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学诸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从简单回顾中产生的反思
教学现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常见的现象,但是我们对它的了解又远不能说是很深入的。
自我国废科举、兴学校,至全国解放这一大段时间里,教育学术界曾从欧美介绍进来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五段教学法、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以及德克乐利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引进,活跃了教育学术界的思想,对当时的中小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当时大都只注意模仿引用,在教学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并未形成气候,在当时的教育哲学和教育原理之类的少数书籍中或有论及,但多嫌空泛,对于当时中小学的教学,实际上没有多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苏联的影响下,我国教育界人士在学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方面下了不小功夫。这本书中有一编系统地介绍了教学理论。这在教学知识与方法上武装了教育理论界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这种教学理论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它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也是有限的。
近十年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教育学术界又介绍进来了当代国外的各种新的学派,其中包括着教学思想和方法。这使我们开阔了眼界与思路,也使我们看到了某种方面的差距。我们遇到了缩短甚至消灭这些差距的机会,但也意识到了我们面临的挑战。
回顾半个多世纪来我国学校教学的发展轨迹和个人学习教育学的情况,我产生了这样一种反思:我们为什么老是跟着外国的教育学者们亦步亦趋呢?学校教学现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天天遇到的现象,为什么不可以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对之加以认真的探讨呢?这就是我给自己提出的一个严肃的课题。
当然,我这样说丝毫没有闭关自守或闭目塞听、拒绝学习外国的意思。我在这里只是强调,用自己的眼睛看我们的教学现象,并且用我们自己的头脑来对之进行分析。
二、学校教学活动有哪些要素
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究竟包含着哪些要素呢?我们不妨来认真分析一下。
第一,教学活动是为谁而组织的?是为学生。没有学生,就没有组织教学活动的必要。在教学活动中是谁在学习?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就不存在教学活动。所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要素。
学生这个要素,主要指的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习前的准备情况等。
第二,为什么要组织教学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才来组织教学活动的。所以,教学目的也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人们在无明确目的的情况下也可以学些东西,但那不是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里说的目的是广义的。目的有远的,有近的,有比较抽象的,有比较具体的。大之如一个公民应具备的素质标准和各级各类学校人才的培养规格,中之如学校中一门学科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小之如一个学习单元或一节课所要完成的具体目的,乃至学生方面的学习动机,都可以包括在教学目的这一要素的含义之内。
这些不同层次,不同性质或不同方面的目的,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结构,落实到学生身上。应该说,体现在每个课时计划上的教学目的必须是具体的,但这些具体的教学目的又必须是为完成某个学校阶段乃至整个教育过程的完整的、全面的培养目标服务的。具体的目的是我们着手之处,完整的全面的培养目标乃是我们的着眼之点。不从具体目的着手不行,但是只注意具体的小目的而忽视大的方向也是不行的。
第三,教学目的凭借什么去达到?在学校教育中主要凭借教学内容,或者说是课程。这是教学活动中最具有实质性的因素。它指的是一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组成的结构。具体表现为人们常说的教学计划(最好改称为“课程方案”)、各科教学大纲(最好改称为某学科“课程大纲”)和具体的各科教材——文字的或音像的。我们可以把这些统统包括在课程这一要素范围之内。
第四,教师怎样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必须依靠一系列的方法。所以方法也是教学活动的一个要素。这里所说的方法是广义的,它包括教师在课内和课外所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不管它们是具体的、显见的,或者是潜移默化的。
第五,有—个常被人们忽略的教学要素,那就是教学环境。有形的教学环境包括校园内外是否美化、教室设备布置得是否完备与整洁,以及当时气候的变化等。无形的环境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校风,班风,还有课堂的气氛等等。所有这些环境条件,既然是教学活动必须凭借而无法摆脱的,因此它就必然构成教学活动的一个要素,不管你承认它还是不承认它。
第六,教学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这种信息交流的情况进行得怎样,要靠反馈来表现。不注意反馈的教学是寡效的。寡效也仍是反馈的一种表现。
在过去,一般论教学工作的人对于反馈是较少注意的,这可能是因为反馈有时表现得不是那么明显、具体,于是易被忽略。也可能是因为过去一般过于强调教的一方,比较忽视学的一方的缘故。不管怎样,不认为反馈为教学活动的要素之—,是对教学活动认识上的片面性的一种表现。
最后,显然还有一个绝对少不了的要素,那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谁在领导学生学习?是教师。无人指导,人们也可以进行学习。而且社会上自学成才的人也多得很。但那些都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学校教学活动。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方面必然也有时多时少的自学活动成分。但这种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仍属于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所以,显然,在教学活动中绝对少不了教师这个要素,而且要依靠教师来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这个要素主要指教师的思想及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及能力等。
三、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
以上七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再加以各要素所受到教学外部的影响,情况是错综复杂的。现在仅就教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以分析。
首先从学生说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各教学要素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而产生并加以组织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也是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着眼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占着中心的地位。(www.daowen.com)
其次就目的来说。教学目的一方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受人本身发展的制约。在两重制约的结合点上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形成之后,它又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可以说,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都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但直接受其制约的是课程与方法。也可以说,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而实现的。
再就课程来说。课程受制约于教学目的,当然也受制约于决定目的的上述两种条件——即社会的发展与人本身的发展。而后二者不仅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同时也决定着课程的具体内容。这也是说,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的是社会的需要、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水平。而课程形成之后,就成为教学活动中最具有实质性的东西,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至于说到方法,它主要受制约于课程。它是为把课程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在方法的进程中,它必然也要受到教学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方法是由教师来掌握的,因之,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对于方法的效果来说,产生着关键的作用。
教学环境主要受制约于外部条件。这些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对于教学活动来说,它们可以分为有利的和不利的两大类。教师有责任来和学生一起,尽量创造、控制环境,使环境对于教学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减少或避免不利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环境。
