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寺洼文化陶枕:人类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寺洼文化陶枕:人类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寺洼文化陶枕SIWAWENHUATAOZHEN枕头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对于促进颈椎生理曲线的形成和维持其存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其中一座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一具骸骨的头骨下枕着一个陶枕。据考古人员介绍,古人用的枕头分为陶枕和瓷枕两种,这是当前发现最早的陶枕。这应是当前发现最早的陶枕。寺洼文化陶枕头以后逐步扩大到使用其他材料来制作枕头,例如竹枕、木枕,玉枕、铜枕等等,历代留存下来数量最多的则是瓷枕。

寺洼文化陶枕:人类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寺洼文化陶枕

SIWAWENHUATAOZHEN

枕头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对于促进颈椎生理曲线的形成和维持其存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测算,人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枕头上度过的,在人生这漫长的20至30多年中,枕头这个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形状、大小、高度、硬度及睡眠的姿势都将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枕头是日常生活必备的用品,人们制作了形形色色的枕头,取样不一,用途多样,也反映了人们当时的物质生活水平。

记得2006年湖北日报报道:考古工作者在某建筑工地发掘了三座明代古墓葬,出土了陶罐、瓷碗、铜钱等一批文物。在其中一座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一具骸骨的头骨下枕着一个陶枕。这个陶枕长30公分,重约4公斤,呈青灰色,两头翘起,中间略带弧形,两侧还刻有花纹。据考古人员介绍,古人用的枕头分为陶枕和瓷枕两种,这是当前发现最早的陶枕。

据考证,古时不只是陶枕和瓷枕两种,还有石枕、玉枕、水晶枕,以及具有特殊效用的药枕等。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枕头是天然石块,后来开始使用初步加工过的石块作枕头。2011年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出土了一个实心的陶枕,此陶枕在烧制时陶土里参合了一些石渣成分,陶枕沉重而结实。属于新石器时代寺洼文化类型,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应是当前发现最早的陶枕。

寺洼文化陶枕头(www.daowen.com)

以后逐步扩大到使用其他材料来制作枕头,例如竹枕、木枕,玉枕、铜枕等等,历代留存下来数量最多的则是瓷枕。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一种造型。据说最初是作为陪葬的冥器出现的,以后逐渐成为卧室的寝具和治病号脉的工具。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到了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造型非常丰富。当时较为流行的有几何形枕、兽形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等,造型精巧,制作细腻。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刻、画、剔、印、堆塑等技法被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陶瓷枕发展总的来说是年代越早尺寸越小。唐枕中常见不足一拃长(张开拇指和中指间长度)的,人称脉枕,是否为号脉专用有待考证。宋枕尺寸适宜,辽金以后,尺寸加大,可达尺半,显得笨拙。明清以后,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的出现,陶瓷枕开始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枕头与人关系密切,也就产生了许多与枕头有关的词句,“众中少语,无事早归”“为争三寸气,白了少年头”“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寻宿,鸡鸣早看天”……写上许许多多通俗的格言,生时指点迷津,死后警醒来世。

河北出土的一件陶枕上,题写《如梦令》一首:“曾醉桃源西宴,花落水晶宫殿,一枕梦初惊,人世光阴如电。飞雁,飞雁,不见当年人间”。表现一种对时光流逝,人生如梦的感叹,是一种农村读书人的情调。

珍品彩陶欣赏 马家窑文化边家林类型双耳扁壶

故宫藏磁州窑陶枕,面上题写《行香子》一首:“寒暑催迁,名利萦牵,得禄时平地神仙,忙中光影,醉哀长年,也由人,也由地,也由天。春风似杳,秋水香莲,小池塘杨柳轻台。一筇床畔,千卷窗前,有时行,有时生,有时眠。”是读书人回首往事,安度晚年的自在神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