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厚 笨拙 财富 好色的猪
HANHOU BENZHUO CAIFU HAOSEDEZHU
1981年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了一件猪面纹细颈彩陶壶,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在这件陶壶的身上,用抽象手法绘出了猪面纹,扁平宽大的鼻子以及眼睛、面颊变化成几何形图案,给憨厚、笨拙的猪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让人琢磨不已。
考古发现证实,早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中国的家畜饲养已成一定规模,北方地区以养猪、狗、鸡为主,南方地区以饲养猪、狗、鸡水牛为主。其中猪是被饲养的最为普遍、数量最多的家畜。仰韶文化遗址中普遍出土有大量的猪骨。猪在史前除被食用外,还用来象征财富和当做宗教祭品。同时猪也被神化,在红山文化中可以看到猪的影子 。
上海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多个遗址里挖掘到大量古人剩下的猪骨,另外还在一个遗址中发现了一只画在陶器上的小猪,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格外兴趣——因为它是一头家猪,这只小猪圆咕隆咚,肥头肥脑,双眼鼓突,吻部前拱,腹圆下坠,四腿粗短,野猪的特征几乎荡然无存,非常像现代常用的猪形储币罐。上海博物馆黄宣佩研究员说:“以前我们在遗址里发现的都是长嘴的野猪,现在就可以证明,上海地区6000年前就有家猪了。”中国人养猪至少有6000年至7000年的历史,但把野猪驯养成家猪的历史要从1万年前算起。
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猪纹盆(www.daowen.com)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黑色陶钵上的刻画猪纹应是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古猪图像,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猪头部占体驱比例大,鼻筒长有弧度,类似食蚁兽的画像,大圆眼和纤细的四肢,以及略长的鬃毛,好像是圈养的老猪,是野猪还是家猪很难判定。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除有大量猪骨外,另有数件猪造形陶器出土,如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及东北地区红山文化遗址都有发现。但同时代的台湾圆山和卑南文化遗址却未出土此类陶器,虽然由台南县左镇的野猪化石,推测至少三万年以前,曾有大量野猪在当时称为“白湾岛”的台湾横冲直撞,很可能当时的原始先民没有圈养的习性,野猪也不纳入他们擅长陶塑的对象。河姆渡出土的一件陶猪可能为当时人随手捏造,猪鼻筒粗长,头和前驱就占身体一半,四肢肥短,有刻意捏出的鬃毛,但腹部下垂,猜想是饲养的家猪,其造形和同时出土的陶钵刻画猪纹很神似。大汶口出土的一件猪形陶罐现收藏于中央研究院内,猪鼻短吻,耳小短尾,身驱肥硕,后侧下方捏出突起的睾丸,四肢已毁坏,是典型的雄性家猪。另一件为类似犬的犬形陶壶,鼻扁平露两鼻孔、两耳竖立、颈长、刻出瓣趾、短尾、体态像犬,而两耳穿孔的特征,有人认为其和出土的商代豕戈把柄上的图像猪耳有孔相像,而认为此陶壶是猪的造形。据说台湾早期原始先民饲养犬、猪,都在耳上打洞便于穿绳固定而不会乱跑,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大汶口出土的这件犬形陶壶应是犬而非猪了。
古时候的中国人是最迷信的民族,常常有敬神祭鬼的典礼,商周以后猪是最常供作祭祀用牲,当然是因为养猪和原始农业息息相关。祭祀风俗中,上帝公等大神明用五牲祭拜,即“鸡、鸭、鱼、大块肉和猪肝一副”。小神明或拜天地则用三牲“鸡、鸭、猪肉”或小三牲“鸡蛋、小块猪肉、鱼”。祭祀用猪肉要带猪皮且要用水煮过。祭祀好兄弟则用生猪肉。大猪公作牲礼,头顶上方要留一撮鬃毛,表示是现杀新鲜。祭祀用大猪公的饲养是有学问的,现在台湾有专门饲养贩卖的养猪人家。选择未经女色的公猪,养到180公斤—240公斤才阉割,因已有雄性象征,长得快。中国人将猪视为“水畜”何年代开始不明?原因为何不明?在祈雨防洪的祭拜典礼中,中国人以猪作为沟通神灵的信物倒是可以确认。
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猪纹壶
我们可以推论因猪吃人粪便而被视为不洁之物。因而有这样的联想;以猪为牲祭拜求雨,乃故意要触怒雷公降雷下雨?西游记中杜撰的男主角之一“猪八戒”,当初在天上仙界就是“天篷水神”,因为醉酒调戏嫦娥,被玉皇大帝贬下凡间,掉入猪稠内,变为猪头人身的模样,观世音给他取名“猪刚鬣”并指点他随唐三藏、孙悟空、沙僧和尚赴天竺取经。西游记是明朝吴承恩的创作,在他书中所描述的猪八戒,应是太湖流域的黑猪,所以猪八戒的造形应是大耳下垂,鼻筒粗长,满脸皱纹,胸密生黑毛,有个大啤酒肚。十四年后唐三藏取经任务完成返回大唐,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此官衔相当于现代政风处处长或廉政署署长,所以好色本性应该修行没有了。在KTV或美容院常常可看到业者祭拜的是猪八戒,在门口烧纸钱,就是希望猪兄诱带各位到里面消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