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 第2卷-研究科目和内容

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 第2卷-研究科目和内容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7年第二届30名毕业生的论文题目,正面研究古代文学的也只有3篇:陆侃如《古代诗史》,全哲《楚辞研究》,姜寅清《诗骚连绵字》。在正式的研究课目之外,研究院师生们于前后四年中,发表的论文不少,这是了解和估量研究院学术业绩的重要方面。而陈寅恪则刚刚进入他的研究高潮,大量成果都是在此后不久面世的。当然,所发表的这部分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院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状况。

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 第2卷-研究科目和内容

清华研究院所开课程,皆在“国学”范围之内,然各教授学识广博,故专业颇多。研究院成立之初,《清华周刊》第351期公布“各教授指导之学科范围”如下:

王国维先生:

经学:(一)书,(二)诗,(三)礼;

小学:(一)训诂,(二)古文字学,(三)古韵;

上古史;

中国文学

梁启超先生:

诸子;

中国佛学史;

宋元明学术史;

清代学术史;

中国文学。

赵元任先生:

现代方言学;

中国音韵学

普通语言学

陈寅恪先生:

年历学(古代闰朔日月蚀之类);

古代碑志与外族有关系者之研究(如研究唐蕃会

盟碑之藏文、阙特勒碑之突厥文部分,与中文比较

之类);

摩尼教经典回纥译文之研究;

佛教经典各种文字译本之比较研究(梵文、巴利

文、藏文、回纥文及中央亚西细诸文字译本,与中

文译本比较研究);

蒙古、满洲书籍及碑志于历史有关系者之研究。

李济先生:

中国人种考。[18]

从各导师所开设课程看,专业分布面相当广,而以史学为多。文学方面的“学科范围”,则有王国维、梁启超皆开的“中国文学”课,又王国维“经学”课下设“《诗经》”专业(如果佛经翻译也算文学范围内容的话,那么陈寅恪也有部分课程涉及文学),不过古代文学与古代史的关系密不可分,所以大部分课程应当说与古代文学有关,至少距离不远。以上是教授所开设的课程,至于学生所研究的方向,可以论文选题为例作说明。1926年第一届29名毕业生所完成的论文题目,属于纯粹文学性质的只有2篇:方壮猷《中国文学史论》,赵邦彦《说苑疏证》,其他皆是经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文化学、教育学古文字学、目录学、社会学民族学、古地理学等论题。如有关古文字学研究的,就有7篇之多(《说文古文疏证》、《说文汉语疏》、《说文会意篇》、《说文会意字》、《会意斠解》、《殷墟文字考》、《尔雅释例匡谬》),有关哲学研究的更有8篇(《二程的哲学》、《先秦哲学史的唯物观》、《记魏晋间的哲学》、《程明道年谱》、《陆象山学考》、《儒家人性论》、《邵念鲁年谱》、《朱子著述考》)。然而古代文学乃是“国学”中的基本部分,一些非文学课题实际上也与文学有着相当关联,畛域并不那样分明,如上述《朱子著述考》中就包括朱熹《诗集传》、《楚辞集注》等。而一些经学方面论题,一般也必然要涉及《诗经》。一些社会学论题,也不免要涉及文学作品,如蒋传官《春秋时代男女之风纪》,谢星朗《春秋时代婚姻的种类》、《春秋时代的恋爱问题》等,其中大量引述了《国风》中的民歌。1927年第二届30名毕业生的论文题目,正面研究古代文学的也只有3篇:陆侃如《古代诗史》,全哲《楚辞研究》,姜寅清《诗骚连绵字》。

在正式的研究课目之外,研究院师生们于前后四年中,发表的论文不少,这是了解和估量研究院学术业绩的重要方面。教授及助教发表的文学研究论文有:

王国维:《肃霜涤场说》(《学衡》第四十一期)

《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学衡》第四十五期)(www.daowen.com)

《<长春真人西游记注>序》(《实学》第三期)

梁启超:《<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序》(《清华十五周年纪念增刊》)

古诗十九首之研究》(《实学》第二期)

《跋四卷本<稼轩词>》(《国学论丛》第二卷第一号)

赵万里:《唐写本<文心雕龙>残卷校记》(《清华学报》第三卷第一期)

教师发表的文章,仅仅是他们同时期成果中的一小部分,因为在此数年中,无论王国维或梁启超,主要精力都在史学方面。而陈寅恪则刚刚进入他的研究高潮,大量成果都是在此后不久面世的。而且他也以史学为主攻方向。

学生发表的文学研究论文有:

刘盼遂:《唐写本<世说新语>跋尾》(《清华学报》第二卷第二期)

《<天问>校笺》(《国学论丛》第二卷第一号)

方壮猷:《中国文艺的起源》(《清华十五周年纪念增刊》)

闻惕:《毛诗郑笺汉制考证》(《实学》第二期、第三期)

汪龙吟:《西汉赋注》(《实学》第二期、第四期)

《<旧唐书>王勃传记中子事正误》(《实学》第三期)

陆侃如:《乐府的影响》(《国学月报》第二卷第二号)

《二南之研究》(《国学论丛》第一卷第一号)

《楚辞的旁支》(《国学论丛》第一卷第二号)

《中国文学史序目》(《国学月报》第二卷第十二号)

《三颂研究》(《国学月报》汇刊第一卷诗经号)

《什么是九歌》(《国学月报》汇刊第一卷楚辞号)

《陶公的千五百周忌》(《国学月报》汇刊第一卷陶渊明号)

《陶公生年考》(《国学月报》汇刊第一卷陶渊明号)

孔雀东南飞之讨论》(《国学月报》汇刊第一卷陶渊明号)

刘节:《刘勰评传》(《国学月报》第二卷第三号)

储皖峰:《词坛趣韵跋》(《国学月报》第二卷第四号)

《<文镜秘府论>校勘记》(《国学月报》第二卷第十一号)

《关于清代女词人顾太清》(《国学月报》第二卷第十二号)

《陶渊明与储光羲》(《国学月报》汇刊第一卷陶渊明号)

杨鸿烈:《陶渊明的人生观》(《国学月报》汇刊第一卷陶渊明号)

应当说明,以上学生发表论文的多寡,未必能准确反映他们之间当时用功程度或学习成绩的差异,因各学生所学课程内容性质不同,有重点在史学或其他学科方面,文学方面论文的写作必然较少,甚至没有,然而并不等于他们成绩差,或无成果。如杨筠如、余永梁、吴其昌、高亨、谢国桢、徐中舒、王力等,当日皆是优秀学生,日后也各自成长为著名学者。又第一届学生毕业时,按照成绩排列了等第,共分甲乙丙三等,甲等第一名杨筠如,第二名余永梁,第三名程憬,皆无文学方面文章发表。

当然,所发表的这部分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院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状况。从研究类型看,则比较多样,有宏观的文学史课题,也有作家作品分析评论,更有具体文学史料研究。从课题分布的时代看,覆盖面相当广,自先秦到汉魏六朝,到唐宋,到明清。从方法上看,有比较传统的文献实证研究,如版本文字校勘,作家史事及创作的考证,作品笺注等,也有相对“新颖”的近代式研究,如对于“人生观”的研究,作家“评传”的撰写,关于文艺起源问题的讨论等。这些都体现出研究院不拘一格比较自由开放的风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