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1949年以后学术成果概览——20世纪古典文学学科通志2

中国1949年以后学术成果概览——20世纪古典文学学科通志2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8年12月初,北平解放前夕,陈寅恪与胡适同机离开北平。1950年完成了《元白诗笺证稿》,1959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正式出版。[24]周勋初:《以诗证史的范例——陈寅恪韦庄秦妇吟校笺》,《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见《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第19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中国1949年以后学术成果概览——20世纪古典文学学科通志2

1948年12月初,北平解放前夕,陈寅恪胡适同机离开北平。他曾对邓广铭先生说:“前许多天,陈雪屏曾专机来接我。他是国民党的官僚,坐的是国民党的飞机,我决不跟他走!现在跟胡适先生一起走,我心安理得。”但到了南京后陈寅恪并没再跟胡适走,而是去了广州岭南大学[60]岭南大学初期,便发表了《从史实论切韵》[61]、《白香山琵琶行笺证》[62]、《元微之古题乐府笺证》[63]、《崔浩与寇谦之》[64]论文。1950年完成了《元白诗笺证稿》(岭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室版),1959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正式出版。

从1951年至1957年间,又陆续发表了《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65]、《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66]、《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67]、《论韩愈[68]、《论再生缘》[69]、《述东晋王导之功业》[70]、《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71]、《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72]等系列论文。

1963至1966年间,完成了影响深远的《金明馆丛稿初编》[73]、《金明馆丛稿二编》[74]、《柳如是别传》[75]、《寒柳堂集》[76]等传世之作。

陈寅恪治学善于归纳现象而建立系统。“经过他的引证和考析,各个看来零散的部分综合到一个新的整体中,达到一种完全崭新的整体的认识。”[77]但另一方面,对整饬化理论体系过分刻意追求也不可避免地会在有意无意间影响到对材料的处理削足适履,从而导致论证上的疏漏乃至逻辑上的错乱。“他的文章对于那些恪守朴学规范的人来说,或许会觉得论点太怪,根据不足。因为他的一些结论,是由假设和理论构成的;有的结论,则有以偏概全的问题;这与那些运用形式逻辑方法从大量材料中概括结论的文章,情况当然不同。”[78]陈寅恪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法与观念上的短长得失大旨如此。

(黑龙江大学 杜萌若)

【注释】

[1]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1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俞大维:《怀念陈寅恪先生》,转引自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第48~5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3]陈寅恪:《与妹书》,《金明馆丛稿二编》,第31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季羡林:《从学习笔记本看陈寅恪先生的治学范围和途径》,《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

[5]蒋天枢:《陈寅恪先生传》,《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第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6]周一良:《纪念陈寅恪先生》,《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讨论会文集》,第21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

[7]劳干:《忆陈寅恪先生》,台北:《传记文学》,第17卷第3期,1983年。

[8]胡守为:《陈寅恪的史学成就与治史方法》,广州:《学术研究》,1987年第6期。

[9]傅璇琮:《一种文化史的批评——兼谈陈寅格的古典文学研究》,《唐诗论学丛稿》,第281~288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10]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稿》,第24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1]傅璇琮:《一种文化史的批评——兼谈陈寅格的古典文学研究》,《唐诗论学丛稿》,第284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12]蒋天枢:《陈寅恪先生传》,《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11辑,第92页,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

[13]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1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4]李锦绣:《陈寅恪学案》,《百年学案》,第385~386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周勋初:《综合研究与触类旁通——读陈寅恪<陶渊明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当代学术思辨》,第259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6]傅璇琮:《一种文化史的批评——兼谈陈寅恪的古典文学研究》,《唐诗论学丛稿》,第279~280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17]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第128~12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8]景蜀慧:《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第167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19]刘梦溪:《陈寅恪的学术创获和研究方法》,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第14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0]陈尚君:《陈寅恪先生唐史研究中对石刻文献的利用》,见《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第165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1]胡守为:《陈寅恪先生的考据方法及其在史学中的运用》,广州:《学术月刊》,1980年第4期。

