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古代龟兹国不仅是西域政治、经济、佛教中心,在艺术方面也成就斐然。龟兹国在音乐、舞蹈方面成就极高,是西域乐舞的杰出代表。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写道“龟兹伎乐,特善诸国。”能够得到这位学识丰富的高僧认同,可见龟兹音乐的成就几何。龟兹国这片国土酝酿出妙曼音乐,与其文化的绚丽多姿而又神秘莫测密切相连。
龟兹与中原的渊源
“南山截竹为爵策,此乐本自龟兹出”唐朝诗人李顾在《听安万善吹密策歌》一诗中对龟兹国音乐生动的描写,传承千古。龟兹处在西域中心的十字路口,在塔里木沙漠边缘一个绿洲上。从龟兹河逆流而上,可进入天山中部的巴音布鲁克草原,继续前进,就会看到一片富饶的土地,处处闪耀着异域的文化光彩,这便是古龟兹国的领域。这是一个如音乐一样多姿的民族,是广漠沙土中一滴清澈的水珠,只是被历史的尘埃掩埋。
龟兹国的历史相当悠久,关于龟兹最早记载,是在班固写的《汉书》中。《汉书》中记载: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大都尉丞、辅国侯、安国侯、击胡侯、却胡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左右力辅君各一人,东西南北部千长各二人,却胡君三人,译长四人。南与精绝、东南与且末、西南与杅弥、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能铸冶,有铅。东至都护治所乌垒城三百五十里。
同华夏大地上别的部落一样,早期发展中,龟兹国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文字记载。因此,今人对龟兹国人了解甚少。只知道他们使用一种叫“焉耆”的龟兹语,或者叫作吐火罗语的语言;流行短发;在新年之初盛行斗兽表演,这种斗兽不同于一般的表演,不仅是一种大型娱乐活动,而且还有占卜的作用,据《酉阳杂俎》卷四记载:“龟兹国元日斗牛、马、骆驼,为戏七日,观胜负,以占一年羊马减耗繁息。”这些来自龟兹国残缺的历史更加加重了今日学者们的责任,尽力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龟兹国。
绛宾是第一个名留史册的龟兹王,他父亲在位的时候,正是汉武帝晚期。当时,西汉大将李广利率领大军讨伐大宛获胜后,带着3000匹汗血马,就经由龟兹国班师回朝。
汉朝大军在龟兹国休整时,李广利发现龟兹国政局并不平静。
原来,在龟兹旁边有一个叫扜弥的小国,只有两万多人口。龟兹与扜弥相比,也算是大国了。于是,龟兹王就倚仗武力征服了这个小国,还让扜弥王子赖丹到龟兹做人质。这本来也没什么,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时龟兹和扜弥都是向西汉称臣的。这一发现不得不让人产生猜度,龟兹国无故入侵大汉的附属国,是否是想借势扩张自己以便日后图谋不轨?于是,李广利顺理成章做出了行动,以天朝使巨的身份命龟兹王释放人质,并将赖丹王子带到中原。
作为部落的王子,赖丹在汉朝没有受到非难,汉朝给他一官半职作为安抚。汉武帝去世之后,即位的汉昭帝就让赖丹王子挂着汉印,以校尉的身份带领一支小部队到轮台屯田。从历史记载看来,赖丹并非一个心胸大气的人,当日他在龟兹做质子,整天看龟兹人的脸色,现在风水轮流转,摇身一变成了汉帝国的官员,手上有了实权,更有了欺压龟兹人的资本,小人得志就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赖丹经常对龟兹颐指气使,这让龟兹人感到屈辱。赖丹的行为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他却浑然不知,多次欺压龟兹人而不知收敛,龟兹王终于恼羞成怒。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率兵偷袭了轮台,杀死赖丹。之后,龟兹王立即给汉朝上书,言辞恳切地承认了错误,请求汉朝原谅,一再表明龟兹国杀赖丹只是因为面子问题,并不是要跟汉朝过不去。
龟兹国先斩后奏,严重伤害了汉朝的威严,也为律法所不容。一个附属国竟然敢杀害天子委派的官吏,此风一开如何得了?倘若就此姑息必然对汉朝统治不利,汉朝上下对此非常恼火。但是龟兹国实在太小,要灭之有如碾死一只蚂蚁。因此,汉朝并没有对龟兹的行为做出反应,只是派出使臣斥责一番了事。但是此事却让汉朝心中隐隐起了灭龟兹之心,为龟兹日后的生存留下重大后患。
又过了很多年,汉昭帝去世,汉宣帝即位。此时,龟兹国的老国王也已经过世,王位传到了绛宾这一代。这一时期,本已偃旗息鼓的匈奴突然死灰复燃,又对西域不断侵扰。为了对付匈奴,汉朝再次发起大军讨伐。征讨匈奴的大军正好经过龟兹,汉王朝想起多年以前龟兹的不臣行为,就想顺路发诸国之兵攻打龟兹。
当时,龟兹国只有8万多人口,全国兵力也不过两万。这点力量与大汉朝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龟兹王绛宾经过简单的衡量,明白自己的处境,一旦选择对抗,龟兹国必然是面临灭顶之灾。为了保住龟兹国,绛宾只有选择妥协。于是,带着不甘与屈辱,绛宾在危难关头再次上书向汉朝认错,并解释说:“当初杀赖丹王子的是先王,他也是误听了大臣姑翼的谗言。而我是无辜的,希望能得到皇帝陛下的谅解。”绛宾认错态度虔诚,同时表明自己永远效忠大汉。为了表示自己认错的诚恳,他还把姑翼抓起来交给汉使,任凭处置。
龟兹王这种又认错又认罚的态度,满足了大汉帝国高高在上的尊严,让汉宣帝感到很满意。毕竟事情已经过去许多年了,而且犯错的又是前任国王,汉王朝如果再抓住不放,实在有失大国风范。于是汉朝很大度地与龟兹达成和解,两国的关系恢复正常。
随着大汉与外邦贸易往来的增加,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繁荣,地处贸易要道的龟兹国受益匪浅。在人来人往的交通大道上,新文明的冲击、不同文化的输入、新生活方式的介入、不同观念的交替、信息和物资的交叉传播,都极大地拓宽了龟兹人的眼界,龟兹人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了。绛宾是个识大体的君主,他深刻明白,眼下正是龟兹国发展的绝好时机,龟兹国要想继续保持这种持续发展的状态,绝对不能与西汉为敌,因为那样做无疑于鸡蛋碰石头,选择与西汉结好,不仅国家得以保存,汉朝还可以作为龟兹的靠山。
