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敦煌讲唱文学:本土文学题材探索

敦煌讲唱文学:本土文学题材探索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文学中史传文学、民间文学、志怪小说也是敦煌讲唱文学产生的重要文学源头。唐五代民间艺人受宗教宣传家的启发,选择史传文学、民间文学、志怪小说中有价值的故事加以改编从而形成敦煌讲唱文学中重要的一部分——非佛经类故事。这一作品是据中国民间文学中最著名的传说之一改编的。淫于酒妇人,群臣谏者辄散射之。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至唐代,敦煌民间艺人对这一古老故事进行新的加工处理,使之更加艺术化。

敦煌讲唱文学:本土文学题材探索

中国文学中史传文学、民间文学、志怪小说也是敦煌讲唱文学产生的重要文学源头。唐五代民间艺人受宗教宣传家的启发,选择史传文学、民间文学、志怪小说中有价值的故事加以改编从而形成敦煌讲唱文学中重要的一部分——非佛经类故事。这些经艺人加工改编的作品往往比原有故事更生动、更充实、更加通俗化,因而也受到广大下层民众的热烈欢迎。

一、民间传说、志怪类

S.2204《董永词文》原卷篇题及作者名已佚,这一作品是在民间故事、志人志怪等文学基础上产生的。董永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孝子传》:

董永者,少偏孤,与父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道逢一女,呼与语曰:“愿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女为谁?”答曰:“永妻,欲助偿债。”公曰:“汝织三百匹,遣汝。”一旬乃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偿人债耳。”语毕,忽然不见。(又见《法苑珠林》卷六二引)

现存于山东省济宁嘉祥县紫云山的武梁祠,有碑文记载其建筑时代是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前后。其中也有画像及文字说明,说明文字也讲董永是千乘(现山东省高青县)人。武梁祠画像共一组六幅孝义故事图。其中之一就是董永行孝故事。图画中三人一仙女。老人坐在鹿车上,车上放一陶瓮,左手执杖,右手前指,上题“永父”二字;左为董永站在父前,左手执器盖,回头看父,身旁题有:“董永,千乘人也。”董永头上飞有一仙女,着花边衣裳,长双翅,俯身向下,重袖飞舞,来助董永。画面右侧有一株树,下有小孩应为董永与仙女所生儿子——董仲。

流传广泛的董永故事也为文人所歌咏,三国魏国曹植《灵芝篇》有: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用何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晋时干宝撰《搜神记》卷一《董永》条,记载: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女曰:“愿为子妻。”遂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去。(又见《太平广记》卷五九引)

至唐五代民间艺人将这一故事改编为讲唱文艺,从现存文本看,S.2204《董永词文》全篇以七言为主,共134句,通押一韵,故事完整,叙事艺术较前代有大幅度提高。其中对话写来真切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董永在路途遇见一陌生女子,那女子问道:“此个郎君住何方?何姓何名依实说,从头表白说一场!”“娘子既蒙再三问,一一具说莫夸张:家缘本住朗山下,知姓称名董永郎。忽然慈母身得患,不经数日早身亡。慈耶得患身先故,后乃便至阿娘亡,殡葬之日无钱物,所卖当身殡耶娘。”“世上庄田何不卖?擎身却入贱人行,所有庄田不将贷,弃背今辰事阿郎。”“娘子问只有是好事,董永为报阿耶娘。”“郎君如今行孝仪,见君行孝感天堂。数内一人归下界,暂到浊恶至他乡。帝释宫中亲处分,便遣奴等共填偿,不弃人微同千载,便与相逐事阿郎。”董永向前便跪拜:“少失父母大凄惶!”仙女与董永离别时情景描写得也很感人:二人辞了(富人家)便进路,更行十里到永庄。却到来时相逢处,“辞君却至本天堂!”娘子便即乘云去,临别吩咐小儿郎。但言“好看小孩子”,共永相别泪千行。

S.3227、S.3904、S.4901、P.2653、P.3873《韩朋赋》是敦煌民间文艺家集体创作,故不著名氏,卷后有“癸巳年三月八日张忧道书了”尾题,注明了搜集整理人的姓名。这一作品是据中国民间文学中最著名的传说之一改编的。P.2653写本内“臣”作“”,而“”字是武后所造新字,有人推定为武周时代写本。韩朋故事中的宋康王贪恋女色是出了名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

