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疆境内岩画发现300处,手印岩画集中于帕米尔高原

新疆境内岩画发现300处,手印岩画集中于帕米尔高原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近47个市、县范围内,均见岩画遗迹,总数约300处。新疆地区有关战争的岩画,最典型的代表是哈密沁城折腰沟保留的几幅图像。手印是新疆岩画中常见的一种图案,帕米尔高原是手印岩画比较集中的处所。岩画与新疆天山一带发现的岩画点一样,以动物为主;其中以羊的岩刻占大多数。

五、新疆境内岩画

新疆地区的岩画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等山脉及其支脉中。在近47个市、县范围内,均见岩画遗迹,总数约300处。岩画遗存主要分布在早期游牧民族的冬季草场,大多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北坡海拔1400米以下的低山地带。

岩画加工工艺有点凿法、凿点与研磨结合、磨蚀等。从加工工艺分析,凿点较为原始、粗糙,时代相对稍早;凿点后研磨,较之单纯凿点前进了一步;而磨蚀成图对工具工艺要求更高,相对时代应更晚。

与刻凿岩画并存的,还有洞窟彩绘岩画。而其内容,可以看出女阴图像、萨满崇拜特征的尖形帽、被投枪刺中的牛、马,还有欢乐的舞人及圆点、短杠道绘成的几何图案。这些图形给人以浓重的神秘感。岩画中,生殖崇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一个最醒目的主题,如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的岩画遗址。

新疆地区有关战争的岩画,最典型的代表是哈密沁城折腰沟保留的几幅图像。哈密地区居东部天山,地处蒙古草原河西走廊进入新疆的咽喉地带,是军事战略要地。手印是新疆岩画中常见的一种图案,帕米尔高原是手印岩画比较集中的处所。[89]

1.哈密地区岩画

哈密地区发现的岩画,粗略统计约在千幅以上,遍布天山南北;大多分布在水源丰富、草木茂盛、适于农牧业生产的河谷和山区,天山风景优美的峡谷中尤其多见。岩画有的凿刻在岩壁上,有的刻画在干涸河床中的巨石上。内容以动物为主,其中又以羊居多,其次是骆驼、狼、狗、鹿等;也有反映狩猎生活、战争和宗教场面的岩画。

哈密县沁城位于哈密市东北约100公里处,沁城岩画主要集中在山丘上和山沟中。从雕刻技术上可以粗分两类:简单线条勾勒的画面和全部凿刻的画面。从内容上看也可分为两类:单纯的动物画像和记录当时人们生活、战争及宗教场面的岩画。动物岩画多于反映人们生活场面的岩画;而全部凿刻的岩画又比线条勾勒的多。这些岩画大部分在白山和折腰沟两处,约有500余幅。[90]

2.塔什库尔干岩画

塔什库尔干地处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区。1990年首次发现岩画,画点计有8处。26幅岩画中,有动物者占23幅。动物主要分为食草类和食肉类。食草类有羊、马、驴、鹿、牛、骆驼;食肉类比较少,有狗、狐狸、狼和豹类。另外,还有些不知种属的动物。岩画中还存在鸟首形图案,应表现的是鸟类动物。

岩画具有我国北方山地草原带和西北山地草原带的岩画特点,基本反映了山地狩猎时代居民的经济和宗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岩画最早创作的年代应不晚于距今4000年前。[91]

3.鄯善县二塘沟岩画

二塘沟西邻吐鲁番市地界。1995年,对沟内岩画进行考察,发现岩画6处。与岩画共存有古代石堆墓,出土唐代流行的瑞兽葡萄镜。

岩画点位置低的在河谷中的台地上,高的在山坡底部,洪水一般冲刷不到,是古代牧民经常活动的地方。岩画不集中,数量很少,岩画点分布距离均衡,显示出可能有其实用性,可能是牧民放牧的路标,或是牧场的界限。岩画与墓葬相伴,很可能与死者有关,属一种殉葬品,祈愿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仍然有满坡的羊群;抑或是牧民对现实的祈愿,希望满山遍野的羊群兴旺。[92]