当时,西域有个强大的国家叫乌孙国,也是汉朝的盟国,一直与汉朝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乌孙国有位公主叫弟史,她的母亲是汉朝的解忧公主。弟史从小受到良好的教养,跟母亲学习诗书礼仪和音乐,琵琶弹得很好,长大后出落得仪容端庄,举止优雅。有一次,在一场国际性的宴会上,绛宾见到了弟史,立刻被她庄重高雅的风韵所倾倒。从那一刻起,绛宾对弟史产生了爱慕之情。当时绛宾虽然年轻,但是谋略极深,雄才大略了然于心,弟史的出现撩动了他的情思,同时让他看到了复兴国家的绝妙机会。弟史是解忧公主的女儿,是汉天子的亲戚,又是乌孙王的亲女儿。如果能与弟史永结秦晋之好,不仅自己可以抱得美人归,联姻还可以同时与汉朝、乌孙建立起进一步的友谊,不正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吗?于是,绛宾派出使者去向乌孙王求亲。
功夫不负有心人,绛宾的真诚打动了解忧公主,获得了公主的芳心,很快就答应了婚事,两人结为伉俪。
国王与公主的婚姻,受到两个国家的祝福,一如童话故事所写,两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绛宾的才能获得了解忧公主的赞许,她看出女婿是一个心有雄才大略的人,应该获得更好的际遇,为此专门给汉朝写信,希望弟史能享受皇帝宗室的待遇,并恳请朝廷允许弟史入朝觐见,这也是在变相为女婿争取地位。绛宾当然看出这是个机会,于是马上向汉朝表示,愿意陪同弟史一起入朝觐见皇帝。
公元前65年,绛宾终于如愿以偿,陪同弟史到达长安。为了表示重视,汉朝以隆重的仪式接待这对夫妻,并正式册封弟史为公主,赐予车骑旗鼓、绫绸缎绮、金银珍宝不计其数。这不仅仅是一次皇室联姻,更为重要的是,这为龟兹国与中原同结相好打下了基础,带来了日后龟兹文化与中原文化多次交流的契机。
绛宾夫妇在长安住了一年,才带着丰厚的赏赐回到龟兹。在这一年里,绛宾真正见识了长安的繁荣富强,也学习到很多有用的治国经验,而自己的国家,相比之下非常落后。他回到龟兹后,立刻仿照中原样式建立了新的宫殿,在龟兹实行一定程度的汉化,还让龟兹人穿起汉式服装,修筑道路,实行出入传呼、钟鸣鼎食的汉家礼仪。这些改变不仅仅是为了让龟兹人外表看起来像汉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细微的文化渗透,让汉朝的先进文化融入龟兹人的生活。
由于绛宾的种种努力,与汉家和好的政策不仅在他这一代得到保持。他的儿子丞德即位后,自称汉外孙,继续与汉朝通好。绛宾的远见在未来终于得到了证实,时间最终回馈了他的努力,到了东汉时期,龟兹发展成了塔里木盆地最强大的绿洲之国。
在龟兹国的历史进程中,以汉朝时期最为繁荣。一方面是因为巨大的利益,一方面也是出于对中原文化的向往,另外加上长期以来友谊激发的情感,龟兹人一直对中原王朝以忠诚待之,积极地吸收中原先进的文化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即使在汉朝以后也仍然如此。
音乐、舞蹈的故乡
龟兹国是一座艺术的宫殿,全国居民能歌善舞,孕育了龟兹国独特的国情。龟兹国的音乐,舞蹈都穿越了艺术早期的蒙昧阶段走向了成熟。
龟兹首先兴起的是音乐和舞蹈,这是最能直接感染人类的艺术。当人们穿越茫茫沙漠,饥渴难耐,突然见到这片生机茂盛的绿洲,不得不感激上苍安排世间万物的神性。西域各国的商人在越过险恶万分的旅途之后,都为发现有这么一片绿洲而情不自禁欢欣鼓舞,高兴之余,自然要载歌载舞好好休歇,长此以往,带来了这个地方艺术的繁荣,这片土地更加声名远播,一来二去,龟兹的文化艺术繁盛已经是不言而喻。也由于这个因素,龟兹的音乐和舞蹈的创作与流传,欣赏它们总是能够感受到其中难以言传的心情与感受,与任何地域的文化迥然不同。
事实上,龟兹国闻名于世也正是在于其音乐成就。作为一个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古国,研究它的民族特性有助于人类更加了解自身发展。龟兹人之所以有这么浓厚的艺术氛围,与当时三大文明古国的影响密不可分。当时,印度和古希腊的文化通过商道,逐渐传入这片绿洲里,异域的文化很大程度地冲击了善于吸取新事物的龟兹人,他们天性中对艺术的热爱与接受能力让他们很快接受了这些美好的事物,并且逐渐把它们融入生活之中,与自己民族本土文化渐渐结合起来。不同地域的文化在龟兹这片土壤上,经过多年沉积、生根和融合,开始萌发出色彩缤纷的艳丽花朵,一朵一朵傲然怒放于世界艺术之林。异域的精华被龟兹囊入怀中,中原文化这朵奇葩自然也有机会在龟兹的土壤上嫁接生长。正是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龟兹绿洲幸运地受到世界三大文明最丰厚的滋润,艺术与文明在此开花结果成长为一片茂盛岛屿让人神往。
龟兹音乐更是西凉音乐的始祖,早在汉魏时期,龟兹乐就成为流传中原的“九部乐”、“十部乐”的组成部分。公元382年,前秦吕光伐龟兹,除了得到大量战利品以外,同时还将龟兹的文化艺术带走,龟兹的乐舞艺人以及多种乐器得以大范围传入中原。他后来割据凉州,建立后凉国,汇集中原艺人组成一支庞大的乐舞队,演奏龟兹带来的乐舞伎和琵琶、筚篥、箜篌、羯鼓等。在他亲自主持引导下,龟兹和中原的艺术家们把大量的龟兹乐曲改编后,又和西凉地区的乐舞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西凉乐舞。西凉乐舞在翩然韵动中,里面丝丝入扣的龟兹气息让人不经意间醉迷,一如杯斛交错间恍然惊梦,轮回不休。
龟兹音乐流传入中原后,受到中原的青睐。相传,隋文帝的大臣郑译,参照龟兹音乐来整理中原音乐,演变出隋唐燕乐二十八调。隋唐音乐理论家兼演奏家万常宝,依据龟兹乐理重新阐述了我国古代音乐旋宫理论,又以他自己创造的“水尺”为律尺,制定了八十四调,并且还按照新的音乐律制改造了不少乐器。
这个国度文化丰盛繁荣,开放出一片旖旎花园。龟兹乐器的种类丰富,据《隋书》和《旧唐书》记载,有坚箜篌、琵琶、五弦琵琶、笙、横笛、萧、毛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鸡娄鼓、铜钹、贝、弹筝等19种之多。
唐高宗曾把著名的龟兹艺人白明达接到宫中演奏龟兹乐器,他的技艺很高,特别是他作的舞曲《春鸳啭》最为有名。唐代《教坊记》里记载说:“高宗晓声律,闻风叶鸟声,皆蹈以应节。尝晨坐闻莺声,命乐工白明达写之为春莺啭,后亦为舞曲。”
当时,唐代有位叫李基的音乐家,他以吹一口好笛而闻名。有一次他吹《凉州曲》,刚一吹完,有个叫独孤生的听众问他:“喂,你吹的笛子真好听啊!声调中杂龟兹韵味,你一定有龟兹朋友吧?”
