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北边疆考古教程:Y4西夏时期窑炉具独特意义

西北边疆考古教程:Y4西夏时期窑炉具独特意义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发掘的四座窑炉中,Y4属于西夏时期。扁壶的生产数量很大,器形适合游牧民族使用,为西夏境外的其他窑址所不见,可视为西夏瓷典型器物。1997年,对回民巷西夏瓷窑址进行发掘。宁夏境内已发现的大规模的制瓷窑址主要是磁窑堡窑和回民巷窑。

西北边疆考古教程:Y4西夏时期窑炉具独特意义

四、西夏窑址

1.灵武磁窑堡窑址

1975年,宁夏灵武县崇兴乡发现一批瓷器,瓷器器种简单,只有碗、碟、高足杯三种;与瓷器同层出土的是宋代货币。由于很难将这批瓷器归入北宋的定窑系统,于是断定很有可能是西夏地区所烧造的。1983年,对灵武县磁窑堡瓷窑址进行调查。1984年进行试掘,1984—1986年进行三次发掘。

磁窑堡窑址在灵武县城以东,属沙漠区,窑址坐落在小山丘上。在发掘的四座窑炉中,Y4属于西夏时期。此窑平面呈椭圆形,火门两侧有砖壁保存,火膛壁无存。窑床仅在烟囱附近保存部分烧结面,窑尾处保存一个砖砌的烟囱底部。作坊遗迹有房屋、存料池、淘洗池、淘洗大缸、轮基、烘坯火炕等。

出土的西夏瓷器以褐釉、青釉、白釉、黑釉较多,茶叶末釉、紫釉较少,姜黄釉仅发现有零星碎片,还有一器施两种釉色的。白釉瓷施化妆土,碗、盘、钵等内底有沙圈,其他釉色者内底有涩圈。胎质坚密有少量细沙粒,为浅灰白色和浅黄色。出土器物以用途来分有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娱乐用具、雕塑品、宗教用具、建筑材料、窑具、工具等。纹饰以植物纹居多,有牡丹莲花菊花梅花石榴等;动物有马、鹿、鱼、鸭、鹅、鹰、兔、狗、鸟等;另外还有一些几何形纹。装饰技法有刻花、剔刻花、印花、点彩、镂孔等。碗、盘、盆、瓶等圆形器物均用轮制;雕塑品多为双模合制;砚滴等为轮、模合制;还有少量器物为手制。日常生活用具的造型工艺特点是均挖足较深,俗称“挖足过肩”。

磁窑堡窑出土瓷器

(引自《西夏美术史》)

生活用具有碗、盘、盆、壶、瓶、罐、唾盂、炉、灯盏、纺轮等。文房用具有砚、砚滴。娱乐用具有棋子、瓷埙。雕塑品有人物、动物像。宗教用具有铜佛像、瓷眼珠、莲花座等。建筑材料有瓦当、滴水、筒瓦、板瓦、脊饰等。窑具有匣钵、垫条、垫圈、测温具等。还发现部分有西夏文、梵文、汉文的瓷器(片)。在发掘中,共出土钱币523枚,大部分是北宋及以前的,未发现元明时期的货币。窑址主要属于西夏时期,延续到明清。(www.daowen.com)

灵武窑的器物造型非常接近于定窑系产品,所出姜黄釉印花瓷片肯定受到金代耀州窑影响,纹饰上大量使用开光构图无疑是受到磁州窑系影响。从装烧工艺上看,其顶碗覆烧法为山西、陕西、河北诸窑普遍使用。灵武窑除直接受到山西诸窑影响以外,还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陕西、河北诸窑影响。

灵武窑址出土的遗物部分反映了西夏党项族的生活与习俗。扁壶,大者正反两面的腹部均有圈足,背面的起放置平稳作用,正面的有对称和固胎作用,器侧有两耳或四耳便于穿绳携带。小扁壶体态轻盈,适于随身携带。扁壶的生产数量很大,器形适合游牧民族使用,为西夏境外的其他窑址所不见,可视为西夏瓷典型器物。瓷铃、瓷钩是游牧民族常需的用具。大量纺轮反映了游牧民族家庭毛纺织的情况。大量的瓷骆驼、马等雕塑品体现了游牧民族对它们喜爱的心理。瓷埙是游牧民族喜爱的乐器。人物塑像的发式均作秃发状,证实了景宗元昊所下“秃发令”在西夏各代都严格执行。白釉瓷的数量很大,并有白釉贴面出土,质量均较高,且在西夏陵区祖庙遗址亦有出土,这些可能与西夏崇尚白色有关。瓦当、滴水、板瓦、筒瓦的形制与中原相同,而黑釉瓦件和白釉贴面为其他窑址所不见或少见。这反映了党项族的建筑特点。[34]

2.灵武回民巷窑址

1987年,对灵武回民巷瓷窑址进行了调查。回民巷位于灵武县东稍偏北约35公里处。采集的标本多为瓷器和窑具,还有少量工具。1997年,对回民巷西夏瓷窑址进行发掘。发现窑炉2座、灰坑3座、出土文物2000余件。窑炉共计2座(Y1、Y2)。Y1建于生土上,平面呈马蹄形,由窑门外八字分墙、窑门、火膛、窑室、烟囱五部分组成。窑门外侧的八字分墙用砖石砌成。火膛壁用条砖错缝平铺砌成,外有砖石相护。火膛底为生土,其上有一层煤灰层。窑室在窑炉中部,靠近火膛处略高。窑床面用粗砂铺成,已形成烧结面。窑室两壁有“二层台”,台上残留一瓷柱。窑室两壁上部略内弧,由条砖错缝平砌而成,外有砖石相护,壁面有烧流。窑室后墙下有4个砖砌烟孔。烟囱位于窑室后,烟囱壁用废砖砌成。

出土遗物中除钱币外,均为瓷器,有生活用具、工具、窑具、建筑材料等。瓷器釉色以黑、褐、青居多,白釉次之,另有少量姜黄釉色,有的器物内外施两种釉色,但数量极少。碗、盘、盆等为轮制,印花碗为轮模合制,六棱碗、瓜棱罐等为轮、手合制,个别器物为手制。

宁夏境内已发现的大规模的制瓷窑址主要是磁窑堡窑和回民巷窑。回民巷窑具有比磁窑堡窑创烧时间早的特征。在发掘过程中未发现西夏以后的遗物,再结合窑址分布面积小和地层堆积薄的情况,推测回民巷窑的使用时间不很长,在西夏晚期可能就已废弃,迁至条件较好的磁窑堡附近。

回民巷窑与磁窑堡窑虽然相距很近,但是两窑瓷器的表面装饰有很大不同。前者以黑、褐、青釉为主,纹饰主要是在碗、盘内壁印花或堆塑六条竖直棱和在罐、钵外壁饰瓜棱纹,很少见剔刻花瓷;后者则是“白釉瓷和剔刻花瓷最具特色”。这些区别明显地表现出两窑的工艺渊源不同。回民巷窑瓷器的这些特点受陕西耀州窑的影响较大。[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