4.温泉苏鲁北津岩画

苏鲁北津沟在温泉县城西约45公里处,博尔塔拉河南岸,共有两个岩画点。岩画与新疆天山一带发现的岩画点一样,以动物为主;其中以羊的岩刻占大多数。苏鲁北津岩画中,又以北山羊占多数。此外,还有少数各种动物及其他刻像。

直接反映古代游牧社会经济生活的岩画有两种:狩猎及放牧图。狩猎岩刻中,单人用弓箭捕猎是基本形式。人刻图多数是粗线体圆头、细长身形象;双手张开举向两肩、双腿分立两侧是主要姿态。从岩画凿刻的风格及技巧、“岩晒”色泽判断,岩画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初中亚斯基泰文化塔加尔期岩画有着密切的关系。[93]

5.呼图壁康石门子岩画

岩画位于呼图壁县西南天山中,距县城约75公里;雕凿在沙砾岩上,岩面平整。岩刻画面积达120多平方米,满布大小不等、身姿各异的人物形象。人物大者,过于真人;小者只有10~20厘米。人像有男有女,或站或卧,或衣或裸;不少男像清楚地显示了生殖器及睾丸,甚至表现了交媾的动作。其下则是群列的小人,十分明白地显示了祈求生殖、繁育人口的要求。在岩刻画的左下方、接近地面的石壁上及几块大型的早期塌落的巨型块石上,还有一些大角羊、鹿等兽形图案文字刻画痕迹,内容、技法差异很大,明显不是同一时代的遗迹。

画面人物的形象特征都是狭面、深目高鼻,具有明显的雅利安人特征。而头戴高帽、附饰翎羽、女性或穿着束腰长裙等,有助于对活动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地带的古代游牧民族的认识。康家石门子岩刻画可能与在新疆北部地区活动的与塞人有关的一支居民有关。[94]

新疆康家石门子岩画

(引自《丝绸之路草原文化研究》)

6.穷科克岩画

穷科克,蒙语泛指岩画所在地区。岩画西距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城约30公里。在古代,这里是牧业转场时的必经小道。1985年调查发现岩画,2003年再次调查,共发现刻有岩画的岩石49块。[95]岩画所刻画的形象可分为大角羊、盘羊、鹿、羚羊、蛇、人等主要类别。其中大角羊又可分为成年大角羊和幼羊两类,鹿可分为梅花鹿和马鹿两类。成年大角羊是岩画形象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占所有岩画个体总数的80%以上。大角羊的表现形式多样,造型风格变化频率较高,并有较多层位关系。

7.阿尔泰山崖画

阿尔泰山崖画可分为崖刻和崖绘两类。崖刻又可分为线刻和平凿两种。一般是先以线刻构成外形轮廓,然后再在此基础上仔细雕凿,使画面低于自然崖面。有的则是带有刻纹的阴线画面。崖画形式美观,粗犷简洁,别具风格。

崖绘的颜色多为赭红,也有少数使用白色的。这两种颜色都是矿物质,色泽鲜艳,经久不褪,且易于获取,这应当是采用这种颜色的主要原因。另一个原因可能与阿尔泰山古代先民的崇尚有关。

崖画在表现生活的基础上,题材内容、构图形式和表现手法都充分显示出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独特风格。在题材方面,阿尔泰山崖画主要特点是表现生活,反映现实。那些生动活泼的动物图像、草原牧场的自然环境、成群结队的山羊野鹿、张弓搭箭的射猎场面表现出畜牧兼狩猎的经济特征。还有那些女性崇拜内容,更说明女性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崖画的构图形式灵活多样,从不呆板,画面形象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如唐巴勒塔斯的“归牧图”“舞蹈图”和“习骑图”,大土木特的“习射图”都是极好的作品。有的崖画在构图上能注意动物之间的关系,如母子鹿的大小相配、群鹿图的排列队形;“守羊图”中有狗和羊,羊食草、狗看守,相互协调;狼捕羊则刻画了饿狼的凶残和山羊的惊慌,显得十分生动。还有表现动物不同神态的,如加拉阿什的鹿图,有的食饱伫立,有的东张西望;又如唐巴勒塔斯的野羊图有的食草,有的奔跑,表现平静的山谷中蕴含着不平静的因素。