独孤生对音乐的敏锐判断得到李基的赞同,他点点头说:“嗯,你辨音能力很强!我的师傅就是龟兹人。”
可见当时龟兹国的音乐流传之广。
西凉乐舞以曲调轻快、舞姿矫健的西域风格及轻盈柔婉、婀娜多姿的中原特色迅速普及流行。不仅仅封建帝王的宫廷乐舞师吹奏表演它,民间的乐舞也极为流行,就连乡间的农夫们在休憩时也会通过吹笛子等“奏乐”的方式抒发心情,缓解身上的疲劳。可以说,在龟兹国,西凉乐就像西域的葡萄酒一样,葡萄美酒夜光杯,舞影凌乱身姿迷醉,广袤大漠之上一曲不休的旋转,天地为之惊艳,让所有的人如痴如醉。
在舞蹈方面,龟兹最著名的就是“胡旋舞”,这在龟兹的壁画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跳舞者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彩带随身飘逸,裙裾旋为弧形,如一朵朵就地开放的莲花,美得让人心神动荡。“胡旋舞”起初女子跳的较多,女性特有的柔美让这个空灵的舞蹈美不胜收,到了后来,男子也跳的多了,为胡旋舞加入了阳刚之美。在唐玄宗时,安禄山挺着大肚皮轻松自如地让自己三百多斤重的身躯急速旋转,令见多识广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眉开眼笑。
大唐圣僧唐玄奘西天取经时,经过长途跋涉之后,就有幸领略到龟兹令人着迷的音乐歌舞艺术。根据记载,当时,他正好碰上了龟兹国盛大的节日——行像节。由于大师声名远播,国王邀请玄奘登上了城门上临时搭的木棚,和王后宫女一起观赏。
在一片歌舞升平中,行像节开始了,一座高达三丈的巨大佛像立于四轮车上,由几个僧人缓缓推着,从城外向城门驶来。唐玄奘合掌迎候,国王卸下王冠,赤脚捧着一炷香走下城门,跪在佛像前,王后及宫女从城楼上撒下五彩缤纷的花瓣。一时间,城楼上各种乐器一齐响起来,全城沸腾了。男女老幼赤脚露膀,人们提来了清澈的凉水,手拉手用水尽情泼洒,晶莹的水珠在天空落下幻化成为剔透的风景,人们边浇边跳着舞,并用绳索钩套来往的行人,把水往他们身上浇去,欢腾之气在龟兹的上空弥散。盛大、欢欣、热闹的场面后来被一次次记载入历史中,人们看着那些心血沸腾的记录,感受到一个平和热情民族的生命活力。
龟兹的舞蹈,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由于地处沙漠地带,龟兹国土地太干旱了,只有雨和雪才能滋润这片小小的绿洲。多降雨雪就意味着五谷丰登,百姓自然会生活富足。音乐声中,精壮汉子跳起来,老少爷们跳起来,老婆婆小媳妇也跳起来,在这一年一度乞求雨雪的狂欢节日里,举国欢庆,钟爱绿洲的人们在尽情表现着自己对大自然赐予的渴望和感恩,这些虔心诚意的恩念幻化为舞蹈形式,让观者感受到生机蓬勃。见闻广识的玄奘大师面对这人间烟火的热闹气息,被这动人的民间舞蹈深深感染了,这里没有严肃的崇拜佛教,但是看看这些欢庆的人们,看看这载歌载舞的场景,佛一直在人们的心中,在人们的生活中。国王邀请玄奘脱去袈裟鞋袜,进入人群,且舞且泼,与百姓同乐。龟兹的欢庆给玄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后回到大唐他仍然不时提起。以后,龟兹国的“乞寒舞”传到中原,再由中原传到缅甸、云南一带。据说,这正是“泼水节”的前身。可见,龟兹艺术早已超越了民族和国界。
唐朝之后,每当人们追思大唐的兴盛和歌舞升平时,思绪都不会绕过龟兹这个国度,龟兹悦耳的丝竹声、疏勒乐和高昌乐,给中原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中原的欢腾加注了快乐的符号。如今,古龟兹国虽然不复存在,但龟兹音乐和舞蹈代代流传,在恍然不知中传承着龟兹的生命力与爱。在岁月长河中,很多的古龟兹人也许要迁徙出去,而更多的中亚周边民族也迁居进来,古龟兹的艺术也随着民族的融合而愈加醇厚,它像血液一样渗透进了其他外来艺术的躯体中,改造、互补,共同耕耘、表现着这片土地,共同创造着华夏文明的生机盎然。
从小乘佛法到大乘佛法
龟兹不仅是艺术之乡,佛教文化也同样辉煌。它以佛教为国教,是西域小乘佛教的中心。库木吐拉千佛洞14窟的“乐伎图”面前,栩栩如生的图像能够带领人进行一次龟兹之旅,羽衣欲动的飘逸,虽然没有听到真实的音乐,但是也能够让人领悟到龟兹文化的神韵,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满耳的佛国天音之中。一大群沉醉于音乐的菩萨,在平和肃穆的佛界天宇间,他们手弹琵琶,弄琴吹箫。这是中国浪漫主义的一大高峰,这里菩萨抛却了严肃的一面,与音乐同在,与人性同在。还有许多听者,微阖双目,灵魂逍遥。龟兹的乐曲令凡人和佛界诸神倾倒,二者相得益彰。龟兹的佛学是龟兹艺术的升华,又与龟兹艺术一起组成了灿烂的龟兹文化。
作为佛教中心地,龟兹国的寺庙很多,《晋书·四夷传》记载,“谷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僧祐的《出三藏记集》对龟兹寺庙概述说:“寺甚多,修饰至丽,王宫雕镂,立佛形像,与寺无异。”《出三藏记集·鸠摩罗什传》载:“龟兹僧一万余人,几占龟兹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些寺庙是人类建筑文化上的又一次高峰,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学人考究。从历史记载中看,佛教在龟兹确实影响深远。
龟兹国生活富庶,使得这个国度的骚乱事件极少,臣民百姓不用为了生活而疲劳奔波,相对宽裕的生活让整个国家普遍乐善好施,虔心于佛,这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由于受到印度佛教东渐的影响,龟兹国很早就开始信奉佛教了,是早期为数不多的佛教国之一。随着建造佛教石窟这个风俗从印度南部渐渐东传,龟兹也开凿了克孜尔千佛洞,这证明了龟兹绿洲曾是佛教东渐的重要传播中心。
由于占据重要地理位置,人杰地灵的古龟兹国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来自印度的佛教就是经过这里,最终传入中国的。在现在的龟兹故地,每年4月8日的佛诞日,还举行大型的行象游行,声势浩大,用来纪念佛教的诞生。
