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启发式
一
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必须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是大力改进教学方法。不管在任何科目的教学中,也不管采取怎样的具体方法,都必须贯彻启发式的精神。这是因为启发式的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遵照人们的认识规律进行学习,因而能够最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工作中都必须注意搞好启发式。
启发式不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不能把它搞成一套固定的格式或若干具体的环节套用。搞好启发式教学,必须掌握启发式的基础精神。那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方法,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特别是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培养能力,可以说是启发式的关键所在。理解启发式、运用启发式都要把握住这个关键。
(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两个大前提
教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必须对于学生和教材有切实深入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教师要“吃透两头”。
1.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师必须对于自己的教育对象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学习方法等。这样,教师就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他就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因为,他已经知道,“浅”在哪里,“近”在哪里,这样往“深”处、“远”处指引,就有了针对性,就易于做到有的放矢,把握住主要问题,对学生启发得当。
在了解学生时,教师千万注意不要自满。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和学生天天接触,对他们的情况已经很清楚了,这种想法就会阻碍教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对任何事物的认识,一般都是不能一次完成的,要不断地提高加深。何况,学生是天天在发展变化着,教师对他们的了解也必须跟上去,随时注意观察,不断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以便能够经常掌握学生的全面情况。
有位教师在总结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时说:“教师必须先从学生那里得到启发,然后才能启发学生。”这样的认识体会,可以说是非常深刻的。
2.深入钻研教材
教师都知道上课之先必须备课。问题在于备课时往哪里用力以及备课的深入程度如何。现在有些学校的教研室或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统一口径”和“统一进度”等枝节问题上。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并不十分恰当。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各班之间又不尽相同,怎样要求绝对“统一”呢?教师备课主要在于深入钻研教材本身,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与精神实质,分清主要的和次要的。这时再和已经掌握的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心中就有了底子,于此便可以认真考虑如何启发诱导的方法与步骤。
(二)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时就必须抓住这个关键,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锻炼,增长才干,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培养这一能力,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充分利用视听教具,另一个是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
1.充分利用视听教具
充分利用视听教具,特别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获得更亲切、更丰富的感性知识,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开动脑筋进行积极的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关于这一点,很多教师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往往习惯于“黑板加粉笔”那一套,而不在这一方面多想办法,或者一提起现代化教学手段,就向往着要采用电视和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而忽略可以大量使用的行之有效的幻灯教学。其实,视听教具包括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没有电化器材,仍然可以采用大量的可以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具。在这里提出这些意见,只是希望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特别是实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尽量使用适当的教具,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对学习内容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进一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准备更好的条件。当然,教具之运用要适当,要服从于教学任务,不能为用教具而用教具,追求课堂上的热闹,那是完全违背启发式的精神与要求的。(www.daowen.com)
2.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注意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教师在运用语言时,除了注意语言的准确、生动与趣味之外,更重要的是善于运用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诸原则,把问题引到点子上,使学生把气力用到该用的地方,并且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把学习逐步引向深入,引进更高的水平,促进两个飞跃。教师是否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组织教学主要标志在这里,启发式能否搞好的关键也就在这里。所以教师必须在这里特别着力。
举个例子来说吧。一个中学物理教师要讲“力矩”,上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手推门,手放在什么位置最省力?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提到点子上了。推门的经验,人人都有。手放在什么地方最省力,人也有经验体会,可能平时不大注意,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这里问个“为什么”,就能引起学生思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思考讨论,教师总结,引出了“力矩”公式。这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用一个例题说明后,让同学们又解答运算另外一些题目。同学们学了这个“力矩”公式后还能解释另外一些可用“力矩”解释的物理现象,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这就做到了举一反三,加深了认识,就可能达到另一个飞跃。这样的教学就体现了启发式的精神。当然,具体例子往往带有局限性,不能硬套。这里主要是想说明,教师要把握关键,善于诱导,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在全面掌握学生、教材等情况的基础上,在备课时仔细考虑方法,并且在上课时再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二