崖画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它的独到之处,善于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来弥补绘画技巧上的不足,以期达到艺术的效果。如习射图中将射手刻画得较小,而将弓箭刻画得很大;习骑图中将马刻画得很大,而将骑手刻画得很小,用以表示射手、骑者都是未成年的少儿。又如鹿狼对视图中,将鹿特别是鹿角刻画得很大,以显示鹿的力量,而把狼刻画得较小,使人们从画面可以看出鹿不畏强敌,敢于斗争。

关于阿尔泰山崖画的时代问题,目前尚难确断。这些崖画可能不是一个时期的作品,当有早晚之分,甚至是几个时期的作品。初步推测,崖画年代是2500—3500年前。这个时候,塞种人正在阿尔泰山一带活动,因此初步认定崖画是塞种人及其以后游牧于此地的民族的作品。阿尔泰山崖画是一批很有学术价值的珍品,是古代阿尔泰山地区游牧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民族艺术史有着重要的意义。[96]

8.东黑沟岩画

东黑沟遗址位于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石人子乡石人子村南,西距巴里坤县城23公里。2005年对其进行调查,发现的遗迹种类包括石筑高台、特殊遗迹、墓葬、石围基址、岩画等。

东黑沟岩画

(引自《考古文物》2006年第5期)

东黑沟遗址共发现刻有岩画的岩石2485块,集中分布于东黑沟北部,直沟中部、北部以及东黑沟河滩。其中东黑沟河滩发现2437块,为岩画最主要的分布地。

从岩画的内容看,以动物、人物为主。动物个体形象以山羊最多,常见的又有鹿、马、盘羊等,此外骆驼、豹、犬、狼、鸟等动物也偶有发现。在人物图画中,以描绘游牧民族生活的场景为最多,如人面、骑者、射猎、放牧、车辆、毡房、人和动物等,也有一部分可能是祭祀或舞蹈的场景,描绘战争、争斗的场景也有相当的数量。还有一些是描绘自然界的图像,如太阳等。同一岩面上的岩画,有的可根据打破关系、颜色、表现形式、雕凿技法等的区别分成不同的幅面。[97]

在岩画点的附近,往往会有游牧文化的遗址存在。这是一个重要的规律,岩画可以成为我们寻找游牧文化遗址的指南。

9.岳公台—西黑沟岩画遗存

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内东天山(巴里坤山)北麓斜坡地带的黑色大型石块上,往往刻有岩画。比较密集的分布点有3处,一处在小沟口外的山坡上,一处在弯沟口外的山坡上,另一处在大直沟口外的山坡上。总共确认有34处岩画点,刻有岩画约1000余幅。岩画以动物图像为主,还有狩猎、骑马、骑骆驼、车辆、太阳、植物等。动物有北山羊、鹿、狼、豹等野生动物,还有马、骆驼、狗、牛等家畜。狩猎图像以行猎方式分为步行狩猎和骑马狩猎,图像上所见猎人的武器有弓箭、投枪、绳索等,猎取的对象多为北山羊、鹿、狼等动物。植物图像较少,仅见一幅形状似草的植物。岩画的内容反映了草原地带以游牧兼及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游牧文化的特征。

关于岩画的功能,有学者曾经总结过。它们分别是模拟巫术的产物;古代神职人员宗教活动的产物,表达宗教情感的神职图像;传授知识的记事画;寄托人们的祈愿等等。此处岩画的功能也应与西北草原地带普遍存在的岩画功能相同。在遗址群东区弯沟口外的一个小山丘的最高处,有一女阴状的大型岩石,四周刻满了岩画,很可能表现的是祈求丰收和生育昌盛的意图。[98]

10.哈密天山以南岩画

哈密天山南部发现的岩画均在天山南麓的山前地带。具体来说,全部都处在兰新公路以北这一狭长地带。从最西处的西山乡五道沟至最东部沁城乡下河村,绵延100多公里。

岩画有的分布在山南沟谷中,有的在山前的冲积平原上,而且越靠近北部,岩画的数量越少,岩画制作技艺也越粗糙。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中心是在山前地带,已经摆脱了仅仅依靠畜牧业的经济方式,向农业区过渡,逐渐形成半农半牧的经济形态。