没有人知道第一个佛教徒是在什么时候进入龟兹的,也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在这里传道布施。这个惊心动魄的文化传承过程隐藏在平淡的生活中渐渐完成,酝酿出芬芳的果实。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前后,龟兹开始大规模地开凿石窟,以表达对佛教的虔诚。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龟兹王向汉武帝赠佛教僧侣所用的澡罐,这是有记载的龟兹古国佛教传入初期的最早的历史。此后,佛教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到魏晋进入鼎盛时期,正式成为龟兹国的国教,并受到龟兹历代诸王的崇信和弘扬,其影响远播周遍绿洲、中原内地,可以说是佛泽千里。
龟兹国的佛教,最初传播的是小乘教法,唐代高僧慧超曾说:“龟兹国,足寺足僧,行小乘法,吃肉及葱韭等也,汉僧行大乘法。”表明了龟兹国佛教信徒们在坚持苦修小乘佛教的同时,并非严格遵守着佛教的清规戒律。在这些戒律中,最重要的有五戒,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最早也是由龟兹高僧传入中原的。
佛教进入龟兹国并非一开始就顺利,公元3至4世纪龟兹国内,原始巫术尚盛行,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影响力还非常小,开始不为龟兹当地百姓所接受。与其硬开辟一条新路,不如顺势而为,高僧佛图澄善用龟兹巫术与佛教教义相结合,用咒术传宣佛教,是龟兹密教的始初形式。这种佛教与龟兹巫术混合的密教就是佛教开始登上龟兹文化舞台的第一步骤。文化的蔓延在无形中完成了传递,这种密教同时也由龟兹高僧传入中原。到3世纪中叶,佛教在龟兹广为传布,僧俗造寺、开窟、塑像、绘画供佛和饭僧,日新月盛。这一时期,中原大地上的大行其道的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而龟兹已经成为了佛教胜地,吸引着遥远国度的僧侣。成吨的颜料被运送进石窟,画师们在石窟中忘我地绘制佛教壁画。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些画作在几千年以后会受到无数人的朝拜,人们怀着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谨记着他们留下的每一根线条、每一道神韵。
佛教在龟兹的命运,到了东晋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个时候龟兹诞生了一位著名的佛教徒。他的名字叫鸠摩罗什,是一位改变了龟兹命运的人。鸠摩罗什又名童寿,古代高僧、著名学者、翻译家,东晋建元二年(公元344年)出生于龟兹。当时中原处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只有小乘佛教在中土传播。鸠摩罗什的出现,使得大乘教义在龟兹得以传播,开拓了龟兹人的文化领域。
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炎是古印度人,而且是印度半岛上一个小国的国相。他因为厌倦了官宦生涯,不远万里来到龟兹,寻找一方清静乐土。
龟兹王得知鸠摩炎的身份后,不但热情接待了这位远方的来客,而且聘鸠摩炎为国师。可谓有缘千里来相会,龟兹王将自己的妹妹罗什嫁给他为妻,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这位罗什公主不但年轻美貌,而且聪明好学,有过目不忘的本事,通晓几种语言。她嫁给鸠摩炎之后没多久,就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孩子出生后,鸠摩炎夫妇就按照西域的习惯,为他取名叫鸠摩罗什。
罗什早在出嫁之前,就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具备很高的佛学修养。在鸠摩罗什很小时,她就决意出家,罗什的决定是从个人的角度考虑,但是对于丈夫、家庭而言显得无情无义,罗什是个坚强的女子,为了自己的信仰不惜以绝食的方式逼迫丈夫鸠摩炎同意。罗什剃发受戒之后,带着儿子一起到了雀离大寺出家为僧,在龟兹名僧门下攻读经典。雀离大寺在西域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寺院,俗称西大寺和东大寺。龟兹佛教鼎盛的时候,这里曾同时容纳上万名僧侣。
因为鸠摩罗什的母亲和龟兹王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加之龟兹人敬佩她果敢断绝与家庭以及优越条件的联系而一心向佛,因此都非常敬重他们母子,愿意供养他们。但罗什是个虔诚的女子,害怕这些世俗的供养会影响自己的修行,扰乱自己的初衷,于是就带着儿子走避他国,继续苦修。他们母子二人一路西行,渡过宽阔的印度河,到了罽宾国,这个时候的鸠摩罗什才9岁,他拜当地佛教大师盘头达多为师,学习《杂藏》等小乘经典。在盘头达多的指点下,加之自身聪颖好学,鸠摩罗什进步神速,对佛学有了很透彻领悟,罽宾国王非常敬重鸠摩罗什,以上宾之礼供养他,此时鸠摩罗什还仅仅是个幼小的童子。
当鸠摩罗什12岁时,又跟着母亲四处游历。鸠摩罗什聪颖好学,对佛学的领悟及其深刻。他的大名已经被传播开了,许多国家邀请他做国师,但鸠摩罗什内心有自己的想法。不久,龟兹王亲自迎接鸠摩罗什母子回国传法。归途中,他们在疏勒、莎车停留,学习和博览了各种经典,同时还研究了天文学。回到龟兹后,母亲罗什起身到天竺修行,据说修成了圣人。而鸠摩罗什则受戒于王宫,留住龟兹新寺,勤奋钻研大乘经论,从此开始了独自修行。(www.daowen.com)
