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日本文化渊源及发展 | 书籍《世界文化史》

日本文化渊源及发展 | 书籍《世界文化史》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材料1日本文化的渊源与发展日本的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由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几个大岛和几百个小岛组成。大和国的首脑称天皇,部民制是其经济基础。1868年的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结束了江户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道路。日本文化渊源于中国。奈良时代,日本文化吸取唐代文化的精萃迅速发展起来。平安时代假名字母的产生是日本民族文化发展最重要的标志。

日本文化渊源及发展 | 书籍《世界文化史》

材料1 日本文化的渊源与发展

日本的政治社会的发展 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由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几个大岛和几百个小岛组成。东临浩瀚无际的太平洋,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同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

考古发掘证实,日本列岛曾有原始人类生存。日本人的祖先,基本上由从亚洲大陆北部和南方海岛移入的居民和当地居民融合形成。

1世纪末2世纪初,九州北部出现邪马台国,统治20几个部落,尚未形成国家。3世纪后期,本州中部畿内地区(今奈良一带)兴起大和国,至5世纪时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大和国的首脑称天皇,部民制是其经济基础。部民地位近似奴隶,可以赠送,但不能任意处死、买卖。部民来源主要是被征服的带有血缘关系的部落集团,其次是来自中国和朝鲜的移民(称“归化人”)。

6世纪初大和国社会矛盾日趋严重,统治阶级内部皇室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十分尖锐,592年苏我氏拥立自已的外甥女为推古天皇,由圣德太子摄政。645年,中大兄皇子等发动宫廷政变,刺杀独揽朝政的苏我入鹿,拥立孝德天皇,迁都难波(今大阪)。646年(大化元年)颁布改新诏书,改新主要内容是:废除部民制,实行班田制[1];确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废除官位世袭;实行征兵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社会向封建制过渡,为日本历史的第一个转折点。

日本史学界习惯以中央政权所在地划分历史时期。推古朝建都于飞鸟地区,史称飞鸟时代;710年,日本皇室迁都平城京(今奈良),称奈良时期(710~794);794年又迁都平安京(今京都),称平安时期(794~1184)。奈良时期社会安定,文化繁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平安初期大体维持了政治上的小康局面,后期班田制逐渐遭受破坏,庄园制日益发展,政治上出现了武士团。

武士团是以领主为核心,按宗族关系和主从关系组织起来的军事集团。在众多武士团的首领中,势力最强的是皇室后裔关东[2]源氏和关西平氏。1185年源氏击败平氏,掌握了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在镰仓(今神奈川县)建立幕府,幕府首脑称征夷大将军,是国家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名义上仍尊天皇统治,但此时的天皇已形同虚设。幕府开始了日本的军事封建贵族专政,对日本历史的演进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1192年镰仓幕府的建立至1867年江户幕府还政于天皇,一共经历了三个幕府,即镰仓幕府(1192~1333)、室町幕府(1336~1573)和江户(德川)幕府(1603~1867)。前后历时近700年,史称“幕府政治”时代。其间,1573~1603年封建领主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称霸,操纵朝政,先后以安土城、桃山城为统治中心,称为安土桃山时代。

1868年的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结束了江户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道路。这是日本历史上又一个转折点。

在吸取外来文化中形成特色的日本文化 与历史时期的划分相统一,日本文化也是以中央政权所在地来划分时期。6世纪初推古朝以来,相继称作飞鸟文化、奈良文化、平安文化、镰仓文化、室町文化、安土桃山文化和江户文化。明治维新后的各个时代则分作近代和现代两大历史阶段。

日本文化渊源于中国。中日两国是近邻,两国的友好交往,早在汉代就已开始,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传入日本。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分裂,社会动乱,为避战乱,不少中国人移居日本。他们不仅带去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而且把中原的文化艺术、学术思想也介绍给日本。

