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湾遗址的建筑防火技术
DADIWANYIZHIDEJIANZHUFANGHUOJISHU
大地湾遗址中的房屋遗址是大地湾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类型较多,时间延续近3000年。其中早期房屋多以半地穴式、圆形为主,直径2米至3米,中竖立柱,以植物枝叶等可燃材料搭建屋顶,室内有斜坡状门道和小火塘;中期除保留半地穴式外,出现平地起建式,木骨泥墙,面积增大,地面用料礓石末修饰,平整光滑,有的还涂有赤铁矿颜料;到仰韶晚期,大地湾的先祖已脱离半地穴式的建筑模式,逐步改换为高大宽敞的平地起建房屋,地面也由草泥土演变成坚硬的料礓石或平整的白灰面建筑,这时还出现了套间以及多间房屋。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建筑水平。
显示高超建筑防火技术要属大地湾遗址F901号原始殿堂式建筑。根据《甘肃秦安大地湾F901号房址发掘简报》记载,F901号建筑遗址座北朝南,是一座左右对称、结构复杂、主次分明、布局得体的宏伟建筑,它以长方形主室为中心,有左 、右侧室与主室相通,背面有后室,门前有附属建筑和宽阔的广场。
经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范维澄教授、我国著名消防文史学者李采芹老师、甘肃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李最雄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考证,认为在大地湾古建筑遗址的代表性建筑F901中,大量采取木骨泥墙和草泥包皮的建筑方法,还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建筑防火技术。在这座大型原始殿堂式建筑内,至少在五个方面揭示了大地湾的先祖对建筑防火技术的高超运用:
(一)F901建筑的屋顶已是以木柱、椽、梁为基础,上部敷以草泥土的地上式坡级屋顶。这种构筑方式,既增强建筑自身的日常采光、稳固、密闭和保温性能,又具备一定的防火功能,更增加了建筑物耐火强度。
大地湾防火设施(www.daowen.com)
(二)F901墙体厚约40厘米至50厘米,分内、外、中三个大层,每层又分为若干小层,整个墙体分为8层至12层筑造。其中,内层和外层各厚约10厘米,全部为着色均匀的红烧土,含草茎杆痕;中层厚约25厘米,内插木骨,草泥土的颜色不一,以红褐色居多,两侧发黑,含有大的草茎杆痕。内外层一般分为两小层,中层分为四小层,各小层之间夹有整齐密集的竖向排列的植物茎杆痕。痕宽1.5厘米至2厘米,痕槽基本笔直。
(三)在5500年左右的仰韶晚期,大地湾先民在没有任何现代化建筑器械的情况下,在建造类似F901这样的大型建筑时,为了保证高度达到数米的墙壁坚固耐用,他们采取建造前挖掘宽度60厘米左右、深度为80厘米至100厘米的地基基槽,然后栽竖以青石垫底的木柱,用竹子、树枝编织成的篱笆竖立在木柱之间,并用草茎将篱笆与木骨固定,以此为墙基逐层外敷草泥形成墙体。然后每做成一定高度的墙体就再向上放置一层篱笆,再用草茎将篱笆与木骨相固定,建成适合高度的墙壁。最后在整体墙面外表再外敷一层类似地面使用的胶结材料——料礓石和白灰面形成硬质光面。这种建筑方式除了使建筑物更加美观之外,一个更加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了提高建筑本身的耐火等级。
(四)立柱是地上建筑的主要结构。在大地湾遗址中柱的结构已经普遍运用。在F901建筑四周的140根顶梁柱、附壁柱和室内的2根中心木柱外围,均有用草泥包皮、外敷料礓石的防火保护层,而且越是柱体下部防火保护层越厚,有些厚度已达到30厘米,这种建筑方式明显具有防火功能。
(五)在F901建筑的木质门框上面发现有类似现代水泥性质的“胶结材料”形成的硬质光面。按照我国著名消防文史学者李采芹老师的论点推断,这层“胶结材料”的主要功能就是防火,它还可能是人类建筑史上最早使用的防火涂料。
珍品彩陶欣赏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上下单耳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