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契丹民族:古国之桀骜身影

契丹民族:古国之桀骜身影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十章桀骜不驯的契丹民族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来自北方的凶猛狼群契丹族是一个剽悍勇猛的民族,她的历史悠久。契丹人有着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是后,契丹附于后突厥。新建的皇都成为契丹国家的统治中心。阿保机可以说是契丹的传奇人物,他被称为迭剌部耶律氏家族的英雄。

契丹民族:古国之桀骜身影

第二十章 桀骜不驯的契丹民族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这是一个生长在是北方草原上、剽悍勇猛的民族。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他们所建立的大辽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多年,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如此一个强大的民族,竟如同过眼烟云一般在天边的地平线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来自北方的凶猛狼群

契丹族是一个剽悍勇猛的民族,她的历史悠久。契丹人有着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中,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他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后来,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契丹开始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契丹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在此期间,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以至亚欧大陆中西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契丹的强大从外国人的眼中可以反映出来。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时至今日,在斯拉夫语国家中,仍然称中国为“契丹”。

契丹的经济文化等深受中原的影响,因而发展很快。契丹民族不但创造了强大的军事王国,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辽寺和辽塔就是其文明程度的体现。至今在黄河以北地区保存下来的古佛寺和佛塔,有的始建于辽代,有的在辽代翻修过。它们巍峨雄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挺拔。尤其山西省应县的释迦塔,是全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历经多次地震而不毁。

而且契丹人还依照汉字创造了两种类型不同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据史书记载,契丹原先没有文字。公元920年春正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令创制契丹大字,秋9月制成,诏令颁发。这种大字是采用汉字加以简化或增添笔划而成的。在庆陵壁画上和许多辽代陶器上,也发现这种契丹大字。除了契丹大字之外,还有一种契丹小字,据史载是皇子迭刺创制的。解放后,辽宁锦西县狐山辽萧孝忠墓所出土的墓志和义县、建平县所出土的铜器、银器上的契丹文字,就是这种契丹小字。

契丹文字使用了好几百年,但因通读不易,所以并没有深入民间,可是,它极大地影响了西夏和女真文字,是契丹族对文化的一大贡献。

能创造如此辉煌文明的民族,一定有着相当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工程技术力量。同时,也可以看出契丹王朝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除了大量吸收中原汉族人才以外,还通过和宋朝的贸易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

虽然契丹后来衰落了,繁盛的文明也随着消失,但契丹这个马背上的枭雄,确实在中国北方开创过一派繁华的时代。

大辽国的发展壮大

早期的契丹分为八个部落,这八个部落分别是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和日连。部落首领每3年推举一名盟主作为头领,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契丹起先是臣服于突厥,后来到了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弃突厥,归附唐朝。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648年,唐朝设置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由契丹首领窟哥为都督,封无极县男,赐姓李氏。又设置州郡,各以其部落首领为刺史。契丹定期向唐政府缴纳贡品,并从那里得到所需的日用品、兵器等。

后来契丹反叛唐朝,唐朝派兵征讨,也都被契丹打败。武则天时期大兵征讨,才得以平定。是后,契丹附于后突厥。715年(唐开元三年),唐朝再次设置松漠都督府,以其首领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还把永乐公主远嫁契丹。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唐至德(公元756~758年)年间,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但也受崛起于漠北回鹘控制。

8世纪中叶后,唐朝由盛转衰,无力顾及对边疆民族的管理。北方草原上突厥称雄,实力较弱的契丹只得臣服于突厥。

到了9世纪中叶,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鹘灭亡,唐朝也已处于衰落时期。此时的契丹又归顺唐,唐赐以“奉国契丹之印”。契丹由此得到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向外扩张,开始称霸草原。从邻近的奚族和北方的乌古、室韦等族以及汉人地区,掳掠居民,以充奴隶。

