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宝彩陶艺术鉴赏:中华文化西来说的兴起与传承

国宝彩陶艺术鉴赏:中华文化西来说的兴起与传承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安特生的报告一经出版,这个假说很快风靡全球。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弥漫的硝烟中,已经63岁的安特生再一次来到北京,准备继续在中国进行考古工作,进一步论证他的“中华文化西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百废待兴,但考古工作者并没有忘记仰韶,并没有忘记安特生留下的“中华文化西来说”。在几代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安特生的中华文化西来说自然也就成了历史的烟云。

国宝彩陶艺术鉴赏:中华文化西来说的兴起与传承

中华文化的西来假说

ZHONGHUAWENHUADEXILAIJIASHUO

安特生是瑞典地质学家,1914年被中国北洋政府聘请担任农商部矿政顾问,主要职责是为中国寻找矿藏。

安特生的助手、中国地质调查所采集员刘长山在仰韶村的农民家里,看到了一些古老的石器,而这些石器极有可能是远古时期的,于是刘长山采集、购买了600多件石器,并将它们全部带回北京。安特生一见到这批石器,立即产生了极大兴趣。

1921年4月的一天,安特生跟着刘长山来到了渑池县仰韶村开始了文物考古工作。随着一件件彩陶的不断出土,让安特生产生了深深的疑问,难道这里就是古代人类活动的场所?难道中国真的有史前遗址?

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1921年10月27日,安特生和他的5位助手,再次来到了黄河岸边的仰韶村,这次考古发掘也成为中国田野考古的第一次。这次安特生共挖了17个地点,其中发现最多的就是彩陶,彩陶美丽的花纹让安特生震惊不已。

安特生在仰韶村一共呆了35天。这次发掘证实了安特生的判断,仰韶村确实是古人类活动的一个遗址,这里的人们已经具有很高的生活智慧,它们制陶、狩猎、捕鱼,但让安特生迷惑的是,仰韶村的古文明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安特生带着疑问从仰韶村回到北京后,就开始大量查阅有关资料,一天他看到了美国中亚考古调查团发表的安诺遗址发掘报告,他惊讶地发现,中亚出土的陶器和仰韶的彩陶竟然非常相似,究竟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

1923年,安特生发表了《中华远古之文化》一文,在分析仰韶文化的性质时,他认为仰韶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前身,但是当安特生把仰韶文化与中亚的安诺文化进行比较时,却得出了它们有可能同出一源的结论,并且认为最先发现的安诺彩陶早于仰韶,所以仰韶文化有可能从西方经中亚传入。安特生的报告一经出版,这个假说很快风靡全球。

此后安特生又在河南荥阳调查发掘了秦王寨等遗址,他认为这些遗址和仰韶遗址同属于一个文化系列,安特生就把这些遗址命名为“仰韶文化”,这也是近代考古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名称,仰韶遗址的发掘拉开了我国田野考古的序幕。

仰韶文化,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但它的发现者安特生却认为,仰韶文化是由西方传入,这就是著名的“中华文化西来说”,那么,仰韶文化真的由西方传入吗?仰韶文化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文化?(www.daowen.com)

为了验证这个假说,1923年,安特生决定到甘青地区的河谷地带去寻找史前的文化遗址,这样安特生在中国最大的一次考古调查开始了。这次考古行动从1923年5月开始,安特生沿着黄河西上。考查队走到兰州之后,偶尔从一个货摊上找到了一个装着烟叶的旧彩陶罐,在得知这件彩陶来自临洮后,安特生就沿洮河而行,终于在临洮县洮河西岸一个叫马家窑的村子发现了一处新的仰韶文化遗址。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葫芦人纹双耳罐

让安特生震惊的是,马家窑的彩陶打磨得非常细腻。它的器型丰富,图案极富变化,比仰韶发现的陶器更加绚丽多彩,即使在今天,考古学家仍然没有再发掘出比马家窑彩陶更为精美的陶器,这一发现让安特生喜出望外。后来,安特生又在甘肃广河县洮河西岸发现了齐家遗址,奇怪的是,和马家窑遗址相反,齐家遗址出土的多是没有花纹的素陶,彩陶多是红褐色,纹饰简单,以菱形网纹和三角纹为主,出土的大耳罐与古希腊瓶子的造型非常相似。根据这个逻辑,安特生认为纹饰绚丽的马家窑文化应该晚于齐家文化,通过对比,安特生还认为,马家窑彩陶比仰韶彩陶发达,更接近于西方彩陶文化的特点。假如甘肃彩陶是从中原发源的,就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现象,因此甘青的考古挖掘似乎完全证实了他先前的推测,那就是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在西北得到发展后,然后通过甘肃传播到中原地区,产生了中国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

安特生的“中华文化西来说”在20世纪20年代曾被国际学术界所接受,而且成为中外考古界最感兴趣的话题,安特生也因为倡导“中华文化西来说”而名扬中外。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弥漫的硝烟中,已经63岁的安特生再一次来到北京,准备继续在中国进行考古工作,进一步论证他的“中华文化西来说”。但炮声隆隆的中国已无法进行学术考察,1938年,他转道越南回到了瑞典,从此再也没有来过让他声名远播的中国。安特生走了,但他的“中华文化西来说”仍然流行着。

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百废待兴,但考古工作者并没有忘记仰韶,并没有忘记安特生留下的“中华文化西来说”。195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西安工作队进驻半坡村,随着他们的到来,仰韶文化逐渐揭去了它神秘的面纱。

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近一个世纪的努力,更多的仰韶文化遗址陆续被发掘了出来,目前这些遗址已多达5000多处,这些遗址距今约7000年到5000年,考古学上把这2000年的漫长历史通称为仰韶文化时期。在挖掘的5000多处仰韶遗址中,绝大部分为庙底沟类型,这也说明在仰韶庙底沟文化时期,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扩张。

通过考古挖掘,庙底沟文化的传播方向也渐渐清晰起来。经过碳14测定,证明安特生发现的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变种和发展。庙底沟文化彩陶传播到甘肃、青海一带后,经过发展,过渡到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彩陶在庙底沟彩陶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加绚丽多彩。

这说明在汉代丝绸之路形成之前,连接西北与中原之间的文化通道已经形成,这个通道所发挥的作用,一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仰韶时代,只不过不是像安特生所说的由西向东,而恰恰是由中原向西北地区延伸。

在几代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安特生的中华文化西来说自然也就成了历史的烟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