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犹太人:流散与聚合丨世界文化史

犹太人:流散与聚合丨世界文化史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材料4犹太人的流散和聚合文化差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重要的社会性标志。犹太人流散于地中海沿岸,并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民族间的思想交流和文化融合。经过两年的激战,迫使塞琉古王国承认犹太国的独立。罗马军队对犹太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杀戮,被俘者全部处死,起义者遭到捕杀。“巴比伦之囚”以来的两千多年犹太人的历史,是一部向外流散、向内聚合的历史。

犹太人:流散与聚合丨世界文化史

材料4 犹太人的流散和聚合

文化差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重要的社会性标志。

公元前332年,巴勒斯坦为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所征服。亚历山大死后,该地几经争夺,多次易主,最后置于埃及托勒密王朝统治之下。犹太人流散于地中海沿岸,并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民族间的思想交流和文化融合。《旧约》被译成《七十子希腊译本》,以后又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

前198年,塞琉古王国统治巴勒斯坦,强行推行希腊化政策,镇压犹太教活动,激起犹太教祭司和群众反抗,终于爆发起义。经过两年的激战,迫使塞琉古王国承认犹太国的独立。这个弱小国家在大国的隙缝中惨淡经营维持了近百年的独立。

img61

图4-4 哭墙

前1世纪,罗马势力扩张到地中海沿岸后,犹太人的民族灾难达到了极顶,犹太人反抗外族统治的斗争也达到了高潮。公元66年、132年,犹太人前后两次大规模起义反抗罗马人的统治,史称“犹太战争”。66年发生的起义长达7年,失败后耶路撒冷城市被毁,圣殿珍宝被洗劫一空,众多居民被卖为奴。132年发生的起义于135年失败,耶路撒冷城再度被毁,圣殿成为废墟,只剩下一堵不足50米的残墙,日后犹太人将其视为信仰和团结的象征,称为“哭墙”[8]。罗马军队对犹太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杀戮,被俘者全部处死,起义者遭到捕杀。幸存者被迫出境,沿着地中海向西迁移,流散各地。至此,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的历史结束了。638年阿拉伯人征服巴勒斯坦,使之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

巴比伦之囚”以来的两千多年犹太人的历史,是一部向外流散、向内聚合的历史。散居各地的犹太人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实行族内婚,各国统治者一直把他们视为异己的力量,欧洲各国尤甚。犹太人也警觉到自身有异于其他民族,因而强化闭锁机制,增强内部的聚合,防止被异族同化。他们在“非本土”上,以家庭为基础、犹太会堂为核心、犹太教为纽带,保持了犹太文化传统为主体的民族认同感,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同时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犹太民族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迁,也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丰富自己。自近代以来,犹太人在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涌现出一批批杰出人物,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是犹太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三个最杰出的人物,这再次表示他们确实是一个非凡的民族。

公元12世纪后,散居各地的犹太人处境日益恶化。欧洲各国统治者为了解决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周期性地掀起反犹浪潮。犹太人被强迫纳税,经济活动受到严格限制,被强制佩带特别标志(通常是黄色六角星)、居住在特别地区(犹太人居留地),还常常被毫无根据地指责为谋杀、放毒、诽谤、亵渎神明的罪犯。社会、经济、宗教的仇恨矛头都指向了他们,1290年在英国、1394年在法国、1492年在西班牙、1497年在葡萄牙,先后掀起了一个个排犹浪潮,德国许多城市的犹太人也被驱逐。犹太人从西欧逃到东欧,大规模的反犹浪潮又在东欧掀起。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杀,屠杀犹太人的恐怖活动立即席卷全俄。希特勒把“反犹”定为国策,丧心病狂地屠杀犹太人,时间之长,方法之多,人数之众,手段之残忍,更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其黑暗的一页,也是犹太人有史以来遭受迫害最惨重的时期。

问题:

1.犹太人是如何被迫流散到世界各地的?

img62

犹太民族生存权利备受践踏,共同的遭遇和命运迫使生活在世界许多地区特别是欧洲的犹太人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他们保持强烈的民族意识,渴望寻求一条摆脱苦难的途径。公元135年之后的1000多年,是犹太民族世界性大流散时期,那时,他们幻想神的力量带领他们重返巴勒斯坦,实现犹太复国。但到19世纪中期之后,他们则试图通过政治的手段实现犹太复国主义。

19世纪后期,在欧美犹太资产阶级支持下,一批犹太上层分子发起“犹太复国运动”。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创始人、匈牙利犹太作家赫茨尔1896年在《犹太国》一书中,号召犹太人致力建立一个犹太国家。1897年,他在瑞士巴塞尔主持召开首次“复国运动大会”,并成立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1917年英国政府发表贝尔福宣言,赞成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之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杀害了约600万犹太人,加剧了犹太人的复国情绪,也赢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1947年联合国在美、苏等国支持下,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成立,但是,阿拉伯国至今未成立。