鸠摩罗什又经过两年的苦修,已经能通达大乘教法的奥秘。此时,他刚刚20岁。国王为他准备了一场隆重的法会,要他与从西域赶来的盘头达多辩法。于是,在古老的龟兹王国内,昔日的老师和学生的辩论持续了一个月。最终结果是,鸠摩罗什靠着高超的佛法修为,顺利地赢得了辩论。心服口服的盘头达多向鸠摩罗什——这个自己一手调教出来的学生顶礼膜拜,并且虔诚地说:“你是我大乘佛法的师父,我是你小乘佛法的师父。”从此时起,鸠摩罗什开始传播大乘佛法,听者无不欢喜赞叹,大感相逢恨晚。
不久之后,鸠摩罗什正式被龟兹王誉为国师。每逢大型法事,各国前来聆听佛法的国王为了表达无限的敬意,都跪在地上,让鸠摩罗什踩着膝盖登上法座。鸠摩罗什不仅在西域传播了大乘佛法,伴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承,鸠摩罗什的名字作为佛教在中原传播无法绕道的圣吉,他的名声也从西域传到了中原。
鸠摩罗什此时的成就已经让人侧目,然而出于对佛教的虔诚,他是一个命中注定的苦行者,肩负有神圣的使命。公元382年,鸠摩罗什再次离开龟兹,千里迢迢来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并在这里学习汉语。公元401年到达长安,此时正值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割据王朝后秦皇帝姚兴亲自出迎,待以国师之礼。在这里,他开始翻译佛经,共译出各种经典35部,约300余卷,著名的《金刚经》、《维摩经》和《中论》就是鸠摩罗什的译著。鸠摩罗什治学严谨,他翻译的经典语言精炼,文词流畅,完好地传承了原文的风韵与意境,因此博得了人们的赞誉和爱戴。公元413,鸠摩罗什在长安去世。在历史上,他与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并称为中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
鸠摩罗什是一个传递火把的人,所到之处带去佛教的荣光,他带来了中原大乘佛教的火种。但是自从鸠摩罗什来到中原,龟兹国又再度被讲究自我修为的小乘佛教占据。据史料记载,从唐代开始,中原的大乘佛教渐渐向西域反传,许多汉人僧侣来到龟兹,具有中原风格的壁画和汉字出现在龟兹的石窟中,人们称之为“汉风”。
唐朝统一西域后,汉传佛教不断影响龟兹,促使龟兹地区大乘佛教文化不断增长,不仅汉寺宣扬大乘教,不少千佛洞窟中大乘教内窟骤增。
5世纪末至6世纪中,龟兹佛教遭遇了衰败的厄运。6世纪后半叶至7世纪,人们终究无法忘怀佛学文化熏陶带来的内心平和,龟兹佛寺复又大行,此后,绵延数百年的龟兹王朝笃信佛法,崇尚佛教,很快在全国蔓延开来,带来佛教在龟兹的鼎盛时光。
到了公元7世纪上,风尘仆仆的玄奘法师到达龟兹,发现龟兹有“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他在《大唐西域记》记载载:“屈支国……大城西门外路左右各有立佛像,高九十余尺。于此像前建五年一大会处,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捐废俗务,奉持斋戒,受经听法,渴日忘疲。……常以月十五日、晦日,国王、大臣谋议国事,访及高僧,然后宣布。”
玄奘走了之后,又过了100年,有个叫慧超的高僧也来到了龟兹,其所著的《往五天竺国传》载:“又从疏勒东行一月,至龟兹国,……此龟兹国,足寺足僧,行小乘法,食肉及葱韭等也。”到公元8世纪上半叶,龟兹佛教仍然兴盛不衰。此后,经历安史之乱,唐朝中央政府的力量大大削弱,突厥、吐蕃相继侵凌,社会动荡不安,龟兹难以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这个时候龟兹的文化艺术发展也遭受了冲击。公元8世纪末,吐蕃占领龟兹以及后来的回鹘迁入,龟兹的佛教香火虽然绵延不断,但结束了鼎盛,走向衰落。
公元11世纪末,回鹘的喀喇汗王朝改信仰伊斯兰教,一场以宗教为名义的血腥屠杀在龟兹国内上演,喀喇汗王朝对西域诸佛国发起“圣战”,实则是对龟兹国的侵略,这场战争旷日持久,给龟兹国带来灭顶之灾。龟兹国被攻陷,纳入回鹘统治。公元14世纪,以宗教为名义的镇压斗争又再次在龟兹上演,龟兹国内改信伊斯兰的察合台汗秃黑鲁帖木儿对龟兹的佛教教徒进行了残酷迫害,察合台汗秃黑鲁帖木儿发动这场战争,表面看来是信仰之间的冲突,实则也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这场战争对龟兹的佛教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佛教寺院庙宇被拆毁,佛像被捣毁,佛教经典文献被焚烧,佛教教徒被屠杀,一些幸存的僧侣或者被迫改信伊斯兰教,一些逃亡异国,龟兹国内的佛教文化被掏空,具有千余年历史的龟兹佛教文化在战乱中破坏殆尽。
此后,伊斯兰教完全统治了龟兹,佛教在龟兹的繁荣时日一去不返,让人扼腕。
龟兹的石窟和壁画
龟兹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很有幸通过洞窟和壁画等形式流传下来,而不至于在漫长的时间流逝中消亡。龟兹这片绿洲,在笃信佛教的同时,还将佛教文化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穿越遥遥洪荒发出光芒,与人类对话。
龟兹石窟被誉为“中国四大佛教”石窟之一,它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天地,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佛教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是文化历史上一次高峰性的构建,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龟兹石窟不仅保存着古代佛教艺术在我国形成、发展和流传演变的清晰脉络,而且对于中国佛教史、美术史、美学理论和古龟兹的社会、历史、经济等领域的研究都有特殊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人们面对它,感受到了心灵的平和,看到这些艺术从容的面容,此刻谁的心不安静下来呢?
