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发现古代常州人的养蚕之谜-金坛三星村的蚕崇拜与制丝技术

发现古代常州人的养蚕之谜-金坛三星村的蚕崇拜与制丝技术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多年的考证,发现了古代常州金坛三星村人的“蚕崇拜”,并揭开了古代常州人的养蚕之谜。据考证,古代金坛三星村的植被环境很适合蚕的生长。在那样遥远的时代,三星村的先民就具备了如此先进的制丝技术,足以使今天的人们惊叹不已,进而对蚕产生更加崇敬、崇拜之情,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文明曙光出现的标志之一。

长丝不断话春蚕

CHANGSIBUDUANHUACHUNCAN

中国是养蚕织帛最早的国家,据史学家考证,在4700年前,不仅能养蚕,还能缫丝并织出最原始的帛。

经过多年的考证,发现了古代常州金坛三星村人的“蚕崇拜”,并揭开了古代常州人的养蚕之谜。金坛三星村是我国养蚕缫丝的起源地之一,是中国丝绸文明的故乡,它的发现将我国丝绸文化的历史上推了1000多年,即从现在的5000年左右上溯到6500至6000年左右。

在三星村同时期的遗存中还找到有关蚕的考古证据:其一是蚕成虫期的形象物,在一陶纺轮上刻有一蚕蛾,头部羽状耸立,圆弧形的双翅舒展劲舞,翅上前、后室各有一对圆形斑纹,翅缘满饰横条纹,整体形象粗犷朴素;其二是在另一陶尊上,圈足部位镂刻有一蚕蛾的剪纸图形,寥寥四笔,符号般地准确勾勒出蚕蛾的触角、双翅及燕尾;其三是出土的骨簪,其纹饰高度图案化,其原形应取自华丽的蝶或蛾,骨簪端部象征蚕蛾的头部,头下沿中心直线刻槽两侧为翅膀,翅上刻有蚕蛾中最常见的眼状斑纹和小圆点斑纹,左右对称排列。

原始社会时期,因生产力低下,人类处于赤身裸体时代,只能用树叶和兽皮来构制最初的服装。树叶总会不断干枯,兽皮也较难经常获取,严酷的生存环境迫使他们去开发一些新的制衣材料,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当是养蚕缫丝。这就是三星村人最早的“蚕崇拜”。(www.daowen.com)

据考证,古代金坛三星村的植被环境很适合蚕的生长。据同属太湖流域、同一历史时期的上海崧泽文化遗址的古代种子检验报告称,崧泽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毛榉、麻栎、白栎等种子,当时的平均温度约比目前高1度至3度,按此推算,相去不远的茅山地区也应产此树,有此类树必有适合蚕类生长的环境与条件,从起初的野蚕到逐渐饲养家蚕,可以想见,当三星村人见到用蚕丝织出的华丽衣服时,会是多么的惊奇和惊喜。由此,对给他们生活以巨大帮助的天虫产生了敬畏,产生了崇拜,进而奉为氏族的保护神是十分必然的,也是可信的。这就是为什么蚕的形象会成为纹饰的最重要原因。

从纹饰的细节上看,先民为了艺术形象更为突出的创作需要,将蚕的头部稍稍作了夸张,头部略比身体大些,其描述的是蚕吐丝结茧的典型形象,“喉下两颊通明”,丝腺充盈,两腮鼓胀,吐丝不停,开始显灵了。三星村人又将蚕蛾的形象分别刻于纺轮、陶尊和骨簪上,三星村人对蚕的崇敬、崇拜之情一目了然。

1990年6月,中国东南滨海地区古文化讨论会在张家港市举行,东山村以它丰富的遗存,填补了江苏旧新石器时代文化衔接上的一段空缺,显示了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渐变的过程。纺轮的出现表明先民们的衣着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以纺织物取代兽皮树皮用来保暖遮羞。后来,三星村同时出土有骨针97件,针筒21件,骨针针眼很细,当不是穿麻之用,很显然,这些骨针的作用就是为了穿丝。在那样遥远的时代,三星村的先民就具备了如此先进的制丝技术,足以使今天的人们惊叹不已,进而对蚕产生更加崇敬、崇拜之情,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文明曙光出现的标志之一。

珍品彩陶欣赏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蛇纹双耳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