要搞好启发式教学,还要求教师从教学思想上划清启发式与一些似是而非的提法的界限,清除对启发式的一些误解。
在当前,有些教师对于启发式还有一些误解,主要的有以下这些:
(1)不少的人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法”。这种看法是把启发式过于简单化、片面化了。实行启发式,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不仅需要有问答,而且有时还得有观察、实验、讨论、研究、讲解等等。主要不是从方式方法上看,而是看是否贯彻了启发式的基本精神。如果离开了启发式的基本精神,徒有回答的形式,那与启发式是毫不相干的。例如,有的提问,漫无中心,抓不住关键问题;有的提问过于简单,学生无须开动脑筋就可答出;有的又过于深难,使学生根本无法考虑;有的提问是教学生猜的;有的提问是想用学生的口说出教师要说的话。诸如此类的问答,不带启发性,无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有的人单从形式上看问题,把启发式理解为就是方式、方法的尽量变换与翻新。于是就耍花样,走过场,片面追求教室空气的所谓“活跃”。这样的做法并没有抓住启发式的精神实质,是对启发式的一种误解。
(3)还有一种否定启发式的说法是:“教学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启发式浪费时间,影响进度,完不成任务,不如灌着省力省时间。”甚至有人还说:“多灌多得,少灌少得,不灌不得。”究竟是浪费时间,还是节省时间,必须从学习效果上全面地加以衡量比较。灌的“多”又“快”,学生没学通,不掌握,不会用,只是教师“讲”完了,这样能算是达到了进度,完成了任务吗?能说是“多灌多得”吗?究竟“多得”了些什么呢?至于是否浪费时间,不能从形式上看“进度”达到了没有,从主观上看“任务”完成了没有,必须要从实际效果上,看学生是否能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技能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浪费不浪费,要算总账,不能只算一两次零账。例如,由于教师怕在备课上花时间,没在方法上深钻,学生学习效果不好,还得补习,甚至增加了以后学习上的困难,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不是很大的浪费吗?这个账倒值得好好地算一算呢!如果着眼于实际学习效果,全面地算总账,那就一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是启发式效果好,省时间。”
(4)有些人给启发式教学法以种种不应有的限制。其中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学生年龄小,程度低,不能用启发式。”也有的说:“学生年龄大了,年级高了,启发式就用不着了,往往是启而不发。”两种说法从两头给启发式的用场加以不应有的限制。或者说,它们都是同样地把启发式推给别人去做,实质上还是取消了启发式。我们知道,实行启发式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年级、程度不管高低,都各有其实际。只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启发诱导,学生的脑筋就会开动起来的。启而不发,可能是把学生估计得过高,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或者把学生估计得过低,致使学生无须甚至不屑于去理会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不善于根据具体情况,抓住关键问题,加以诱导,致使学生跟不上去;也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意见不够重视,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可能是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于注入式,偶一启发,学生还不适应;也可能是方式方法不甚得当,未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总之,不是“启而不发”,而是“启不得法”。责任不在学生,而在教师。所以凡遇到“启而不发”的现象时,教师要反求诸己,研究问题症结所在,不要轻易否定启发式,或者划个范围限制它。要知道实行启发式是不受年级和程度的限制的。
(5)还有些人在学科上限制启发式的应用。例如说:“语文、政治搞启发式容易,数学、外语不行。”或者说:“教现代文摘启发式容易,教古典文用启发式不行。”这些也都是误解。启发式既是根据认识的客观规律办事,那它就一定可能应用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上去。不能说,有些科目能用,有些科目不能用。只能说,各科运用启发式各有其特点,不能生搬硬套。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在数学、外语、古典文的教学中往往有这种情况:就是有时学生对某项内容感到陌生,特别是感性知识少。这时的问题,就是要给学生补充一些感性知识。有了材料,才好加工。说来还是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是否按认识规律办事的问题。如果没有这样做,简单地把教学效果归之于学科特点,那显然是不应该的。
(6)另外有些人,在教学过程的阶段上,对启发式加以限制,如认为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应用启发式。要知道,启发式的精神是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全过程,所以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只要有必要,有可能,都是可以贯彻启发式精神的。
启发式不但可以应用于教学工作,而且也可以应用到思想教育工作方面。思想工作注重正面说服教育,要摆事实讲道理,就是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觉悟,这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这里是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尽量利用启发式的。把启发式的用场只派在上课的范围之内,显然也是不对的。
(7)最后,还要再提到一种对启发式的不正确的看法。这种看法就是:“启发式太难了,我做不到。”当然,把启发式看得太容易,认为不怎么学,不用力气,就会做到,那显然是不对的。但是,把它看得过于难,认为自己就做不到,这同样也是不对的。在我们掌握了启发式的精神实质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实行启发式是必须用些功夫的。例如,了解学生,钻研教材,恰当地运用教具,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抓住关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这些都得下些工夫,用些气力的。因为,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办事,就非得下工夫,用气力不可。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不要根据客观实际检查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则要用气力,它要根据客观实际并接受客观实际检查。不用气力就会滑到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上去。列宁也说:“谁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所以,我们不应该怕在实行启发式上用工夫。相反,如果我们功夫用到家了,那么启发式也就可以掌握,不难了。我国有句老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于启发式来说,也是如此。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就一定可以掌握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