现存四个著名的石窟寺群:库木吐拉、克孜尔、吐木休克和森木赛姆。其中,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地理位置最西、开凿年代最早、保存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克孜尔千佛洞167号石窟的窟顶共有七层,被学术界称为七层复斗顶,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洞窟。它为人所渐渐琢磨开拓而就的智慧让人过目不忘,它是人世间的桃花源,不为时间的乌云所遮掩。作为龟兹石窟发现者之一的勒柯克写道:“当我第一次在龟兹绿洲中挖开一个被埋没的洞窟,进到里边时,那些吐火罗君侯供养人的画像,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这是因为,在吐鲁番绿洲的石窟寺中留下了自己画像的那些骑士和君侯们,其脸型和服装完全显示了他们的亚洲起源和文化,而在这里看到的壁画,极其生动地令人想起了欧洲骑士时代的绘画。”直至今日,人们来到龟兹石窟要么不进去,一旦进去,人的灵魂就注定要对它所叹服,它与时间对峙的辉煌、坚持,里面都是人性的恒久。龟兹洞窟是岁月的一声惊叹,如水一般静静浸润人类干燥的生活,它的平和里面暗藏大智。早期洞窟年代至少要比敦煌莫高窟早一百年左右。
克孜尔石窟壁画大致分为佛教故事画、佛经叙事画、佛教人物画,以及龟兹西域的山水、飞天像等。克孜尔石窟类型可分为支提窟、讲经窟、毗诃罗窟、仓库窟等六种类型,还有149个未定型窟。龟兹石窟在本地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外来因素,逐渐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且极具地方特色的龟兹石窟艺术模式。在传承佛教文化、模仿印度支提窟的同时,根据本地岩石酥松易于坍塌的特性,创造出别具一格的“龟兹式”中心柱窟,物换星移的过程中,它增添了一些人间烟火气息,它贴近了大地更贴近了苍生,是佛教理念和自然条件巧妙结合的产物,是佛教教义从神话走向实际的产物,这是佛教艺术史上的一大贡献。大漠、历史、时间、文化,一切都在其中融化,是高唱还是苦吟?任人评说。
在1500年之前,龟兹的工匠们就开始建造这些石窟和僧房,经过千年尘封,它自成的格调不曾改变,幻化成为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任由后人默默祭奠。它所传递着的重要信息,展示了人类文化上的进进退退,走走停停。看看克孜尔石窟吧,在艺术和题材上种类繁多,内容也极其丰富,除了那些取材于本生经、佛陀的早期生活故事的绘画之外,还保存有许多印度与吐火罗文献,特别是印度的梵文文献,具有特殊价值,因为其中有一部分出自已经散失的梵文佛经,这些佛经常常就是克孜尔洞窟壁画上大量出现那些故事的脚本。它值得人虔诚膜拜,因为透过它人们能够感受到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完整的人,隐藏在时间深处,清澈的眼眸一直看着万物众生。
1995年,一个牧羊人在山崖绝壁上偶然发现了一个洞穴。洞穴内大量壁画让人震惊,人们无法想象在茫茫大漠之中会有如此潇洒的笔触。随后,洞穴被证实是一个具有汉人风格的千佛洞。从地面到石窟洞口有30多米高。当时的人在如此陡峭的山体上开凿石窟,在今天看来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问题。现在,它被称作阿艾石窟,寂寞地呵护着自己昔日的辉煌,它已经远远超越了社会学范畴,冷落故址,遗风千古。
在阿艾石窟里,独特的文化在华夏翻腾不休,这些单薄的壁画到底抵抗住了野蛮战火的焚烧,大量的汉字用毛笔书写在壁画上。画面人物是单线平描的,西方的净土世界中出现了亭台楼阁。民族的精神在这片天地中倾诉不休,在审美情趣上,佛教思想同中原固有的神仙观念、人间富贵结合在一起,并不生长于龟兹本地的团花、茶花、卷草出现在壁画中,取代了原来盛行的几何形图饰。更为重要的是,佛像的面目日益远离高鼻、深目、卷发的西方人种类型,而逐渐转换成汉人的面容了。后人面对着这些伟大的人文杰作,它已经不是简单的壁画,人类回顾它,实则是在进行一次艰难又悲怆的文化苦旅。
龟兹国内,一直流行小乘佛教,石窟壁画内容也是表现小乘教的。小乘佛教认为,成佛要经过个人长期的艰苦努力,累世修行,积集功德。小乘教保持了早期佛教教理,把释迦牟尼当成唯一佛,着重于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主张通过个人修行摆脱轮回之苦。因而,这里的石窟绘有举世无双的佛本生故事,即佛在得道以前的无数世界里的表现。
龟兹佛教石窟壁画上所绘制的佛本生故事,站在艺术高度欣赏,都是非常精美的艺术品,这些壁画栩栩如生,让观者不由得叹为观止。没有文字的说明,因为它已经不需要文字说明,小心翼翼地看一眼,看一眼,眼前一如奔腾过千军万马。
雕塑在龟兹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千年历史沧桑、宗教易宗过程中遭到严重毁坏。从残存部分的塑像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早期受印度犍陀罗和秣兔罗雕塑艺术的影响,而且从中也可见其雕塑艺术的自身发展进程,逐步糅合本地区、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体现出浓郁的龟兹风格。再品味品味这生命力旺盛的艺术吧,它是一个古老民族对文化的渴求,它是华夏大地在时间夹缝下流转下来的艰辛。克孜尔新1窟内残存的泥塑彩绘涅槃佛像是新疆境内现存唯一的涅槃像;库木吐喇新1窟内的泥塑彩绘坐佛像是新疆境内现存唯一完整的坐佛像。龟兹石窟中大量的壁画题材主要有佛本生、因缘、本行、譬喻和供养故事等。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具有鲜明的龟兹地方特色。主要反映说一切有部的小乘佛思想。不难想见,这些线条背后,有多少人格健全的人,将佛教的思想精髓滚瓜烂熟一般烙印在自己的血脉之中再演绎出来,是一个何其惊心动魄的过程。
