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春秋时期遗存发现,西北边疆考古教程分享

春秋时期遗存发现,西北边疆考古教程分享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墓内有殉狗1只,颈部有小铜铃1件。ⅠM25年代在春秋中期,是该遗址范围内中小型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葬。新发现的夯土建筑基址、祭祀遗迹以及被盗的秦公大墓、车马坑均位于城址内。镈钟、甬钟应该属于春秋早期。坑内有1架人骨,仅见盆骨以下部位;现存骨架呈倒置状。夯土内出土两件陶片,属于西周晚期或春秋初期。

春秋时期遗存发现,西北边疆考古教程分享

三、春秋时期遗存

春秋时期遗存,主要发现于甘肃灵台景家庄和礼县大堡子山、圆顶山。以后者遗存最为丰富,有墓地、建筑基址、祭祀遗迹等。

1.礼县大堡子山墓地

大堡子山墓地位于礼县以东13公里,1992—1993年被盗,1994年对其抢救性发掘。墓地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140米。在此区域内排列着2座南北并列的中字形大墓,编号为M2、M3,其南端有2座丛葬的瓦刀形车马坑。在墓地的东北、北部和西部,有规律地分布着间距为5~7米的中小型墓葬,总数在200座以上。

M2是中字形墓葬,有东西两条斜坡状墓道。葬具为木椁和漆棺,棺周围留有金箔片。椁室内残存罐、鬲等陶器碎片,以及铜泡、戈、刀等铜器碎片。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西。墓室底部中央设腰坑,内置殉犬1只、玉琮1件。东墓道全长88米,墓室呈斗状,内设二层台。其上殉葬7人,殉人为直肢葬,有葬具,多数随葬有小件玉饰。西墓道有8个沟槽状的台阶。填土中埋有12个殉人,屈肢葬,头向有的朝东,有的朝西。分为生殉和杀殉两种,前者做痛苦挣扎状,后者有的头部有洞,姿势规整;多为青少年。M3墓葬结构与M2相同。

K1是大型车马坑,平面呈瓦刀形,东西向,全长36.5米。车马坑内已遭盗扰,从残迹来看,坑内原有殉车4排,每排并列3乘,共计12乘。均为辕东舆西,每车两服两骖,计4匹马。据参加发掘的民工讲,此车马坑被盗掘时曾出土了许多金饰片。但发掘仅获铜车饰以及锈蚀严重的铁制品。

关于两墓的墓主,现在有不同说法。有学者认为是夫妇合葬墓,即M2是秦公墓,M3是秦公夫人墓;M2的墓主可能是秦襄公。[8]也有学者认为二者应是父子关系。[9]2006年发掘了大堡子山大型房屋建筑基址和祭祀乐器坑及人祭坑等,后又提出M2应为出子墓,M3应为襄公墓的观点。[10]

2006年发掘了7座中小型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ⅠM25葬具为一棺一椁,有二层台。墓内有殉狗1只,颈部有小铜铃1件。椁室下置腰坑,平面呈椭圆形,内殉狗1只。出土遗物较为丰富,有鼎、盂、甗、剑、虎等铜器,圭、璧、锛、玦、蝉、虎等玉石器和陶器共153件。ⅠM25年代在春秋中期,是该遗址范围内中小型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葬。ⅢM1有熟土二层台,葬具为一棺一椁。葬有木车1辆,车辕向北。墓内有殉狗1只。ⅢM1年代在春秋晚期。[11]

2.礼县大堡子山遗址

大堡子山遗址位于礼县县城以东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属永坪乡赵坪村。1992年被盗的两座大墓及车马坑就分布在这一带。2006年发现城址1座、夯土建筑基址26处、中小型墓葬400座以及零散分布的文化层堆积等。

大堡子山城址的城墙为夯土筑造,依山梁地势而建。地面上保存的城墙遗迹已不多,且大都残毁严重;其中保存较好的一段城墙位于东北角,长5米余,高约3~4米,夯层厚8~12厘米。城址平面大致呈长方形,东、西城墙断续长约1000米,南、北城墙断续长约250米,城内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新发现的夯土建筑基址、祭祀遗迹以及被盗的秦公大墓、车马坑均位于城址内。中、小型墓葬则主要分布于东北面城墙外,但城内也有零星发现。[12]

(1)祭祀遗迹

2006年,在M2南边发现了祭祀遗迹。有乐器坑1座,人祭坑4座。乐器坑为一东西向的长方形坑,坑内乐器分为两排。南侧置铜钟与钟架,北侧置石磬与磬架。南侧靠坑壁处为一字排开的11件铜钟,其西部为3件镈钟,东部为8件甬钟。镈钟和甬钟大小依次递减,在3件镈钟上或一侧发现3件铜虎。镈、甬钟附有铜挂钩,置放在镈、甬钟之上或一侧。镈和甬钟表面留有布纹。镈和甬钟以及铜虎的纹饰沟槽内均发现朱砂残迹。11件镈、甬钟的北侧为钟架。钟架由一条东西向长方木和二条南北向短方木组成。该钟架似非实用。