(宋康王)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盛血以革囊,悬而射之,命曰‘射天’。淫于酒妇人,群臣谏者辄散射之。于是诸侯皆曰‘桀宋’。宋其复为纣所为,不可不诛。告齐伐宋。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愍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

宋康王是战国宋末代国君,公元前286年为齐所灭。魏曹丕《列异传》原故事很短,只有32字:“宋康王埋韩凭夫妻,宿夕文梓生。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交颈,音声感人。”(见《艺文类聚》卷九十二引)至晋逐渐演化为《搜神记》卷一一中的韩凭故事: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沦为城旦。妻密遣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以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借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把,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王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南北朝时期韩朋故事流传广泛。至唐代,敦煌民间艺人对这一古老故事进行新的加工处理,使之更加艺术化。从整体看,作品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其结尾部分尤为精彩:

宋王即遣人撅之,不见贞夫,唯得两石,一青一白。宋王睹之,青石埋于道东,白石埋于道西。道东生于桂树,道西生于梧桐。枝枝相当,叶叶相拢。根下相连,下有流泉,绝道不通。宋王出游见之,问曰:“此是何树?”梁伯对曰:“此是韩朋之树。”“谁能解之?”梁伯对曰:“臣能解之。枝枝相当是其意,叶叶相拢是其思,根下相连是其气,下有流泉是其泪。”宋王即遣人伐之,三日三夜,血流汪汪。二札落水,变成双鸳鸯,举翅高飞,还我本乡。唯有一毛羽,甚好端正。宋王得之,即摩拂其身,大放光彩。唯有项上未好,即将摩拂项上,其头即落。生夺庶人之妻,枉杀贤良,未至三年,宋国灭亡。梁伯父子,配在边疆。行善获福,行恶得殃。

S.0133《秋胡》是一篇表彰烈女洁妇的作品,此故事原出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五《秋胡洁妇》:

洁妇者,鲁秋胡子妻也。既纳之五日,去而宦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家,见路旁妇人采桑,秋胡子悦之,下车谓曰:“若曝采桑,吾行道远,愿托桑荫下餐。”下赍休焉。妇人采桑不辍,秋胡子谓曰:“力田不如逢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吾有金,愿以与夫人。”妇人曰:“嘻!夫采桑力作,纺绩织纴,以供衣食,奉二亲,养夫子。吾不愿金,所愿卿无有外意,妾亦无淫佚之志,收子之赍与笥金。”秋胡子遂去,至家,奉金遗母,使人唤妇。至,乃向采桑者也。秋胡子惭。妇曰:“子束发辞亲,往仕五年乃还,当所悦驰骤,扬尘疾至。今也乃悦路傍妇人,下子之粮,以金予之,是忘母也。忘母不孝,好色淫佚,是污行也,污行不义。夫事亲不孝,则事君不忠。处家不义,则治官不理。孝义并忘,必不遂矣。妾不忍见子改娶矣,妾亦不嫁。”遂去而东走,投河而死。

《艺文类聚》“人部”二、《太平御览》“人事部”八十二均曾引及,只是文字稍异。武梁祠石室后壁第一层画像也刻有秋胡故事。画中鲁秋胡头戴前高后低的冠,上身略前倾,右手抬起,面向右方,似欲讲话,上题“鲁秋胡”三字。右一妇人,着长裙,正摘桑叶欲放于地上篮中,似所见人问话而扭头回顾,上题“秋胡妻”三字。敦煌民间艺人以此为题材,将这一故事敷衍成一篇洋洋洒洒的长篇,虽前后有缺,但还存三千多字。其内容情节大为拓展,在保留了游宦、归家、桑遇、赠金、拒诱、见母、重逢的情节基础上,在游宦之前,敦煌艺人又增加了求母、问妻、遇仙、投魏、劝改嫁、求归的新情节。描写秋胡妻的部分尤为感人:

其秋胡妻,自从夫游学以后,经游历六年,书信不通,音符隔绝。其妻不知夫在已不?尔来孝养勤心,出亦当奴,入亦当婢,冬中忍寒,夏中忍热,桑蚕织络,以事阿婆,昼夜勤心,无时暂舍。其秋胡母,愧见新妇独守空房,心无异想,遂唤新妇曰:我儿当去,元期三年,何因六载不返?不知命化零落?仰愧新妇无夫,共贫寒阿婆,不胜珍重!不可教新妇孤眠独宿,长守空房。任从改嫁他人,阿婆终不敢留住,未审新妇意内如何?其新妇闻婆此语,不觉痛切于心,便即泣泪,向前启言阿婆:新妇父匹配,本拟恭勤阿婆;婆儿学不来,新妇只合尽行供养,何为重嫁之事,令新妇痛割于心?婆教新妇,不敢违言;于后忽尔儿来,遣妾将何申吐?婆忽闻此语,不觉放声大哭,泣泪成行,彼此收心。

