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是个历史悠久的大陆,有其光辉灿烂的文化和文学艺术,从古印第安文学到“高乔文学”,从《波波尔·乌》到《癞皮鹦鹉》,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片神秘大陆的文学底蕴。不过拉丁美洲文学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它在20世纪的辉煌成就,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的“爆炸文学”。目前为止,中国的拉丁美洲文学研究所关注的也主要是20世纪以来的文学。
其实,早在1949年以前,中国已经有拉美文学作品的零星译介与出版,同时出现了介绍拉美文学概况的文字。
《小说月报》1921年第12卷第2号发表了茅盾的《巴西文学家的一本小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专门介绍拉美文学的文章。该文介绍了巴西近代作家格拉沙·亚伦哈(今译格拉萨·阿拉尼亚)的《卡那》(今译《伽南》),文中这样写道:
……这本书现在有英译了。亚伦哈本是神秘派而带有理想色彩的小说家,他这本《卡那》很可代表他著作的全部面目。在这本书中,描写富有理想而信无政府主义哲学的一个少年,努力欲在巴西创立一个“乌托邦”。书中讲这位少年自信力之坚强,奋斗心的充足,以及理想之入玄,真可谓描写灵肉,两面俱到。[1]
该文虽只是一百多字的短篇,却从情节和思想两个层面向我们展示了一部作品的整体风貌,这对于最初的拉美文学研究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1920年代至1930年代,茅盾还先后在《小说月报》、《民国日报·觉悟》、《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从英文转译来的一些拉美作家的短篇作品。比如尼加拉瓜作家鲁文·达里奥的《女王玛勃的面网》、阿根廷作家费德里科·梅尔顿斯的《伧夫》、巴西作家阿卢伊西奥·阿泽维多的《最后一掷》、智利作家爱德华多·巴僚斯的《爸爸和妈妈》以及秘鲁作家洛佩斯·阿布耶尔的《催命太岁》等,这些译文都有“译前记”或“译后记”,对作者生平和作品的背景作了简单的介绍,同时对作品的内容作了简短的评价,这些“译前记”和“译后记”是中国拉美文学研究的滥觞。
1931年《现代文学评论》第1期和第2期上发表了周起应的《巴西文学概观》,文章把巴西文学分为“预备时期”、“自主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自由时期”四个时间段,简略地勾勒出巴西文学的整体状况。该文被收入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周扬文集》第一卷中,作者在“文集”注释中坦言,《巴西文学概观》一文“系根据外文资料编写”而成。可见,文章“译介”的成分较为明显。[2]
此外,北京商务印书馆于1932年出版了美国人E.S.Eells编著,王焕章译的《巴西童话》,内收巴西童话11篇。这是1949年以前国内出版的唯一一部有关拉美文学的著作。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对拉美文学的翻译、出版与研究相对较少,但却已经存在,这说明在20世纪上半叶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拉丁美洲文学对中国而言已并非盲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拉美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的大量涌现始于1950年代末,有“文学外交”前沿阵地之称的《世界文学》大量刊登了拉美作家的作品和评论,此外,国内各大报刊也大量刊载关于拉美作家的评论,出现了所谓的“拉美文学热”。从1959年到1964年这5年多的时间里,何塞·马蒂、巴勃鲁·聂鲁达、若热·亚马多以及尼古拉斯·纪廉等拉美作家的名字逐渐为国人所熟知。在这一时期有关拉美各国的文学研究中,以古巴文学居多[3],古巴文学中又以诗人何塞·马蒂为最。值得一提的是,商务印书馆于1963年出版了《何塞·马蒂》,这是国内第一部拉美作家传记。同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王央乐的《拉丁美洲文学》,这是国内第一部拉丁美洲文学史著作。随着“文革”的临近,中国拉美文学研究趋于停止。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拉美文学研究全方位多层次地展开,为了从整体上再现这一盛况,这里将对拉美文学研究中“拉美文学史”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外国文学史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一般而言,存在两种类型的文学史,一种是“开拓性的”,一种是“总结性的”。开拓性的外国文学史往往出现于研究初期或者是研究过程中某个特定的填补空白的阶段,对外国文学的传播具有普及的功效。总结性的外国文学史往往出现于研究到一定程度以后,是长期研究成果的归纳与总结。(www.daowen.com)
王央乐于1963年出版的《拉丁美洲文学》是大陆出版的第一部拉美文学史,他对拉美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意义非凡,而距离下一部拉美文学史的出版已是20多年后。[4]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吴守琳编著的《拉丁美洲文学简史》,该书是根据作者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系讲授拉丁美洲文学史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全书共分五编,以作品结合作家生平的形式展开,脉络清晰,材料翔实。与王央乐1960年代的《拉丁美洲文学》相比,本书对拉美现代文学关注较多,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1980年代末,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赵德明、赵振江、孙成敖、段若川等拉美文学研究专家合编的《拉丁美洲文学史》,该书将近七百页,可谓鸿篇巨制,蔚为壮观。关于该书的出版,作者在前言中写道:
