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日本中世纪文学与艺术概览

日本中世纪文学与艺术概览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材料3中世纪的日本文学和艺术文学和戏剧艺术远古时代日本人民的口头创作缺少文字记载,流传下来的很少。平安时代创造的日本民族文字假名字母,为日本文学的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途径。随着佛教的传入,日本大规模兴建佛寺。该塔结构特殊,建筑形制不够划一,但各部分配合得均衡得体,从不完整形成完整的构造,被日本政府定为国有文化珍宝。日本建筑艺术和其他文化一样,初期承袭唐制,随后,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造型艺术。

日本中世纪文学与艺术概览

材料3 中世纪日本文学艺术

文学和戏剧艺术 远古时代日本人民的口头创作缺少文字记载,流传下来的很少。5世纪时开始以汉字作音符(称“万叶假名”),记录本民族的歌谣和历史传说。今天所能看到的日本古文学作品《古事纪》、《日本书记》、《风土记》等,大多是奈良时代写作的。奈良时代文学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万叶集》为现存最早的和歌集[6]。全书12卷,收录了5至8世纪中叶歌谣4 500多首,作品上自天皇,下至庶民,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关系、社会矛盾、男女爱情、自然景物、风俗人情。文字均用汉字标音,“万叶假名”由此得名。现存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多为贵族文人应召、侍宴、从驾的应景之作,内容平庸。

平安时代创造的日本民族文字假名字母,为日本文学的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在文学形式上除了诗歌,小说散文的地位较为突出。《竹取物语》[7]是一部带有神话色彩、憧憬天国的传奇小说,开日本小说之先河。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成就最高。作者紫式部(约978~1016)本姓藤原,名不详,幼年有“才女”之誉,婚后两年寡居,被召入宫做了侍从女官。个人生活的不幸和长期的宫廷生活奠定了她创作的基础。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写过不少优秀作品,包括诗歌、随笔、日记和物语,《源氏物语》则是顶峰之作。

《源氏物语》叙说贵族公子光源氏及其子薰君在官场上的升降浮沉,在情场上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展现了平安时代贵族之间宫廷内部的尖锐矛盾,以及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空虚的精神世界。小说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篇幅巨大,是一部形象的贵族社会兴衰史。作者善于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手法揭示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人物性格突出,具有多面性和立体感,语言优美含蓄,充分显示了日本语言特色,堪称日本古典文学杰作,并享誉世界文坛。

镰仓时代武家当政,反映武士生活的传记文学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的一大特色。佚名作的《平家物语》以平安时代平氏和源氏两大武士集团争夺政权的史实为背景,描述了平氏集团的勃兴,源氏集团的崛起,源氏追击平氏的历次战斗,以及平氏最后覆灭的历程。全书贯穿“盛者必衰”、“骄者必不长久”的哲理,出色地刻画出腐朽贵族社会向新兴武家社会转变的时代特征。《平家物语》通过琵琶师(盲僧艺人)有声有色的说唱,演变成48卷的《源平盛衰记》,深受武士和民众欢迎,成为日本民间曲艺创作的源泉。

室町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已。在这“下克上”的年代里,文学走向大众化和地方化,《御家草子》的出现是其标志之一。这是一部将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拟人化写成的童话、寓言笑话、怪谈等通俗的短篇小说集,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这一时期民间文艺创作有“连歌”、“能乐”和“狂言”。连歌本是两人对咏一首和歌的游戏,由于武士和民众所好,发展成一种创作活动,逐渐脱离和歌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艺形式。能乐是传统的歌舞剧,演出时演员使用能面(假面具)表演,配以歌谣、舞蹈伴和。狂言即为滑稽喜剧,一般在能乐剧中间插演,虽然剧情简单,但因其敢于讽刺强权,揭露矛盾而深受民众欢迎。能乐和狂言为江户时期的歌舞伎、净琉璃(日本曲艺)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江户幕府实现了全国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乱局面。随着城市商业的发达,町人[8]文化的兴起,诗歌、小说、戏剧等方面都有突破性进展。诗歌由连歌发展为风格独特的“俳谐”。这是一种带有滑稽性的短诗,由五、七、五共17个假名组成,用诙谐幽默的语句抒发情感。徘句诗人松尾芭蕉(1644~1694)把它推向极至。他的《芭蕉七部集》借景抒情,表达“幽玄闲寂”的无我境界,文笔清新淡然、高雅脱俗。

