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时代的变迁和科学的发展
国际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和世界格局的演变 20世纪是人类历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这个世纪的上半时期,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战争引发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有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更是战后世界史上的大事。同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一大批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两大战时盟友反目成仇,美国企图称霸世界,挑起“冷战”和“热战”,苏联与之对峙。战后头10年间,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格局,对战后世界的变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6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力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出现美、苏争霸局面,在一些地区和国家挑起争端和战争,局部战争连绵不断。美、苏双方几度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双方时而对抗,时而对话,保持着对抗而不失去控制,对话而不放弃争夺的态势。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80年代。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经历了战后最激烈、最深刻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一家独霸世界力不从心。50年代成立的“欧洲共同体”已发展为“欧洲联盟”,成员由6国扩大到27国,在经济、政治一体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加强了西欧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推动了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而俄罗斯现有的实力,决定它仍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战后日本在美国积极扶植下,经济高速增长,到80年代后期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长,日本的自主倾向日益强烈,力图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更是不容低估。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战后国际社会的一个巨大变化。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它们强烈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政治、经济新秩序,在世界舞台上形成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对多极化趋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今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面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然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旧的国际秩序还没有完全被打破,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主权的现象还很严重。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不平等交换、不公平竞争还在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因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世界仍不安宁。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任重而道远。
物理学的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经历了一场革命,取得了辉煌成果。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发现电子,1898年居里夫妇先后发现放射性很强的元素钍、钋、镭,物理学的革命已初露端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则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革命。
爱因斯坦(1879~1955)于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证明时间和空间随着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而变化,当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1]时,物体沿运动方向的长度就会缩短,运动的时钟将会变慢。狭义相对论还提出质能转换公式:2Emc=,为以后原子能的利用在理论上奠定了基础。1916年他又提出广义相对论,揭示了不同质量的物体分布状况会使时间和空间发生不均匀(时空弯曲)的现象。物体的质量越大、分布越密、引力就越强,引起空间的“曲率”就越大,时间流逝也越慢。相对论打破了牛顿绝对时空观,是一场对物理学、天文学和哲学都有深远影响的革命。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1858~1947)首次提出能量子(量子)假说,后经几代科学家辛勤努力,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最终建立起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关于微观粒子结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理论,它的发展标志着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由宏观世界向微观世界的飞跃。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被公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基石,它不仅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扩展到高速和微观的领域,发现在宏观低速领域内没有的物质运动规律,这为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第三次技术革命 在现代科学理论和各种技术科学的发展基础上,为了战争和防止战争的需要,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战后西方兴起了新技术革命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蓬勃发展的军事工业,战后大批转入民用工业,为整个工业带来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应运而生。自20世纪中期以来,开始了科学技术上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原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材料合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工程等。
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关系公式E=mc2,从理论上预示了原子能的巨大蕴藏能量。20世纪40年代前,原子物理、核物理都已取得不少重要成果,特别是核裂变的发现,为发展原子能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实施“曼哈顿工程”,于1945年7月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8月,又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震动了整个世界。战后美、苏大力发展核武器,进行核试验,展开核竞争,核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世界。因此,和平利用原子能更为人们所关注。50年代各国开始建立实验性核电站,60年代进入实用阶段,目前核能作为一种强大的新能源,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长。同时,核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工业、农业、医学等各个领域。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在现代技术的各个领域中,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和成就突出,成为我们时代的标志。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2],此后经历了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建设、交通运输、医学卫生、科研、社会、家庭等各个领域。70年代以来,计算机向微型化、巨型化、高速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1997年5月,美国研制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标志着计算机的智能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同时随着计算机网、卫星通讯网的建立以及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把分散的计算机联系在一起形成的因特网,使计算机不仅能处理信息,而且可以获取信息,从而为科学研究、远程教育、人际交流等提供了便捷的工具。计算机网络创造的虚拟空间已成为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www.daowen.com)
空间技术的发展及其成就。空间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它的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体现。1957年10月,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开创了人类向空间进军的新时期。12年后,1969年美国飞船“阿波罗11号”首次把人安全地送上月球,人类之足踏上了月球。现在空间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的许多方面,人类活动开始进入广阔的宇宙空间。1997年7月,美国发射的“火星探路者”号宇宙飞船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并向地球发回了大量照片和数据,为将在21世纪实施的载人火星探测计划奠定了基础。
合成材料的兴起和激光技术的运用。合成材料也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几十年来,合成材料品种层出不穷,生产技术有很大发展,产量猛增,其中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合成材料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目前人们正在研制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强度、高温信息传输、高温超导等特殊性能材料,这些未来材料可望在不久将来投放市场。当前纳米[3]技术发展迅速,在纳米材料、纳米电子、纳米医学等方面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激光的出现是20世纪60年代最重大的科技成就之一,由于激光具有种种突出特点,很快被运用于工业、农业、精密测量和探测、通讯与信息处理、医疗、军事等方面,并在许多领域引起了突破性的进展。
遗传工程和生命科学。遗传学的奠基人是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1822~1884),他根据豌豆杂交试验结果,提出遗传单位(现在叫做“基因”)的概念,并阐明其遗传规律。此后,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1866~1945)丰富和发展了孟德尔的遗传学,创立了基因学说。1928年摩尔根发表《基因论》,证明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化学分析表明,染色体由蛋白质与核酸这两种主要成分构成。20世纪50年代,人们又进一步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才是遗传信息的真正载体。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分子生物学通过对生物体的主要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的研究,来探讨生命现象和本质。分子生物学进展神速,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科学成果。特别是遗传信息载体——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遗传密码的破译,敲开了生命科学大门,它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目前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的发展方兴未艾。1997年2月,英国罗林斯研究所宣布:他们采用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培育出世界上首只绵羊“多利”。许多科学家认为克隆技术是生物工程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学科之间划分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各学科之间的综合趋势又日益明显。于是系统科学应运而生,它主要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简称“三论”)。系统科学的创立和物理学、生命科学的变革,构成了20世纪以来科学革命的主要内容,为第三次技术革命提供了理论准备。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丰硕成果为人类带来高度文明,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着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的发展。科学的日新月异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变化,过去认为荒谬的东西,今天已成为现实,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20世纪西方社会的激烈震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又导致人们对文明“进步”的忧虑和失望,人们比较普遍地出现了信仰危机和理想真空,这一切为各种非理性思潮和现代艺术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图15-1 孟德尔
图15-2 DNA双螺旋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