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3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空前繁荣,在绘画、雕刻方面的成就更为出色。举世公认的、世界一流的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有历史意义的传世之作。
乔托和波提切利的开创之功 13世纪前,意大利的美术深受拜占庭艺术的影响,题材几乎都是宗教的,画法也定型僵化。打破中世纪传统,走向写实主义绘画道路的第一位画家是乔托。乔托·迪·波多涅(约1266~1337)出生在佛罗伦萨,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人物。他传给后世的名作,以《逃亡埃及》、《犹大之吻》等最为著名。尽管画的是宗教题材,带有不少中世纪的风格,但画中人物有现实感和人情味,开创了一代新画风,被尊为“欧洲绘画之父”。
桑德罗·波提切利(1445~1510)是最杰出的美术家之一。他在美术史上的重要贡献是采用异教题材,取希腊神话故事为内容,画面是一个个各具特色的裸体神话人物,这使美术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中世纪的束缚。他善用明晰、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形象的特征,创造出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著名杰作《春》和《维纳斯的诞生》就是最好的例证。
图12-2 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16世纪意大利绘画艺术臻于成熟,其代表画家有被誉为“艺术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他们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达·芬奇(1452~1519)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巨人,大画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机械工程师。他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被称为“旷世奇才”。他生于佛罗伦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4岁开始学画。为创造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曾经细心观察大自然,解剖尸体,研究绘画的光线明暗、透视、构图等知识,构成绘画的系统理论,著有《绘画论》。他善于表达人物的性格,通过动作姿态来表现内心活动,他的著名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是他于1495~1497年为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膳堂绘制的壁画,取材于《新约》中犹大出卖耶稣的传说。画面表现的是在逾越节那个晚上,耶稣和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稣向门徒说:“你们之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一刹那,每一个门徒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和表情,有的愤怒,有的惊讶,有的激动,有的愕然,有的好像自我表白……画家以他精湛的才能画出了这个戏剧性场面。从构图总体上看,十二个门徒三人一组,分成了四个小组,各组之间又以人体倾斜和手臂穿插连结成一体,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坐在中间的耶稣,摊开双手,安祥静穆,略显悲悯,背后衬以明亮窗户,更显得光明磊落。叛徒犹大惊惶失措,身体后倾,两手紧握钱袋,面部光线特别阴暗。作者通过画面上美与丑、善与恶、崇高与卑鄙、正义与邪恶两个对立的形象,表达了对正义力量的颂扬和对叛徒的谴责。
《蒙娜丽莎》创作于1503~1506年间,达·芬奇以佛罗伦萨银行家佐贡多的妻子为模特儿,直接描写现实社会中的妇女形象。画中的蒙娜丽莎面带微笑,仪态安祥。她笑得生动自然、温柔甜美,显得乐观自信,内心喜悦之情跃然画上。蒙娜丽莎的笑容充满魅力,耐人寻味,有人称之为“神秘的微笑”,几百年来为人津津乐道,百看不厌。《蒙娜丽莎》的价值还在于它摆脱宗教局限,肯定人生,赞美人生,是一首人生赞歌。
图12-3 达·芬奇:蒙娜丽莎
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1475~1564)生于佛罗伦萨附近卡普累斯镇一个地方官员家庭。他自幼丧母,由一个石匠的妻子哺育长大。13岁开始学画,一生从事创作,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师,尤以雕刻享有盛名。他的艺术作品雄浑豪放,刚劲有力,气势磅礴,充满激情,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发展的高峰。
《哀悼基督》是米开朗基罗的成名之作,这尊大理石组雕,表现耶稣被害后,圣母玛利亚抱起儿子尸体时的悲痛与哀悼情景,既体现了悲,又体现了美。美是直觉的,哀是本质的。作品展出时,轰动罗马城,米开朗基罗由此名声大振。
《大卫》是一尊大理石雕,高5.5米,有“巨人”之称。大卫系古代的以色列人大卫王,少年时曾以甩石击杀敌酋,挽救民族危亡。《大卫》是具全裸雕像,青年大卫左手握着肩上的投石器,侧头左转,注视前方,处于迎战状态,显示出坚定果敢、英勇无畏的气概。后人把它视为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象征。