小说初期流行“假言草子”,这是用假名书写、配有插图的通俗短篇小说。作品以反映町人社会的现实生活为主,富有教育性、娱乐性,读者面广。代表性作家是浅井了意,著有《御伽婢子》、《浮世物语》等。继而发展的是浮世草子,以写实手法描写男女爱情、人情世故,既有反映町人阶层反封建的一面,也有浓厚的享乐主义气息。井原西鹤(1642~1693)的《好色一代男》、《好色一代女》等是浮世草子的代表作。

戏剧艺术有两种新形式:人形净琉璃和歌舞伎。人形净琉璃是将木偶和净琉璃相结合的戏剧艺术。竹本义太夫(1651~1714)是最卓越的净琉璃艺人,他独创的净琉璃调,风行全国。他演唱的剧本多数出自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之手。近松门左卫门一生发表唱词150余篇,歌舞伎剧本30余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歌舞伎源于17世纪初,以女子表演舞蹈为主,禁止女子演出后,场上人物均由男子扮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歌舞伎从能乐、净琉璃等民间曲艺汲取营养,逐渐形成以演技为中心、以音乐舞蹈为基础的戏剧形式,人物角色有类似中国戏剧生、旦、净、丑等各式行当。演员以表演动作和念白为主,歌唱由其他演员担任。传统剧目分历史题材和社会题材两大类,至今仍在上演的古曲剧目有200余种。

建筑佛像雕塑 日本的建筑雕塑与佛教的盛行密不可分。随着佛教的传入,日本大规模兴建佛寺。6世纪末,已有四天王寺、法隆寺等数十所寺院,8世纪后期寺院遍及全国,总数达400余所。建筑式样和建筑群的布局基本依照中国唐制,采用院落式,一般是四町见方,建有金堂(大雄宝殿)、讲堂、七重塔、僧房、经藏、钟楼、回廊、中门、南大门等。众多寺院中比较有名的有福兴寺、药师寺、元兴寺、东大寺、西大寺,以及唐招提寺等。

奈良法隆寺初建于607年,历遭焚毁,屡建屡毁。今已不复存在。药师寺也是屡遭兵火,现只留下一幢三重塔。该塔结构特殊,建筑形制不够划一,但各部分配合得均衡得体,从不完整形成完整的构造,被日本政府定为国有文化珍宝。东大寺规模巨大,几经战火和重建,现存南大门系镰仓时代重新修建,大柱林立,气势雄伟,为著名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唐招提寺由鉴真和他的弟子主持建造,殿宇宏伟,结构精巧,气象庄严肃穆,具有唐代寺院建筑特点。现存创建初的金堂、讲堂是奈良时代遗存的最大、最美的建筑物之一。

日本建筑艺术和其他文化一样,初期承袭唐制,随后,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造型艺术。

奈良城模仿唐代都城长安建造,南北长4.95公里,东西宽4.4公里,面积为长安城的1/4。宫城居北,宫城四周有10道门,出朱雀门,南北向的朱雀大街两分街市,大街两侧道路纵横相交,坊里星罗棋布,结构划一,布局严整,充分反映了奈良时代的建筑水平。

安土桃山时代的建筑更多地显示出日本本土文化的面貌,城堡建筑是这个时代的政治观念在造型艺术中的体现。它不仅是军事要塞,而且是权威的象征。织田信长的安土城、丰臣秀吉的桃山城(伏见城)都是这一时期建筑的重要标志。在所有城堡建筑中,姬路城的天守阁(城楼)最富独创性。天守阁是祭祀高坛,又是军事要塞。它是由主楼和紧依四角的大小不等的四座附楼(小天守阁)组成。这些方形建筑参差交错,高低不同,既统一又有变化,远远眺望,楼阁重叠,变化多姿,蔚为壮观。至今被视作造型艺术精粹,定为国家保护文物

img153

图10-2 姬路城的天守阁

与寺院建筑相适应的是佛像塑造。早期佛像具有北魏风格,法隆寺的《救世观音像》秀骨法相,面颊微鼓,嘴角略带微笑,可下颔依然紧绷,神秘感有余,亲切感不足。奈良时代佛像具有唐代特征,药师寺的《日光菩萨像》和悦安祥,体态丰满,胸怀袒露,强壮有力,充满了亲切感和人情味。东大寺的《卢舍那大佛像》以耗资巨大、造型宏伟著称,铜像高16米,重5吨,佛陀俯视人寰,怡然自得,将否定人生、洞悉一切的出世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唐招提寺《鉴真坐禅像》用干漆夹纻制作,以写实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和生理特征,塑造了一位博学睿智的长者。