到了9世纪末10世纪初,唐终于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了。而在契丹社会内部,由于生产的发展,阶级分化也伴随着愈趋激烈,国家机制的一些因素已因时萌生。902年,贵族耶律阿保机攻掠唐朝的河东代北九郡,俘掠95000余人。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了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声势浩大,不同凡响。在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契丹国。阿保机创建奴隶制国家后,确定皇权世袭,建立军队,制定法律,修建都城,制造文字,此后继续向外扩张。神册三年(公元918年),辽太祖阿保机在潢河以北建造了皇都。新建的皇都(后更名上京临潢府)成为契丹国家的统治中心。

阿保机可以说是契丹的传奇人物,他被称为迭剌部耶律氏家族的英雄。在他出生时,契丹的贵族阶层正在为争夺联盟首领之位而打得不可开交。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杀。祖母对这时出生的阿保机非常喜爱,但又担心他被仇人加害。因此常将他藏在别处的帐内,不让他见外人。后来阿保机长大成人后,身体魁梧健壮,胸怀大志,而且武功高强,《辽史》上说他“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他带领侍卫亲军曾多次立下战功,显露出过人的才干。后来阿保机凭借自己的才能,一步一步带领契丹走上建国之路。

公元925年辽太祖率兵亲征服渤海国,改渤海国名为东丹国,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亲率大军征讨北宋,回师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摄政,耶律德光总揽朝政。930年(天显六年),割据原渤海国疆域的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

公元938年,契丹不断向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方国家发动战争,凭借着强大的兵力连续赢得了许多战争的胜利。公元938年,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割让给契丹。从此,契丹国的国力更加强大。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改契丹国号为大辽,自称辽世宗,改年号为“大同”。因“纵兵掠刍粟;括民私财;不遽遗诸节度还镇”大失民心而招中原人民反抗,无法巩固统治,不得不被迫引军北返,途中病逝。此时辽国内部也开始为争夺皇权而不断发生内乱。内乱也使得辽国暂时停止了辽太宗、辽世宗一贯执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复因长期战事而消损的国力,与南唐、北汉联合对抗逐渐兴旺的后周政权。

宋朝建立后,辽国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开始不断对其发动侵略战争。而且北宋自立国之始,便与辽处于战争状态之中。辽圣宗统治时期,辽国国富民强、兵强马壮,再加上他本人杰出的领导才能,对宋战争屡屡得胜,取得了宋朝的大量土地。

宋太宗赵光义统一江南后,按照先南后北、统一中国的战略削平南方诸国后,于公元979年移兵进攻依附于辽的北汉。辽随即派数万兵支援北汉,双方在白马岭交战,辽军被击溃。不能再出兵援救北汉。六月,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辽朝改变战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蓟。宋朝想一举打垮辽国,结果乘胜进攻的军队在高梁河(今北京)被大败,宋将赵光义仅以身免。

公元982年,辽景宗去世,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当时萧绰30岁,圣宗12岁。萧绰摄政二十七年。

公元986年,宋知雄州(今河北雄县)贺令图等上言北宋,说辽国现在是少主的母后专权,宠臣用事,国人怨疾,建议乘此机会,直取幽云。其实这时辽统治集团君臣协和,政治贤明,并不存在什么可乘之机。但赵光义却信以为真,不顾参知政事李至的反对,不顾粮草、军械缺乏等实际情况,不和宰相商量,即决定对辽用兵,兵分三路,大举北伐

宋东路军以曹彬为主将,崔彦进为副将;另一支以米信为主将,杜彦圭为副将。共拥有十余万兵力,是北伐的主力全军由雄州直指幽州。中路军以田重进为主将,由定州(今河北定县)进攻飞狐(今河北涞源)、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出雁门(今山西代县),进攻云(今山西大同)、朔(今山西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应(今山西应县)诸州。

