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70年代:中国文学发展史的重要修订

70年代:中国文学发展史的重要修订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大杰因《中国文学发展史》受到毛泽东的赏识和喜爱,而被批准可以回家修改《中国文学发展史》。1973年,《中国文学发展史》“文革”版第一卷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卷于1976年出版。“文革”结束了,刘《史》第三次修改也因此而终止了。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虽然经历了多次风波,但仍有其内在的生命力,直到现在,其60年代的修订本还在不断地重印。

70年代:中国文学发展史的重要修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文化界受到空前的摧残,众多学者遭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刘大杰因《中国文学发展史》受到毛泽东的赏识和喜爱,而被批准可以回家修改《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以阶级斗争的观点修正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1973年,《中国文学发展史》“文革”版第一卷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卷于1976年出版。“文革”版《中国文学发展史》带有鲜明的政治特色,书中大量引用毛泽东语录,并以醒目的黑体字排出。而且,该书还突出“政治标准第一”的批评原则,用阶级划分的办法,给古人定出身,划成分,再根据古人的阶级属性来判断其政治立场。他在新版的《前言》[38]中写道: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教育。学术领域里对于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在本书中所存在的一些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现在我又作了一些修改。关于文学遗产问题,毛主席有许多极其精辟的论述,这是我在修改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

正当刘大杰修改第二卷时,全国掀起了“评法批儒”运动,“四人帮”鼓吹“儒法斗争贯穿两千年来中国历史”的论调,学术界受到惨不忍睹的摧残。上海写作小组“协助”刘先生进行第二卷的修改工作,致使第二卷充满儒法斗争的气味,成为标准的“文革”版文学史,古代文人被分为两大派别,非儒即法。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文人都是法家,凡是不能取得巨大成就的文人都属于儒家。就连一生“致君尧舜上”的杜甫,也被写成由早年的儒家到晚年终于转变成了法家。是时“四人帮”横行大地,人们噤若寒蝉,谁敢指斥?

然终有敢言者。1976年,陆侃如针对“文革”版文学史中杜甫晚年轻儒重法的观点,给刘大杰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发表在1977年的《文史哲》[39]上。信中征引大量杜甫诗文证明杜甫一生都是尊孔奉儒的,而不是什么法家。

在他一生中,在他四十岁以后的“后期”中,在他四十九岁以后的“晚年”中,儒家色彩似乎远远超过其他一切。

不久,中国政局发生巨变,“文革”结束,“四人帮”垮台。由于刘大杰的“文革”版文学史遵行了“四人帮”所推行的思想政治路线,自然难逃谴责。一些学者撰文批判“四人帮”推行的儒法斗争模式的文学史忘记了马克思阶级论的观点。

(“四人帮”)不仅鼓吹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一直存在着儒法两条路线斗争,儒法斗争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用儒法斗争代替了阶级斗争。在文学史上,则说什么“历史上的儒法两家,都把文艺作为推行各自的政治路线的斗争武器。文艺为哪条政治路线服务的问题,也就成了文艺史上儒法斗争的根本问题”。这种论调的实质,不外是要以儒法斗争为文学史的“根本问题”,从而用儒法斗争取代阶级斗争。

新版《中国文学发展史》很明显地受到了这种谬论的影响,以“儒法斗争”观点来贯穿和立论。[40]

1979年,陈伯海发表《臆造的公式和科学的方法——新版<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册读后》[41]一文,谴责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新版第二册全盘接受了“儒法斗争贯穿两千年来中国历史”这个臆造的公式——“套用在文学史的研究上,作出了一系列错误的论断”。陈伯海严厉地批评说:

按照“儒法斗争”的线索把文学史切开,还会造成一个恶果,就是不可避免地要把千殊万别、各具姿态的文学创作,硬塞进“儒家”、“法家”这一对模子里,挤压、炮制成一批批刻板乏味的样品。各个作家思想和艺术上的特色不见了,剩下的只是构成“儒家”、“法家”的几条干巴巴原则的图解。这不仅严重歪曲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学传统,也不利于人们去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文学发展过程本身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来。

“文革”给学术界带来的灾害是惨痛的,“阶级斗争”哲学竟然可以把一部优秀的文学史变得面目全非,使之充斥着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说教,甚至在客观上成为某种极危险的政治理念的学术化传声筒。

