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朱自清的文学批评研究成果

朱自清的文学批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文学批评的研究其实贯穿着朱自清的整个学术生命,除“诗言志”外,他还对很多批评意念进行了研究。[84]“以文为诗”是诗歌理论中的又一批评意念。《“好”与“妙”》是对“好”和“妙”这对批评术语进行辨析的。这份讲义是1945年秋至1946春夏之交朱自清在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研究”时编撰使用的。

朱自清的文学批评研究成果

文学批评的研究其实贯穿着朱自清的整个学术生命,除“诗言志”外,他还对很多批评意念进行了研究。因为他认为考释诗文评里种种传统用语,目的即在于揭示文学史的真实面貌。这是有志撰写批评史者必须首先进行的基础工作。

1937年11月,在长沙临时大学的朱自清来到设于南岳的文学院图书馆,查书竟日,为“沉思翰藻说”一文搜集材料,后来写成《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是萧统在《文选序》中述去取标准时说的一句话,尽管“事”、“义”二词西晋以来常为论文者所用,但最早论《文选序》中这两句话的阮元却将注意力集中在“沉思”与“翰藻”上(且更重“翰藻”),朱自清认为这不甚妥当。他广泛深入地考证了古代文论中“事”、“义”的含义及《文选》时期的文学风气,认为昭明《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原意应是善于用事、善于用比。对此,朱自清在《中国散文的发展》中也有论述:“‘事’是‘事类’,就是典故;‘翰藻’兼指典故和譬喻。典故用得好的,譬喻用得好的,他才选在他的书里。”[84]

“以文为诗”是诗歌理论中的又一批评意念。《论“以文为诗”》(1936年)从陈师道《后山诗话》对韩愈的批评说起,认为涉及这一意念的问题有两个:诗文分界问题;诗之正宗问题。在宋代以前,实际上没有明确的真正的诗文分界:先秦是诗、史、辞等相混的;汉时的文指赋,而“赋者,古诗之流也”;魏、晋、六朝和唐代都只有“诗”、“笔”的分别;只有到了宋朝古文大盛,诗文的分别才应运代兴。同时,宋人确立了风诗正宗论,即以“吟咏性情”、“温柔敦厚”为诗家定法。但是旧传统压不倒新风尚,宋代仍然产生了一种沉着痛快的诗歌风格。由此作者得出结论:唐代还没有明确的诗文分界,所以刘克庄、严羽等宋代理论家对韩、杜的批评是不甚明通的。

《“好”与“妙”》是对“好”和“妙”这对批评术语(或叫意念)进行辨析的。作者通过小学、文论学总结出:“好”字出现得比“妙”字早,原为审美的评语(是匀称的意思),随后又成了道德的评语;而“妙”字最初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术语,后来变为审美的评语(是玄虚而不可言传的意思)。所以“好”字更客观严肃,“妙”字则主观灵活。

除上述已发表的论文外,我们虽不能看到朱自清写成的系统完整的批评史著作,却有幸看到了朱自清的学生整理的《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这份讲义是1945年秋至1946春夏之交朱自清在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研究”时编撰使用的。它能让我们更清晰具体地感受和理解朱自清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理念与构想。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言志与缘情;第二章,模拟;第三章,文笔;第四章,品目。现将第四章细目详列于次:

甲:体用 一、顺逆;二、诚伪;三、劝惩;四、雅俗;五、厚薄;六、虚实;七、大小;八、深浅

乙:文质 一、雕率:1.自然,2.清,3.丽,4.艳,5.野;二、浑划;三、新古;四、华素

丙:神气 一、风神;二、气

丁:辞情 一、刚柔;二、奇正;三、庄谐;四、繁简;五、显晦;六、难易;七、工拙

再举“自然”一条列于下,可见朱自清对批评意念“爬罗剔抉”的功夫及研究的方法:

这名词是从道家来的。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自己成功之谓也。道家以为天非人格化之主宰。自然就是原来如此的。

晋时,老庄思想风行。嵇康生活方面主自然。他说自己“性复多虱”,任其自然,不遵守传统之规律,阮籍也如此。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陶潜替其外祖孟嘉作《孟府君传》时,引孟语讨论音乐,说因为弦乐器不如管乐器,而管乐器又不如人之声音那样“渐近自然”。自然,就是“本来”的意义,不加人工。

文心雕龙》:“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自然”,就是天然趋势,本来如此。这就把诗也说到道家的根据上。诗是自然写出来的……

钟嵘《诗品》说“自然英旨”,“即目”,“不用事”,“口吻调和,不拘声病”。这就是要自然。文字技巧上要自然……

向来人认为陶渊明自然,他不用典,不讲究声病。而谢灵运,当时就有人说他自然。鲍照说:“谢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梁简文帝说:“谢客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梁昭明太子《序》说陶“论怀抱则旷而且真”,真就是自然。谢之所谓“自然”,不是指技术上的,而是内容、题材、人方面的自然。陶说田园,谢写山水,俱是自己经验上的。而且,又与人事远,与自然近。山水比田园更远人事。鲍照说谢如“初发芙蓉”,是指材料方面。昭明太子说陶,亦说材料方面。六朝时,人说自然是指材料方面;钟嵘却特别,是说技巧方面的。[85]

以上,是朱自清古典文学研究的大致情况。

(黑龙江大学 董晓玲)