现在我们来说反馈。教学活动中的反馈,是师生双方主要围绕着课程和方法而表现出来的。如前所述,由于它容易被人忽略,加之有时表现得不那么显著,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特别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观察掌握。最好能见微知著,及时地作出自己的反馈,来影响教学的进程。所以,反馈虽然是师生双方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但重要的是要靠教师有意识地去捕捉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除了包括测验与考试等的教学评估以外,教师对学生课外特别是课堂上的表现的观察,也是捕捉反馈信息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只要教学工作者特别是教师们认识到反馈这—要素;承认其重要性,并经常注意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获取这方面的大量信息,并以之作为一种重要的参照系数来改进教学工作的。
最后,我们再就教师这一角度来看。以上六个要素都对教师发生影响。也可以说,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活动。或者说,它们大都是通过教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既然它们大都通过教师这个中介,那么教师就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他的主动性,去调整、理顺各要素(包括教师自己这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最优化的程度,以收取最大的教学效果。正因为这个缘故,正因为教师处于这样一个关键地位,所以,我们才承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当然,这种主导作用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如何,我们最终还得从学生方面来检验,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正如我们在论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时所已经说到的那样。
以上是就教学活动的七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作了—个基本的描述。为了使读者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明确的概念,我们不妨用下面这个示意图来表示。
教学诸要素关系示意图
四、现代教学的任务和现代教学论的任务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大致地看出了教学这部机器是怎样构成并怎样运转的。了解教学的运转机制是必要的。但我们所看到的毕竟只是一部空机器。机器是用来制造产品的,产品是有质量标准的。我们这部教学机器究竟是要用来生产怎样的标准产品呢?
上面这个问题是我们必须答复的。因为教育教学工作从来都是实际的。理论必须能够回答实际性的问题。不联系实际的教学理论只能叫做“教学空论”,不是真正的“教学论”。所以,理论联系实际是现代教学论应该始终贯彻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论述教学的各个要素问题时,都应本此精神进行。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刚才提到的那个问题上来:教学这部机器究竟要用来生产怎样的标准产品呢?这就涉及前面说到的教学目的问题。这里试就教学目的这个问题再进一步加以论述,以期把它往实处落一落。
在前边论述到教学目的时我们曾说过,“具体的目的是我们着手之处,完整的、全面的培养目标乃是我们的着眼之点”。这后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或社会主义新人。这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目标,也是教学应该完成的总任务。但人的全面发展或社会主义新人指的又是什么?它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或要求呢?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与内容,不同时期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就现在教学论研究达到的水平来说,它应包括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及与之相应的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所有这些就是现代学校教学的总任务。当然,各级各类学校在承担这些任务时,在侧重点上、在要求程度上是有所不同的。
以上各方面的任务互相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这是我们大家都很清楚的。而且我们也都知道,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应该和思想品德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现在结合实际来看,我们比较忽视之处,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之后应紧接着就注意去培养他们的有关的技能技巧。就是要使他们对这些基础知识既能理解,又会运用;既能牢固掌握,又会动手操作。正因为我们在这些地方有所忽视,所以社会上往往批评今日学校出来的不少学生是高分低能,眼高手低。
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过去也都提出来过,但是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更没有深刻地理解到学生身心发展和文化科学知识的习得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
在身心各项能力的发展中,尤应注意智力的发展,这是因为鉴于现代社会各方面的迅速进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光靠在学校里学到的有限知识,是不足以对付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上的变化的,必须使学生养成自己的应变能力。可以说,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使着我们认识到发展智力的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人们最近对于人的大脑的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开发。这一发现也增添了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的信心。对于教学的这项任务,我们今天绝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都能认识到了。下一步的问题是如何去发展学生的智力。关于这一问题还需要大家努力去探讨。不过有一点应该明确,那就是发展智力必须以知识技能为基础,并与之结合。否则发展智力就是一句空话了。
即令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发展智力都注意到了,也还是不够的,因为所有这些基本上都是就智育或兼及体育方面而言的。而人的身心活动与发展,除了这一方面以外,还有情感、兴趣、爱好与意志等另一方面。一般把这些叫做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也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因之教学除了注意完成智力方面的任务外,还必须注意对于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引导,使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可望能为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文明习惯、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远大的理想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社会主义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现代教学任务问题上所以谈这么多,是因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往往带有片面性。过去,我们常常说要正确贯彻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但实际上我们在理解上、实际措施上又往往是片面的,注意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能力与智力的培养;注意了智力因素,忽视了非智力因素;注意了统一规格要求,忽视了个性的差异与发展;注意了按社会政治的、经济的要求去培养人,却忽视了根据人本身发展的要求去培养人。因此我们说,在教学目的这个要素上,我们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否则,在方向性问题上出现了片面性的认识,就必然会降低对于人的培养质量。
本文在开始部分分析了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并初步地描述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大致地说明了教学活动的运转机制。在本文较后的部分提出了现代教学的任务。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虽还不能说明现代教学论的全部,但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了。
现代教学论就是从教学诸要素的联系中,探讨各要素的本质特点与基本内容,从中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原则、方法与建议,以期能帮助教学工作者自觉地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能达到最优化的程度,最后达到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目的。这就是现代教学论的任务与基本内容。也是所有教学工作人员要努力的方向。
(本文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年第3期。原题目为“对于教学论的回顾与前瞻”,而后作者又在本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发展,构成了一个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论新体系。可参阅作者所主编的《教学论》一书的“第一章绪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