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兴起 俄罗斯是斯拉夫人中的一支。早先的斯拉夫人大致分布于维斯瓦河以东、第聂伯河以西、波罗的海以南、喀尔巴阡山以北的广大地区[5]。以后,他们分成三支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发展。向东迁移的一支称作东斯拉夫人,居住在俄罗斯平原上,他们就是今天俄罗斯[6]、乌克兰、白俄罗斯主体民族的祖先。
9世纪时,东斯拉夫人氏族制度日趋解体,形成了若干“部落公国”。882年形成以基辅为中心的公国,历史上称之为基辅罗斯。12世纪基辅罗斯分裂成一些独立公国,互相混战。13世纪蒙古人西侵,罗斯各公国臣服于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
沙皇俄国源于莫斯科公国。12世纪中叶,位于东北罗斯最大的公国——弗拉基米尔大公国在莫斯科建城(1147)。13世纪末,莫斯科成为拥有封土的公国。14世纪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通过金钱收买和其他手段击败对手,获得了金帐汗国的信任,取得了弗拉基米尔大公的称号。大公利用这一“恩宠”殊遇,兼并邻近公国,不断扩张领地,成为俄罗斯最强的公国。
正当莫斯科公国兴起之际,金帐汗国发生严重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争夺王位的内战,导致汗国一分为四。中央大帐的权力日益衰落,对俄罗斯渐趋失控。伊凡三世(1462~1505在位)抓住这个机遇,停止向金帐汗国纳贡。1480年,金帐汗国联合立陶宛进攻莫斯科,失利后被迫撤退,至此俄罗斯摆脱了金帐汗国两个多世纪的统治。伊凡三世之子瓦西里三世秉承父志,对内以高压手段制服图谋独立的大公,对外以武力开疆拓土。瓦西里时代的俄罗斯,已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统一集权的国家。
伊凡三世之孙伊凡四世(1530~1584)即位时年仅3岁,1547年加冕亲政,因不满足莫斯科大公称号,自称沙皇[7]。执政期间实行内政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开始对外扩张,从此有了沙皇俄国(简称沙俄)之称。
17世纪初,波兰和瑞典军队先后侵入俄国。统治者引狼入室,准许波兰军队进入莫斯科,承认波兰王子为沙皇。俄国人民奋起反抗,解放了莫斯科。1613年1月,贵族们召开缙绅会议,罗曼诺夫家族的米海伊尔被选为沙皇,开始了俄国历史上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1613~1917)。
从中央集权国家形成时期开始,沙俄就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16世纪中叶,沙俄首先攻灭喀山汗国(1552)和阿斯特拉罕汗国(1556),把领土扩大到伏尔加河流域。接着,又在西方挑起战争,与瑞典、丹麦、波兰、立陶宛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战败未能如愿。
沙俄军队向东越过乌拉尔山,逐步向东扩张,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罪行累累。直到1689年被迫与中国清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扩张势头才稍有遏止。19世纪中期,又乘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从中国割去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沙俄对内建立以农奴制为经济基础的君主统治。1649年颁布法典,从法律上确定了农奴制。在农奴制形成的过程中,曾发生过波洛特尼科夫、拉辛、普加乔夫等多次农民起义,均被残酷镇压,起义领袖也惨遭杀害。17、18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而俄罗斯的封建农奴制却方兴未艾,一直延续到1861年才被迫废除。18世纪下半叶和整个19世纪,俄罗斯一直是欧洲封建反动势力的堡垒,充当镇压革命的世界宪兵角色。
俄罗斯古代文化 俄罗斯古代文化渊源于拜占庭,确切地说,斯拉夫民族最先受到拜占庭文化影响的是摩拉维亚人和保加利亚人。
斯拉夫人在罗马帝国后期随日尔曼人侵入南欧和东欧地区。从7世纪起,斯拉夫人开始和拜占庭有较密切的接触,他们一面不断袭击拜占庭,一面进行贸易往来。863年摩拉维亚国王要求拜占庭皇帝派人去该国传布基督教,传教士西里尔接受派遣,携其兄美多德一道前往。为了传教需要,他们创造了一套斯拉夫字母(西里尔字母),并将《圣经》译成斯拉夫语,这套字母就是今俄罗斯、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字母的起源。书写文字的产生,对斯拉夫民族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99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皈依东正教,下令全国居民在第聂伯河受洗,宣布东正教为国教,而此前他们一直崇拜森林、水中的精灵和雷神。基辅罗斯采用西里尔字母翻译的《圣经》进行教育,在各地修建教堂和修道院,并派人去北方传教;按照拜占庭模式建立教会,并接受世俗权力的控制。教会把罗斯诸大公从人间首领变成“上帝的奴仆”和神权统治者,加强了大公们的权力。基督教的传入加速了斯拉夫部落的统一进程,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东正教是俄罗斯统一的一面旗帜。
