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代音乐潮流:材料5

现代音乐潮流:材料5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材料5流行多变的现代音乐20世纪西方音乐艺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时期,多种多样的风格和流派五光十色,层出不穷。印象派表现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音乐对于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产生较大影响的作曲家有德彪西、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他认为大、小调限制了他的表现,决心冲破这种限制,创造无调性音乐。他的作品种类多,风格变化大,几乎涉及所有的重要现代流派。

现代音乐潮流:材料5

材料5 流行多变的现代音乐

20世纪西方音乐艺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时期,多种多样的风格和流派五光十色,层出不穷。它们各有自己的观点和特点,互相并存,广为流行,有的风靡全球。

印象派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音乐 对于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产生较大影响的作曲家德彪西、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他们被视为现代西方音乐的开创者。

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1862~1918)是印象派音乐大师,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界承前启后的天才。他结束了一个时代,把那个时代的成就推向高峰,同时又为一个新的时代开辟了道路。

德彪西生于巴黎近郊,家庭没有任何音乐背景,11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他在学习期间富有创新精神,不断探索音乐的表现手法,1884年获罗马大奖。在19世纪90年代,他与象征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广泛接触,开创了音乐史上的印象派。作品多以诗、画、自然景物为题材,着意刻画人物的感情,揭示人的精神世界,在调式、和声音色等方面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并以崭新的音乐语言开拓了现代音乐的发展道路。在他创作的音乐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一种朦胧、飘忽、空幻、幽静的意境。他先后写成的管乐序曲《牧神午后》、歌剧《佩利亚斯》、管弦乐《夜曲》、《火海》以及钢琴曲《月光》等都是印象主义的代表作,它们以其优美的意境、精妙的音响和绚丽的色彩,展示了独特感人的魅力。

勋伯格(1874~1951)是西方现代派音乐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和他的追随者代表了音乐中的表现主义思潮。表现主义重在表现内心世界,强调主观性。勋伯格说:“我写的是我心里感受到的,最终写到纸上的东西首先在我的全身每一个细胞里流动。”

勋伯格生于维也纳,父母都是犹太人。1933年移居美国,1947年加入美国籍。他幼年学过小提琴,后曾任银行职员,业余时学习音乐。他没有受过多少正规音乐教育,几乎是自学成才。

勋伯格早期作品受到瓦格纳等人的影响,带有浪漫主义风格,但是他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从1908年起,在表现主义思潮影响下追求无调性等现代派创作手法。他认为大、小调限制了他的表现,决心冲破这种限制,创造无调性音乐。这种音乐总是处在紧张状态,刺激人的听觉,适合于表现处于紧张状态的20世纪的“人”。1915年后勋伯格埋头理论探索,到20年代创造了十二音体系,并按此体系写了大量乐曲。所谓十二音体系,就是摒弃传统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体制,将半音音阶中的十二音体系任意排成一个音列,然后以倒置、逆行等技法加以处理。为了避免任何一个音成为主音,在十二音未全部出现之前,其中任何一个音不得重复。十二音体系体现了勋伯格“永远变化”的主张,并对20世纪的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学生贝尔格、韦伯恩不仅师承十二音体系,并且有所创新和发展。勋伯格的作品种类多样,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歌曲《摩西和艾伦》、大合唱《华沙幸存者》是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

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是新古典主义的重要人物。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音乐界兴起了一股古典主义思潮,在“回到巴赫”的口号下,一些作曲家把18世纪古典主义原则与20世纪文化结合在一起。他们简化乐曲的素材、形式,大大压缩乐队的编制,音乐风格简洁、冷静而富于理性。

斯特拉文斯基生于俄国,1934年加入法国籍,1945年又取得美国籍。他的作品种类多,风格变化大,几乎涉及所有的重要现代流派。早期作品以芭蕾舞剧《火鸟》、《春之祭》、《彼德鲁什卡》为代表,显示出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的影响。从1920年到1951年,他写的许多作品,表现了新古典主义风格,著名的有《诗篇交响曲》、清唱剧《俄狄浦斯王》、歌剧《浪子的历程》等。后期作品用十二音体系写作法,风格又为之一变。

新古典主义其他代表人物还有德国的兴德米特、瑞士的昂尼格、法国的米罗等。他们的音乐都具有古典主义倾向,但风格各有不同。

电子音乐和爵士音乐 20世纪科技发展迅速,音乐与科技相结合成为现代派音乐一大特色。一些作曲家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制成新型音响,形成各种实用主义音乐。

电子音乐就是运用电子技术与设备制作出来的音乐。20世纪初,一些作曲家不满足于传统的乐器音响,开始尝试电子音乐。1951年,西德科隆广播电台首创电子音乐制作室,并于1953年生产第一件作品。1956年左右出现了“电子发生器装置”,把各种声音发生器和声音变化器结合到一起,由统一的系统进行控制,使电子音乐的制作过程大为简化。60年代出现半导体技术后,合成器更加完善和小型化,并能参加现场演奏。随着电子计算机进入音乐领域,人们通过编制好的程序复制出特定风格的音乐,制作者运用电子技术可以任意组合各种奇异的音响,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电子音乐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地,开拓了无穷无尽的声源,发展前景为音乐界人士看好。

