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艺术考古学: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

艺术考古学: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零散的、不连续的和片面的。艺术考古学又是一门建立在考古学和艺术学科发展基础上的年轻的科学,考古学和艺术研究中的种种缺陷,也在不断困扰着这门科学的发展。尽管艺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这门学科却有着光辉灿烂的前景。艺术学的理论也将越来越趋于成熟,指导艺术考古学研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艺术考古学: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

艺术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特殊分支,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同样带来了艺术考古学研究的局限性。艺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零散的、不连续的和片面的。考古学家通过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得到的艺术遗迹和遗物,是经过了时间和其他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洗礼之后遗留下来的残余部分,一方面,创造这些艺术的人早已不存在了,要想根据古代艺术作品解释当时人类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善与恶、美或丑,只能籍研究者的主观认识进行推测了解,“考古学解释代表了一种真理的近似”[88]。另一方面,由于艺术作品采用的物质材料不同,有些抗腐蚀能力强的陶瓷玉石艺术品,能够历经数千年、上万年的地下深埋而永久保存下来;更多的其他质地的艺术品,却化作尘埃消失了。“考古证据的主要弱点是留存下来的材料范围受到的限制。……因为人工制品根据其年代、气候和质地,保存期限也各不相同。在非常干燥的气候里和永久的冻土层里,几乎每一件器物都保存了下来,而在热带森林里,即使是石制工具,能够保存下来也是万幸”[89]。因此,艺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在数量上以陶质、瓷质、玉石、部分金属质地的艺术品为最多,而那些竹木牙雕、丝帛、纸张、漆器壁画等艺术品由于留存的数量少,弥足珍贵。从艺术形式来看,艺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原始艺术、宗教艺术、民间艺术的作品,是艺术考古学研究的重点,而宫廷艺术、文人艺术的作品,由于历来受到皇家的青睐,多以传世品的面目出现,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只能成为艺术考古学研究的参考资料。

艺术考古学又是一门建立在考古学和艺术学科发展基础上的年轻的科学,考古学和艺术研究中的种种缺陷,也在不断困扰着这门科学的发展。许多考古学家至今仍未摆脱传统的束缚,依然停留在对古代物质文化的孜孜以求,对明显带有艺术装饰的古代艺术品,不是从艺术研究的角度去探讨装饰图案的历史演变、装饰题材的文化含义、装饰形式的审美特色等古代艺术问题,而是把装饰图案作为对遗址和遗物进行年代学分期研究的依据,或者作为确定几个文化之间是否有相同的渊源或有否前后继承关系的依据。同样,在艺术研究中,虽然已开始重视考古出土的史前艺术品,但对史前艺术是否是真正的艺术、对史前艺术品的界定,也有许多争论;对古代艺术发展史的研究,依然存在着重传世艺术品、宫廷艺术品、文人画等倾向,强调所谓的“纯艺术”,苛求艺术的非功能性、观赏性。

尽管艺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这门学科却有着光辉灿烂的前景。由于考古学和艺术学科都是新兴的人文社会科学,并且都处在不断地丰富发展过程中,作为在这两门学科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艺术考古学,同样也处于不断完善之中。正如现代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在《浅谈中国考古学的现在与未来》一文中指出的:“中国考古学尚未达到它应该出现的鼎盛时期。据其内在的潜力,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定能出现更为昌盛的情景。”并从考古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研究、中青年考古学家开拓性、考古学学校教育、学术氛围等方面列举了中国考古学所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尤其强调“中国考古学研究对象,比其他国家或地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有不可忽视的长处:以汉族为主体的内陆型国家,虽和外部有所接触,但基本上独立地走完了自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的整个过程,并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90] 。因此,在考古学这块学科基石上建立起来的艺术考古学,必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将会让越来越多的古代艺术品重见天日,为艺术考古学提供越来越丰富翔实的研究对象,推进艺术考古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华民族八千年辉煌文明结出的丰硕成果,还不知道有多少诸如浙江余杭瑶山、反山良渚文化墓地、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大洋洲、湖北随州曾侯乙墓、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湖南长沙马王堆、陕西扶风法门寺……曾经震惊寰宇的重要文化遗址和墓葬,等待着考古学家去发现和发掘。艺术学的理论也将越来越趋于成熟,指导艺术考古学研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注释

[1]布鲁斯·坎格尔.时间与传统[M].蒋祖棣,刘英,译.王宁,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6.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3.

[3]邵望平,汪遵国.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教授访谈录[J].东南文化,1993(1):11.

[4]谷建祥.中国考古学的新阶段——俞伟超先生访谈录[J].东南文化,1997(3).

[5]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6]布鲁斯·坎格尔.时间与传统[M].蒋祖棣,刘英,译.王宁,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95.

[7]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88(1).

