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北边疆考古教程:巴里坤东黑沟遗址

西北边疆考古教程:巴里坤东黑沟遗址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8]东黑沟遗址位于巴里坤县石人子乡石人子村南,地处东天山北麓。根据平面形状,东黑沟GT1及石围居址平面图石围基址可分为方形、圆形两类。东黑沟墓葬揭示的现象,与文献记载的匈奴击败月氏的历史相符合。西汉时期匈奴酋涂王、右贤王、右谷蠡王的夏季王庭很可能就在巴里坤一带;东汉时期北匈奴的夏季单于庭可能也在这附近。

西北边疆考古教程:巴里坤东黑沟遗址

三、巴里坤东黑沟遗址

黑沟梁墓地所在的巴里坤草原,位于天山以北地区。这里气候凉爽,雨水充沛,草质优良,有良好的天然牧场,是古代游牧民族的理想栖息地。1993年对其调查并发掘。考古发现表明,古代居民生产方式以游牧经济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农业经济。黑沟梁墓地大多数墓葬随葬羊骨,这些羊骨常常还完整地装于陶釜中,表明羊肉是居民的主要肉食之一;随着青铜时代哈密地区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小麦、谷子、小米等粮食作物也成为黑沟梁古代居民食物结构中的必要补充。[68]

东黑沟遗址位于巴里坤县石人子乡石人子村南,地处东天山(巴里坤山)北麓。2005年,进行调查,发现石筑高台、石围基址、墓葬、带画岩石;2006年进行发掘。

发现的3座石筑高台,从南至北呈倒品字形分布。一号石筑高台出土物主要集中在两层使用面及其遗迹中。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下部使用面还出有少量铜器。高台北侧有一房屋,平面近方形,现存一些原为墙基的大石块;遗迹有灰坑、灶和火塘。通过对石筑高台的全面发掘,基本搞清了它的形制和功能,这类遗迹应当是古代游牧民族高等级祭祀活动的重要遗存。

石围基址多分布在东黑沟、直沟中部和北部,石筑高台附近较为集中。所在地一般地势平坦,有的也在坡度较大的山丘上。均用排列整齐的卵石砌筑,墙基深入地下。石围基址属居址的可能性较大,但墓葬附近的也不排除茔圈的可能。根据平面形状,

东黑沟GT1及石围居址平面图(www.daowen.com)

(引自《考古》2009年1期)

石围基址可分为方形、圆形两类。[69]在发掘石围基址时,发现了4个打破石围居址的石圈遗迹。石圈均为圆形或椭圆形,其内均发现残缺不全、摆放凌乱的人骨,还有少量羊骨和马骨、玛瑙珠、陶器。从石圈的分布位置、埋葬内容看,应与人牲祭祀活动有关。

墓葬在东黑沟、直沟、东黑沟河滩及直沟两侧的山坡上都有分布;均为石筑,根据平面形状可分为圆形和方形,其中圆形石堆墓又可分为环形、圆丘形和圆锥形3类。各类墓葬都有不同的集中分布区。2006—2007年发掘的墓葬均为中心凹陷的圆形石封堆,墓圹为长方形或椭圆形竖穴,位于封堆下的中部;墓室一般位于墓底偏南处。根据规模和出土遗物可分为小型墓与中型墓。其中小型墓均使用石葬具;中型墓均使用木葬具,且多有人牲和殉牲。随葬品多属明器,与石筑高台及石围居址的出土遗物存在较大差异,但有的器形如单耳罐、钵、串饰等在高台和石围居址中也可见到,表明它们可能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的遗存。

这批墓葬资料中最重要的发现是,既有墓主及其随葬品,又有被肢解埋葬用作墓祭的人牲及其随葬品。墓葬人牲和石圈遗迹内人牲的随葬品都为实用器,器形和纹饰都与哈密地区焉不拉克墓地、寒气沟墓地、艾斯克霞尔墓地等出土的器物存在联系,代表的应是一种在当地延续发展的土著文化。而墓主随葬品中的陶器多为火候较低、无使用痕迹的明器,与哈密地区土著文化的陶器形式明显不同。动物纹金银牌饰等其他器物也非哈密地区的传统器形,代表了一种新出现的外来文化。

东黑沟墓葬的形制特征、随葬品组合与黑沟梁墓地基本相同,应属同一时期同一文化的墓葬。依据出土的中原式羽状地纹铜镜残片分析,时代是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东黑沟墓葬中发现的以墓主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和以人牲为代表的土著文化同时共存的现象,反映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70]西汉初年东天山地区发生的重大变化应该是匈奴打败了月氏,并占据了这一地区。东黑沟墓葬揭示的现象,与文献记载的匈奴击败月氏的历史相符合。西汉时期匈奴酋涂王、右贤王、右谷蠡王的夏季王庭很可能就在巴里坤一带;东汉时期北匈奴的夏季单于庭可能也在这附近。[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