1984年5月原教育部外语司委托全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召开《拉丁美洲文学史》编写与研究讨论会,与会代表对本书的编写大纲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本书的总体结构、脉络和历史分期等问题的处理,吸收了这次讨论会的成果。这次讨论会对于《拉丁美洲文学史》的问世,起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拉丁美洲文学史》的出版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和精心的策划,由众多研究者合力而成。全书共分五编,叙述了从古印第安文学到1975年前后的拉丁美洲文学发展史。该书仍以重要作家作品的论述为主,但对各个时期文学发展情况的综述极具概括性,与此同时,作者十分重视联系各时期的社会思想、文学思潮与文学发展的密切联系,在重要作家作品的论述中兼顾拉美各国文学发展的整体情况。此外,该文学史把“巴西文学”单独成编,极具创意,这反映出巴西文学在拉美各国文学中的独特性,符合拉美文学的实际情况。
1990年代以后,拉美文学史著作逐渐增多,马相武、刘岳的《拉丁美洲文学简史》和徐占发编著的《拉丁美洲文学史》与1980年代的两部拉美文学史在体例和内容上颇为相近,这里不再多述。1990年代拉美文学史发展的一道风景线是国别文学史和小说史的出现。从1990年代末开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刘晓眉的《秘鲁文学》、孙成敖的《巴西文学》、盛力的《阿根廷文学》、李德恩的《墨西哥文学》四部专著,系统地梳理了以上四国从古到今的文学发展脉络。另外一本值得关注的拉美国别文学史专著是陈众议的《20世纪墨西哥文学史》,该书采用史实与评论相结合的形式,较为全面地分析了20世纪墨西哥文学的基本情况,对一些重要作家和文学流派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说该书存在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对1970年代以后的作家涉及不多。
小说史方面,迄今为止一共出版了两部,分别是朱景冬、孙成敖的《拉丁美洲小说史》和赵德明的《20世纪拉丁美洲小说》。《拉丁美洲小说史》以拉美各国文学发展的内在统一性为基础,把拉美文学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以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学流派和其具有的一些共同倾向来组织章节。诚如作者所言,这样的拉美小说史写作方法,“其利在于层次简单,脉络清楚,容易把握,避免了分国叙述可能产生的层叠、重复、纷乱杂陈的毛病;其弊在于有些国家的重要作家被割舍,各个国家小说发展的具体情况被忽略”。[5]此外,该书关注的主要是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写成的拉美小说,加勒比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些英语、法语文学并没有包括进去。《20世纪拉丁美洲小说》有一个“20世纪拉丁美洲文学的嬗变”的概论,从整体上论述了20世纪拉丁美洲文学的历程。全书以流派、作家、作品的形式来安排章节,注重论述具体作品内容、思想和艺术手法。作者尤其重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因为作者认为20世纪的拉美小说最大特点就在于“通过文学创作活动,揭露黑暗,批判丑恶,呼唤正义、民主、自由和人权”。[6]
时至今日,拉美文学在中国的出版与研究都颇具规模,这对未来拉美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是很有好处的。可是,这其中也并非没有问题,目前拉美文学在中国的出版与研究存在很大的不平衡,少数作家受到了极度的重视,比如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而另外一些作家则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比如奥克塔维奥·帕斯、德里克·沃尔科特等,这些作家的文学造诣极高,与他们在中国的境遇是不相匹配的。要改变这种情况,一些可读性比较强的文学史的出版就显得很有必要,它能唤起人们对一些不是很熟悉的作家的兴趣。这里要介绍几本比较有特色的拉美文学史著作,它们是赵振江等编写的《拉丁美洲文学大花园》、陆经生的《拉丁美洲文学名著便览》、李德恩等撰写的《插图本拉美文学史》以及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研究所编的《拉丁美洲文学史话》。《拉丁美洲文学史话》是拉美历史文化与文学相结合的一本通俗读物,内容翔实,涵盖了拉美古今文化、文学、历史的各个方面,知识性、趣味性与学术性兼备。《拉丁美洲文学大花园》材料充分,行文中带有很多重要作家作品的选文,使广大读者统观全貌的同时对拉美文学有更加直观的了解,避免了一般文学史的空泛。《插图本拉美文学史》内容精练,语言简洁生动,图文并茂,称之为“几米式”拉美文学史也不为过。《拉丁美洲文学名著便览》共收入拉美文学史上70位作家的81部作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通识读本。
上面从“拉美文学史”的层面对中国的拉美文学研究进行了一些梳理,这些文学史虽然各有其特点,但都是各个阶段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这些成果并不仅仅是拉美文学丰富内涵的附属物,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看出这些研究与中国文化语境之间的互动,这是贯穿“新中国学术视野下的拉美文学研究”这一论题的基本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