日本大规模输入中国文化始于7世纪初。607年,日本遣使来隋,接着派遣高向玄理等8人留学中国。618年,中国出现的唐王朝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帝国,也是封建经济和文化最为繁荣昌盛的国家。日本统治者在大化改新后,迫切需要维护和巩固自已的统治地位,于是,以遣唐使为渠道,大量输入高度发展的中国文化。从630年到894年的264年间,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9次,正式派遣并抵达唐朝的有13次。使团人数最初一二百人,8世纪后规模庞大、组织完备,每次多达五六百人。与此同时,唐朝使节、僧侣、商人以及具有专门技术的专家和工匠等也去日本传授先进文化和技艺。中日两国文化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吉备真备、空海、最澄以及中国僧人鉴真等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www.daowen.com)

奈良时代,日本文化吸取唐代文化的精萃迅速发展起来。从政治制度、文物典章到民间习俗、生活方式,几乎全盘照搬唐文化。奈良文化具有浓重的唐代文化色彩,日本学者把它称作“唐风文化”。

日本民族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他们一方面吸取、接纳外来文化,一方面注意融合、创新。平安文化在佛学文学美术雕塑领域已明显呈现日本民族风格,学者称之为“国风文化”。

平安时代假名字母的产生是日本民族文化发展最重要的标志。日本古代无文字,长期以来采用汉字作音注,记录本民族语言,应用极不方便。日本人民在直接使用汉字(即真名)过程中,不断改造和简化汉字,使之与日本民族语言相适应,于9世纪中叶正式形成“假名字母”。假名字母就是利用汉字或汉字的一部分作音符,来表示不同的声音。假名有片假名和平假名两种,分别利用中国楷体字和草体字创制。留唐学者吉备真备和留唐学问僧空海对假名字母的创制起过很大的作用。

镰仓文化、室町文化又称作武家文化,这是与武士起家的幕府统治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这一时期,武士的生活、形象、征战生涯成为时代的主题,艺术上以武士为中心主题,在思想意识方面则形成“武士道”。所谓武士道是指武士的封建道德规范,它源于武家集团的家规、家法。幕府成立后,进一步制订“式目”[3],确定幕府与武家的封建主从关系。12世纪末13世纪初,宋代理学传入日本,理学和禅宗两种思想又融汇在一起渗入武家政治,逐步形成以效忠主上、重名轻死、崇尚勇武、强调礼义为主要内容的“武士道精神”。由于受到幕府的培植和鼓励,武士道精神成为日本封建制度的重要思想支柱。明治维新后虽然在法律上废除了武士等级,但武士道精神长期被宣传、美化和利用,最终走上了军国主义的扩张之路,使其反动、野蛮的特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影响深远,后果严重。

img151

图10-1 日本武士的装束

就学术文化而言,镰仓、室町时期是日本文化的独立形成期。安土、桃山文化是其延续和发展,只是更加突出统治者个人权力意志的武家文化。江户时代是日本民族文化全面形成时期,学术思想、文化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学术思想是文化的主干。江户幕府大力推崇儒学,特别是朱子理学,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封建等级的合理性和神圣性,非常适合维护日本的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和武士集团的内部主从关系的需要,被视为正统学派,称之为“官学”。一些学者怀疑、批判朱子学说,另立新说,先后有“阳明学派”、“法学派”和“国学派”等。国学派主张排斥儒佛思想,研究儒学传入以前的日本古代文化,探究民族精神,提倡复古主义,进而宣扬神道思想,树立神国意识和尊王思想,推动了尊王攘夷、倒幕运动的发展,日后成为日本排外主义、复古主义、国粹主义思潮的渊源。

江户时代文学艺术具有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诗歌小说戏剧、美术都有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和艺术家,创造出浮世草子[4]歌舞伎、浮世绘等多种新的文艺形式,一批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和艺术品对当世和后代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6世纪中叶,欧洲近代科学技术文化先后由葡萄牙人、荷兰人传入日本,1853年国门被美国炮舰打开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日本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明治维新后,日本大规模吸收欧洲文化,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成为东方文化圈内一枝艳丽的奇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