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 第2卷:词曲史的发展及影响

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 第2卷:词曲史的发展及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完整词史的出现晚于诗史。30年代出版的龙榆生《中国韵文史》,其下编即为词曲史,从“燕乐杂曲词之兴起”写到“清词之结局”,简直就是一部关于词的简史。稍后王易《词曲史》也是用文言文写作的。《衍流》篇主要考察词调的发生,并论述宋初乐曲的概况。《词曲史》是20世纪词曲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成书后,颇得各家好评。此书名为中国词史,下限仅至宋,宋以后的词人、词作不论。上述词史撰述的繁荣也促进了30年代初词学研究的兴旺。

完整词史的出现晚于诗史。一些学者认为词和散曲“史的发展论,范围跟影响都远不如五七言诗,所以还只能附在诗里”[18]。早期的诗史著作,如李维《诗史》、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等,都受这种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突破正统诗歌分类观念,认为词和散曲属于诗类,都将词和曲包括进来。

30年代出版的龙榆生《中国韵文史》,其下编即为词曲史,从“燕乐杂曲词之兴起”写到“清词之结局”,简直就是一部关于词的简史。

1926年3月出版的胡云翼《宋词研究》应该是20世纪第一部词史。此书由中华书局印行,名为“研究”,实是一部系统的宋词断代史著。胡云翼写作此书是站在分体文学的研究角度,对宋词进行“条理的研究和系统的叙述”,以达到将宋词“成功组织化、系统化”的目的。

第一部完整的词史是稍后出现的刘毓盘《词史》。刘毓盘,字子庚,别号椒禽,浙江江山人。生于1867年,卒于1927年。刘曾在北京大学任教,此书原是其讲课的底稿,先后刊印数次,随刊随有增订,成书则根据其晚年的定本。1927年,刘去世后,由他的学生曹聚仁、查猛济等将此遗留定本于1930年交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刊印,即是此书。上海书店1985年曾再版。

该书共十一章。目录依次为:论词之初起由诗与乐府之分、论隋唐人词以温庭筠为宗、论五代词人以西蜀南唐为盛、论慢词兴于北宋、论南宋词人之多、论宋七大家词、论辽金人词以汉人为多、论元人词至张翥而衰、论明人词之不振、论清人词至嘉道而复盛、结论。前有刘本人自序、查猛济序,后有曹聚仁跋。

刘毓盘此书以为词源出于诗,“而以意为经,以言为饰,意内言外,交相为用”[19]。又指出,歌词上接乐府,谓唐五代人作词,多按乐府旧曲以立名;“后人作词之法,即古人言乐之法也”[20]。词虽具有与诗不同的形式特点,“进不与诗合,退不与曲合,其取径也狭,其陈义也高”。但自唐以来,词作大都“根底骚雅,各有可观,言词者必奉以为宗,不独其音节之可法也。盖风人之意,犹有存焉者尔”[21]。反对一味讲求音韵格律,以致忽略风雅兴寄。全书著作目的在于“综其得失,以识盛衰”[22],重在探讨词这一体裁发展变化的轨迹与线索。与胡云翼不同的是,此书是用文言文写作的。

稍后王易《词曲史》(1931)也是用文言文写作的。此书原为王易任教心远大学时所撰教材,由神州国光社发行,出版日期不详,1932年5月再版,约22万字。朱孝臧、叶恭绰分别为此书题签,1944年12月由上海中国联合出版公司重印发行,1948年11月由中国文化服务社印出沪版发行,1989年由上海中国书店重印。

王著并不是一部词专史,词史只是其中一部分。此书词部分的分量重于曲部分。全书共十篇,体例与作者《乐府通论》类同。这十篇的内容依次为:《明义》篇论词、曲之意义及其分界。《溯源》篇论词的远源是诗三百,近源则是汉魏乐府、南北朝乐府、隋唐乐府。《具体》篇论述词体在唐代的形成。《衍流》篇主要考察词调的发生,并论述宋初乐曲的概况。《析派》篇研讨北宋词和南宋词及五代词的不同。《构律》篇从音乐、声韵、格律角度来考察词的发展规律。《启变》篇着重考察曲的渊源;论述北曲与南戏的兴衰流变,以及杂剧、南戏与散曲之区别。《入病》篇阐明明代词学及其作家、明代曲学、明曲本及其作家、词曲的弊病。《振衰》篇论述清代词曲的新兴。最后的《测运》篇,则论述当时词曲的情状。

王易认为前人研究词曲,大多重视词曲的派系家数,而不太明晰词曲体制演变的源流,加上词曲多为古乐演化而来,词曲的宫调律格尤其复杂,二者的分界比较含混,研究者往往难以窥其堂室。而王易此书则从词曲的起源与体制的变化进行研究与评述,指出词和曲的分界,并以大量例证力破词为诗之余、曲为词之余的说法,认为“文体流变,各辟疆宇,无所谓余”。还指出散曲与戏曲的区别。

《词曲史》是20世纪词曲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成书后,颇得各家好评。周岸登曾在序中评说此书:“能以科学之成规,本史家之观察,具系统,明分数,整齐而剖解之,牢笼万有,兼师众长,为精密之研究,忠实之讨论,平正之判断,俾学者读此一编,靡不宣究,为谈艺家别开生面者。”钱仲联也在《近百年诗坛点将录》评说道:“王易亦掌教南雍,所著《国学概论》《词曲史》等,嘉惠士林,为功匪尠。”陈玉堂《中国文学史旧版书目提要》在著录此书时,更特别说明:“本书是在同类中较有参考价值的一部旧作。”