P.5039、P.5019、S.8466、S.8467《孟姜女变文》是民间艺人在春秋以来有关孟姜、杞梁记载的基础上,糅合唐代民间流传的孟姜女故事而创作的作品,其悲剧色彩十分浓重。孟姜女本为杞梁之妻,其事最早见于春秋典籍。《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齐侯(齐庄公)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于莒郊。明日,先遇莒子于蒲侯氏。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杞梁妻是一个知守礼制的人,她严词拒绝齐侯派使者在城郊举行的草率凭吊仪式,使得齐侯不得不亲往杞梁家中吊唁。重视礼制的儒家对杞梁妻的行为赞赏不已。《小戴礼记·檀弓》中曾子评论说:

(鲁)哀公使人吊蒉尚,遇诸道,辟于路,画宫而受吊焉。曾子曰:“蒉尚不如杞梁之妻之知礼也。齐庄公袭莒于夺,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对曰:‘君之臣不免于罪,则将肆诸市朝而妻妾执。君之臣免于罪,则有先人之敝庐在,君无所辱命。’”

杞梁妻不仅懂礼,她对丈夫的感情之深也令人感动。人们为表彰她的行为夸张地说她哭夫使城墙应声崩塌。汉刘向的《说苑》卷十一《善说篇》引孟尝君的话说:刘向在《列女传》中还为杞梁妻作传:

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陀,君子诚能刑于内,则物应于外矣。夫土壤且可为忠,况有食谷之君乎?

庄公袭莒,殖战而死。庄公归,遇其妻,使使者吊之于路。杞梁妻曰:“令殖有罪,君何辱命焉!若令殖免于罪,则贱妾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于是庄公乃还车诣其室,成礼然后去。

杞梁之妻无子,内外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一本作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一本作七日)而城为之崩。既葬,曰:“吾何归矣!夫妇人必有所倚者也:父在则倚父,夫在则倚夫,子在则倚子。今吾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内无所依以见吾诚;外无所依以立吾节,吾岂能更二哉!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

《列女传》在《左传》“民妻巧辞使君王祭夫”的基础上加入“就尸哀哭城崩倒”、“无可依投水殉节”的情节。至隋唐代杞梁妻故事由“本事”演化为“传说”,故事中几个重要因素发生变化:时间由春秋变为秦;君王由齐侯变为秦始皇;杞梁妻哭崩城墙变为哭倒长城。流落在日本唐人写本《雕玉集》收集了这一故事,并引用了前人写的《同贤记》的一则“异说”。[5]《同贤记》记载的故事与前代有显著变化,这变化不仅表现在时间、地域、君王的不同,还表现在人物杞梁妻有明确的名字:孟仲姿,情节增加新的因素:“处女裸浴而成亲”、“筑城以人来填埋”、“滴血入骨认夫骸”。

敦煌变文中的故事又有新发展,人物名正式为孟姜女,情节与《同贤记》记载的故事情节也有所不同,主要情节单元有:(1)公子杞梁妻孟姜。(2)官差辞妻去筑城。(3)吃苦不禁把命丧,恶吏槌杵筑城中。(4)出门寻夫送寒衣。(5)夫灵诉说槌杵祸,为寻夫骨向城哭,哭夫崩城乱骨现。(6)滴血入骨认夫骸。(7)髑髅对话托报信,祭文招魂负骨归,其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情节单元为“髑髅对话托报信”。[6]

S.4654《舜子变》舜的事迹本为传说,因儒家宣传孝道,舜的故事便成为极好宣传材料,舜因此也成了儒家理想中的典型历史人物。《尚书·尧典》、《孟子》、《荀子》、《史记》、《列女传》等对此均有记述。《孝子传》“二十四孝”故事中舜被推为大孝之首。

