可以形成的,它必须经过多种途径的锻炼才能养成。当前的情况是,讲授以外的教学形式没有取得它们应有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该在各科教学中约略规定出各种教学形式应有的比重。此外,还要注意总结各种教学形式的经验,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第七,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以课内教学为主,但要大力提倡课外的学习、研究活动。

无论是讲授还是其他教学形式,都属于课内教学的范围。为了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而不致受到埋没,光靠课内教学还不够,还必须多方设法鼓励他们在课外进行学习。课外学习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如自由阅读书籍,参加专业性课外学习组织,参加各种兴趣性的课外活动,听校内外的学术报告,参观展览等等。由于课外学习活动范围广泛、内容生动,而且出于参加者的自愿,学习动力强,很能引人入胜,吸引着参加者步步深入。而他在这里学到的本领,不仅是他在课内学习的重要补充,而且有时竟会成为以后学术或工作上的主要成就的起点或基础。在学术发展史上,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所以,我们应该在高等学校里大力提倡学生参加课外的学习、研究活动。

学生参加课外学习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往往来自课内的学习。大多数学生之所以积极参加课外学习活动,是由于在课堂上受到教师的启发、激励,因而产生了兴趣与感情,于是身不由己地进行深入的探讨与钻研。所以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多参加课外学习、研究活动,并使他们确实从中得到好处,教师除了搞好课堂教学,并利用课堂教学形式对他们进行启发诱导外,还可就力之所及做许多工作。如设法给学生提供参加课外活动的条件与机会,担任课外组织的业务指导,给学生定期做一些学术报告等等。总之,学校各级领导与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课外学习,并大力予以提倡。只要把这项工作当做分内事情,而不视为额外负担,那就有许多工作可做。

和课内学习比较起来,课外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参加者一定要出于自愿。因而对于课外活动的指导,也一定要基于学生自愿来进行。有时,学生参加的课外活动,看来与课内学习并无直接的关系,即令如此,教师也不要轻易加以干涉与限制,而仍然应该予以鼓励。因为,一方面,多才多艺总是好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课外学习的效果如何,有时不是短时间内所能看得出来的,如果基于一时情况而加以干涉限制,是不利于人的才智的充分发挥的。所以,教师对于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活动的态度应该是:第一,大力提倡与鼓励;第二,在学生自愿的原则上进行恰如其分的指导。

第八,处理好高等学校教学与中等学校教学的关系,使二者之间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学习,这中间既有不同的阶段性,也应有紧密的连续性。就这种连续性的要求来说,现在似乎还没有搞得很好。中学与大学之间还有各行其是,不相往来,因而造成衔接不紧、配合不好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高等学校工作者应对中等学校提出适当的要求。例如他们可以就中学生进入大学后所表现出的优异成绩和学习缺陷,进行一些研究分析,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供中等教育工作者参考。而中等教育工作者也应针对高等学校及其不同专业的特点与要求,采取一些适应措施。例如及早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进而作一些定向培养工作;对于高等学校各专业的性质、特点与要求作一些概括的介绍,并做一些升学指导工作;还有在教学方法上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及独立工作能力等等。这些工作如果都做好了,不但可以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减少许多适应上的困难,而且也可避免发生长期的学习上的不适应甚至终生的悔恨。显然,这些做法对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都是有着很大的好处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大学的教师们必须进行更多的指导工作,特别要在教学方法上大力改进,务使学生们在学习上能够很好地适应;并且把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现在很多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只注意抓几个升学考试的科目,忽视全面的学习与提高。而且在这些科目的教学中,由于着眼于抓考分,往往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功的训练。这样的学生即令考入大学,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不相适应的情况,中学的教学应该大力进行改革。而大学方面,既然接受了这种既成事实,就要在教学上设法补救这些学习上的缺陷,使他们能够很好地适应高等学校的学习要求。

第九,处理好掌握专业知识与学习教育科学的关系。教师既要继续经常学习所教专业,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也要力求掌握教育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前者代替后者是不行的。今天应该大力提倡高等学校教师学习教育科学。

现在高等学校的领导干部和教师,对于教学规律的学习与研究是不够重视的。他们中间有不少人认为:只要有本门的专业知识就能教好课。当然,掌握本门专业知识是教好课的必要条件;但是,光具备这个条件还是远远不够的。自己掌握一门知识与教别人掌握这门知识,二者虽有紧密联系,但毕竟还是两码事,自己会,不一定能把别人教好,这种例子是很多的。

也有人认为:有经验就能搞好教学工作。教师有教学经验,当然是好事,但这也同样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这些经验中哪些是合理的?其推广应用限度如何?还必须对之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光凭经验是不能把课教好的。只有按教学规律办事,才能把教学质量提高到应有的水平上来。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当前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很有必要在高等学校里大力进行教育科学的宣传与研究。在教师中可普遍提倡学习教育学和教学法。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研究组织。现在有些大学已经设立了高等教育研究所(室),专门研究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律,这是应该提倡的好事。

第十,处理好教学科学化与教学艺术化的关系,使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把教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从而把各科的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到新的水平。

教学工作有着自己本身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构成一个体系,成为一门科学。搞好教学工作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办事,从这个意义来说,教学工作必须科学化。另一方面,还必须认识到,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而且这些因素又不断在变化着,这就构成了教学活动的极端复杂性。为了适应教学活动的这种复杂性,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机动灵活,做到恰到好处,有人把这称为教学艺术。

教学科学化是教学艺术化的基础,教师只有在熟悉教学的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教学艺术化的境地。教学艺术化是对教学规律的综合运用,而且运用得十分得体。如果把教学过程和方法当做固定的公式去照搬,这不但说不上教学艺术,而且其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因为这是把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简单化、绝对化了。所以,为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科学化和教学艺术化结合起来,达到教学上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但是要达到这一地步,就要求教师们下工夫学习、研究教学的科学规律,并把学习研究所得创造性地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本着这种精神坚持下去,经常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地有所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上述十对关系,都是属于高等学校教学内部的规律,至于高等学校教学外部的规律,如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等,这里没有提及。即令就教学内部规律来说,高等学校中的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所包含的关系,决不限于上述十对。而在这些关系之间,彼此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可以说教学活动中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如何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善于掌握运用教学规律,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展其各项能力。因此,检查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就要从学生身上看能力培养到什么程度。如果能够紧紧地掌握住这一精神,并处理好上述十种关系,那么领导教学工作就不会迷失方向;而实际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也就不会有太多的无效劳动了。这样,我们一定能够把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到新的水平。

(原载《西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