龟兹石窟壁画的主要构图形式是将一个个佛经故事绘在以山峦围成的菱形格内,一个故事多以一个或两个典型画面来表现。以拜城克孜尔千佛洞石窟壁画为例,尤以券顶菱格式经画为典型,壁画的内容以表现小乘教派深山苦修的教义为宗旨。这种菱格式构图既有佛教教义的象征性,又有画面布局的合理性。菱格画的独创性、多样性及其构图布局的繁密和一体性,成为佛教艺术的突出成就之一。铁线描和凹凸晕染等技法的运用也是龟兹石窟艺术模式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保护这些壁画,对于当代人来说,是对文化的延续,也许,也是一场将绵恒下去的苦役。
龟兹国消亡之谜
皮朗村坐落在新疆库车县,这个村落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在这里发现了一座古城遗迹。经过专家考证,这座神秘的古城就是当年龟兹国留下的,而且还是当年龟兹国的都城。
经过千年风雨,春去秋来,梅凋鹤老,这座庞大的古城早已是伤痕累累,一如雅致书签,立在民族的书册之上。它周长近8000米,除东、南、北三面城墙尚可辨认外,西墙已荡然无存。全城呈不规则正方形,城墙高约2~7米,由夯土筑成,每隔40米左右有城垛一个。古城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彩陶片、铜件、汉五铢钱、龟兹小钱、开元通宝等,这些文物带着远古的气息,超然地看着历史的脚步一步步走远把它遗忘。这座古城在现实的世界碰了壁,与现实的世界无力再交手,如今古城仍在,当年在这里生活的龟兹人却不见了踪影,留下一地荒芜。但是,它是有底气的,它等待着,沉默着,人类终究把它记忆并且为之探寻。
对于龟兹古城的消亡,有很多奇诡而险峻的猜测,但都不是证据确凿。
龟兹王国的消亡至今仍是一个让人费解的历史之谜。它既不是毁于战争,也不是毁于自然变故,更不是毁于瘟疫。龟兹国当年所在的绿洲,如今仍然一片生机,很多新疆人就在这里定居,但是当时繁盛的龟兹却被掩埋进了大漠,它曾经有的虎虎生气,都一一为时间所收纳,一如时间和人类开的一个玩笑,人类只是扑朔迷离地探寻着它。那么,龟兹古城的消亡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根据传说,在公元840年前后,西迁的回鹘人占领了龟兹,龟兹国不复存在。此后,龟兹人一度被回鹘统治着,历史上把占据龟兹国的回鹘政权称为龟兹回鹘。龟兹回鹘最早的可汗叫庞特勤,称汗时王宫还是龟兹国的都城。龟兹的文化就这样在战乱中断去,为后人留下数不清的疑问。
雄心勃勃的庞特勤,打算将遭到战争创伤的龟兹都城修复起来。然而,都城里的百姓已经从心底抛弃了这座城市。因为这里有太多战争留下痕迹,人们继续住在这里难免睹物思情,勾起太多的悲惨回忆。另外,在他们看来,这个都城已经受到了诅咒,不管谁称王,刀剑相残是免不了的。于是,百姓们都希望能离开这里。
这时,巫师也开始出来散布可怕的言论,弄得百姓人心惶惶。
不久之后,有人商量着要逃离都城。开始是一户两户,悄悄地迁走了,并没有引起统治者的注意。慢慢地,迁走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急迫地想要逃离这个城池。逐渐空落起来的城池,会渐渐瓦解官府的政权,无人能够统治一个只有斑驳空墙的城市,人们的搬迁引起官府的警惕和愤怒。庞特勤将抓到的逃离都城的人杀掉,希望能杀一儆百,阻止龟兹百姓外逃。结果却适得其反,庞特勤的杀戮使人们更加相信都城是凶城,认定巫师所言必定灵验,迁居之势愈演愈烈。
随着百姓越逃越多,都城的正常生活也完全被打乱了。这一下庞特勤慌了手脚,连忙召集大臣们研究对策。庞特勤没想到,就连龟兹的贵族们也希望离开这座都城。他们纷纷发言说,这座都城千余年来一直是龟兹国的中心。有太多的战争在这里发生,太多的生命在这里消逝,可能连上天都讨厌它了,我们必须搬离这个不祥的地方。这些观念逐渐地深入人心,具备了普遍的象征意义。
看到所有人都要求迁都,庞特勤也就不好再拒绝了,于是正式下令迁都。迁都的决定得到了民众的拥护,百姓不再私自迁居,等待着可汗的安排。
既然要迁都,首先就要先选择新都的城址。负责选择新城地址的是一位大臣。他先是选定了龟兹西去100多公里的克孜尔千佛洞的附近。那里有一条美丽的大河,而且河床宽阔,草滩如茵,足以养育一个都城的人。然而,就在选定的当天晚上,大臣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新迁的都城里,到处都是森森白骨,人骨的架子横七竖八甩得到处都是。有一位白胡子的长者,拄着一根长长的杆子,用凄惨的哭腔不断地重复喊着:“罪过呀,罪过……”
大臣从梦中惊醒,四处打听之下,才知道那块土地上发生过“千佛呻吟”的惨剧——一场惨烈的宗教之争。当时血流成河,数千冤魂至今不得安宁。
很显然,这个地方也不适合建造都城。
只好接着选,大臣又把目光投向了在龟兹东边20多里一个叫大龙池的地方。这地方倒是个吉祥之地,过去迎接汉王朝的使者,都是在这里设坛迎奉的。大龙池也确实有一池水,虽不够充沛,但供应一个万人的都城是绝无问题的。只是,一场风沙就打破了大臣的梦想。这风沙刮得奇怪,呜呜哇哇之中传出一个声音:“罪过呀,罪过……”大臣虽然不知道原因,但鉴于曾经做过的梦的缘故,立即放弃了这个地方。
大臣辛辛苦苦奔波了数十天,仍然毫无结果,只好空手返回复命。当他走到距都城仅有40里的地方,突然鼓乐齐鸣,一支迎亲的队伍出现在前面,就地歌舞起来。新娘新郎的歌唱中,不断地重复着三个字:逛新城!