“文革”结束了,刘《史》第三次修改也因此而终止了。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虽然经历了多次风波,但仍有其内在的生命力,直到现在,其60年代的修订本还在不断地重印。历史会给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以公正的评价。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97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出版说明》中,评价比较公允。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一部上起殷商、下迄清朝的通代文学史巨著,重点阐述各代文学之胜,兼顾其他文学品种;文人创作与民间通俗作品一并重视;在阐述各个历史阶段和文学体裁的同时,尤其注意揭示文学发展进化的脉络。它是作者在长期教学、研究基础上独立完成的学术著作,其体例之统一、观点材料取舍标准之一致、文气之流畅、个人风格之突出,为集体编纂之作所难以企及,故在众多同类著作中独树一帜,久享盛誉。[42]

浙江大学红光

【注释】

[1]陈玉堂:《中国文学史旧版书目提要》,第1~188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85年。

[2]陈尚君:《刘大杰先生和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写在<中国文学发展史>初版重印之际》,见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附录,第540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新序》,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4]刘大杰:《批判<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见《<中国文学发展史>批判》,第275~276页,上海:中华书局,1958年。

[5]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自序》,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

[6]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自序》,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

[7]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自序》,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

[8]哈(当为笔名):《<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重庆:《图书月刊》,民国30年(1941年)六月,第1卷第6期。

[9]龚鹏程:《试论文学史之研究——以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为例》,《古典文学》第五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

[10]余冠英:《评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昆明:《人文科学学报》,民国32年(1943)6月,第2卷第1期。

[11]陈尚君:《刘大杰先生和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写在<中国文学发展史>初版重印之际》,见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附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12]魏崇新、王同坤:《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观念的演进》,第103~107页,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年。

[13]董乃斌:《刘大杰文学史研究的成就和教训》,见陈平原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第26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www.daowen.com)

[14]骆玉明:《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复旦版)感言》,上海:《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12月16日。

[15]戴燕:《文学史的权力》,第151~15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自序》,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

[17]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自序》,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

[18]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新序》,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19]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新序》,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20]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新序》,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21]陈尚君:《刘大杰先生和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写在<中国文学发展史>初版重印之际》,见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附录,第555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22]董乃斌:《刘大杰文学史研究的成就和教训》,见陈平原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第270~27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3]董乃斌:《刘大杰文学史研究的成就和教训》,见陈平原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第272页,第273~274页,第274~27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4]董乃斌:《刘大杰文学史研究的成就和教训》,见陈平原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第272页,第273~274页,第274~27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5]②董乃斌:《刘大杰文学史研究的成就和教训》,见陈平原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第272页,第273~274页,第274~27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6]邱明正、陆士清、徐佩珺:《我们的看法——评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见《<中国文学发展史>批判》,第8~15页,上海:中华书局,1958年。

[27]吴大逵、顾易生、章培恒:《批判刘大杰先生反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学发展观》,见《<中国文学发展史> 批判》,第27 页,上海:中华书局,1958年。

[28]胡念贻、乔象钟、刘世德、徐子余:《评<中国文学发展史>》,北京:《文学评论》,1959 年第11 期。

[29]刘大杰:《批判<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见《<中国文学发展史>批判》,第276 页,上海:中华书局,1958 年。

[30]刘大杰:《关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批评》,见《刘大杰古典文学论文选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年。

[31]刘大杰:《关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批评》,见《刘大杰古典文学论文选集》,第66 ~71 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年。

[3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重版前记》,上海:中华书局,1962 年。

[33]陈尚君:《刘大杰先生和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写在<中国文学发展史>初版重印之际》,见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附录,第557 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年。

[34]董乃斌:《刘大杰文学史研究的成就和教训》,见陈平原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第277 ~278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5]骆玉明:《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 复旦版) 感言》,上海:《文汇读书周报》,2005 年12 月16 日。

[36]陈尚君:《刘大杰先生和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写在<中国文学发展史>初版重印之际》,见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附录,第557 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年。

[37]林冠夫、林东海:《缅怀与思考———纪念先师刘大杰先生》,北京:《文学遗产》,1999 年第4 期。

[38]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前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39]陆侃如:《与刘大杰论杜甫信》,济南:《文史哲》,1977 年第4 期。

[40]牟世金:《评新版<中国文学发展史>》,北京:《文学评论》,1978 年第2期。

[41]陈伯海:《臆造的公式和科学的方法———新版<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册读后》,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79 年第1 期。

[4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出版说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