偶然音乐是一种由作曲者、演奏者或双方同时任意选择音乐素材构成的音乐。通常先由作曲者以任意方式选取某一乐思和素材,然后由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作种种随意的想象和即兴发挥。偶然音乐是一个极端的流派,创始人是美国的凯奇。他在写《变化之曲》时,将音的高低、时值、力度及其他的要素制成表格,然后用掷硬币的方法来确定他的选择。有的作曲家作曲时并不用偶然手段,但采用一种可变形式,允许演奏者任意安排作品各部的顺序,既可省略,也可重复;或者尽可能不精确规定音高、时值、速度等要素,只给一个大概范围,由演奏者在这个范围内自由发挥。因此偶然音乐又称“不确定音乐”,在西方社会里也只有少数人接受。

爵士音乐是20世纪西方音乐中的重要流派之一,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新奥尔良地区,是随奴隶贩卖而传入美国的西非黑人民间音乐在都市环境里发展演变的产物。黑人在美国处于社会最低层,处处受到歧视和压迫。他们想摆脱现实生活的苦闷,只有在劳动、社交场合唱的歌曲中抒发他们的感情,吸收白人音乐成分,造就出深含忧郁情感的歌调,被称为“蓝调”(BLUES),意为忧伤的曲调,这是爵士音乐的前身。后来当地一些乐队和黑人歌曲进一步合流,久而久之,这些歌声和旋律组合起来形成最初的爵士乐。爵士是英语JAZZ的译音,有喧闹、粗鄙及欢乐等含义。爵士音乐就是一种喧闹、狂热的音乐。这种音乐以即兴演奏为基础,节奏感强,富于变化,适于表现现代生活,很快风行开来,并对专业作曲家产生广泛的影响。美国作曲家格什文(1898~1937)的《蓝色狂想曲》是当代最著名的爵士音乐作品。而今,爵士音乐又发展成爵士摇滚乐,传遍世界各地。

摇滚乐与“猫王” 战后音乐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是摇滚乐的出现。它5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迅速传遍欧美、继而风靡全球,成为大众化的流行音乐

摇滚乐源自美国黑人音乐家们的“节奏”和布鲁斯(蓝调)、美国白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两类乐种的融合。1952年,美国克利夫兰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把当时在黑人青年中流行的一种爵士音乐—“节奏和布鲁斯”安排入他的节目,并且最先正式使用“摇和滚”(Rock and Roll)这个词,不想它立刻得到众多青年的青睐,并流行起来。第二年,一名“乡村音乐”歌手——比尔·海利(1925~1981)把“节奏和布鲁斯”的曲式运用到他的“乡村音乐”中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风格,这就是最初的“摇滚乐”。1955年海利的《围着时钟摇吧》一曲被选为电影《一堆混乱的黑板》插曲。该曲即刻风靡美国,成为第一首流行“摇滚乐”。“摇滚乐”震动美国,尤其使青少年为之疯狂。(www.daowen.com)

“猫王”——摇滚歌手明星艾维斯·普莱斯利(1935~1977)是美国南方的农家子弟,当过搬运工。1954年灌了第一张唱片《没关系》,1955年进入美国唱片公司,正式成为歌星。1956年《令人心碎的旅店》一曲把他推上歌王宝座。“猫王”嗓音浑厚,音域宽广,风格多变,他一登场就使歌迷如痴如醉,全场振奋。他的音乐使年轻人压抑愤怒的情绪得以发泄,空虚孤独的思想得以解脱,整个年轻一代在他身上找到了共同反抗精神,成为年轻人的崇拜偶像。

50年代至70年代普莱斯利称雄歌坛,被誉为“摇滚乐之王”。70年代后他吸毒成瘾,患疾病,举止也很怪异。1977年8月死于心脏病。普莱斯利不仅以他的魅力征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而且开创了20世纪狂飚突进的摇滚文化运动

60年代又出现了一位“摇滚歌手”巨星:鲍勃·迪伦。迪伦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60年代中期投身社会抗议运动,同时转而成为“摇滚乐”歌手,演唱一些明显具有政治倾向性的歌曲。他演唱歌曲格调高尚、内容深刻,演唱音色有点粗涩,但是令人动情。他在一次车祸受伤后退出歌坛。60年代,一时间美国出现了许多的“摇滚乐队”:“冲石”、“大门”、“波士顿”、“尤丽斯麦克”、“滚石”……。“摇滚乐”随着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嬉皮士运动的发展而发展,形成美国文化生活中的一条独特风景线。