[8]张光直.濮阳三矫与此中国古代美术上的人兽母题[M]//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323.

[9]殷志强.试论良渚文化玉器的历史地位[M]//徐湖平.东方文明之光.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384-388.

[10]牟永抗.良渚文化玉器·前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11]李学勤.古代礼制[M]//李缙云.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61-63.

[12]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49:187.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4]徐良高.中国民族文化源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87.

[15]郑德坤.中国青铜器的起源[J].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85,16.

[16]屈小强,等.三星堆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84-85.

[1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8.

[18]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36-37.

[19]张光直.中国古代艺术与政治[M]//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59.

[20]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J].燕京学报.1936(20):535.

[21]张光直.考古人类学随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28.

[22]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33.

[23]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1-290.

[24]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博物馆.和林格尔发现一座重要的东汉壁画墓[J].文物,1974(1):12.

[25]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121.

[26]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宜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宜阳北宋画像石棺[J].文物,1996(8).

[27]黄明兰,宫大中.洛阳北宋张君墓画像石棺[J].文物,1984(7).

[28]鄢良.三才大观[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94-95.

[29]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30]朱伯谦.朱伯谦论文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23.

[31]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08.

[32]周玫.六朝青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6.

[33]张文崟.福建南平宋代壁画墓[J].文物,1998(12).

[34]连云港市博物馆.江苏东海县尹湾汉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1996(8).

[35]吕不韦门客.吕氏春秋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382.

[36]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15.

[37]刘军,姚仲源.中国河姆渡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38]方向明.反山、瑶山墓地:年代学研究[J].东南文化.1999(6).

[39]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16-327.

[40]郭沫若.青铜时代[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9.

[41]曹者祉.国宝大典[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436.

[42]庞薰琹.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26.

[43]辞海编委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509.

[44]马林诺夫斯基.巫术可信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58.(www.daowen.com)

[45]张之恒,吴建民.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288.

[46]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8(3);孙德萱,等.《濮阳出土六千年前的龙虎图案[J].中国文物报,1988-1-29.

[47]张光直.中国远古时代仪式生活的若干资料[G]//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18.

[48]刘军,姚仲源.中国河姆渡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49]江苏省赵陵山考古队.江苏昆山赵陵山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M]//徐湖平.东方文明之光.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25.

[50]石兴邦.我国东方沿海和东南地区古代文化中鸟类图像与鸟祖崇拜的有关问题[G]//田昌五,石兴邦.中国原始文化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257.

[51]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5页.

[5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63.

[5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上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16.

[54]张文勋,施惟达.滇文化与民族审美[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89-90.

[55]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8(3).

[56]高炜.陶寺考古发现对探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意义[G]//田昌五,石兴邦.中国原始文化论集——纪念尹达八十诞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60.

[57]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58]方向明.反山、瑶山墓地;年代学研究[J].东南文化,1999(6).

[59]朱乃诚.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前史研究:下篇[J].东南文化,1998(4).

[60]杨泓.庚辰岁首 龙舞晴空[J].中国文物报,2000-02-02.

[61]萧兵.“琮”的几种解说与“琮”的多重功能[J].东南文化,1994(6).

[6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06.

[63]闻一多.神话与诗·神仙考[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160.

[64]刘志远,余德章,刘文杰.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132-134.

[65]俞伟超.先秦两汉美术考古材料中所见世界观的变化[G]//《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编辑组.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118.

[66]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博物馆.和林格尔发现一座重要的东汉壁画墓[J].文物,1974(1):18-19.

[67]连云港市博物馆.连云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调查报告[J].文物,1981(7).

[68]易家胜.南京出土的六朝早期青瓷釉下彩盘口壶[J].文物,1988(6).

[69]谢明良.三国两晋时期越窑青瓷所见的佛像装饰[J].故宫学术季刊,1985,3(1):37.

[70]陈万里.从几件瓷造像谈到广东潮州窑[J].文物参考资料,1957(3):36.

[71]夏甄陶.人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1.

[7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08.

[7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09.

[74]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

[75]张之恒,吴建民.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76]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9.

[7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3-14.

[7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20.

[79]张道一.工艺美术论集[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18.

[80]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

[81]张道一.工艺美术论集[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12.

[8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42-47.

[83]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3.

[84]张道一.工艺美术论集[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18-19.

[8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74.

[86]夏鼐.田野考古序论[J].文物参考资料,1952(4):86.

[87]陈梦家.敦煌在中国考古艺术史上的重要[J].文物参考资料,1951,2(4):72.

[88]布鲁斯·坎格尔.时间与传统[M].蒋祖棣,刘英,译,王宁,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64.

[89]布鲁斯·坎格尔.时间与传统[M].蒋祖棣,刘英,译,王宁,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6-147.

[90]张忠培.浅谈中国考古学的现在与未来[M]//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76-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