宋太宗的战略是,东路军一面扬言进攻幽州,一面持重缓行,吸引辽军主力,使其无暇西顾。待中、西二路攻占山后诸州,东进与东路军会师,再合力攻取幽州。辽军的战略部署是以南京留守耶律休哥部抵御宋东路军,以耶律斜轸部抗击宋中路和西路军,以勤德部守卫平州(今河北卢龙),保卫侧后方的安全。辽圣宗和萧太后则率战略预备队驻幽州,其战略是以偏师牵制宋中路、西路军,先以主力击破宋东路军,再逐一击退另二路宋军。

结果正想史书中所说,宋军大败。其实宋太宗第二次北伐失败的原因,仍然是昧于没有知己知彼和准备不足。辽在萧太后摄政时期,正处于国势强盛的阶段。宋太宗看不到这一切,不愿认真作好充分的战争准备,未能建立一支拥有众多骑兵的强大军队,而只想凭侥幸取胜,以步兵对抗骑兵,其结果就只能以失败而告终。(www.daowen.com)

1004年,与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才无奈亲自督战,击败辽军。辽恐腹背受敌,与宋朝订立澶渊之盟,并与西夏结好,从而形成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据局面。此后宋辽两国不再有大的战事。

萧太后执政期间,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辽国百姓富裕,国势强盛。1009年圣宗亲政后,辽朝已进入鼎盛,基本上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政策,圣宗在位其间到处征战,使辽国疆域达到了顶峰。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人口也达到了20万之多。对宋战争也是屡屡获胜,号称杨无敌的宋朝名将杨继业就被辽国所俘获。

辽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前期由于不断扩张,经济发展缓慢。直到辽圣宗时期,辽朝的经济才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在牧业和农业方面。契丹建国前,基本以游牧为主,辅以狩猎。畜牧业是契丹人的传统产业,畜牧生产有公养、私养两种。公养就是“群牧”,设有西路群牧使司、倒塌岭西路群牧使司、浑河北马群司、漠南马群司、漠北滑水马群司、牛群司,下设太保、侍中、敞史等官员管理群牧生产;私养即契丹部民的家庭畜养。数量都相当可观。

契丹国建立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均有很大发展,为契丹国东征西讨提供了物质基础。农业生产的重心在南部,畜牧业生产的重心在北部,处于中间的奚族故地则为半农半牧区。燕云地区大批逃亡或被掠汉人的进入,给契丹社会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在今滦河上游一带开垦了许多田地。取得辽东地区和灭亡渤海国后,获得了农业有相当发展的第二个农业生产区。

辽代的冶铁业发达,发掘出土铁制的农业工具、炊具、马具、手工工具可与中原的产品相媲美。另外,辽代的鎏金、鎏银、染织、造马具、制瓷以及造纸等手工业门类齐全,工艺精湛。契丹鞍与端砚蜀锦、定瓷被并列为“天下第一”。

辽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生产白釉、单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宫廷所用的官窑器物。瓷器的造型有中原式和契丹式两类。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广德公乡辽墓出土的双猴绿釉鸡冠壶和龙首绿釉鸡冠壶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

辽的医药久负盛名,《脉诀》和《针灸书》中的治疗方法至今仍应用在临床实践中。

此外,辽代盛行佛教,从山西应县木塔佛像中发现的丹藏、佛经、和佛画,河北丰润县天宝寺塔发现的佛经,内蒙古巴林右旗释迦佛舍利塔中发现的佛经,堪称佛教艺术瑰宝。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耶律倍画的《射骑图》、胡环的《卓歇图》等名画,均为旷世珍宝。雕塑作品刀法遒劲,栩栩如生。

日渐衰亡的契丹

1922年6月21日,一位名叫克尔文的比利时传教士,在中国内蒙古巴林右旗一座被盗掘一空的古墓中,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满了奇怪的类似文字的符号。当时,没有人能识别这犹如天书的符号。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天书”究竟来自何方,它们又给世人传达了怎样的信息呢?

据考证,这是一座900多年前的契丹人墓葬,那么专家们断言:“天书”无疑就是早已被岁月掩埋的契丹字。结论一出,人们顿时兴奋起来,契丹这个消失的王朝和关于他的那一段沉睡的历史会不会由此显现出来呢?