70年代中期,在美国又兴起一种新型的舞蹈——“迪斯科”。这是一种即兴舞蹈,既可表演,也可自娱。“迪斯科”以美国黑人民间舞为基础,吸纳印第安、西班牙舞的一些动作形式而形成。为其伴奏的迪斯科音乐也是摇滚乐的一种,只是节奏更强烈,速度更欢快。由于深受年轻人的青睐,旋即风行西方,传遍世界。“摇滚乐”的“摇”与“滚”通过形体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披头士”乐队 大西洋彼岸的英国年轻人也很快迷上了摇滚乐。1956年,约翰·列农(1940~1980)、保罗·麦卡特尼和乔治·哈里森三名利物浦少年组成一个演唱组,蓄长发、着怪装登台演唱,唱的歌却清新、简洁、动人。两年以后伦戈·斯塔尔入伙,成为四人乐队。他们自己作曲填词,自弹自唱,激情四射。

最初,他们命名自己的演唱组为“采石者”。1960年起改名为“披头士(Beatles)乐队”,又称“甲壳虫乐队”。1962年他们灌制的第一张唱片《爱我吧》风行英伦乃至整个全欧洲。1963年,他们被邀请进入“皇家剧院”演唱,摇滚乐登上大雅之堂。1964年,“披头士”远渡重洋前往美国演唱,在美国掀起了“甲壳虫热”、“披头士浪潮”,轰动美国。他们载誉而归,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给他们授帝国勋章。他们的披头长发、奇特的服饰、怪癖的举止,甚至他们信奉的印度神秘哲学、吸食迷幻药的爱好,也都风行一时。《请让我高兴点》、《我想握你手》、《与甲壳虫队在一起》、《佩珀军士》、《便士巷·草莓田》、《左轮枪》等歌,风靡西方。1970年乐队解体。1980年列农被人枪杀。“披头士乐队”被认为是最成功的摇滚乐队。

60—70年代在英国与“披头士乐队”同时流行的知名摇滚乐队还有“滚石”乐队。他们的演唱比“甲壳虫”更为粗犷、豪放,给人一种“坏小子”的印象。正是这种印象吸引了无数青少年。

80年代中期以后,在摇滚乐界掀起了所谓的“良知复兴”运动,倡导为世界上的各种受苦受难者服务,举行大规模的义演义卖,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例如,为非洲灾民赈灾而作的《天下一家》,成为传唱全球的一首奉献爱心之歌。

对摇滚乐的评价,音乐界人士的意见是不一致的,但是无法否定的是它的风靡世界。50—70年代猫王普莱斯利,60年代英国的“披头士乐队”,以及80年涌现的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等新一代的摇滚巨星,都曾是青少年的崇拜偶像,他(她)们的一登场就引起歌迷的癫狂。他(她)们疯狂的、充满激情的表演,掀起了一场音乐界的反传统斗争,为人类音乐史添上了一笔重彩。

“流行音乐之王”杰克逊 迈克尔·杰克逊(1958~2009)美国音乐家、舞蹈家和艺人,曾与猫王、披头士并称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不朽象征。但是在他创造的一个个辉煌记录面前,前两者都显得黯然失色。他的独特贡献深深地推动并影响着流行音乐的发展,把流行音乐推向了颠峰,被誉为“流行音乐之王”。

迈克尔·杰克逊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加里市黑人家庭。1964年,杰克逊作为主唱和最年轻的成员首次亮相“杰克逊五兄弟演唱组”,1971年成功开始独唱生涯。他唱功卓越,带有独特的风格,或激情欢乐,或温柔伤感,或深沉稚气……很快成为流行乐坛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

他是出色的音乐全才,集作词、作曲、编曲、制作乐器、弹奏、演唱、舞蹈于一身的艺术奇才。1983年,迈克尔·杰克逊在参加摩城唱片公司成立25周年纪念的电视节目演出时表演了“太空步”(Moon Walking)震惊全场。太空舞步眩目妙幻,轻灵有力,风靡全球,成为众多艺人模仿的对象。他成功地改变了西方娱乐工业,开创了现代MTV的历史,把音乐、舞蹈、表演合为一体,完整版MTV作品“BAD”在CBS电视台一经播出立即引起轰动。

杰克逊一生多次获奖,80年代后是其艺术生涯的全盛时期,几乎包揽了所有音乐颁奖礼的重要奖项。他生前共获13次格莱美奖,死后又被授予格莱美终身成就奖。他获得了多个吉尼斯世界记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06年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认证为“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艺术家”,可谓开创了历史先河。

杰克逊是全球拥有最多歌迷的歌手,又是全球唱片销量最高的独唱歌手。他不仅是一位百年难遇的艺术家,也是一个杰出的慈善家,以他个人名义建立的慈善基金会多达39个,是全世界以个人名义捐助慈善事业最多的艺人。但不幸的是他生前整容成癖,疾病缠身……西方媒体对于他的负面新闻不断,给这位一代巨星抹上了难以言说的色彩。

2009年6月25日,杰克逊在洛杉矶荷尔贝山庄家中因心跳停止陷入深度昏迷,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终年50岁。他的死引发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全球现场直播,他的追思会吸引了全球10亿观众。一代巨星杰克逊之死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