在所有的岩画群和个体周围,均发现有水源或古河道,而且几乎所有的岩画点都与古遗址、古墓葬共存或相距不远,这也反映出古代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的习俗。同时,数量较多的居址和墓葬共存,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古代先民们已经过着定居的游牧生活。由于发现的岩画地点较多,且大多在山区的牧业区范围内,即使在以农业为主的平原地带,岩画中所反映的内容也是以畜牧、狩猎为主,反映出经济生活中畜牧、狩猎经济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

从考古资料看,匈奴墓中出土的器物,其作品多双马、双羊等,表现动物间的亲昵关系。哈密天山区二道沟乡二崖头村和沁城乡白山村白山岩画中均有此形象,这种构图在北方草原颇为流行。另外“花纹风格”的动物形象也是匈奴人喜欢的一种构图方法,即以线条勾勒出动物的躯干,中间打击出类似肋条状的曲折和脊椎骨,这种风格也可称之为“匈奴风格”。匈奴人崇拜日月,沁城乡头宫口子岩画和白山岩画中,就出现过太阳的形象。再结合匈奴的历史和迁徙地域来看,遗留在哈密绿洲上的许多岩画应为匈奴族的遗物。

随着匈奴族势力逐渐衰弱,另一支游牧民族开始活动在北方草原上,这就是突厥族。根据内蒙古阴山岩画中属于突厥人留下的岩画看,显著特点是动物形象的简略化、图案化和符号化,用抽象和象征的手法表现事物。哈密黄田农场八大石畜牧公司托甫塔勒村发现了一幅图案化的抽象岩刻。另外在这里也发现了用石块堆成的坟墓,有的坟顶四周还用大的方石围砌成框,并发现石人雕像,这一般认为是突厥人墓前的标志。因此,有理由认为这类岩画是突厥人留下的,时代大约在北朝到唐代。综上所述,哈密天山以南的岩画大部分属于匈奴时期的作品,另外还有突厥、蒙古、回鹘等民族经过漫长的岁月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99]

【思考题】

1.简要介绍天水放马滩秦汉墓地的考古收获

2.宁夏地区汉代墓葬主要有哪些重要发现?

3.简述河西地区东汉时期主要墓葬及其特征。

4.居延遗址的重要遗迹和考古发现是什么?

5.礼县鸾亭山汉代祭祀遗址的价值表现在哪里?

6.酒泉、嘉峪关壁画墓和敦煌壁画墓有什么异同?谈谈墓葬壁画的学术价值。

7.简要介绍北周李贤夫妇墓。

8.简要介绍洛甫县山普拉墓地。

9.试述尉犁营盘墓地的重要收获。

10.略论尼雅遗址的考古发现和文化内涵。

11.简述喀拉墩古城佛寺遗存。

12.谈谈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及其族属问题。

13.西北边疆地区岩画很多,摘要介绍你熟悉的几处岩画。

延伸阅读

1.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科学出版社,1958年。

2.黄文弼:《吐鲁番考古记》,科学出版社,1958年。

3.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

4.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5.甘肃省文物队、甘肃省博物馆、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5年。

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酒泉十六国墓壁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

7.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孙家寨汉晋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

8.戴春阳、张珑:《敦煌祁家湾》,文物出版社,1994年。

9.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佛爷庙湾》,文物出版社,1998年。

10.甘肃省文物局、岳邦湖、钟圣祖:《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考察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11.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

1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

13.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洮战国秦长城、山丹汉明长城调查报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注释】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北道区文化馆:《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汉墓群的发掘》,《文物》1989年第2期。

[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秦安上袁家秦汉墓葬发掘》,《考古学报》1997年第1期。

[3]宁夏博物馆关马湖汉墓发掘组:《宁夏吴忠县关马湖汉墓》,《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3期。

[4]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盐池县文体科:《宁夏盐池县张家场汉墓》,《文物》1988年第9期;姚蔚玲:《略论宁夏两汉墓葬》,《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1期。