20年代撰写一些断代文学史的胡云翼,此时也将研究视野扩展到分体文学通史的写作中。1933年,他先后出版两本词史著作,即《中国词史略》(上海大陆书局)、《中国词史大纲》(北新书局印行)。(www.daowen.com)

前者是一部词通史,从词的起源一直论述到清代词的发展。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论述词的起源。第二章论述唐五代词,笔墨重点在晚唐、西蜀、南唐等不同时地的词学状况。第三章按不同时期论述北宋词。第四章则不完全依据时间顺序,也根据词的不同分体进行论述,分别论述南渡词、南宋白话词、乐府词,及晚宋词。第五、第六章则分别论述金、元、明、清各代词。此书虽较刘毓盘《词史》为详,但仍很粗略,名为词史略,比较恰当。

后者共分两编,唐五代词为一编,北宋词为一编。第一编九章,自词的起源论至唐五代词人;第二编十四章。此书名为中国词史,下限仅至宋,宋以后的词人、词作不论。此书只集中论述唐宋间词,其论述较上书更为详细、具体,在着重论述重点作家、作品的同时,也兼顾到词史应该顾及的小词人及他们的作品。

上述词史撰述的繁荣也促进了30年代初词学研究的兴旺。当时以“词学”命名的著作就有梁启勋的《词学》(1933)、吴梅的《词学通论》(1933)和胡云翼的《词学概论》(1934)等。此时还出版了林大椿的《唐五代词》(1933)、唐圭璋的《全宋词》(1940)和《词话丛编》(1934)、赵尊岳的《明词汇刊》(1936)和陈乃乾的《清名家词》(1937)等五大总集与丛刊。

30年代词学研究史上还有一部比较重要的著作,即吴梅的《词学通论》,此书1933年1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共九章,依次为绪论、论平仄四声、论韵、论音律、作法、概论一(唐五代)、概论二(两宋)、概论三(金元)、概论四(明清)。这是一本将词学与词史联合研究的专著。书的前五章讨论词的平仄、押韵、音律与作法,后四章才是词史部分。这四章简略地论述了词的发展历史。1933年创刊的《词学季刊》第一卷第二号《词籍介绍》曾评此书“虽所征引,类多不标出处,令人无所据依;而上下千年间之重要作家,罔不备举;诚足津逮来学,而为有功词苑之著作云”。

词学大家龙榆生此时写有《词曲概论》,全书将词曲置于一起研究,上编论词曲源流,相当于一部简略的词史,下编论法式,主要探讨声韵对词曲的重要作用。此书是他的大学讲稿,当时并未出版,1979年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此外,1931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夏敬观《词调渊源》,主要从音律、格律等形式角度考究词的发展演变线索与历史。1937年7月出版的薛砺若《宋词通论》(开明书店印行)则是一部颇有影响的断代词史,全书研究范围只限于宋代。

散曲的研究最不受重视,即使有研究者,也往往将之夹杂于诗词,或戏曲之中,如陆冯《中国诗史》、王易《词曲史》、龙榆生《词曲概论》等。

更早一些,吴梅撰有《顾曲麈谈》。此书于1916年由商务印书馆排印。全书分原曲、制曲、度曲、谈曲四章,主要论述南北曲的宫调、音韵、作法、唱法诸问题,并对元明清部分作家作品作了评介。在论述南北曲时,作者也兼及散曲,但是散曲所占比例不多,且全书重在从音乐的角度研讨戏曲的特点。

吴梅的两个弟子对散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们是卢前和任中敏。卢前的《散曲史》是中国第一部冠以散曲之名的散曲通史。此书乃30年代印本,上有“国立成都大学印”的字样,篇末有著者跋,其所署日期为“民国十九年十二月二日”。卢前(1905—1951),字冀野,江苏南京人,散曲作家、文学家、戏剧史论家、剧作家和古籍整理者。此书是卢20年代在金陵大学教授戏曲史时撰写的。全书共分五章,依次为散曲发端、元一代散曲盛况、明曲前后两时期、自清以来散曲家、补志。此书既论述了散曲的起源及其体例的形成、演变,也论述了历代散曲作家及其作品。全书对散曲作家、作品的论述,从元代开始,一直下延到民国时期,甚至论及著者本人。此书论述较为简略,但已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散曲发展的历史过程。

任中敏(1897—1992),原名讷,曾用笔名二北、半塘,江苏扬州人,戏曲史家、敦煌学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毕生从事戏曲史、戏曲理论和唐代文艺的研究。1931年,中华书局出版任中敏的《散曲丛刊》。此书录有任氏的一部重要作品——《散曲概论》。《散曲概论》共二卷,第一卷共六节,第二卷共四节。全书主要目的在于“求得(散曲)一概观”,所以名为概论。严格地说,这并不是一部散曲史作。著者客观上为研究散曲者提供了历代进行散曲创作的作家,及他们的作品。此书一个重要的史学贡献是将历代散曲作家划分为豪放、清丽、端谨三个主要流派,并认定元代散曲成就最高。这些论断对后世研究散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梁乙真的《元明散曲小史》。此书是一部断代散曲文学史著。著者只选取元明两代的散曲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此书共十章,卷首另有导论一篇。前四章论述元代散曲,后六章则论述明代散曲。书后附论散曲作家及研究散曲的重要参考书目。全书评论比较公允,对元明两代散曲发展线索把握得比较准确,但论述不够深入,名为“小史”,比较恰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