[22]胡守为:《略谈陈寅格先生的诗文证史》,《学林漫录》五集,第72~7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3]陈寅恪:《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金明馆丛稿二编》,第6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4]周勋初:《以诗证史的范例——陈寅恪韦庄秦妇吟校笺》,《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5]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第131~13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6]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5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7]钱锺书:《谈艺录》(补订本),第36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28]萧公权:《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清华学报》新1卷1期,1956年6月。

[29]原载《精华学报》十卷三期,蒋天枢云“此文遵师嘱未编入文集,师云文中有误处”。见《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第19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30]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165页,第4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3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165页,第4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32]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册,第95~97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33]参见钱锺书于1978年撰写的《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一文中对陈寅恪有关《长恨歌》研究的直接批评。见《钱锺书研究》第二辑,第6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34]胡适:《胡适的日记》下册,第526页,香港:中华书局,1985年。

[35]王邦维:《论陈寅恪在佛教研究方面的成就及其在学术史上的意义》,《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第365~366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36]王邦维:《论陈寅恪在佛教研究方面的成就及其在学术史上的意义》,《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第365~366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37]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5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www.daowen.com)

[38]胡守为:《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前言》,《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第1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9]陈寅恪:《四声三问》,《金明馆丛稿初编》,第329~34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0]李庆新:《陈寅恪先生与佛学》,《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第393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41]饶宗颐:《印度波你尼仙之围陀三声论略》,《梵学集》,第8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42]陈寅恪:《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金明馆丛稿二编》,第18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43]刘梦溪:《陈寅恪的学术创获与研究方法》,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第15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44]傅璇琮:《陈寅恪文化心态与学术品位的考察》,张杰、杨燕丽选编《解析陈寅恪》,第15~16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45]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95~196页,第204~20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6]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95~196页,第204~20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7]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第254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48]胡守为:《陈寅恪先生对唐代文学研究的贡献》,张杰、杨燕丽选编《解析陈寅恪》,第231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49]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第154~16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50]刘梦溪:《陈寅恪的学术创获与研究方法》,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第192页,第20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51]刘梦溪:《陈寅恪的学术创获与研究方法》,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第192页,第20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52]陈寅恪:《韩愈与唐代小说》(程千帆译),《陈寅恪集·讲义与杂稿》,第443页,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53]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2页,第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54]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2页,第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55]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378~37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刘开荣:《唐代小说研究》(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黄云眉:《读陈寅恪先生论韩愈》(《韩愈柳宗元文学评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王运熙:《试论唐传奇与古文运动的关系》(北京:《光明日报》1957年11月10日《文学遗产》副刊第182期)等论著。

[56]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第16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57]胡守为:《陈寅恪先生对唐代文学研究的贡献》,张杰、杨燕丽选编《解析陈寅恪》,第228~22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58]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120~12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59]刘梦溪:《陈寅恪的学术创获与研究方法》,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第19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60]李传玺:《胡适与陈寅恪》,上海:《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4月9日,第16版。

[61]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广州:《岭南学报》,1949年第9卷第2期。

[62]陈寅恪:《白香山琵琶行笺证》,广州:《岭南学报》,1950年第10卷第2期;修订后收入《元白诗笺证稿》。

[63]陈寅恪:《元微之古题乐府笺证》,广州:《岭南学报》,1950年第10卷第2期;修订后收入《元自诗笺证稿》。

[64]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广州:《岭南学报》,1950年第11卷第1期。

[65]陈寅恪:《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广州:《岭南学报》1951年第11卷第2期。

[66]陈寅恪:《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广州:《岭南学报》,1952年第12卷第1期。

[67]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北京:《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

[68]陈寅恪:《论韩愈》,北京:《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

[69]陈寅恪:《论再生缘》,广州:中山大学1954年油印本。

[70]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广州:《中山大学学报》,1956年第1期。中山大学油印增补本。

[71]陈寅恪:《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广州:《中山大学学报》,1956年第3期。

[72]陈寅恪:《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广州:《中山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

[7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74]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75]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76]陈寅恪:《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77]傅璇琮:《一种文化史的批评——兼谈陈寅恪的古典文学研究》,《唐诗论学丛稿》,第281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78]周勋初:《综合研究与触类旁通——读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当代学术研究思辨》,第273~274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