[5]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城西汉墓》,《考古学报》2004年第2期。

[6]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阿拉善盟博物馆、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额济纳旗砾石沙梁墓葬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2009年第2期。

[7]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五十年考古述要》,《新中国考古五十年(1949-1999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462页。

[8]民和博物馆:《青海民和县胡李家发现汉墓》,《考古》2004年第3期。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处、新疆文物事业管理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交河故城——1993、1994年度考古发掘报告》,东方出版社,1998年。

[10]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996年新疆交河故城沟西墓地汉晋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9期。

[11]周金玲:《新疆尉犁县营盘古墓群考古述论》,《西域研究》1999年第3期。(www.daowen.com)

[12]宋晓梅:《新疆尉犁县营盘15号墓文化内涵探析》,《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5期。

[13]陈靓:《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古人骨的研究》,《边疆研究(第1辑)》。

[14]蒲朝绂:《酒泉汉代墓葬》,《西北史地》1990年第2期。

[1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酒泉崔家南湾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6期。

[1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玉门蚂蟥河墓群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6期。

[17]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玉门白土良汉晋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1期。

[18]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19]曹定云:《武威雷台奔马铜雕应是“天马逮乌”——兼论“天马”的由来和发展》,《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4期。

[20]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简报——出土大批医药简牍》,《文物》1973年第12期。

[21]党寿山:《甘肃省武威县旱滩坡东汉墓发现古纸》,《文物》1977年第1期。

[22]孙廷成、李开俊:《武威县五坝山头发现龟形铜灶》,《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3期。

[23]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高台县博物馆:《甘肃高台县骆驼城南墓葬2003年发掘简报》,《敦煌研究》2006年第3期。

[2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高台县汉晋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5期。

[25]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局:《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五十年成就》,《新中国考古五十年(1949-1999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470页。

[26]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工作站:《宁夏固原北原东汉墓》,《考古》1994年第4期。

[27]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平安县古城青铜时代和汉代墓葬》,《考古》2002年第12期。

[28]肖小勇、郑渤秋:《新疆洛浦县山普拉古墓地的新发掘》,《西域研究》2000年第1期。

[29]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2004年甘肃礼县鸾亭山遗址发掘主要收获》,《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5期。

[30]梁云:《对鸾亭山祭祀遗址的初步认识》,《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5期。

[31]李并成:《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遗址新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6年第1辑。

[32]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卫县文管所:《中卫宣和汉代窑址》,《宁夏考古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8~132页。

[33]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张玉忠:《1993年以来新疆克里雅河流域考古述略》,《西域研究》1997年第3期。

[34]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洮战国秦长城、山丹汉明长城调查报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页。

[3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16~17页。

[36]甘肃省文物局、岳邦湖、钟圣祖:《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考察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83页。

[37]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38]甘肃省文物局、岳邦湖、钟圣祖:《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考察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31~36页。

[39]甘肃省文物局、岳邦湖、钟圣祖:《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考察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31~36页。

[40]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组、敦煌县文化馆:《敦煌甜水井汉代遗址的调查》,《考古》1975年第2期。

[4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5期。

[42]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洮战国秦长城、山丹汉明长城调查报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36页。

[43]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

[44]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地图初探》,《文物》1989年第2期。

[45]镇原博物馆:《甘肃镇原县富坪出土秦二十六年铜诏版》,《考古》2005年第12期。

[46]甘肃省文物队等:《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6~49页。

[47]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酒泉三坝湾魏晋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5期。

[48]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酒泉孙家石滩魏晋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5期。

[4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525页。

[50]戴春阳、张珑:《敦煌祁家湾》,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48~174页。

[5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佛爷庙湾》,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17页。

[5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玉门官庄魏晋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6期。

[5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玉门金鸡梁十六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2011年第2期。

[5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台县博物馆:《甘肃高台地埂坡晋墓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9期。

[5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台县博物馆:《甘肃高台县骆驼城墓葬的发掘》,《考古》2003年第6期。

[56]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宁夏固原北魏墓清理简报》,《文物》1984年第6期;韩孔乐、罗丰:《固原北魏墓漆棺的发现》,《美术研究》1984年第2期;孙机:《固原北魏漆棺画研究》,《文物》1989年第9期。

