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北边疆考古新石器时代综述

西北边疆考古新石器时代综述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调查发掘。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在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日渐占有重要的位置。农业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黄河流域是新石器时代农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新石器时代已较普遍地饲养了家畜和家禽。在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占优势的是以铲、刀、镰、斧、锛、凿、镞等为重点的磨制石器。

西北边疆考古新石器时代综述

一、西北边疆新石器时代考古综述

新石器时代是继旧石器时代之后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国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阶段。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狩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也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就目前所知,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大约起始于公元前6000多年,实际开始年代还当更早;一般延续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原以外有些地区结束的时间要更晚些。

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掘,发现了以彩陶为显著特征并与磨制石器共存的仰韶文化,一度还称为“彩陶文化”。安特生1925年在《甘肃考古记》中,就当时已发现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新石器及其他原始文化,提出了“六期”的分期体系,从早到晚依次为齐家期、仰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和沙井期。此外,由东北、内蒙古到新疆一带的广阔地区陆续发现一些遗存,曾称之为“细石器文化”。1944—1945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夏鼐在甘肃考察,利用地层证据纠正了安特生在甘肃远古文化分期问题上的错误;他的研究成果集中在《考古学论文集》里。1947—1948年,裴文中到甘肃、青海进行史前遗址的调查,写成《史前时期之西北》。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调查发掘。很多大型遗址局部或整体地揭露了远古文化的聚落布局,对了解当时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物证。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发掘报告,撰写大量的研究论文。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在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日渐占有重要的位置。如年代测定方面,为中国史前年代学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通过体质人类学的骨骼测量,陶器化学组成、烧成温度和物理性能的分析,农作物和家畜的鉴定等,揭示了当时的人种状况、工艺水平以及生产活动。孢粉分析又为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

黄河流域地处黄土地带,属半干旱的气候环境,自然植被以耐干旱的蒿属等草本植物为主。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暖湿润,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约高于现在2℃左右,尤以仰韶文化时期较为温暖。而黄土含有矿物肥料物质,土质疏松,易于垦殖。根据目前的发现,约从公元前6000年起,已形成较发达的粟作农业文化。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是黄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之一。早期新石器遗址的面积都不大,文化层也比较薄。村落附近往往有氏族葬地,表明当时的定居聚落已经比较稳固。农业经济的色彩比较浓厚,采集、渔猎仍占相当的比例。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内蒙古南部和湖北西北部一带;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农业经济相当发达,除粟、黍一类耐旱作物外,还种植蔬菜。主要家畜仍限于猪、狗两种,也发现有鸡。由于定居生活的稳固,形成了从数万到数十万平方米不等的聚落。仰韶文化以磨光红陶和彩陶为显著特征。

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和宁夏一带,先后存在的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存,还有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有人把马家窑文化视为仰韶文化的一种地方性的变体。齐家文化以红陶为主,表面除素面或磨光外,多见篮纹、绳纹,代表性器形为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它与陕西龙山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齐家文化已普遍出现铜器,其中青海贵南尕马台出土的青铜镜,形制纹饰与殷墟的妇好墓所发现者近似,齐家文化的年代下限或可晚到商代。(www.daowen.com)

农业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黄河流域是新石器时代农业发达的地区之一。伴随着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生活也就更加稳定,往往形成大规模的聚落,文化堆积厚达一米甚至数米。粟,俗称小米,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普遍发现。它往往被贮藏在窖穴或陶器中。黍,俗称大黄米,它的时代、分布与粟相当,是与粟共存的一种谷物。农具以石、骨、蚌、木为主要原料,有农耕工具、收割工具和加工工具3类,反映了当时的农耕水平。农耕工具以铲为代表;收割工具包括刀、镰两种;加工农具即用以加工谷物的器具,最普遍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

新石器时代已较普遍地饲养了家畜和家禽。从发掘的遗址里,经常出土各种动物的骨骸:大量的散见于文化层堆积和废弃坑穴等处的,是人们吃剩的碎骨残段;有的作为随葬物放在墓坑里;也有的因祭祀或作为牺牲把完整个体埋在墓区内。此外,还发现了少量刻画或捏塑的家畜形象。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鉴定研究可知,中国新石器时代首先出现的一批家畜(禽)是猪、狗、鸡和牛,可早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在齐家文化的遗址和墓地还有较多的羊骨出土。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通过火的作用,使一种物质(松软的黏土)改变成另一种物质(坚固的陶器)的创造性活动。新石器时代的陶土,一般都是就地取材。早期的陶器,陶土一般都不经过淘洗。大概自中期以后,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有的经淘洗去掉杂质,制成较为细致的陶器;有的则加入掺和料。陶器成形有手制和轮制两种方法。手制法又可分为捏塑法、模制法、泥条盘筑法。轮制法是一种进步的制陶工艺,它的特点是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器成形之后,常在陶坯上进行修饰加工,如磨光和施加陶衣。不同种类的纹饰,往往形成某一种文化的特征。

石器是新石器文化中主要的遗物之一,广泛应用于农业、原始手工业、渔猎和日常生活。在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占优势的是以铲、刀、镰、斧、锛、凿、镞等为重点的磨制石器。人们已能依照石器种类和用途的不同来选择石料。适应氏族生活的需要,新石器文化中还出现了不少石制装饰品。

新石器时代的建筑遗迹,一般包括壕堑、围墙一类的防卫设施,中小型的住房,公共性质的大房子,牲畜栏圈,贮藏窖穴以及特殊的祭祀性建筑等。主要建筑类型是居住使用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居址、地面建筑和架空居住面的干栏式建筑。它们的渊源,当分别来自最初两种主要的居住形式——穴居和巢居。随着生产的提高和文化的进步,建筑技术也经历了逐步发展的过程。居住地点一般都背坡面水,选择在河谷阶地和沼泽边缘。居民点的建设已有明确的区划,一般分为居住区、陶窑生产区和墓葬区3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