《摩西》系为罗马教皇陵墓雕刻的一尊坐像,高2.55米。摩西是犹太人的先知和立法者,他率领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在途中有人犯戒,摩西大怒,把法板摔得粉碎。雕像表现的是摩西坐在椅子上,突闻事变一刹那的神态。他头部左转,怒视远方,左足后移,作出即将起立的动作,引而不发,充满张力,使人感到他嫉恶如仇和大义凛然的内心力量。
与摩西像同时创作的还有《垂死的奴隶》、《被缚的奴隶》两尊雕像。统治者本意用奴隶像装饰陵墓来象征死者的权威,但是米开朗基罗故意把奴隶塑造成渴望解放、不甘屈服的形象,因此有人称它们为“反抗的奴隶”。
图12-4 米开朗基罗:大卫
图12-5 米开朗基罗:垂死的奴隶
(www.daowen.com)
图12-6 米开朗基罗:被缚的奴隶
米开朗基罗的绘画杰作是《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这是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所作的巨幅壁画。《创世纪》是画在天花板上的天顶画,离地约20米,画长40米,宽14米,以9幅主题画描绘了《圣经·创世纪》中的情节:世界的创造,人的创造和堕落,以及洪水和诺亚。一共画了300多个人像,其中以《亚当的创造》最为著名,这幅画可以说是对人生的赞美,对人的觉醒的颂歌。
《最后的审判》是画在正面墙上的祭台画,在近200平方米面积上,描绘世界末日,基督复临,惩恶扬善,画了200多个人物,有英雄,有败类,还有当代的达官贵人。这里表现的不是神主宰的虚幻世界,而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不平的控诉和裁决。
米开朗基罗晚年还从事过建筑,成果颇多,以圣彼得大教堂圆顶最负盛名。他热爱艺术,终生未婚,在孤独中奋战了一生,永不满足。罗曼·罗兰形容他的历程是“神圣而痛苦的生涯”。
拉斐尔·桑西(1483~1520)生于乌尔宾诺城一个艺术世家,13岁开始学画。他谦虚好学,博采众长,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磨炼逐渐形成柔和明亮、秀美典雅的独特风格。他才华出众,性格随和,年少得志。正当他的艺术成就和荣誉达到高峰时英年早逝,年仅37岁。
拉斐尔以画圣母像而见著。他一生画了许多圣母像,早期最著名的圣母像有《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带金莺的圣母》等。这个时期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是平民妇女形象,纯朴善良,和蔼可亲,充满母爱和人情味。他的后期圣母像开始从草地走向宫殿的宝座,人间的母性转而成为女王式圣母。《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最著名的代表作,他以精湛的技艺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圣母怀抱基督,飘然而来,她体型健美,衣着简朴,目光里透出一股哀伤,为了人类的未来,似已准备向多难的人间献出自己的爱子。这是一位有着崇高品质和伟大牺牲精神的女性,有人称之为“人民怀念的人的肖像”。
图12-7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大型壁画《雅典学派》是拉斐尔的宏篇巨制,堪与《最后的晚餐》、《最后的审判》媲美。在这幅画里,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中心,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和当代意大利的50多位学者荟萃一堂,人物情态各异,形态各有特点,但又统一在追求真理、探索奥秘的主题之下,全局秩序井然,气度恢宏,雄伟壮观。
图12-8 拉斐尔:雅典学派
威尼斯画派 15世纪,威尼斯画派兴起。同意大利其他画派相比,这是一个最有特色的画派。其艺术特点是激情奔放,色彩艳丽,形象丰满、健壮,题材多表现现世生活的欢乐,具有浓厚的乐观情调。威尼斯画派主要代表有“四大名家”,提香是最杰出的一位。
提香(1490~1576)是一位长寿多产画家,一生高贵尊荣,被称为“上帝的宠儿”。他从小喜爱绘画,18岁学艺,毕生从事艺术创作。
提香是色彩大师,色彩在他笔下表现得得心应手,炉火纯青,达到了威尼斯画派的顶峰。他的作品不重视故事情节,专在表现人物的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提香早期作品之一《人间的爱与天上的爱》颇能说明他的画风。这幅画展示给人们的是大自然的优美风光和丰满健壮的妇女形体,在宁静的画面上充满了古代牧歌式的情调,表达了画家对人间幸福和美的肯定。
《忏悔的玛格琳达》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之一。这类“妓女改邪归正”的宗教题材,在提香笔下有了新的形象和含义。画面上种种暗示似在表明玛格达琳看破“红尘”,“笃信宗教”,但透过她丰满的躯体、肥腴的手指、浓密的秀发,以及仰望上天的大眼睛,人们不难看出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妇内心的极不平静和对现世欢乐的渴望。
威尼斯画派“四大名家”的其他三人是:提香的师兄乔尔乔内,代表作是《沉睡的维纳斯》、《暴风雨》等;提香的学生委罗内塞和丁托利托,代表作分别是《利未家的宴会》和《圣马可的奇迹》。
图12-9 提香:忏悔的马格琳达(又译忏悔的抹大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