【注释】

[1]季镇淮:《纪念佩弦师逝世三十周年》,见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第7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2]郭良夫:《怀念我的老师朱佩弦先生》,见郭良夫编《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第55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季镇淮:《朱自清先生年谱》,见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第379页,第382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4]朱自清致俞平伯信,《朱自清全集》第11卷,第130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5]陈竹隐:《忆佩弦》,见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第295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6]姜健、吴为公:《朱自清年谱》,第76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7]季镇淮:《朱自清先生年谱》,见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第379页,第382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8]陈竹隐:《忆佩弦》,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第295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9]张清常:《怀念佩弦老师》,郭良夫《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第80、81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季镇淮:《回忆朱佩弦自清先生》,郭良夫《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第65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吴组缃:《佩弦先生》,郭良夫《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第146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朱自清:《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概况》,《朱自清全集》第8卷,第405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陈竹隐回忆,转引自章原、王启才:《闻一多和朱自清治学方法比较》,兰州:《兰州大学学报》,2002第4期。

[14]《朱自清全集》第9卷,第78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朱自清全集》第9卷,第78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16]朱自清:《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概况》,《朱自清全集》第8卷,第406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17]朱自清1948年8月1日致缪钺信,《朱自清全集》第11卷,第186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18]朱自清:《诗多义举例》,《朱自清全集》第8卷,第208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19]朱自清:1948年7月23日日记,《朱自清全集》第11卷,第220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20]浦江清:《<中国歌谣>跋记》,《朱自清全集》第6卷,第556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21]朱自清:《中国歌谣》,见《朱自清全集》第6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22]浦江清:《<中国歌谣>跋记》,《朱自清全集》第6卷,第556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23]《朱自清全集》第9卷,第439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24]其副标题为:评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二、三分册:《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隋唐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与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开明书店)。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见《朱自清全集》第3卷,第23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25]刘晶雯整理:《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26]余冠英:《悲忆佩弦先生》,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第267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27]季镇淮:《朱自清年谱》,郭良夫《完美的人格——朱自清先生治学与为人》,第207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28]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第79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29]王瑶:《念朱自清先生》,郭良夫《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28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30]王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第38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1]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哀念朱自清先生》,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第253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32]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哀念朱自清先生》,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第255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33]李长之:《杂忆佩弦先生》,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第282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34]孙伏园:《悼佩弦》,《大公报》副刊《大公园地》第三○五期,1948年8月31日;姜建、吴为公:《朱自清年谱》,第18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www.daowen.com)

[35]李长之:《杂忆佩弦先生》,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第28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36]余冠英:《悲忆佩弦师》,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第269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37]吴云:《陶坛百年》,北京:《文学遗产》,2000第3期。

[38]吴云:《陶学一百年》,九江:《九江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39]《朱自清全集》第8卷,第161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40]朱自清:《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朱自清全集》第8卷,第158~159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41]王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第37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42]朱自清:《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朱自清全集》第8卷,第194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43]王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第37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44]钟优民:《世纪回眸 陶坛百年》,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2期。

[45]朱自清:《陶诗的深度》,《朱自清全集》第3卷,第7~8页,第8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46]朱自清:《陶诗的深度》,《朱自清全集》第3卷,第7~8页,第8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47]《朱自清全集》第11卷,第174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48]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第37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49]朱自清:《李贺年谱》,《朱自清全集》第8卷,第225~226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50]王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第37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51]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朱自清全集》第7卷,第191~192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52]王瑶:《念朱自清先生》,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第29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53]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朱自清全集》第7卷,第197~198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54]朱自清:《陶诗的深度》,《朱自清全集》第3卷,第5~6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55]浦江清:《宋五家诗钞》附记,《朱自清全集》第7卷,第585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56]李少雍:《朱自清先生对古典文学研究的贡献》,见《朱自清说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57]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朱自清全集》第7卷,第191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58]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第十二》,《朱自清全集》第6卷,第93~96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59]朱自清:《<中国文学史>序言》,见林庚《中国文学简史》,第72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60]朱自清:《<中国文学史>序言》,见林庚《中国文学简史》,第722~72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61]林庚:《中国文学史》自序,见林庚《中国文学简史》,第72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62]朱自清:《<中国文学史>序言》,见林庚《中国文学简史》,第72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63]朱自清:《<中国文学史>序言》,见林庚《中国文学简史》,第72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64]王瑶:《念朱自清先生》,郭良夫《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第24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65]朱自清:《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朱自清全集》第8卷,第197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66]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言》,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67]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朱自清全集》第3卷,第27页,第29页,第29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68]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朱自清全集》第3卷,第27页,第29页,第29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69]朱自清:《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朱自清全集》第8卷,第197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70]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朱自清全集》第3卷,第27页,第29页,第29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71]朱自清:《中国文评流别述略》,《朱自清全集》第8卷,第152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72]朱自清:《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朱自清全集》第8卷,第196~197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73]王瑶:《念朱自清先生》,郭良夫编《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第24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74]朱自清:《诗言志辨·序》,《朱自清全集》第6卷,第131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75]王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第38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76]朱光潜:《朱佩弦先生的<诗言志辨>》,北京:《周论》第二卷第七期,1948年。

[77]吴小如:《读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郭良夫编《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78]王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第38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79]黄曼君:《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第882页,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80]朱乔森:《朱自清全集第8卷编后记》,见《朱自清全集》第8卷,第559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81]朱自清:《诗言志辨》,《朱自清全集》第6卷,第180~181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82]范宁:《狼藉丹铅送岁华——回忆朱自清先生》,郭良夫编《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第94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83]吴小如:《读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北京:《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六期,见郭良夫编《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第122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84]朱自清:《中国散文的发展》,《朱自清全集》第8卷,第324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85]刘晶雯:《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第184~185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