以色列建国后,一直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处于敌对状态,多次发生战争,使中东地区局势始终处于紧张对峙、动荡不安之中。

以色列这个弱小民族经历了3000年民族苦难、亡国之痛,仍顽强地生存发展着,并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这使人们不能不抱着深深的同情和敬意。但是,以色列建国后,有些人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出发,实行对外扩张,对内高压统治阿拉伯居民,这使人们又不得不对其加以强烈谴责和反对,连以色列国内外一部分犹太人也为以色列的这种行径感到羞耻。

讨论·研究·实践

◎ 思考与讨论

犹太民族经历了3000年磨难,屡遭浩劫,仍然保持了民族特征与活力,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一事实给予我们哪些历史反思和现实启迪?

◎ 列举(www.daowen.com)

圣经》在西方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视为西方文学的灵感源泉,请列举3-5位深受《圣经》影响的作家或作者及其作品,并作简要说明。

◎ 探究活动

探讨巴(巴勒斯坦)以(以色列)冲突的历史根源,对今日巴以和平进程加以评说。

A.背景资料

1.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阿拉伯国家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犹太国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由联合国托管。当时巴勒斯坦有阿拉伯人130万人,犹太人60万人,决议显然是不公正的,它加剧了阿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后,在超级大国支持下,多次发动战争,占领了整个巴勒斯坦和大片阿拉伯领土。96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了家园,被迫在中东诸国的难民营里生活,中东地区国际关系陷入旷日持久的动乱之中。

3.在大国斡旋下,1991年10月在马德里召开了中东国际和会,确定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启动了巴以双边谈判。以后双方和谈不断,冲突不断,通向中东的和平道路险象环生。

4.巴以最终地位的谈判所涉及的将是最为复杂棘手的问题:(1)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2)巴勒斯坦难民返回问题;(3)巴以边界划分、水资源分配和犹太人定居点问题。此外,巴以双方内部和国际上的极端势力并未偃旗息鼓,丝毫不愿妥协。巴勒斯坦人最终要圆建国梦,还需要走一段艰苦的路程

B.活动建议

评说巴以和平进程这类重大的现实题材,既可专题研讨,也可泛泛而谈,视条件而定。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有研究兴趣的同学,搜集有关图片、资料和报刊时评或上网查找相关的信息,写出评析意见,召开主题班会(或兴趣小组)向同学展示和介绍,以期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思考问题、提高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img63

【注释】

[1]希伯来人以色列人、犹太人三个名称都是指以色列民族。“希伯来”一词源自古代闪含语“Hebrew”。“以色列”一词来自《旧约》,相传雅各力大过人,有一次梦中同天神“以色”决力获胜,故神赐名为“以色列”。“犹太”一词来自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征服犹太王国后,称该地为“犹地阿”,称当地人为“犹地恩”,由此演化而来。

[2]相传穆罕默德在耶路撒冷踏着岩石登上七重天,聆听天启。日后穆斯林在此建造了圣岩堂,又称圆顶清真寺,供奉“登霄石”。

[3]耶和华最初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众多的神祇中的一个,以后成为希伯来部落的守护神,到摩西时则独尊耶和华一神。耶和华在古希伯来圣经中写作“JHWH”,读法无人知晓,它的含义也是个谜。近代语言学者推测“JHWH”之读音为雅赫维(Jahweh),意为“永存者”。

[4]《摩西十诫》∶一、除了耶和华之外不可有别的神。二、不许雕制和崇拜偶像。三、不许妄称耶和华的尊名。四、当守安息日为圣日。五、孝敬父母。六、不可杀人。七、不可奸淫。八、不可偷盗。九、不可伪证陷害良民。十、不可贪婪他人的一切。

[5]有的学者总结说:“离开犹太的是一个民族,而回到犹太的是一个教族。”

[6]弥赛亚:原意为“受膏者”。古代犹太人封立君王和祭司时,受封者额上被敷膏油而称“受膏者”,意指上帝所派遣者。犹太亡国后,弥赛亚遂成为犹太人所盼望之“复国救主”的专称。基督教声称耶稣即弥赛亚(希腊文作基督),但不是“复国救主”而是“救世主”。

[7]1947年在死海附近库兰姆地区洞穴中发现大量古卷,被称作《死海古卷》。考古学家鉴定古卷形成于前2世纪中叶至后1世纪中叶,其中有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圣经》手抄本。这批珍贵文献对校对《旧约》经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研究犹太教与早期基督教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8]哭墙是当年圣殿仅存的一堵残墙,长48.77米。每当安息日大批犹太人来此哀悼、祈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