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孝陵石刻:宝城南墙题刻眀字

明孝陵石刻:宝城南墙题刻眀字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教的教义是二宗三际,即他们认为统治世界的明暗两种力量,为明暗二宗;明暗两种力量相互斗争,经过初际、中际、后际三个阶段,为三际。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帝在御制的《康熙字典》序中有“眀则洪武正韵”、“汉晋唐宋元眀以来”之句,皆以“眀”作“明”。也就是说,“朙”、“明”皆为古字,后来演化成“眀”。

十二、宝城南墙题刻说“眀”字

明孝陵方城隧道出口正面的石壁上,刻着“此山眀太祖之墓”7个楷书大字。据说民国初年,经常有游人好奇地询问明太祖的墓到底在哪里,于是当时的管理人员刻了这七个字在宝城醒目处,以此回答游人。

令今人好奇的是,这七个字中的“明”写作“眀”,是故意这么写还是写错了呢?

这还得从明朝国号说起。熟悉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倚天屠龙记》,在这部小说中,明教元朝势不两立。而且,小说中有几位人物也与历史人物吻合,比如颇有心计的朱元璋,勇猛忠信的常遇春,还有布袋和尚彭莹玉等人。那么朱元璋定国号是否真的与明教有关系?

宝城南墙题刻

按照吴晗的观点,“大明”的意义的确出于明教。明教,原称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创,唐延载元年(694)传入中国,因其崇拜光明,所以又称明教。明教的教义是二宗三际,即他们认为统治世界的明暗两种力量,为明暗二宗;明暗两种力量相互斗争,经过初际、中际、后际三个阶段,为三际。明是光明,代表善和理,暗是黑暗,代表恶和欲。在初际阶段,还没有天地,明暗相互对立;中际阶段,暗占据优势地位,此时明王出世,经过斗争将黑暗赶走;后际阶段,明暗各归本位。明教对于那些社会底层受压迫和剥削的人民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因为他们相信:明王出世,可以改变社会现状,自己就会过上好日子。(www.daowen.com)

元朝末年,明教正是利用这一点在广大穷苦农民间进行传教,准备武装起义。当时明教的彭莹玉在淮西传教,宣扬明王即将降世,要信徒做好准备。至元四年(1338),彭莹玉和他的徒弟周子旺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县)率众五千余人起事,虽遭镇压失败,但此后各地起义不断,而彭莹玉也在坚持斗争。河北韩山童也是重要的秘密宗教领袖,广招信徒,酝酿起事。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征发民夫15万修黄河,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即将治理的河道里预埋了只刻有“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独眼石人,同时散布“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语。本已人心思变的河工们挖到石人后,奔走相告,起义顺势爆发。之后,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建立龙凤政权。朱元璋及其所在的郭子兴部,名义上属于小明王的部属。后来朱元璋势力强大,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到自己的军中,途中小明王船沉,韩林儿遇难,朱元璋随即称帝。

“大明”的国号是承继小明王而来,据说这是刘基出的主意。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不是出于淮西彭莹玉的教化,就是小明王的属下,大多为明教的信徒,因此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自然顺理成章。而且,这样还意味着朱元璋就是明王降世,其他人都不具有合法性,社会上再也不应出现其他的明王了,有助于稳定人心。另外,明字代表着光明,分开是日、月二字,是十分美好的词汇,代表了大明王朝的神圣,预示着大明王朝的国运如太阳的光辉永照,似月亮的光华长存。

基于以上因素,产生了一种说法:“明”字如此寓意不能不让清朝统治者侧目,于是他们就在字形上做起了文章。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帝在御制的《康熙字典》序中有“眀则洪武正韵”、“汉晋唐宋元眀以来”之句,皆以“眀”作“明”。虽然康熙盛赞朱元璋的文治武功超过唐宗宋祖,以此笼络人心,但他用“眀”的意思却是清朝取代明朝才是“日月代明”,而且“眀”有月无日,何来光明,所以“眀”字应是无光、黑暗的意思。

不过从汉字的发展演变看,这种说法并无道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明”字曰:“朙,照也。从月,从囧。明,古文朙,从日。”“囧”是窗户的形状,象征月光通过窗户射入室内,达到照明的效果。也就是说,“朙”、“明”皆为古字,后来演化成“眀”。例如:《干禄字书》写作“明”,《颜鲁公书》写作“朙”,汉石经作“明”,唐开成石经作“眀”。孝陵博物馆藏有一块明正德年间太监马璇的墓志铭,上面清楚地刻有“眀故司设监”、“有眀年”的字样,也都用“眀”,清朝直至民国不过是沿用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