其实这只是人们对一个离奇消失的古国的向往,以及对消失的文化的憧憬。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改朝换代频频发生,但原有的文化传统总能代代相传。然而契丹王朝灭亡后,整个契丹文化也随之消亡了。这就自然给契丹的消失镀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其实,契丹的灭亡不难从史书中查到。据记载,大辽和北宋对峙长达160多年,出人意料的是,最终灭掉大辽的却是曾经归附于契丹的女真人。

辉煌一时的大辽王朝走向了消亡。历史总有很多相似之处,创业容易守业难,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起初都会努力发展,但是等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后,统治者就开始不思进取了,只图享乐。统治者的这种治国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国家的覆灭。

大辽也是这样。前期四处征战,光与北宋就对峙了160多年,战争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到了后期,随着国家的强大,辽国的统治者及贵族就开始腐化起来。

就在辽国统治者吃喝玩乐、自相残杀的时候,他们卧榻之侧的女真族的一支却悄悄地发展起来,也开始图谋脱离辽国的统治。

1112年2月10日天祚帝赴春州,召集附近的女真族酋长来朝,宴席中醉酒后让女真酋长为他跳舞,只有完颜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为意,但从此完颜阿骨打与辽朝之间不和。从9月开始完颜阿骨打不再奉诏,并开始对其他不服从他的女真部落用兵,在大辽的疆域内攻城掠地。1114年春,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一开始天祚帝并未将阿骨打放在眼里,只到辽军被女真打得节节败退才意识到敌人的强大。

1115年(天庆五年)天祚帝亲征女真,但与此同时辽朝国内也发生叛乱,耶律章奴在上京叛乱,虽然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是这场叛乱分裂了辽朝内部。此后位于原渤海国的东京也发生高永昌叛乱自立。这场叛乱一直到1116年(天庆六年)四月才被平定。

自此以后,辽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一蹶不振,国势渐渐孱弱。而与此同时,女真的逐渐强大却不给辽国喘息的机会。1117年(天庆七年)女真攻春州,辽军不战自败。

1124年,辽国在与金国的中京决战中失败,大金国完全取代了盛极一时的契丹王朝。1125年,天祚帝在应州被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子),被降为海滨王。辽国灭亡。

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一部分人向北进入漠北地区,后向西发展,征服了今天中亚的广大地区。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建立西辽政权(即黑契丹),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这个帝国也一度强盛,但最终于公元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所灭。

还有一支契丹部族在八刺黑的率领下逃到伊朗。在伊朗南部建立了起儿漫王朝,并改信伊斯兰教,被当地人渐渐融合,不再具备契丹族的特征,但不久还是在黄沙弥漫的异国他乡销声匿迹了。

改朝换代,本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随着契丹的灭亡,其的人口和文化也好像集体失踪了一样,从中国的历史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契丹文字的消失,目前有两种猜测:一是从契丹王朝建立到1271年元朝建立,短短的300多年间,中国出现了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和元等朝代。由于取得政权的统治者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因此朝代更迭也导致了整个民族的地位和相关文化都发生了转换。女真人的金朝取代契丹人的辽朝后,曾下令清除那些反抗的契丹人,其中一次见于史书的杀戮就持续了1个多月。很有可能契丹文化也在这时遭到舍弃。二是金朝刚建立时,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好沿用汉字和契丹字。当女真文字参照汉字创立后,金朝皇帝就下令废止了契丹字,契丹文字可能由此失传。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契丹文字都是在碑刻上发现的,都是墓志铭。而且,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用契丹文编写的书籍。

但是,令人惊异的是自明代以来,契丹人也销声匿迹了,时至今日,在中国56个民族中,却没有当年响当当的大契丹。契丹国消失了,那么,契丹作为一个民族,几百万的人口到哪里去了呢?对此,史学界推测大致有三种可能:

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

第三,金、蒙战争爆发后,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时,散落到了全国各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