镈钟饰以棱形纹和蝉纹、蟠龙纹、单首龙纹,并阴刻线纹。钟鼓部有铭文26字。其他几件镈钟(K5:3-1)纹饰分布、铸造痕迹均相同。镈钟、甬钟应该属于春秋早期。(www.daowen.com)

磬架与钟架相似,石磬则发现于磬架的正下方,不排除直接悬挂的可能。石磬为5组一件,按照由东到西、由小到大的方式排列。发现小型螺丝状骨质器物15件,并与朱砂粘连,推测可能是一种弹拨乐器的构件。石磬出土10件,为两组,每组5件。

1、3、5.铜镈2、4、7.铜虎6、8~14.铜甬钟15~24.石磬25.琴柱

大堡子山祭祀遗址乐器坑平、剖图(引自《文物》2008年11期)

形制基本相同,大小各异。

人祭坑有4座。K1位于乐器坑中部偏北,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坑内有人骨架2具,保存较好。西侧为成年人,俯身屈肢,头向北。东侧为儿童,头朝北,面东侧身屈肢,双手掩面。K2位于乐器坑东部,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坑内有儿童骨架2具,保存完好。西侧儿童蹲坐于西北角,东侧儿童为俯身屈肢,头向北。K3位于乐器坑东南部,锅底状坑,平面呈椭圆形。坑内有1架人骨,仅见盆骨以下部位;现存骨架呈倒置状。K4位于乐器坑北部,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坑内有儿童骨架1具,保存完好,俯身屈肢,头向北。[13]

发掘的4座人祭坑环绕乐器坑,表明当时是先埋乐器,再杀人祭祀;它们都属于一次完整的祭祀活动,乐器坑也是祭祀坑,而且是这次祭祀活动的主体。乐器坑的祭祀对象是大墓M2的墓主。[14]

(2)建筑基址

21号建筑基址位于大堡子山城内南端较高处,呈南北纵长形,西墙靠近上一级台地断崖,东墙基、南墙基不远处为下一级台地断崖。包括夯土基槽在内,整个建筑基址南北长107米、东西宽16.4米、东西两墙基之间宽11.4米,方向为北偏西16度。西墙保存一定高度,但破坏严重。夯土内出土两件陶片,属于西周晚期或春秋初期。北墙仅保留夯土基槽部分,多处被现代扰坑破坏。东墙北段仅保留基槽部分,南段保留部分墙体。南墙西段保留一定高度,高约0.3米,基槽部分没有解剖,应当和其他三面墙的基槽是一致的。

在东、西两道夯土墙之间正中位置发现南北一字形排列的17个柱础,另有一个不在原位置,被移动至西北方向5米以外,总计有18个。柱础石间相隔约5米,是由大小基本相近的呈不规则形状的青灰色页岩构成,个别为小块石头堆积而成。柱础石材为自然状石块,与大堡子山暴露出的基岩相同。在发掘过程中,没有发现木柱腐朽后留下的柱洞痕迹。初步判断建筑的柱础石应为暗础,但并非下沉式暗础。室外活动面只在西墙中段外侧有所发现。在建筑基址的西墙外发现石块堆积。建筑的始建年代大约为春秋早期偏晚或春秋中期偏早,使用至战国时期被废弃。也就是说,建筑的始建年代与秦公大墓的年代大体相当或稍晚。建筑基址中没有发现室内隔墙遗迹,整个遗址中未见瓦片堆积,估计应为茅草屋顶。该建筑的结构相对简单,未见室内隔墙,未对室内地面做专门处理,所以应是大型府库类建筑。[15]

3.礼县圆顶山墓地

圆顶山墓地位于礼县县城东13公里的永兴乡赵坪村西南部,与大堡子山秦公墓地隔河相望。共发掘4座墓葬和1座车马坑。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朝西,有生土二层台。有的墓室有小龛、殉人、腰坑、殉狗等。殉人均放在墓室南、北壁的弧顶长方形龛内,且都有髹漆葬具和数量不等的装饰品随葬。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春秋中晚期奴隶制在当地还非常盛行。车马坑位于M3西北约20米处,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内随葬车马5乘。车队前后相随,辕东舆西。

从出土簋的数量推测98LDM2被盗前应是七鼎墓,2000LDM4是五鼎墓。但应还有高下之分。98LDM2为男性,98LDM1为女性,应是一对贵族夫妇墓葬;2000LDM4为男性贵族墓葬,墓主人大概都是公卿大夫一类的中等贵族。结合圆顶山墓地的位置、规模、墓葬等级,再与大堡子山秦公墓地的关系来看,这里应是春秋中晚期秦国贵族墓地。[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