大臣很惊讶,环顾四周才发现,这里是距离昭怙厘佛寺最近的地方,也是当年玄奘法师讲经之地,这里地灵人杰,向来就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龟兹的姑娘一朵花”之说。大臣非常高兴,于是立刻上奏庞特勤,开始迁都。
以上就是龟兹古城被废弃的传说。根据这个传说,龟兹都城跟西域其他古城消亡情况不同,它不是因战争、灾荒的缘故而搬迁,所以迁都的工作非常从容。人们把所有家当运走,连房子也拆掉。王宫里能搬的也都搬尽,搬不走的高大宫房也只留下了个空架子。不到半年,龟兹都城便只留下废墟,宫殿、古塔,昔日的繁荣坍塌成为淤泥。在几十年后,人们开始在龟兹都城的旧址上种庄稼。庄稼长得出奇的好,人们就进一步开垦,最后连残存的遗址也给清光了,只剩几面城墙。失落了一个龟兹,也失落了一个世代,这真是人类的悲哀。
这个传说有很大的虚构成分,需要经过考证再确定是否可信。传说只能作为参考,龟兹古城消亡的来龙去脉,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记载。因此,龟兹古城是如何被抛弃的还有待专家进一步的研究。
与龟兹古城不明不白的消亡相对而言,龟兹人的行踪脉络就清晰多了。
亡国的龟兹人是站立在自己国土的废墟上开始新的征程,他们背负着龟兹的血脉,一辈子抛不开它。历史上的龟兹人,从汉朝开始分为两支,一支向中原进发,融入汉族,一支留在原地,最终被其他少数民族同化。西汉时期,龟兹人开始内迁,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唐朝中期,规模时大时小,人数或多或少。他们迁入内地,始则聚居于一两个地方,后因各种原因,逐渐扩散至大河南北。内迁的龟兹人逐渐融入了华夏民族,并且先后涌现了许多风流人物,为开发我国北方地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把自己民族的文化融入了人类发展。只要用心体会,就能尝到里面的厚重,让后人在穿越千年大漠时候能够体会到一丝情不自禁的自豪,就是如此,一切足够。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开始统治河西,龟兹国兼并了姑墨、温宿、尉头等西域小国,遣使向曹魏政权称臣。结果,迁往内地的龟兹移民被迫成为曹魏的属民。由于曹魏政权系篡夺东汉而来,龟兹移民始终耿耿于怀,对曹魏抱有二心。为时不久,他们即摆脱曹魏的羁束,投归汉朝的正统——蜀国。《三国志·蜀后主传》记载:(延熙)十年,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卫将军姜维迎逆安抚,居之于繁县。
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延熙十年,蜀国大将姜维领兵北征,与曹魏大军鏖战于临洮以西,河西与曹魏政权的联系一时中断,白虎文得以乘机率众与治无戴所部共同投归蜀国。后来,蜀国被曹魏所灭,在晋朝取代曹魏后,设置秦州,以胡烈为秦州刺史,龟兹移民即在胡烈的管辖之下。西晋王朝建立后,龟兹仍遣使朝贡有时还将王子送到晋朝做质子。西晋政权覆灭后,前凉皇帝张骏派沙州刺史杨宣征讨西域,龟兹立即降伏。
公元268年(晋武帝太始四年至六年),西北灾荒连年,百姓痛苦不堪,群起骚乱,龟兹首领白虎文再次率众暴动,攻杀了秦州刺史胡烈。凉州刺史牵弘派部将田璋率精兵讨伐,暴动民众终于被镇压下去了。
南迁蜀中的龟兹人并未被全部北迁至秦州,直至南北朝时,蜀中仍有龟兹人活跃在政治舞台上。龟兹人迁往内地的潮流,直到唐朝时才渐渐止息。据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龟兹人的后裔,很可能还是龟兹王族的一支。总之,迁入中原的龟兹人渐渐被汉族同化,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之中,完成了一部浪漫的巨著。
留在龟兹国的龟兹人,也渐渐被其他民族同化了。
前奏主苻坚灭掉前凉后,于公元382年派大将吕光进军龟兹,龟兹国王帛纯战败逃走,吕光做主,立帛纯的弟弟帛震为王,然后返回。此后,龟兹又先后向北凉、北魏称臣。公元5世纪中叶,龟兹一度被北方的柔然民族吞并。后来柔然衰弱,龟兹得以复国,立即遣使到北魏进贡驼马、珍宝。5世纪末,曾隶属于西方强国嚈哒。此后,龟兹曾先后遣使于北魏、北周和南朝的梁国。隋朝时,龟兹先是臣属于北方新兴的西突厥汗国,到隋炀帝即位后,龟兹又派使者入朝通好。
唐朝建立后,龟兹虽然仍附属于突厥,但也时常与唐朝往来。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唐军讨伐焉耆,龟兹与焉耆结盟抵抗唐军。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恼怒,命昆丘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率兵进击龟兹,经过激烈交战。第二年,龟兹国王被俘,西突厥王十分震惊,立即率众降唐,唐军当即班师。经过几度反复之后,唐王朝终于完全收服龟兹,将唐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都城,下设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龟兹开始成为唐朝统治西域的中心。因此,龟兹王城又被称作安西城。
在龟兹王协助下唐王朝有效地控制着西域。每逢大战势必为唐军先锋,天宝年间,安禄山叛乱,龟兹国王派精兵援助唐朝,唐王朝才最终平定了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躲了一场亡国危机。在龟兹国全力援助唐王朝时,吐蕃乘龟兹国内空虚大举入侵,攻占了龟兹。不久,回鹘击败吐蕃,龟兹被纳入回鹘民族的统治之下,经过长年发展,龟兹人种也逐渐被回鹘人同化。11世纪末,龟兹人脱离回鹘的控制,归附黑汗王朝,其间经过文化变迁过程,由一个信仰佛教的民族变成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从此,龟兹不再是一个独立、半独立的政权,先后成为黑汗、西辽、蒙古、元朝、察合台后王、准噶尔部等治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公元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龟兹重新被纳入中原王朝版图,被定名为库车。
龟兹在历史中渐渐远去,岁月在一步步消散,无聊的喧嚣已经不能再迷茫它的眼睛。它就这样走了,走了,穿过时间漫长的隧道,我们眼前出现一个古老的民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