在俄罗斯基督化进程中,拜占庭的礼仪典章、文学艺术、美术建筑也被大量引进和效仿。11世纪初,基辅建造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不仅和君士坦丁堡的教堂同名,而且在建筑格式和装潢的富丽堂皇上也极为相似。伊凡三世娶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亚为妻,自视为拜占庭帝国的当然继承者,并选用拜占庭的双头鹰作为自已国家的徽号。
教堂建筑是俄罗斯古代文化的精粹。12~14世纪俄罗斯教堂建筑在吸收拜占庭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建筑特点。15~17世纪拜占庭风格的俄罗斯化趋于成熟,建于16世纪中期的华西里·伯拉仁内大教堂,是俄罗斯人民的不朽创造。这座教堂位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墙外,在红场与莫斯科河之间,由9个墩式教堂连成一体。中央教堂高约46米,在帐篷式的顶端又安了一小葱头顶,环绕四周的教堂较低,却有五个大的葱头顶与之相衬托。每个葱头顶表面装饰各不相同,有螺旋形的、菠萝形的、蒜瓣形的,构思巧妙,匠心独运。这些参差不齐的葱头顶,远远望去好似一团熊熊烈火在旋转跳跃,象征光明永照,万民欢腾。建于17世纪80年代的罗斯托夫大教堂,也是典型的俄罗斯—拜占庭风格,教堂总高度为40多米,五个葱头顶十分耀目,葱头顶做得圆润舒展,表面用斜格线装饰,全部镀金,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气势恢宏,端庄凝重。
图8-9 俄罗斯华西里·伯拉仁内大教堂
图8-10 罗斯托夫教堂的葱头形圆顶[俄罗斯]
西里尔字母的教学,可说是俄罗斯文学的发端,作品几乎全是宗教性的。11世纪修士们所编的《起始编年史》是研究俄罗斯历史最早的资料。拜占庭圣像画在10世纪左右传入俄罗斯,成为俄罗斯绘画史上的重要一页。起初画家们忠实模仿拜占庭圣画像的规则和画法。13世纪后,俄罗斯的圣像画在构图、色彩、画法上开始有了自已的特点,画家们以构图大胆、人物修长而对称来表现强烈的庄严气氛,并且在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莫斯科等地形成了地方画派。但是,这种圣像画仍拘泥于拜占庭的规则,人物呆板,枯燥乏味,仅以对称和平衡当作画像追求的目标,明显缺少绘画艺术的基本素养。然而,这稚拙的一切,奠定了日后俄罗斯的绘画基础。(www.daowen.com)
讨论·研究·实践
◎ 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说中世纪基督教对欧洲文化发展具有双重性影响?
2.为什么说拜占庭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中具有交流汇合、承前启后的作用?
(提示:可以从拜占庭帝国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处的特殊地区位置、对文化的继承与保存,以及拜占庭在东西方文化贸易方面的中介作用等方面去思考、分析、论证。)
◎ 列举
高度发展的拜占庭文化,对周围落后地区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幅射力,直接导致斯拉夫民族的开化,促进了斯拉夫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形成东西欧文化的差异。请就宗教、文字、文化艺术等方面列举史实加以说明。
◎ 品评赏析
展示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概说其特点。
◎ 课外议史
1071年塞尔柱突厥人夺去拜占庭的小亚西亚大部分地区,1095年拜占庭皇帝阿列克塞一世向教皇乌尔班二世请求军事援助。乌尔班二世抓住这一时机,号召发动十字军(参加者在胸前和臂上缀有“十”字,故名)东征,提出为拯救“圣地”而战。十字军前后共进行了8次东征,从1096年到1291年,历时近200年。
这是一场打着宗教旗号的、残酷的血腥战争,参加者有罗马教皇、西欧封建主和骑士、意大利商人、受欺骗的无以为生的农民,他们的目的各异,战争的后果也是多重性的。它给东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东方优秀的文化是极大的摧残。但客观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对西欧社会的震撼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可由此展开议论,各抒己见。
【注释】
[1]历史上教皇国疆域屡有变更,1870年属意大利王国,教皇退居罗马城西北梵蒂冈。1929年意大利与教皇签约,承认梵蒂冈的主权属于教皇,名为梵蒂冈城国。
[3]塞尔柱帝国位于西亚,因其领袖塞尔柱而得名。1055年建立帝国,1157年告终。
[4]“和子句”争端:东派教会认为共同决定的法定信条是“圣灵”出自圣父,而西派教会中有些教会将其写作“出自圣父和圣子”,遂产生“和子”一词,引起东派教会的不满,东西两派曾多次为此句发生冲突。
[5]经过历史的变迁,现今斯拉夫人分布状况大体是:东部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西部包括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南部包括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等。
[6]罗斯一词来自芬兰语“北方人”的音译。我国所说俄罗斯,则是从蒙古人的“斡罗斯”译音而来的。
[7]“沙”是罗马皇帝称号“凯撒”的俄语音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