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境内岩画
甘肃岩画遗存较多,除嘉峪关市黑山岩画和永靖县吴家川岩画外,近年在肃北县别盖乡好布拉大黑沟和石包城乡后湾子,永昌县双井子以及祁连山、马鬃山等地均发现有牛、羊、驼、驴等古代岩画遗迹。
1.黑山岩画
黑山屹立于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处,为马鬃山系的一支。1972年发现31幅,1978年再次对黑山岩画进行了全面考察。除黑山的四道鼓心沟内的崖壁上及其各支沟发现一批岩画外,在黑山的其他两个主要沟道——红柳沟和磨子沟内也发现岩画。
红柳沟位于黑山南部,为一东西向峡谷地带,长约11公里。沟两侧崖壁上共发现岩画33幅。所刻内容有殿堂、佛像、佛塔5幅,以及羊、鹿、牛、驼、老虎等,还有一方明代万历年间的摩崖石刻。总体上看,岩画分布稀疏,制作简单粗糙,有的动物图像仅用点击法敲凿成粗犷的轮廓而不成连线。磨子沟岩画不多,仅发现4幅。黑山岩画的制作方法可分3种:磨刻法、敲凿法和线刻法。
目前对黑山岩画的族属判断有几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可能是羌族、大月氏或匈奴族早期的文化遗物”;第二种认为“是柔然、突厥或吐蕃族的作品,惟其帽饰极似彝族英雄结或可从彝族先民与古代羌族的历史联系中寻求解答”;第三种意见认为“这些都是九世纪吐蕃牧民的遗留”;第四种认为“黑山红柳沟这些岩画,是当时居住在这里的古老民族月氏人所刻”。也有学者认为对比黑山岩画中虎的形象,似应与河西匈奴族有关。
红柳沟岩画中的殿堂、佛像、佛塔等神灵图像,从其风格、内容和表现手法看,作画的时代不会很早,上限不过中晚唐,迟至宋元时期。[74]黑山岩画中的塔形图是唐朝中晚期至宋元时期吐蕃族的宗教遗存。[75]
2.马鬃山岩画
马鬃山属肃北县管辖。1980年发现岩画资料,2001年又发现一批以岩画、墓葬和石围居址为主的考古遗存。共发现岩画点35处,有岩画的岩石301块。
岩画多刻于山坡的黑色岩石上。岩画内容丰富,包括各种动物形象,以马、羊、骆驼为主;各类人物形象,如骑者、猎人、牧人、舞蹈者、人面像等;其他内容,如水井、车辆、房屋、盾牌、图案化符号等。题材多样,包括狩猎、放牧、舞蹈、祭祀、生殖崇拜等方面。[76](www.daowen.com)
马鬃山区岩画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粗线条式和剪影式两种。动物岩画是马鬃山区岩画的主体。北山羊、马、双峰驼、狗和人物又是马鬃山各类岩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种。这既表明这些动物与人的关系密切,又说明这一地区是以流动的狩猎游牧经济形式为主的。从表现形式来看,马鬃山岩画总体上较为写实,制作方法以敲凿为主,线条柔和,这与邻近的新疆东部伊吾、巴里坤草原岩画和内蒙古西南部巴丹吉林沙漠岩画都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马鬃山岩画的主体文化因素属于北方草原岩画系统。马鬃山一期岩画、方形石筑墓的特征均与新疆东部以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存在相似性。二期非鹿石风格岩画、圆形石筑墓的特征与新疆东部黑沟梁、东黑沟遗址群等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存在相似性;二期鹿石风格岩画、石板墓的特征可能与蒙古高原和外贝加尔地区的石板墓文化有关。三期岩画可能是受到吐蕃文化和蒙古文化影响的遗存。[77]
3.牛娃山岩画
牛娃山位于永昌县新城子镇赵定庄村南湾西南约1.5公里。岩画群于1994年首次发现,1995年作了调查和初探,2002年又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岩画内容极其丰富,有野生动物、畜牧、骑射等画面,一般一石一幅,也有少量是在巨石块上不同的侧面连刻二三幅。画面形象生动,从艺术的角度反映和体现了牛娃山一带先民们创造的原始文明。
依据岩画的刻痕、石垢颜色、刻画主题、技法等,大体可划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早期阶段主要刻画羊、鹿、狗等较为单纯的动物形象,写实性较强,并以剔地法磨刻为主,刻痕较浅,石垢暗沉。晚期作品突破早期刻画单一、写实动物形象的传统,增加了畜牧、骑猎、斗牛等较为复杂的生活场面,也出现了井、车等日常生活中的所见物体;较多地使用了凿点成线技法,岩面刻痕较深,石垢浅亮。
牛娃山岩画在题材内容、构图形式、表现手法上都充分表现了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独特风格。岩画多以各种野生动物个体或群体动物形体出现,间或出现群居觅食、与狼搏斗等场景。动物以野羊、绵羊、鹿、牦牛居多,约占全部画面的60%以上,此外有少量的单峰骆驼、虎、鸟等;另有为数极少的狩猎场面和畜牧场面以及最富时代特征的“井”字造型。通过刻画生动活泼的动物形象、成群结队的山羊野鹿、动物间的弱肉强食以及骑马射猎等生活化、写实化的场面,充分表现生活、反映现实。
岩画依刻画技法的不同,可分为凿点成线法和剔地法两种。岩画绝大部分画面属于敲磨剔地法,创作年代当略早于线刻画。作画工具均为坚硬而锋利的岩石尖状器刻制、打砸、研磨而成。
永昌县分布有大量的历代岩画群,如红羊圈岩画、毛卜喇岩画、北山岩画、石羊子大坂岩画。与其相邻的同处祁连山北麓的武威、肃南也分布有大量与之相似的岩画。牛娃山岩画的创作年代应为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它们是历史上活动在这一带的西戎和月氏人所首创,其后匈奴人和汉人有所增补。[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