[57]宁夏固原博物馆:《彭阳新集北魏墓》,《文物》1988年第9期;姚蔚玲:《宁夏固原北朝墓葬初探》,《华夏考古》2002年第4期。

[58]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工作站:《固原北周宇文猛墓发掘简报》,《宁夏考古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4~147页。

[59]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11期;吴焯:《北周李贤墓出土鎏金银壶考》,《文物》1987年第5期。

[60]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互助县高寨魏晋墓的清理》,《考古》2002年第12期。

[61]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库车县文物局:《新疆库车县发现晋十六国时期汉式砖室墓》,《西域研究》2008年第1期。

[62]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古墓群西区408、409号墓》,《考古》2006年第12期。

[63]《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291~292页。

[64]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法国科学研究中心315所、中法克里雅河考古队:《新疆克里雅河流域考古调查概述》,《考古》1998年第12期。

[65]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宁夏考古组、同心县文物管理所:《宁夏同心倒墩子匈奴墓地》,《考古学报》1988年第3期。

[66]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同心县文管所:《宁夏同心县李家套子匈奴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3期。

[6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组自治州文管所:《新疆和静县察吾呼沟口三号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10期。

[68]张全超、常喜恩、刘国瑞:《新疆巴里坤县黑沟梁墓地出土人骨的食性分析》,《西域研究》2009年第3期。

[69]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哈密地区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管所:《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调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5期。

[70]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1期。

[71]王建新:《新疆巴里坤东黑沟(石人子沟)遗址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5期。

[72]陈兆复:《〈中国岩画全集〉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73]席琳:《试论甘肃马鬃山区岩画的文化因素》,《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4期。

[74]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嘉峪关黑山古代岩画》,《考古》1990年第4期。

[75]杨惠福、许栋:《嘉峪关黑山岩画中的塔形图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4期。

[76]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马鬃山区考古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5期。

[77]席琳:《试论甘肃马鬃山区岩画的文化因素》,《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4期。

[78]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昌县博物馆:《甘肃永昌牛娃山岩画调查与研究》,《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3期。

[79]袁永春、宁国强:《古代北方民族岩画创作艺术管见————以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岩画为例》,《内蒙古文物考古》2009年第2期。

[80]李国庆、巴戈那:《阿拉善左旗银根岩画》,《内蒙古文物考古》2004年第2期。

[81]许成:《贺兰山岩画综述》,《宁夏考古史地研究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44~155页。

[82]权东计、李海燕:《贺兰口岩画空间分布与历史环境风貌研究》,《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3期。

[83]李祥石、沈自龙:《贺兰山洞窟彩绘岩画》,《宁夏考古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3~190页。

[84]权东计、李海燕:《贺兰口岩画空间分布与历史环境风貌研究》,《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3期。

[85]朱存世、李芳:《宁夏贺兰山和北山虎岩画图腾崇拜初探——兼论虎岩画的族属》,《北方文物》2003年第2期。

[86]许成、卫忠:《宁夏石嘴山市黑石峁岩画》,《文物》1988年第9期。

[87]利民:《“哈龙”古代岩画简介》,《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

[88]阿顿·华多太:《柴达木地区的古代石刻岩画》,《西藏艺术研究》2006年第2期。

[89]王炳华:《新疆岩画的内容及其文化涵义——新疆岩画概观之二》,《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期。

[90]董苏宁、刘一明:《哈密岩画》,《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91]王博、阿力甫:《塔什库尔干岩画》,《喀什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3期。

[92]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吐鲁番北部天山中的岩画(一)——鄯善二塘沟内的岩画》,《西域研究》1996年第2期。

[93]蒋学熙:《新疆温泉苏鲁北津岩画》,《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4期。

[94]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石雕刻画》,《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1979-1989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8-142页。

[95]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尼勒克穷科克岩画调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5期。

[96]赵皖锋:《阿尔泰山崖画调查记》,《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

[97]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哈密地区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管所:《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调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5期。

[98]刘瑞俊:《新疆巴里坤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初步认识》,《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

[99]王一龙:《哈密天山以南岩刻画初探》,《新疆文物》1992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