《孟子·万章章句上》: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告知焉则不得妻也。”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掩之。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弤。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耳。’忸怩。舜曰:‘唯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史记·五帝本纪赞》: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鹯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S.395、S.1392、S.2941、S.5529、S.5530、S.5674、S.3255、S.3754、P.3826、P.3832、P.3882、P.3883另有李木斋藏一卷《孔子项托相问书》,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所改编。项托,原作项橐,他七岁为孔子师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极广。这一传说史书传略也有简略记述,最早的记载见于《战国策》卷七《秦策》五: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里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张唐辞……甘罗曰:“臣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托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也有“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之句。《淮南子》有两处涉及项橐。一为卷十七《说林训》:

吕望使老者奋,项橐使婴儿矜。(高诱注:项橐年七岁,穷难孔子而为之作师,故使小儿之畴自矜大也。)

另一处为卷十九《修务训》:

夫项托七岁为孔子师,孔子有以听其言也。以年之少为闾丈人说,救敲不给,何道之明也。(高诱注:闾:里也。敲,横也。丈人,长老之称。年少为之说事,老人敲其头,自救不暇,何能明道也。)

汉刘向的《新序·杂事》第五对项橐事也有记载:

齐有闾邱邛年十八,道遮宣王曰:“家贫亲老,愿得小仕。”宣王曰:“子年尚稚,未可也。”闾邱邛对曰:“不然。昔有颛顼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项橐七岁为圣人师。由此观之,邛不肖耳,年不稚矣。”……故孔子曰:“后生可畏,安知来者不如今”,此之谓也。

以上文献虽然言及项橐事,但关于如何辩难,语焉不详。近代在新疆发现的汉晋木简记载了民间传说中另一智慧人物田章的故事,其中,一简:

田章对曰:“臣闻之,天之高万万九千里,地之广亦与之等。山丘溪谷,南起江海。”

这与《孔子项托相问书》的某一片段相似:

夫子问小儿:“汝知天高几许?地厚几丈?……风从何来?雨从何起?…”小儿答曰:“天地相去万万九千九百九十九里,其地厚薄,以天等同。风出苍梧,雨出高处……”

1969年,新疆吐鲁番发现两座唐代古墓,一座唐墓内出土了两件“唐写本孔子与子羽对语杂抄”(拟名)的片段,其内容与《孔子项托相问书》的某一片段大致相同。“唐写本孔子与子羽对语杂抄”有:□□对曰:“枯树无枝,特牛无雌,云山无石,井□□□,□牛无犊,木马无驹,仙人无妇,玉女无夫。□□无里,小儿无字,有何怪乎?”

《孔子项托相问书》有:……小儿答曰:“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舆车无轮,泥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无字。”(www.daowen.com)

隋侯白撰《启颜录》中也有类似问答。

敦煌民间艺人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又融合民间故事中田章的故事和隋侯白撰《启颜录》中山东人考女婿的故事,编创了这一作品,使情节更加丰富完整。

P.2564、P.3460、P.3716、P.3821、P.2647、S.5752、S.6332及L1483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藏《晏子赋一首》是敦煌民间艺人根据前人的记载对晏子故事进行了再加工再创造。《晏子赋》通篇采用问答形式,其情节通过对话展开。主要情节单元有:(1)开小门。(2)使狗国。(3)齐无人。(4)黑色辩。(5)论出身。(6)论天地。晏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史记》为他和管仲立了合传。《晏子春秋》记载了他的遗闻轶事。清光绪年间《二十二子》本载周晏婴撰《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云: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以上《晏子春秋》中的开小门、使狗国、齐无人的基本情节,都在《晏子赋》中有了创新的发挥;所不同者,《晏子春秋》记的是晏子使楚,而《晏子赋》中却是使于梁国。另外,《晏子赋》中梁王欲辱晏子的基本艺术构思,也是根据《晏子春秋》的。《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又云:

晏子将至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创作《晏子赋》的敦煌民间文艺家,从以上楚王欲辱晏子的基本艺术情节中得到启发,衍化出来另一种新的梁王欲辱晏子的情节。

