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堪称世界文学瑰宝。从某种意义上说,北欧神话是欧洲文学的重要源头。北欧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对欧洲乃至世界文学的影响巨大。“北欧的文学大花园正如自然界的大花园一样,具有一股阳刚的气概、粗豪的风度。”[1]在现代文学方面,无论是诗歌、戏剧或是小说,北欧的作家都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其中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克努特·汉姆生(Knut Hamsun)、比昂斯滕·比昂松(Bjornstjerne Martinus Bjornson)、乔治·勃兰兑斯(Georg Brandes)、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Søren Aabye Kierkegaard)等一批文学巨匠锐意革新,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开拓了一个个新的领域,将西方文学导入了现代的空间,实现了文学形式和内容的革命性突破,建构了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其影响力至今依然强大。“挪威杰出作家的‘文学世界’和北欧众多文化巨人的‘经典宝库’陈列着许多引人入胜的华章,值得后世代代读者反复品赏,从中汲取弥可珍贵的教益。”[2]
20世纪初,北欧作家和西方作家的许多作品一起被大量翻译介绍到中国,让处在大变革时期的知识分子接触到了许多西方先进的文化、文学和思想,对中国的学者和学人有很多启迪作用,给他们提供了破旧立新的思想武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的反封建运动的发展,为人性特别是妇女的解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以易卜生的戏剧作品为例,他的著名剧作《玩偶之家》在中国的青年人中享有盛誉,在新文化和“五四”运动中影响很大。“这位北欧大文豪作为革命家,成为妇女解放、反抗传统思想等新运动象征”[3]并促成了中国话剧的诞生,在中国传统的剧坛上引起了巨大的变革。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是丹麦作家安徒生,他的童话故事一经介绍到中国便得到了广大儿童的喜爱。这种崭新的文学体裁引起了中国作家的重视,许多作家从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中受到启发,拿起笔来,创作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童话,开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对于北欧文学的引进,中国的学者并未停留在译介的层面上,他们对这些作品做了有益且深入的分析和评判,为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做出了贡献。胡适刊载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有关易卜生主义的文章和鲁迅在“女高师”所做的“娜拉出走后怎样”的讲座就是很有代表性的批评佳作。[4]应该说,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北欧文学译介和研究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势头且有不少研究成果。(www.daowen.com)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欧文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北欧文学的初始期,从1949年到1989年,历时40年。这是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百废待兴。对北欧文学的译介始于1950年代中期,从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由于“文化大革命”,北欧文学研究和其他国别文学研究一样处于停滞的状态。鉴于这些原因和意识性形态方面的缘故,北欧文学的研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除了少数出版的译作以外,评论文章和研究成果屈指可数,且具有视角单一、分析宽泛、理论维度不够等特点。北欧文学研究的春天是在1980年代,即中国对外开放的初期。翻译家和欧美文学的研究学者把目光重新在北欧文学上聚焦,开始了重新认识北欧作家及作品的过程。1990年到1999年是我国北欧文学研究的发展期,在这个阶段,北欧文学译介的力度非常大。学者们力图通过对北欧经典的重新建构,在新的层面展开对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译作和评论文章开始涌现,不少研究专著也随之问世,形成了北欧文学的热潮。第三个阶段,即2000年到2009年,是北欧文学研究的喷发期或是成熟期。21世纪的头10年,北欧文学研究达到了“井喷”的状态,各类评论文章、会议论文集、硕博士学位论文等纷纷出版。研究的角度新颖,视阈开阔,阐释多元化,文本分析有深度,理论层面上的观照已成常态。有关的评论文章及论文超过千篇,专著也有20多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成果还在不断增加,且质量越来越高。北欧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是和我国有一批执着的研究学者的努力分不开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和学术机构,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的梯队。他们在这个领域努力耕耘,辛勤劳作,硕果累累,经历着研究过程的艰辛,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