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周康王时期的考古发现及西北边疆解析

西周康王时期的考古发现及西北边疆解析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M1与M2年代均属西周早期康王时期,M2略晚于M1。第二期西周早期,共有43座墓葬。第三期即西周中期,共8座。到了西周晚期,可能是由于于家湾墓地的族人不堪犬戎等异族的侵扰,被迫迁往他乡。

西周康王时期的考古发现及西北边疆解析

二、西周时期遗存

目前发现的西周时期遗存主要是墓葬,散见于甘肃灵台境内姚家河、西岭、郑家洼、东庄、王家沟、白草坡,崇信于家湾,庆阳、合水、宁县、平凉等地。其中以灵台白草坡和崇信于家湾墓葬最为重要。此外,在宁夏固原中河林场也发现了西周早期的墓葬。

1.灵台白草坡墓葬

白草坡位于甘肃灵台县城西北,1967年和1972年共清理了9座西周墓葬和1座车马坑。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底四周依棺椁筑有熟土二层台。M6、M9是小型墓,其余均为中型墓。中型墓都有腰坑,有的腰坑内有一只殉狗。M2、M3、M7有棺有椁,其他各墓仅有棺。

白草坡西周墓的随葬遗物包括铜器、陶瓷玉石蚌贝骨甲三大类。M1出土的随葬品达340余件,其中青铜礼器23件,还有各种青铜兵器、铜泡、玉器等。墓内出土1尊2卣,器内有“潶伯”字样,说明墓主为潶伯。M2墓底有椭圆形腰坑,内有殉狗。出土铜礼器11件,其中尊、盉均有“img10伯”铭文,可知墓主人即为“img11伯”。M1与M2年代均属西周早期康王时期,M2略晚于M1。

车马坑形制特殊。东西长8米,西半部长方形,东半部略呈圆形,较深。坑底中部形成东低西高的台阶,相差1.5米。圆形底部有火烧痕迹,无遗物,似专为举行“寮”的仪式而设。车子是将零件拆卸后逐一放入,是一辆单辕驾四马的双轮小车。马头向东,马身覆盖苇席。此车马坑可能是M2的陪葬坑。[3]

白草坡M1出土青铜器铭文(引自《中国考古学·两周卷》)

灵台县北接泾川,南邻陕西的凤翔、岐山。殷末周初,这一带分布众多异族、方国,有的是“戎狄之邦”,有的是殷的联盟势力,如姞姓的密须就在白草坡西南30里的百里镇。《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三年“伐密须”,占据泾水中游,为迁都和东进建立了稳固的后方。关于密国的位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灵台县……即古密须国之地是也。”据调查,在灵台县以西的百里附近现在还存有一些古代版筑城墙的遗迹,可能就是密国故城。当地群众至今仍称此地为“密城”或“百里密城”。白草坡西周墓发现于灵台县西北15公里处,紧靠百里的东北角。潶伯既然葬在这里,则白草坡一带很可能是他的采邑所在。周王把他封在这里,看来是为了加强对密人的监视和镇压。[4]

2.崇信于家湾墓葬

崇信县地处甘肃省东部,东接泾川县和灵台县。20世纪80年代,在此发掘了138座先周、西周墓葬。墓葬均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室面积最大达12.3平方米,最小的仅有1.15平方米。大多数墓葬都有二层台,个别墓葬有壁龛、腰坑。有腰坑的墓葬都是大型墓,腰坑内埋狗1只。大多数墓葬都有大型木质棺椁葬具。此外,在墓葬和马坑中普遍使用苇席作为葬具。葬式为头北足南的仰身直肢葬,有在死者身上撒抹红色朱砂的习俗。这批墓葬中出土了上千枚蛤蜊壳,这可能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象征财富的葬俗。

在葬俗方面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出土的28件铜戈大多是随葬前被有意砸弯或砸断的残戈。弯曲和残断部位大都在援的中、前部,砸断后多分置两处。这种“毁兵的现象在甘肃灵台白草坡、陕西长安张家坡以及河南、山西、北京等地区的西周墓葬中都有发现,被认为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特殊的葬俗”[5]。另外,在个别墓葬中发现有随葬石块的现象。(www.daowen.com)

墓葬中发现有殉埋马、牛、羊、狗、鸡等动物骨骼的现象,有的是整体殉埋,有的只随葬头部或肢骨,可能是祭祀的。发现殉人的墓葬只有1座。

随葬品中陶器组合有鬲、鬲和罐、罐三种情形。其余器类还有尊、壶、纺轮等。陶器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一般采用轮制和手捏法制作。纹饰主要以粗、细绳纹为主,其次为弦纹、锥刺纹、刻画纹、附加堆纹等。

青铜器共出土321件,其中容器有鼎、簋、盆、觯等12件。青铜礼器组合有鼎簋和簋两种情形。随葬锻制铜盆是于家湾周墓铜器组合的一个特色,这些铜盆是我国早期锻打成形青铜容器的重要实物,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锻打成形青铜容器。[6]锻制铜盆出土于大、中型墓葬,应该是作为特殊的礼器来享用的,盆内盛有海贝、蛤蜊壳等,可能是用来称量海贝等用于交换的媒介物的量器。青铜器中数量较多的是兵器、车马器及以铜泡为主的杂器。其中铜泡一般是作为甲胄、马具及棺椁罩、服装等的装饰品。

除此之外,还随葬有玉、石、骨、牙器、蚌、海贝、蛤蜊壳等。海贝是于家湾周墓中最为常见的随葬品。这些海贝有的作为口含,有的作为项饰,有的作为衣袍下摆的装饰品,有的作为财富的象征,也有的可能与祭祀有关。蛤蜊壳随葬性质和用途与海贝基本相同。

于家湾墓地共发现马坑6座。马坑的形制有方形竖坑和长方形竖坑两种。马坑内葬马数量少者2匹,多者10匹,马坑底部和马身上大都铺垫或铺盖苇席,有的多达好几层。马都是被杀死后再埋葬的。马骨保存较好,从牙齿观察,马的年龄老幼不一,有的马骨或身首异处,或骨骼残缺不全,显然是为墓主殉葬所致。马坑中只埋马,多数马坑无其他随葬品。[7]

于家湾周墓大致可分为三期,第一期即先周时期,共有13座墓葬,大致相当于商代晚期廪辛至乙辛时期。第二期西周早期,共有43座墓葬。第三期即西周中期,共8座。到了西周晚期,可能是由于于家湾墓地的族人不堪犬戎等异族的侵扰,被迫迁往他乡。

崇信于家湾周墓出土锻制铜盆

(引自《崇信于家湾》)

墓室规模的大小、随葬器物的多少是墓主人生前身份和地位的反映,于家湾周墓基本上能够说明这一点。大型墓共13座,墓主人可能为大夫一级或一邦之长的伯爵;中型墓共95座,墓主人身份较复杂,除士一级的贵族外,还有一些身份较低的贵族或较富裕的自由民以及掌握一定兵权的军事首领或士兵等。小型墓共28座,有随葬品者,表明其生前掌握有一定的财富,其身份应该是平民或士兵;而那些既无随葬品,墓室又小,又无葬具的墓主人,就可能是平民中的贫穷者,有些可能已接近奴隶阶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