(www.daowen.com)

img154

图10-3 空也上人像

镰仓时代雕塑艺术最为发达,佛像雕塑趋向现实性,每尊塑像喜怒哀乐的表情,举手投足的动作,栩栩如生,各具特征。佚名作者创作的《空也上人像》是典型之作,空也上人形体消瘦,僧衣褴楼,脚踏草履,胸前挂着一面金鼓,右手捏鼓槌,左手持鹿角杖,嘴上叼着蜡制小菩萨,口中似乎还念念有词,眼睛眯缝,神色诙谐,活生生的一位云游僧形象,使人感受真切无比。这一时期能乐使用的道具——能面创作也具有同样特征,即生动多变,充满人性。由于能乐既重演又重表,既叙事又传情,因而对于人物的俯仰哀乐瞬间,能面要从不同视角作出多种性格刻画,从而成为多元特性的造型艺术手段之一。

镰仓以后,雕塑进展不大,绘画更为突出。

绘画艺术 日本的绘画历史久远,从绳纹、铜器纹至佛绘、唐绘、大和绘、浮世绘,乃至现代日本画都有光辉的业绩。

img155

佛绘的题材是佛像和天国境界。早期佛的形象安祥静穆,仪态端庄,一派清高绝俗之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超凡入圣的宗教境界。平安时代佛画动静结合,宗教理念和现实世界结合,把现实生活理想化作极乐世界的题材。屏风画《圣众来迎图》意在表达极乐世界净土,实是人间大地充满喜悦的迎佛场景。《佛涅槃图》的背景本是拘尸那揭罗的山谷,这里却是诗意盎然的岛国风光。

唐绘是相对大和绘而言的,通常指具有中国风格的绘画,流行于奈良时代。大和绘是平安中期出现的日本画形式之一,因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大和绘之名遂成为日本画的通称。大和绘既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写实性,又不同于中国绘画的书法性和写意性,而是别具一格的工艺性和装饰性。

大和绘最初用于美化贵族住宅拉门和屏风,称作“扉壁绘”和“槅绘”。以后以连环画方式表现和歌、小说等相关内容,形成“物语绘卷”,获得独立发展,《源氏物语绘卷》是其名作之一。它取材于《源氏物语》,据考证系出自宫廷画师之手,全卷约80~90幅,现存19幅。每幅画都取材于小说中重要一段,裱在装潢纸上,以秀丽的书法摘写一段原文,画面上人物无激烈动作,面部均为定型的细眼勾鼻,无法展现人物个性。屋顶全是敞开的,直露室内人物,便于观赏。显然,绘卷立意不在人物,而在表情达意。

浮世绘是江户时期流行的以描绘社会世相的一种民间版画艺术,早期多属手绘,至江户中期发展为版画。形式大致有绘本(插图画本)和一枚绘(单幅木刻)两种,题材以反映民间生活、市井百态为主。初期以单色木板画为主,线条粗朴稚拙,进而在此基础上着色,出现了丹绘、漆绘、锦绘等多色表现形式,线条也趋于细腻简洁。浮世绘植根于民间生活,得到广泛的流传与发展。在其风行的300余年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据统计大小流派达三四十种,画家和刻画家800多位。

img156

图10-4 喜多川哥麿:持扇侍女图

菱川师宣(1618~1694),日本版画创始人。他的一枚绘《美人图·回首》是个范例。画面的大部分表现一位美人身着艳丽的和服,碎步前行,着重显示和服图案装饰,美人回首一颦,莞尔一笑,使画面平添生意,画趣无穷。

葛饰北斋(1760~1849),浮世绘风景画的开拓者,他活到90岁,创作了大量的插图、画谱、版画和漫画。其晚年杰作《富岳三十六景》几乎囊括了江户时代各类人物的活动,是日本社会一大缩影。《神奈川的浪涛里》一画,远处富士山屹立,近处浪涛冲天,一叶扁舟搏浪前进,显示日本人民的无畏精神,画面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出神入化。

安滕广重(1797~1858)是继葛饰北斋之后的日本风景画家,他曾随幕府将军行列,踏上东海道旅途,在秋去冬来的几个月中,画出一套《东海道五十三景》图,着重表现国土之美和乡境民风。作者善于改变视角,调整画面空间,避免了五十几幅画的雷同。

喜多川歌麿(1753~1806),江户后期浮世绘美人画大师,他创造“大面部”特写式描绘城市妇女面部表情和身姿动态,故称“大首绘”。《高名三美图》中,画家以放大了的面部,尽情刻画女性的柔美肌肤、姣好面容和温馨情感。画面上的三位美人双眸微开,娇媚可爱,似乎憧憬自已的幸福未来,给人以神秘的艺术感染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