S.2630《唐太宗入冥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属民间话本作品。无标题,无作者名,以黄纸书写,首尾残缺,仅存中间部分,现有标题是鲁迅、王国维所拟。故事由18个情节单元构成:(1)入冥。唐太宗被“阎使人”带到阴间。(2)拜鬼。唐太宗至阎罗殿见阎罗王。(3)见判官。使人引唐太宗见判官崔子玉。(4)忧思。崔子玉还在阳世为官,他担心唐太宗还阳报复。(5)见帝。崔子玉见唐太宗。(6)授信。唐太宗递给崔子玉一封说情信。(7)杀兄事。唐太宗见建成元吉。(8)六曹官。唐太宗见六曹官。(9)功德。崔子玉问唐太宗做何善事。(10)命禄。崔子玉为唐太宗勾改命禄。(11)五年。崔子玉奏唐太宗,他为太宗加五年命禄。(12)加五年。崔子玉又为太宗加五年。(13)求归。太宗求崔子玉放他归阳。(14)文状。崔子玉求文状。(15)问头。崔子玉刁难太宗。(16)赐官。太宗赐官。(17)天符。赐官毕,天符已到。(18)写经。崔子玉劝太宗回长安要写经。唐太宗入冥故事最早见于张絟《朝野佥载》卷六见《太平广记》卷一四六《授判冥人官》:

太宗极康豫,太史李淳风见上,流泪无言。上问之,对曰:“陛下夕当晏驾。”太宗曰:“人生有命,亦何忧也。”留淳风宿。太宗至夜半,奄然入定,见一人云:“陛下暂合来,还即去也。”帝问:“君是何人?”对曰:“臣是生人判冥事。”太宗入见,冥官问六月四日事,即令还。向见者又迎送引导出。淳风即观玄象,不许哭泣,须臾乃寤。至曙,求昨所见者,令所司与一官,遂注蜀道一丞。上怪问之,选司奏,奉进止与此官。上亦不记,旁人悉闻,方知官皆由天也。

显然,这一故事是敦煌民间艺人在野史杂传基础上改编创作的。

S.6836《叶净能话》是一篇敦煌民间话本。通观全篇,都用散文叙述。只发现有一个抄卷。这篇民间话本,其所以称为《叶净能话》,是因为全篇以叶净能这位道士为中心人物,描写他的一生,从叶净能的幼年在会稽山上学道开始,写其学道成功,西赴京城长安,历数他怎样驱妖降魔,并且显示种种神异,一直到最后去大罗天而结束。这一作品由12个故事构成:(1)幼年修道。(2)善施法术。(3)仗义救人。(4)解救少女。(5)施分身术。(6)酒翁道士。(7)变出龙肉。(8)施法求雨。(9)剑南观灯。(10)皇后求子。(11)唐明皇游月宫。(12)勾引美女。《叶净能话》中的十二个故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由于它们曾广泛流行在民间,所以类似的故事,散见于唐人的各种笔记小说中。对比宋初完成的《太平广记》而言,其中收录的唐人笔记小说,就有许多与《叶净能话》故事类似。如岳神故事与见于《太平广记》的《叶法善》、《赵州参军妻》、《河东县尉妻》、《仇嘉福》、《李主簿妻》等篇中故事类似;此外,这十二个故事还见于《朝野佥载》、《明皇杂录》、《宣室志》、《龙城录》、《唐语林》、《酉阳杂俎》、《开天传信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集异记》、《仙传拾遗》、《广异记》、《逸史》、《河东记》、《萧湘录》、《三水小牍》、《幽怪录》、《广德神异录》等唐代典籍中。

S.2073《庐山远公话》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原有标题,历来被认为是现存一篇名副其实的唐代话本,尾题:“开宝五年张长继书记”,由此可知,该作品为公元972年北宋初年抄本。这篇民间话本讲的是远公和尚神异的传奇故事。情节曲折,其要素有:(1)慧远得师傅指点去庐山修道。(2)慧远结草庵念《涅槃经》感动树神、山神,为他造寺。(3)慧远为四方听众说《大涅槃经》,老龙听经。(4)白庄劫持远公。(5)云庆主持寺院,讲《涅槃经》,后把《涅槃经疏抄》交道安和尚。道安接云庆讲此经。(6)白庄把远公卖给崔相公为奴,改名善庆。(7)崔相公到福光寺听道安讲经。(8)崔相公带善庆听道安讲经。(9)晋文帝迎远公入大内。(10)数年后,远公归庐山。(11)远公皈依上界(上升兜率天)。述东晋高僧慧远(334—416)生平事迹,文约一万八千字。事出慧皎《高僧传》卷六《释慧远传》。慧远原是东晋生于道安后的著名高僧。他的事迹,见于许多古典文献,计有:

1.张野《远法师铭》(《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

2.谢灵运《庐山慧远法师诔并序》(《广弘明集》卷二六)。

3.《庐山远法师碑》(《佛祖统记》卷二六)。

4.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一五《慧远传》。

以上史实,前三者简略而第四者详细,至慧皎《高僧传》则更采鬼神传说融入《慧远传》。王庆菽指出慧皎《高僧传》卷五卷六和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八卷二十二,有两个慧远、两个道安,敦煌民间艺人合二慧远、二道安后,又加入敦煌传说而写出《庐山远公话》。

二、史传文学类

敦煌讲唱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历史类故事,对唐五代人而言隋朝以前是古代,隋朝是近代,唐朝是现代,以下分述之。

1.古代类

敦煌讲唱文学作品中,取材于汉代历史故事的很多,这些作品的源头是记载汉代历史的史传文学。《大汉三年季布骂阵词文》、《大汉三年楚将季布骂阵汉王羞耻群臣拔马将军词文》,以下简称《季布骂阵词文》有十个抄卷:P.2648、P.2747、P.3197、P.3386、P.3697、S.1156、S.2056、S.5439、S.5440、S.5441。季布骂阵故事在《史记》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汉书》卷三十七《季布传》中有记载。

《史记》: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敦煌民间艺人根据史书记载季布故事而编创的《季布词文》篇幅增长,容量增大,该作将原来400多字的历史记载敷衍为640句,4474字的长篇,其规模是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三倍,而且,文学性更强。王重民分析说:盖词人演绎史事,藻绘剧情,第一不脱时代色彩,第二加入个人想象,而后方合于社会心理,将死历史作成活戏剧。如篇中所写季布夜深潜至周氏堂阶下,周氏夫妻疑是鬼神一节;季布不知新使到,疑周氏惧罪轻弃一节;朱解深悔误买季布,拟系进于朝一节;高祖既释季布罪,召其来朝,忽忆前衍,突令武士擒捉,欲置之鼎镬一节,施之史传斯为瑕累,唱自词人,的确是精彩处!明于此,方足言史传与俗文之关系也。[7]

S.0328、P.2794、P.3213《伍子胥变文》,它源于《左传》、《吕氏春秋》、《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均有记载。S.0328写本最完整。P.2794是S.0328写本中间一段。P.3213是S.0328所无,可以补填S.0328之前。作品规模较大,除去残缺部分,尚有15000多字,故事情节基本完整。

《史记》: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顷之,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愿王少自备也。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知无忌谗太子于平王,因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无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见禽。”于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行未至,奋扬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诛。”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纮,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闻太子建之在宋,往从之。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得更详细。

变文作者以史书和传说为基础,充分发挥艺术想象,使伍子胥复仇的故事更加生动曲折和富有趣味性。如伍子胥与妻子相见的情节完全是艺人的艺术加工,它使作品产生了浓厚的人情味,也使作品更加感人:

子胥叩门从乞食,其妻敛容而出应。剧见知是自家夫,即欲敬言相认识。妇人卓立审思量,不敢向前相附近。以礼设拜乃逢迎,怨结啼声而借问:妾家住在荒郊侧,四遍无邻独栖宿。君子从何至此间?面带愁容有饥色。落草獐狂似怯人,屈节攒刑而乞食。妾虽禁闭在深闺,与君影响微相识。子胥报言娘子曰:仆是楚人充远使,涉历山川归故里。在道失路乃迷昏,不觉行由来至此。乡关迢远海西头,遥遥阻隔三江水。适来专辄横相忤,自侧于身实造次。贵人多望错相认,不省从来识娘子。今欲进发往江东,幸愿存情相指示。

S.5437《汉将王陵变文》、P.3627《汉八年楚灭汉兴王陵变一铺》(尾题)演绎王陵故事,王陵事《史记》有记载:

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帝之仇,而陵本无意从高帝,以故晚封,为安国侯。安国侯既为右丞相,二岁,孝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王陵,王陵曰:“不可。”问陈平,陈平曰:“可。”吕太后怒,乃详迁陵为帝太傅,实不用陵。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陵之免丞相,吕太后乃徙平为右丞相,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左丞相不治,常给事于中。

《汉书》卷四○《王陵传》、《续列女传》也类似记载。

P.3595《苏武李陵执别词》、《李陵变文》李陵故事是根据史传文学改编的作品。《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第二十四》关于李陵有如下记述:

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不见虏,还。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数年,汉遣贰师将军伐大宛,使陵将五校兵随后。行至塞,会贰师还上赐陵书,陵留吏士,与轻骑五百出敦至盐水,迎贰师还,复留屯张掖。……(李陵引军)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泽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

关于引军作战的情节描写,在《李陵变文》中也有,但变文表现得更加生动真实,使人如临其境:

故还大走,汉亦争奔,斩决凶(匈)奴三千余骑。旋割其耳,马上驰行,叙录之时,拟冯(凭)为验。夜望西北,晓望东南,取路而行,故望得脱。忽至平川之所,川静草深,李陵报左右曰:“缘没不攒身入草,避难南归?”将士闻言,一时入草。其时李陵忽遇北风大吼,吹草南倒。单于道:“汉贼不打自死。”左右闻言:“大王,汉贼不打,如何自死?”单于人从后放火,其烟蓬勃,炽焰蒸天。“大将军!后底火来,如何勉(免)死?”李陵问:“火去此间近远?”左右报言:“火去此间一里。”“军中有火石否?急手出火,烧前头草,后底火来,他自定。”前底火着,后底火灭。

P.2553《王昭君变文》。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汉元帝时期,受到汉朝帮助而登上王位的匈奴呼韩邪单于三次入朝提出“愿婿汉氏以亲”,汉元帝遂将王嫱赐予他。这一事件在《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及晋人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均有记载。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极广,影响极大。《王昭君变文》就是在前人的基础加工创作的。

2.近代史

S.2144《韩擒虎话本》原件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首尾完整。原无标题。因开头有“说其中一僧名号法华和尚”之句,明显是“说话”口吻,末尾又有“画本既终,并无抄略”一语,可以断定“画”字应是别字,本字应是“话”字。这一话本故事分为四部分:(1)杨坚称帝;(2)韩擒虎灭陈;(3)威服大夏单于;(4)死后做阴司之主。这些内容取材于及隋朝取代周朝的史实中所载隋文帝杨坚发动政变,篡周继位和《隋书》卷五十二《韩擒虎传》大将韩擒虎渡江灭陈的史料而加以演绎。

《资治通鉴》卷一七五载杨坚称帝:北周大定元年(581)二月

周主下诏,逊居别宫……禅位于隋。隋主冠员游冠,受册玺,政服纱帽黄袍,入御临光殿,服衮冕,如元会之议,大赦,改元开皇。

韩擒虎本事在《隋书》中有记载:因唐人避讳,将虎省略,故写“韩擒”。“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父雄,以武烈知名,仕周,官至大将军,洛、虞等八州刺史。擒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传中对他平陈、御突厥、当阎罗王等重要情节均有记述,而话本对这些情节则作了大幅度的改编。威服大夏事传中原系威服突厥人,而大夏使者比箭术是贺若弼故事,一箭双雕是长孙晟故事。民间艺人移花接木,将他两人故事整合于韩擒虎故事中,创造出一个新的韩擒虎的艺术形象。

3.现代史

P.2962《张议潮变文》、P.3451《张淮深变文》作为新兴文学样式的敦煌变文,不仅敢于对历史题材进行艺术加工,有时也被用来歌颂现实斗争中的英雄人物,直接为社会斗争服务,《张议潮变文》、《张淮深变文》就是以描述唐代时事,赞颂收复瓜沙失地,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英雄为主题。由于敦煌遗书保存的上述两篇变文的原卷残损严重,只有残篇断简可堪一读,仅见一斑。据考《张议潮变文》作于大中十年(856)以后,是一篇真实故事。从《新唐书》卷二六一《吐蕃传》的记载,可以得知张议潮的简略事迹:“义潮阴结豪英归唐。一日,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缮甲兵,耕且战,悉复余州……”变文作者在这段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经过适当的提炼和概括,集中描写张议潮及其义军威武壮烈的战斗场面:

展旗帜,动鸣鼍,纵八阵,骋英雄,分兵两路,裹合四边。人持白刃,突骑争先。须臾阵合,昏雾涨天。汉军勇猛而乘势,拽前冲山直进前。善戎胆怯奔南北,汉将雄豪百当千。

而写于乾符年间(875—879)的《张淮深变文》也运用这种类似的战争场面来表现归义军将士的勇敢无畏精神,让保卫边塞的战火锤炼他们“生死大唐好”的爱国情怀,这种重视描摹现实的表现手法,为变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使之在现实化道路上又有新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