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从六国文字碑看“天朝”的崩溃
今明孝陵文武方门外东墙下及门内碑殿东墙下,各竖同样内容的六国文字碑一块。碑额篆刻“特别告示”四字,周围饰以云龙纹,碑面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刊刻保护明孝陵的告示。碑文大意为:鉴于明孝陵内御碑及附近古迹历年破坏、毁坏情况严重,端方总督大人下令竖立围栏,对其加以保护。游人越栏参观或可能对前述御碑及陵区古迹造成损坏之行为,一律禁绝。落款是清宣统元年(1909)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竖立。
宣统元年的中国已经失去了空有抱负的光绪帝,也失去了垂帘听政的老太后,但大清残存的一息国运亦丝毫未见起色。当然,坏也不会再坏到哪里去了,因为原本的情况实已糟糕到了极致。在列强不断打击下,屡经战败、逃亡、签约、割地、赔款之后,清政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已然丧失殆尽,它不敢也无力再去回应洋人的挑衅。国中之国的租界无疑是列强的乐园,通商口岸的经济也尽在外人的掌控中,中央与地方政府除了小心翼翼地周旋应付,再也不可能采取实质性的举措制约诸列强了。竖立“六国文字碑”便是晚清当局对待“诸夷”态度的最好写照,“告示”——没有法律法规作保障的“禁绝”,实际上更不会有所“惩戒”。其实,“告示碑”与“禁约碑”之间用语的天壤之别何尝不是在说明世界的改变,自我为中心的“天朝”价值体系的崩溃呢?(www.daowen.com)
六国文字碑
这种崩溃也许并非坏事,但通过列强的炮舰政策来做到则倍显可悲,更为中国人的情感所无法接受,忽视国际环境的变化、不愿承认外部现实的先进性与自身变革的重要性所付出的代价即是如此惨痛。以“天朝”的态度对待“诸夷”无疑是一种不平等,而鸦片战争后又为另一种更不平等的外交关系所替代,“洋鬼子”与“洋大人”的双重心理其实只是“锁国心态”这枚硬币的两面,一显一隐,同时存在,至于谁显谁隐,个人层面视具体场合而定,民族的立场则随国势起落而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