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魏晋文风:儒学嬗变与内涵

魏晋文风:儒学嬗变与内涵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魏晋应用文体的文人化倾向不容忽视。因此,根据魏晋应用文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大致可分为政治性文体、军事性文体、学术性文体及日常生活性文体等四种。[3]这里则略加分类,择要揭示魏晋应用文体的儒学内蕴,并突出它们在两汉至南北朝的文体演变中所发挥的传承作用。

魏晋文风:儒学嬗变与内涵

较早注意到应用文体时代性、文学性特征的是荀子,《荀子·大略篇》说:“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这说明诰誓、盟诅等文体都是适应夏商周以来征战杀伐的需要而产生的。荀子又注意到铭诔寄托哀思的文体功能,《荀子·礼论篇》曰:“祭祀,敬事其神也;其铭诔系世,敬传其名也。”“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1]这其实正是荀子对文学情感本质认识的反映。这些对魏晋文体繁盛、重情尚文的风气,有一定推助作用。从魏晋应用文体的适用范围来看,奏、议、驳、章、表、诰、册、诏、谥、对问等,或臣下上呈君主,或以君主名义下达,或臣僚之间往互辩难,均属庙堂大制作,礼法德教意识突出;檄、祝文、盟誓、令等,多用于战乱时期应对敌国、灾异、强化攻守同盟关系等,绥抚、震慑或祈福等意图明显;铭、箴、碑、书、启、帖、诫、祭文等,不论尊卑均可并用,富于生活化气息;注、序(叙)、传、论、志、赞、说等,多为学者发凡起例、陈述独见之用,学术化意味浓郁。另外,魏晋应用文体的文人化倾向不容忽视。如连珠就由汉代的丛残小语向组诗化、典雅化、声韵化发展;檄文也在魏晋多事之秋焕发生机,在篇幅、辞采、逻辑思辨、谈锋辞气等方面引人注目;令、表往往寄言慷慨、一往深情,绝非断烂朝报可比。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因此,根据魏晋应用文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大致可分为政治性文体、军事性文体、学术性文体及日常生活性文体等四种。魏晋应用性文体表现出来的文学性、思想性价值显然不均衡,如政治性文体中多以拜爵受封、赐谥议礼等行政事件为内容,文笔多庄重谨严,不求藻采;学术性文体更多为经学注疏的别体,如注、叙等,以开宗明义、辨析经训为宗旨,文学性较弱。从魏晋应用文体的创作实践出发,共有奏(上书、上言、上封事)、疏、章、表、议(驳议、难议)、碑(碣)、诔、诰、铭、谥、敕、赞、箴、檄(露版、露布)、教、书(笺)、牒、移、启、版(版文)、诫(训)、序(叙)、记、论、诏、令、策、册、状(板状、行状、品状)、志、说、帖、传、注、祝、盟、誓、哀吊文(祭文、吊文、哀策文、墓砖文)、对问(对策、策问、答问、反讯)、连珠等四十种。[2]它们中的有些文体为南朝文论家、史学家所重视,如《文心雕龙》载三十三种,《文选》载三十九种,《后汉书》载四十四种。[3]这里则略加分类,择要揭示魏晋应用文体的儒学内蕴,并突出它们在两汉至南北朝的文体演变中所发挥的传承作用。(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