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谈艺录》研究方法揭秘:博证与比较

《谈艺录》研究方法揭秘:博证与比较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谈艺录》的研究方法,究其大端,可以概括为“博证”与“比较”。我们首先根据龚刚的论述来看一下《谈艺录》中的“博证”之法。钱锺书在《谈艺录》初版序中说:“凡所考论,颇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反。”[18]下面让我们再来根据郑朝宗的论述看一下《谈艺录》的比较之法。

《谈艺录》研究方法揭秘:博证与比较

关于《谈艺录》的研究方法,究其大端,可以概括为“博证”与“比较”。

我们首先根据龚刚的论述来看一下《谈艺录》中的“博证”之法。

钱锺书在《谈艺录》初版序中说:“凡所考论,颇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反。”这就是说,在《谈艺录》这部以“探讨中国传统诗学为主要内容”的诗话体论著中,广泛征引了“二西之书”中的材料以与中国古典文学现象“交互映发”,从而昭示出共同文学规律的存在,由此达到“举一隅以反三隅”的效果……具体来看,钱锺书的目收中西,广求证据,都是围绕着对某一观点的论证或是对某一现象的说明。

例如,《谈艺录》第四则为了论证“以文为诗”乃文章“革故鼎新”之道这一观点,首先征引了唐司空图《诗赋》、南宋刘辰翁《赵仲仁诗序》、金赵闲闲《与李孟英书》及清末黄公度《人境庐诗草·自序》等文中的论述,又以“西方文学中,此例甚繁”一语为引子,罗列了华茨华斯、T·S·艾略特、雨果、希来格尔(今通译施莱格尔)、许克洛夫斯基(今通译什克洛夫斯基)以及不甚知名的约翰·贝雷等人的看法。

又如,《谈艺录》第三一则为了说明以“圆”论艺这一现象,于“泰西”之书中引用了蒂克、李浮侬、歌德、缪赛、丁尼生及斯密史等人的诗作或文评,并以“求之汉籍……此类语意数见”为引子,历举了从晋谢脁到清曾国藩等约十九人分别见诸诗歌、传记、家书、序言、墓志铭及专论等各类文体中的诗文评语。此外,钱锺书又通过“补订”的形式,于“西书”中增引了雪莱、柯尔律治等人的作品,于“汉籍”,则以“珠、弹久成吾国评诗文惯喻,复益数例”为引子,又摘引了包括梁刘勰《文心雕龙》、宋梅圣俞《宛陵集》和近人况周颐《蕙风词话》在内的八部著作中的约十四个例证。[18]

下面让我们再来根据郑朝宗的论述看一下《谈艺录》的比较之法。(www.daowen.com)

用比较的方法评诗是我国诗学的传统方法之一,《谈艺录》中不乏此例,试举其一:“尝试论之。以入画之景作画,宜诗之事赋诗,如铺锦增华,事半而功则倍,虽然非拓境宇、启山林手也。诚斋放翁,正当以此轩轾之。人所曾言,我曾言之,放翁之与古为新也;人所未言,我能言之,诚斋之化生为熟也。放翁善写景,而诚斋擅写生。放翁如画图之工笔;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纵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118页)这样的比较文章,只有在对陆游、杨万里两家诗透彻理解、洞见隐微的情况下才写得出的。但这还不是钱锺书的无与伦比的专长,他的专长是中西比较。立足在中国文学作品上面,看见一个新鲜的比喻,一种巧妙的手法,一点未经别人说过的意思,他会立刻联想到外国文学作品里可能也有同样的比喻、手法或意思……

钱锺书先生文艺比较学的一个登峰造极的成就是,能从具体的语言、意境艺术手法的比较飞跃到中西造艺精神和原则对比的高度,从而为探索世界共同的艺术原理打开途径……

经过不断的中西对比,钱先生终于在《谈艺录》的结束处树立了一个新义,即所谓“同时之异世,并在之歧出”(304页),说明矛盾现象普遍存在,文艺学术界也不例外,同一作家,同一时代,可以自相矛盾,发生各种分歧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有识之士应该“于孔子一贯之理、庄生大小同异之旨,悉心体会,明其矛盾,而复通以骑驿”,而决不可“将‘时代精神’、‘地域影响’等语,念念有词,如同禁咒”(304页)。[19]

丁毅将《谈艺录》中的比较方法概括为“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两种基本类型:“一般说来在研究本国作家作品时多采用同中求异的方法,往往在一般人公认结论‘同’中发现异处,得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在论证重大文艺理论时往往把视野投向国外,充分运用比较方法,在异中求同,即发现中外文学现象背后的共同规律。”[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